摘要:在新高考評價體系與培育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背景下,通過基于史料實證的探究來提高學生的推論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高階思維能力。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強調以史料為主的途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輸出與輸入,培養(yǎng)學生在史料實證的過程中解決真實問題的基本素養(yǎng),探尋如何以史料突破學生對某些定論的機械記憶,建構富有精神內涵和人文價值的生成性課堂,向思維深度區(qū)域漫溯,增強理解、辨析、推理、判斷等方面的認知能力。
關鍵詞:史料實證史料抵牾高階思維力
史料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載體,是通向歷史認知的紐帶,是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憑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要求在辨別史料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史料,在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能夠恰當?shù)剡\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如何培養(yǎng)以“材料第一,論從史出”為原則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史料實證這一載體,撬動阻礙學生高階思維力的障礙,帶著探究的視角、問題的鏈條來思考,讓深度學習成為現(xiàn)實可能,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和生命完整成長,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考、質疑探究和責任擔當精神。
一、史料實證的思維建構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第二部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目標”中指出:“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和方法,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盵1]“史料”即“歷史資料”或“歷史材料”,是指能夠記錄或反映過去發(fā)生、存在過的事情的文字記載和一切物品;或者說,過去遺留下來的所有文字記載和物品都可以作為了解、認識歷史的資料。[2]實證研究旨在從實際問題出發(fā)收集史料,提出并檢驗理論假設,實證是客觀性的,提供確定實在、精確有用的相關知識,數(shù)理實證研究和案例實證研究是主要研究方法。數(shù)理實證與計量史學研究相似,案例研究則以歷史事件為載體。史料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種類。從呈現(xiàn)方式上,可以分為文字史料和文字外史料;從來源區(qū)分,可以分為考古史料、文獻史料和文藝作品史料;按儲存形式,分為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口碑史料、聲像史料和數(shù)字史料。[3]實物史料是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被保存或遺留下來的前人活動的場所和前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有形物品。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遺址,即前人活動的各種場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種設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為實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義。一個保存良好的墓葬,往往有許多隨葬物品,有的甚至還有大量的壁畫、簡冊和古代文獻,因此能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面貌。三是文物,指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fā)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文獻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和口傳資料兩大部分??趥髻Y料是指經(jīng)歷代口耳相傳得以保存下來的以往人類的言行。在文字發(fā)明以前,口耳相傳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近年來盛行的各種口述錄音資料、回憶錄等,都是口傳資料的典型。但與口傳資料相比,文字資料因其更加豐富且完備而更為重要。數(shù)字資源主要包括電子書、多媒體資料和大型數(shù)據(jù)庫等。嘗試解讀不同類型的史料,分析不同史料的價值和局限性,運用比較研究法,生發(fā)出合理的結論。
歷史學者王國維在《古史新證》的總論中提出:“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jù)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此二重證據(jù)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盵4]二重證據(jù)法的方法論價值根本在于它開拓了史料的來源,把“紙上材料”和“地下材料”相結合。由于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生,可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二手史料是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價值判斷。文獻史料的價值表現(xiàn)為文字產生后主要的史料載體,但易受編寫者因素影響;實物史料的價值表現(xiàn)為文字產生前主要的史料載體真實、直觀、原始、可信度高,可與文字史料相互印證,但難以展示歷史全貌;口述史料的價值主要是可與文字史料相互印證,但存在虛構情節(jié),受時間影響大的局限性。
歷史教與學密不可分,要實現(xiàn)基于學科素養(yǎng)的教學,需要從知識本位轉變?yōu)樗仞B(yǎng)本位,將對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為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針對史料實證這一素養(yǎng),在制訂必修課程的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史料外顯歷史的實證意識,使學生能夠認識史料的不同類型及其價值,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取史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j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制訂選擇性必修課程的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整理、辨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能夠利用
不同類型史料進行互證,對相關歷史問題作出更全面的解釋,使教學的針對性更強。
二、史料抵牾下的問題意識
基于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學習評價要立足于發(fā)展性評價理念,其目的是促進學生、教師的發(fā)展。“評價的維度包括對學生搜集史料、辨析史料、運用史料、探究問題等的態(tài)度、思維、能力和方法,也包括對教師引導學生在上述方面發(fā)展的態(tài)度、方式、技巧等?!盵5]評價離不開評價目標,評價目標的制定必須根據(jù)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水平劃分為依據(jù)。歷史學是一門帶有實證屬性的詮釋學,實證性是歷史學的一個重要的根本屬性,尤其是當所給的史料情境得出的解釋與課本內容相悖時,要學會批判性分析。研習以提取史料價值問題為導向,研讀史料語篇,挖掘主題意義,以輸出任務為落腳點,以單元史料為基礎,以問題解決為主線,以浸潤閱讀為抓手,以主題意義為中心,巧設問題情境,倡導實踐探究精神、理清邏輯思維、增強推理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努力創(chuàng)設情景,給學生營造一個浸潤式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能力。筆者嘗試選取不同階段的具有典型價值的史料加以呈現(xiàn),旨在拓寬思維認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落實歷史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采擷典型史料,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材料1鄭和遠航的編隊有200多艘木制帆船,其中大型寶船不少于60艘。寶船最大的長達44.4丈,寬18丈,換算后長約138米,寬約56米,比足球場還大。于是,有人認為這樣大的船排水量超過8000噸甚至萬噸。寶船尺度的原始數(shù)字來自遠航人的記載。馬歡通曉阿拉伯語,以翻譯身份跟隨鄭和,參加了第4次、第6次和第7次遠航。他寫的《瀛涯勝覽》在永樂年間成書,屬于當事人的記錄,從梁啟超開始的一批學術大腕都信之不疑。明朝還有幾本文獻以及清修《明史》都如是說。學界也曾有人質疑,但始終證據(jù)不足。
——任世江《高中必修課程lt;中外歷史綱要gt;解析(上)》
設問1:鄭和寶船長和寬各是多少米?1丈是多少米?
設問2:明朝造足球場大的船,為何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這么大的船塢遺址?
設計意圖:通過木制帆船的排水量入手,激發(fā)學生對古今不同數(shù)量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產生興趣,借助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的雙重模式,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為啟發(fā)誘導的對話式教學展開鋪墊。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意的過程,“課堂提問要學生回答,應該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引導他逐層思考,先讓學生發(fā)表意見,再將他導向較為妥善的解釋,盡量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產生的過程”。[6]由實際發(fā)展水平到最鄰近發(fā)展區(qū)再到潛在發(fā)展區(qū)水平。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關鍵是1“丈”到底折合多少“米”?以1丈約3.13米計算,44丈為138米?!霸?018年之前,所有關于明朝尺度的研究,最小的是1丈約2.34米,寶船長約103米,寬約42米;這跟足球場差不多,也夠大的”。這樣大的海船吃水深度至少5米,造大船要有大船塢,但是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這么大的船塢遺址?!皬默F(xiàn)存宋代泉州東西塔文獻記載的高度,與實際高度的折算得到啟發(fā),結合實物論證了《明史·和蘭傳》所記荷蘭船與火炮的尺度折算為1丈約1.6米。以此推算寶船長44丈約70.4米,寬18丈約28.8米”。[7]文章的論證過程合理,以實物為根據(jù),令人信服。盡管寶船的尺度沒有那么大,但它仍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木帆船。寶船尺度的折算,典型地說明當事人的記載也要分析求證。學生通過深度思考,以“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證據(jù)——糾偏補漏——明細結論”的建模方法進行求證,以最大程度的實現(xiàn)從“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轉變,落實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的理念。
材料2《明實錄》是明朝最重要的官修史籍。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實錄,諸如《明太祖實錄》和《明太宗實錄》等。其中建文朝無實錄,《太宗實錄》前九卷為《奉天靖難記》,不書建文年號,只寫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記建文四年(1402年)秋七月燕王朱棣奪位后之事,時未改元永樂,革除建文年號,稱洪武三十五年。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九卷)
材料3康熙年間,修撰《明史》的史官分為兩派,一派參照實錄主張建文帝“崩死宮中”,另一派則主張“遜國出亡”。“自焚說”與“遜國說”兩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鴻緒最終采用“自焚說”?!睹魇贰穼ㄎ牡圩詈笮雄櫟挠涊d是“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整理自張廷玉《明史》
設問1:分析建文帝“自焚說”與“遜國說”產生的原因。
設問2:如何利用官修史書開展歷史研究?
設計意圖:史料實證要求能夠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不同價值,因此,通過《明實錄》和《明史》的不同文獻史料,立足學生當下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水平,分層級拓展學業(yè)質量水平之要求,設計有梯度的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推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對于問題設置層級,可以先易后難,邏輯步步推進,相機啟發(fā)誘導,使學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推動學生建立生成性認知。繼而推導原因:一方面,朱棣奪得皇位后,需要《明太宗實錄》來書寫其奪取皇位的合法性,宣告建文帝“自焚”而亡,但朱允炆原有政治勢力和民間仍相信其存世,對其重新崛起抱有希冀;清朝修史無需再考慮明朝政局,因此,相對客觀一些。學生自我體悟到開展歷史研究需要注意:定位官修史書所載內容的時代;判斷史書時代、同事件的不同文獻;結合考古成果等一手修撰的政治目的與態(tài)度;孤證不立,綜合參考相關資料開展研究。這樣,養(yǎng)成追問史料的思維習慣,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霸陂_展史料實證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的追問首先應從一個歷史問題,即符合歷史學科特點的問題開始,要以問題為中心開展研究,而且任何問題都必須置于具體的歷史情境之中……研究事物形成和變化過程,而不是靜止的狀態(tài);任何論點都是從材料中提煉出來的?!盵8]要弄清這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形成三個認識:一是對證據(jù)的追問探究意識。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可以作為我們得出歷史結論的依據(jù),相反,歷史中有大量偽造的、片面的歷史記載。二是要有對證據(jù)的原典查證意識,逐層推進的思考有助于學生理性認識歷史和現(xiàn)實,更可以把這種尋源的意識遷移到當下信息爆炸的環(huán)境中。三是證據(jù)的孤證不立意識?!把芯空咝枰孟到y(tǒng)性思維比堪史料,借助官方與民間、正方與反方、文獻與實物等多類型多來源的史料及其關聯(lián)與共性重現(xiàn)歷史真實;需要對多則史料歸納對比、邏輯推理和想象植入,最終形成完整的證據(jù)鏈?!盵9]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辨析、運用歷史材料來解釋歷史,將史料的展示與問題的解決融為一體,進而賦能于受眾之客體,實現(xiàn)由基于經(jīng)驗到基于證據(jù)的“教—學—評”一致性,伴隨著學習者掌握程度的順向位移,最終漸次拆解“教學腳手架”。
三、史料實證的教學反思
史料實證是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旨在培養(yǎng)學生甄別史料的實證能力和增強對史料作者的認知評價。由于史料作者受到時代條件、政治因素、個人立場、研究方法、學識素養(yǎng)和觀史視角等方面的影響,所呈現(xiàn)的史料記載不盡相同,甚至有時相反。在材料使用時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要力求還原客觀事實,對歷史作出正確的評判。以史料為抓手,突破機械定論,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接受和記憶現(xiàn)成的結論,還需要學生通過對相關史事的了解,以及運用有價值、可信的史料來判明歷史事實,形成符合邏輯的歷史認識,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形成“問題鏈”,實現(xiàn)由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參與、探究體驗、互動生成的熱情,提高課程教學的育人品質,開展持續(xù)性的學習評價與反饋,實現(xiàn)由基于經(jīng)驗到基于證據(jù)、由育分到育人的轉變。
阿爾溫·托夫勒有句耐人尋味的話:“第三次浪潮需要那種辦事靈活,行動敏捷的人……就像是古典音樂家與爵士音樂演奏家之間的區(qū)別。前者按照預定的格調演奏每個音符,后者一旦決定演奏哪首歌曲,就機靈地從相互的提示中信手拈來,即興演奏出下一個音調。”[10]為此,應思考如何架設腳手架提供什么工具,才能引導學生充分暴露問題,嘗試爬坡過坎,解決學習問題。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不是依靠簡單的對錯或者測試分數(shù)就能夠評價的,要耐心地進行長時段的教學反饋與改進,特別是要進行適時評價和增值評價,由反饋的評價信息與學習目標相對證,尋找差距,加強學習結果的縱向比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所在。不妨嘗試用學語文的方法去研讀歷史史料,尤其是古代史部分,文言文材料的理解分析是難點,從提取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關鍵信息入手;對于句子較長、語序顛倒翻譯而來的“歐化語言”材料,進行分段、分層、分點拆解,采取“問題驅動”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高階生成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積累與內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支架工具,驅動學生思維迸發(fā),通過理解、建構歷史學科核心知識,采用歸納概括與演繹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熟悉生成性的高階思維活動,從而助推學生形成符合唯物史觀的思辨認知。
【注釋】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5頁。
[2]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8頁。
[3]魏恤民:《史料實證的教學設計與學業(yè)評價》,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24頁。
[4]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頁。
[5]魏恤民:《史料實證的教學設計與學業(yè)評價》,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2022年,第161頁。
[6]陳仲丹主編:《著名特級教師思想錄(中學歷史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29頁。
[7]任世江:《lt;高中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gt;解析(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第181頁。
[8]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社,2007年,第147頁。
[9]苗穎、劉曉兵:《史料虛出話實證》,《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4年第5期,第64頁。
[10][美]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4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