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思維是高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之一。本文以“簡諧運動”教學設計為例,思考教師如何通過問題設置、實驗設計等方式把“啟迪思維”融入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簡諧運動;教學設計;科學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置于核心地位。以下將以“簡諧運動”這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如何把啟迪思維巧妙地融入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
1 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運動情形進行分類
根據教學進度安排,本節(jié)內容設定在高二上學期的后半學期進行,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了相當多與運動相關的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運動進行分類(見圖1),一方面帶領學生回顧相關知識,使知識更系統(tǒng)化;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已學過很多知識,掌握了很多內容,從而產生成就感。同時,教師讓學生將知識概念進行歸納總結,從而起到辨析概念規(guī)律、鞏固理解的作用。
2 觀察現象,引出“機械振動”的概念
首先,教師讓學生觀察展示的動畫或視頻,如樹枝在風中搖曳、擺鐘擺錘的左右擺動、工藝品上小人的前后擺動、與水平彈簧相連小球的左右振動,以及掛在彈簧下重錘的上下往復運動。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并指出這些物體運動的不同之處。接著,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轉換視角,分析并尋找這些運動的共同特征,即相同點。
分析:在面對復雜多變的運動時,教師若直接讓學生尋找相同點,可能會使學生感到困惑且難以引發(fā)共鳴。因此,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尋找不同點,這一策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并輕松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當學生紛紛提出各自觀察到的不同點后,教師適時轉折,提問這些運動是否存在某種共性,這一舉措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從而激發(fā)他們深入探究的動力。緊接著,通過深入分析與交流,教師可以引出機械振動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機械振動其實非常普遍,你身邊一定還有這樣的例子,你能再舉出一些機械振動的實例嗎?這樣的提問方式再次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
3 提出彈簧振子模型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研究問題往往從簡單的開始,在上述展示的幾種情形中,哪種相對更簡單呢?
學生肯定會說,與水平彈簧相連小球的左右振動。教師就此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建立理想模型:若彈簧的質量與小球相比可以忽略,運動過程中空氣阻力很小,也可以忽略,這樣的裝置就稱為彈簧振子。
教師啟迪學生的思維:①研究問題的過程總是從簡單到復雜,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②彈簧振子是一個理想化的模型,它是研究一般性振動的基礎,而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是一種特別重要的科學思維方法;③通過橫向對比,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理想模型,如質點、點電荷、理想氣體等,深化學生對理想模型的認知。
4 描繪彈簧振子的位移—時間圖像
要研究彈簧振子的運動特點,就要知道它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即要畫出它的位移—時間圖像。畫出圖像的關鍵在于記錄不同時刻小球的位置,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閱讀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一冊33頁的內容,理解如何利用頻閃照相確定小球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據此大概畫出小球的振動圖像。
由于筆者所在的學校沒有頻閃照相裝置,為了能讓學生真正感知這種研究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本文嘗試一種變通做法:在小球上豎直固定一支沾有墨水的毛筆,在小球下方放一張長的白紙板,當小球振動起來后,勻速拖動紙板,類似頻閃照相的原理,在白紙上就得到了小球的振動圖像(見圖2)。
由于本校只有一套該器材,只能讓部分學生輪流操作感受。但為了讓盡可能多的學生有體驗感和獲得感,在沒有彈簧振子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進行“變通”。教師讓兩名學生相互配合(見圖3),一名學生拿筆左右運動,模擬彈簧振子的運動 ,另一名學生拖動下方的白紙板,通過這種方式,同樣也能得到“振動”圖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實驗,沒有條件的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若學生親身經歷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和理解會更深刻,同時也會消除對很多事物的神秘感,進而提升學習的融入度。
5 研究圖像的特征,提出簡諧運動的概念
根據獲得的彈簧振子的x-t圖像,教師提出幾個問題:①彈簧振子的x-t圖像是正弦曲線嗎?②如何判斷是不是正弦曲線呢?
分析:圖像似乎是正弦曲線,這是一種科學的猜想。科學猜想是指從觀察和探索的已知條件出發(fā),根據已有經驗對科學問題進行猜測、假設和推斷,從而得出預測性結論的一種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茖W猜想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思維方法。在遇到類似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科學猜想,這對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大有裨益。
對于證明振動圖像是否是正弦曲線這一問題,教材上給出了兩種方法,且均是數學方法,這也體現了學以致用、學科融合的思想。
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教材給出了簡諧運動的概念:如果物體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遵從正弦函數的規(guī)律,即它的振動圖像(x-t圖像)是一條正弦曲線,這樣的振動是簡諧運動。
教材中的彈簧振子的振動圖像是正弦曲線,可能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式,教師需再啟發(fā)學生思考:是否可能是余弦曲線呢?如果可能,如何做呢?
即使這樣,學生對簡諧運動的概念肯定還沒有理解到位,為此例析如下。
如圖4所示,兩個相同的光滑固定斜面相對靠在一起,一小球從右側斜面上某一位置由靜止釋放,不考慮空氣阻力,請嘗試畫出小球運動過程中相對于斜面底端O點的x-t圖像,該圖像是余弦曲線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小球下滑、上滑均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可知其x-t圖像應該是拋物線的一部分,不可能是余弦曲線。說明小球只是做機械振動而不是做簡諧運動,讓學生真正厘清兩者的關系。
教師幫助學生強化對簡諧運動概念的理解:簡諧運動一定是機械振動,機械振動不一定是簡諧運動;只有x-t圖像為正弦(或余弦)曲線的機械振動才是簡諧運動。機械振動與簡諧運動的關系可類比直線運動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關系。
拓展討論:第一,前面我們主要對平放的彈簧振子進行了討論分析,實際上彈簧振子還有其他類型,如圖5所示,請嘗試探究它們的區(qū)別;第二,探討后續(xù)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其他的簡諧運動模型。拓展討論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的思維不局限,視野更開闊,并能激發(fā)學生去探究不同簡諧運動模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6 提出問題,承上啟下
關于彈簧振子,你覺得還有哪些問題需要了解?小球運動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彈簧的彈性勢能如何變化?系統(tǒng)的機械能如何變化?小球的受力情況如何?小球的加速度如何變化?教師提出以上問題,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也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基礎。
7 前后呼應,豐富分類圖
經過上述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豐富運動分類圖(見圖6)。
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將“啟迪思維”放在首位,同時也要將啟迪思維的想法和意圖傳遞給學生。有的設計或安排,當你說出意圖之后,學生會恍然大悟,既會感嘆教師的設計之妙,也會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思維能力的內在需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授之以魚”式的填鴨教育,轉而采取“授之以漁”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傳授他們掌握知識的科學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2]因此,從這一層面而言,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相較于單純的知識積累,顯得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謝祥金.探索培養(yǎng)學生思維認知能力群的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設計[J]. 物理教學,2022,44(10):23-26.
[2]陳運保,劉青.指向科學思維的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以“曲線運動”為例[J]. 物理教師,2020,41(8):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