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發(fā)展趨勢,是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尋找地方史與中國歷史發(fā)展脈絡的結合點,在這樣的視角下詮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概念及形成過程,不僅是鄉(xiāng)土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應用,也對培養(yǎng)五大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家國情懷嶺南史料
家國情懷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要求“能夠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趨勢”?!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一步指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看到,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發(fā)展趨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價值目標,是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廣東高中為例,以《中外歷史綱要(上)》(以下簡稱《綱要(上)》)的大單元及《新課標》的課程內容專題為綱領,按照時間順序,以嶺南地方性史料詮釋中國各歷史時期的特點,以鄉(xiāng)土資源展現中國歷史演進的脈絡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1]
一、嶺南與“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新課標》必修課程內容專題1.3,要求了解“秦朝的開疆拓土”?!毒V要(上)》第一單元第3課子目一“秦的統一”:“秦的統一,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嶺南顯然在極南之地的“北向戶”的范圍之內,是如何被納入秦帝國的疆域呢?
【案例1】
材料一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
——《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
材料二(夏)少康之子,實賓南海,文身斷發(fā),黿鱔與處,既守封禺,奉禹之祀。
——《史記·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
——《左傳·襄公十三年》
材料四(秦)三十三年,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史記·秦始皇本紀》
思考:
1﹒九州是古代中國的代稱,大禹治水“定九州”說明了什么?嶺南屬于九州的哪一州?
2﹒夏國君少康之子封于南海、楚國自命為“華夏”統轄嶺南、秦帝國在嶺南設置郡縣,在這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嶺南與中原分別建立了怎樣的關系?
3﹒“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是以什么(包括地域及民族)為核心?
【設計意圖及相關闡述】
四則材料展現了嶺南作為南越民族的原居住地,被逐步納入中原文明及華夏集團的過程。從最早作為附屬于夏的部落方國,到春秋時代隸屬于楚國,到秦朝被設置郡縣及大規(guī)模的中原移民遷入,展現了嶺南被逐步納入中國疆域的進程: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的形成——以楚國為中心的南方民系的華夏化——嶺南華夏化,正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集團“滾雪球”式的擴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這個核心,[2]這一過程是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的基礎。
二、嶺南與“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fā)展”
《新課標》必修課程內容專題1.4,要求認識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區(qū)域開發(fā)”?!毒V要(上)》第二單元第5課子目一“三國與西晉”:“從西晉末年開始,北方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诮祥_發(fā)的過程中,許多山區(qū)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蹦敲矗谶@一過程中嶺南的少數民族是如何與漢族交融以及進行嶺南區(qū)域的開發(fā)?
【案例2】
材料一南越國的建立者趙佗實行了“和輯百越”的政策,大力推廣中原漢族地區(qū)的先進生產技術,引進“金、鐵、田器、馬、牛、羊”。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大型的南越式鼎,70多件冶鐵工具,成捆的鐵劍、鐵矛等武器和完整的鐵鎧甲。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同時,又大力推廣漢文化。如南越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木牘、木簡、印章以及在銅器、陶器和漆器上寫、刻、印、烙的都是漢字,南越王墓“文帝行璽”“泰子”“趙昧”“帝印”“左夫人印”“右夫人璽”等19枚印章即是實例。趙佗仿效漢律,“除其故黥劓刑,用漢法,比內諸侯”。再如,趙佗還鼓勵漢越兩族通婚,趙氏王族和南越首領呂嘉建立家族聯姻,史載“(呂氏)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
——徐杰舜《漢族遷入嶺南鉤沉》
材料二據羅香林教授考證,漢族有許多次大的遷徙,與客家人有關的主要有五次,第一次是公元四世紀東晉“永嘉之亂”后從黃河流域到達長江流域;第二次遷徙發(fā)生在唐末約公元九、十世紀,輾轉入贛東南、閩西南、粵東北;第三次是在宋元之際公元十三、十四世紀,由贛南、閩南入粵東、粵北;第四次出現在明清,深入粵中、廣西、四川、湖南;第五次是太平天國末,從粵中部南遷至高州、雷州、欽州、廉州、瓊州、臺灣等地。
——劉春喜《客家人的遷徙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
思考:
1﹒南越民族與漢族交融的具體形式有哪些?
2﹒南越民族與漢族的交融,在秦漢時期與此后的歷史時期有什么不同?
3﹒嶺南客家人的形成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及相關闡述】
引導學生認識民族的交融是文化、血統、經濟多方面的融合,[3]中國歷史上發(fā)生的民族融合既有統治者的強制性措施(如秦朝移民進入嶺南),也有民間自發(fā)產生的交融(如秦漢以后中原移民進入嶺南以及嶺南三大民系的形成),客觀上都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民族交融帶來了嶺南區(qū)域的開發(fā)與進步,嶺南與中原的聯系進一步加強,為隋唐時期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三、嶺南與“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新課標》必修課程內容專題1.5,要求“認識這一時期(兩宋)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毒V要(上)》第三單元第11課子目二“商業(yè)和城市的繁榮”:“宋朝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海外貿易非常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蹦敲矗绾我詭X南史料詮釋宋元時期的這一經濟特征呢?
【案例3】
材料一隋唐時廣州已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的貿易往來由廣州出發(fā),經南洋同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各國通商,是中國同印度、古希臘、羅馬以及埃及等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海上通道。隨著海上貿易活動的興盛,此時廣州出現了一大批與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的史跡,始建于隋的南海神廟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發(fā)展,懷圣寺光塔和清真先賢古墓則是著名的伊斯蘭教圣地和廣州對外交往的史跡。
材料二到宋代,陶瓷器取代絲綢成為中國最大宗出口商品。人們通常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也相應地被稱作“陶瓷之路”。據《萍洲可談》記載,宋代匯集在廣州載貨南航的中國海舶,“深闊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貨,夜臥起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這些大小相套的陶器,顯然是指海外運銷的陶瓷。為了適應瓷器外銷的需要,各地名瓷紛紛運到廣州出口,廣州對外貿易稱盛一時。廣州市宋代遺址中發(fā)現陜西耀州窯、江西景德鎮(zhèn)窯、吉州窯、福建建窯等外地窯口瓷器,便是這一歷史時期廣州商貿興盛的有力物證。
材料三明清時期,大量絲綢、陶瓷和茶葉從廣州出口。廣州城南和西南珠江北岸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店鋪林立、碼頭密布。產自江西、福建和粵東地區(qū)的陶瓷器源源不斷運往廣州,再從這里銷往海外。清代中期起,特別是“十三行”時期,廣州及周邊地區(qū)生產的廣彩瓷器、廣繡、外銷畫等“廣貨”暢銷海內外。廣州的海外貿易發(fā)展到又一個巔峰。
——吳丹微《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
思考:
1﹒廣州為什么被譽為“第一千年商都”?它貫穿了哪些歷史時期?
2﹒廣州“第一千年商都”的歷史地位是怎樣形成的?
3﹒唐以后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為什么從陸路絲綢轉向海上絲綢之路?
【設計意圖及相關闡述】
引導學生認識廣州是從唐宋到明清時期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因此被譽為“第一千年商都”。啟發(fā)學生分析廣州的地理位置,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4]唐以后中國對外貿易從陸上絲綢之路轉向海上絲綢之路,與兩宋時期遼金夏的并立有關,將兩宋海上貿易的發(fā)展與這一時期民族及政治格局的變化聯系起來考察,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辯證思維。
四、嶺南與明清社會變化及晚清的救亡圖存運動
《新課標》必修課專題1.6,要求“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專題1.7要求“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那么,如何以嶺南詮釋這一時期的社會變革與歷史發(fā)展特點呢?
【案例4】
材料一16世紀中葉,歐洲天主教耶穌會開始派傳教士在廣州附近、澳門傳教,后利瑪竇等來華,先后在肇慶、韶州、南京、南昌、北京等地傳教。利瑪竇傳教方式是知識傳教,他把帶到中國或在中國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鏡、自鳴鐘、地球儀、干羅經、世界地圖及精美的油畫圣母像等,公開展出,吸引鄉(xiāng)紳、官僚士大夫,所宣傳的西學涉及天文、歷算、地理、數學等方面。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
材料二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僅保留廣州作為對外貿易港口,廣東十三行成為當時唯一能夠進行外貿的組織。
材料三自乾嘉以來,清朝統治者自我陶醉于“天朝無所不有”,成為學習西方的一種阻力。盡管清朝統治者不識時務,頑固昏聵,而廣州這個長期以來的通商口岸畢竟得風氣之先,開始浸染西方的文明,從而擴大了人們的眼界,表現出可貴的求新的探索。……正是在這樣的認識和耳聞目染的基礎上,廣州城內在創(chuàng)辦越秀、越華、穗城、珠江、羊石、西湖、文瀾、蓮蓬、番山等多所書院之后,又于道光四年創(chuàng)建學海堂。學海堂設有訓詁、音韻、文字、天文、數學、地理、歷法等各種學科,并成為端溪、越秀、越華、羊城四書院諸生季課公所。清代中期,廣州城內的一些書院和學海堂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開創(chuàng)了經世致用和學習自然科學的新風,實際上是在向封建教育制度進行沖擊。當時在書院和學海堂學習過的一些人,后來發(fā)展為有名的思想家,曾對中國近代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蔣祖緣《清代前中期廣州的對外貿易與廣州城市文明發(fā)展的關系》
思考:
1﹒明清社會及思想發(fā)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2﹒嶺南在明清社會思想的變革轉型中發(fā)揮了什么重要作用?
3﹒晚清嶺南產生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對中國近代發(fā)生了什么重要影響?
【設計意圖及相關闡述】
引導學生分析明清資本主義思潮(如限制君權、提倡手工業(yè)及商業(yè)發(fā)展、主張經世致用學說)產生的內部及外部因素,西方文化的輸入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第一港口,成為“西學東漸”的窗口,開風氣之先,成為近代中國社會思想變革的重要策源地,誕生了康有為、梁啟超等重要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
結語
在選取地方性史料時,第一,要具有歷史時期的貫通性,尋找特定地理單元與中國歷史演進脈絡的結合點,在這一過程中展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第二,中華民族是地理及民族、經濟與文化等多層面的“多元一體”,史料選擇要涵蓋不同的維度。
【注釋】
[1]石碩:《從中國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民族”概念》,《清華大學學報》2021年第3期,第1頁。
[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第1頁。
[3]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5頁。
[4]李彥:《挖掘鄉(xiāng)土歷史資源,助力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年第8期,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