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礎,與學?!按笏颊苯逃噍o相成,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文章分析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問題和根源,探究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以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視域下的中國故事,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思政;路徑;立德樹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3-0133-03
基金項目:2024年度全面依法治市理論與實踐重大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TJYFZS2024051)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對紅色革命文化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仰[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盵2]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互鑒頻繁。高校作為文化重地,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應主動承擔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yōu)秀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使命。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高校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自信能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對社會進步、國家未來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推動力。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僅對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還關系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fā)展。
1.文化意識的弱化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談及文化自信,眾多大學生雖知其名,然而深究其內涵,往往顯得茫然。當代大學生是“00后”一代,陪伴他們成長的是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所接受的信息量巨大,這往往會使得部分大學生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觀念被淡化,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基本思想缺乏深刻的認知。研究表明,部分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缺乏了解,沒有深刻的認知。比如,他們往往知道傳統(tǒng)文化,卻不了解其具體內容,或者只知之皮毛,不能深入解讀,難以體會到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內涵,以及人文價值,難以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經過課程改革,文史元素被大量融入教學中,教學環(huán)境也有所改變。然而,部分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將文化培育視為簡單的教學任務,缺乏對其內涵的深入挖掘。
2.文化立場的動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有的大學生在面對西方文化時,由于沒有足夠的思辨力和判斷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失去自身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自信。例如,在就業(yè)問題上,個別大學生片面追求高薪職位,有的大學生采取各種手段以獲取功名利祿,這遠離了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大學生思想波動,源于其文化立場的動搖。
3.文化認知的局限性
部分大學生經過中考、高考的層層篩選,不乏僅追求分數的現(xiàn)象。通過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對中華文化了解不夠。如今,就業(yè)等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對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學生產生不小的心理沖擊,若缺乏對中華文化的深入理解,他們很容易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迷失方向,失去對民族文化的信念和自信。
1.文化自覺意識淡化
有的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淡化,對中華文化的堅守逐漸減弱,特別是在網絡文化的碎片化和快餐化影響下,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所忽視。文化意識的淡化,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會扭曲他們的“三觀”,這勢必會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2.個別傳媒內容庸俗化
大眾傳媒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傳播內容涵蓋文化宣傳、新聞傳播、輿論監(jiān)督和文化創(chuàng)造等多個方面。在市場競爭和追求經濟利益的環(huán)境中,如果部分傳媒傾向于選擇迎合少數受眾需求的內容,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傳播內容趨向庸俗化。大學生群體缺乏社會經驗,碎片化的大量信息讓他們很難在第一時間準確辨別,有可能被復雜社會思潮衍變的腐朽思想所侵蝕,誤把消極文化當真理,比如“享樂主義”“躺平文化”等。此外,西方文化思潮也試圖通過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產生影響。受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影響,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面臨一定挑戰(zhàn)。
3.思政教育力量相對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整合教育教學管理、服務部門資源,形成合力,提高育人實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政工作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然而,部分高校思政工作在某些方面如理念、方法和載體上還存在一些不足,難以充分適應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新趨勢。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力量相對薄弱,沒有深入挖掘并發(fā)揮管理、服務過程中的教育功能,推動課程育人與管理、服務育人有機結合,沒有通過改進思政工作的一體化育人模式,積極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協(xié)助他們樹立崇高理想、培養(yǎng)優(yōu)秀品質、提高文化素養(yǎng)。
4.文化實踐有效性不足
大學生參與文化實踐活動,對于鞏固文化知識、掌握專業(yè)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大學生文化實踐有效性仍存在不足之處。由于專業(yè)課程學習任務繁重,大學生不能經常參與文化實踐活動,這會削弱文化的實際影響力。部分高校未能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大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
1.構建文化自信培育體系,強化大學生文化自覺
構建文化自信培育體系,深化大學生文化自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指示,不斷提升思政教育能力[3]。思政課的成功關鍵在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并通過靈活的考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強化文化自覺。高校要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自覺。中華文化具有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讓大學生在生活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這種教育方式相較于傳統(tǒng)教育方式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從參與主體來看,文化自信培育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而以往比較關注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忽視教師的文化自信培育。教師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只有培育他們的文化自信,才能確保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實施。因此,要構建文化自信培育體系,就要培育思政課教師的文化自信,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
2.夯實傳統(tǒng)文化基礎,提升大學生文化認知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民族的精神,對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至關重要[4]。目前,在大學校園中興起的國潮熱,彰顯了文化復興的趨勢。然而,當代大學生雖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一定的興趣,但真正能夠深入理解并融入生活的并不多。為有效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夯實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基礎,提升大學生文化認知,教師就要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篩選和解讀。在傳承和弘揚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讓其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同時,高校思政教師在教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化內涵,思考其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
3.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
在信息繁雜、文化交融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更加多樣化[5]。為提高思政教學實效,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高校思政教師要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如播放紀錄片、短視頻等,以更生動、更直觀的方式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高校思政教師要不斷深化自身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特別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6]。為增強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高校思政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通過設定不同的學習主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必要引導,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4.堅守馬克思主義陣地,筑牢大學生文化根基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交融與沖突并存,多元文化在為大學生帶來豐富的國際文化體驗的同時,也伴隨著多種復雜社會思潮的影響[7]。這些思潮可能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肩負起引導大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理性思考、堅守社會主義思想陣地的重任。通過思政教學,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義,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大學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自覺抵制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此外,高校思政教師還應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他們存在的錯誤觀念。通過組織座談會、講座、研討會等活動,為他們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的平臺,深化他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和理解。堅守馬克思主義陣地,筑牢大學生文化根基,需要高校思政教師引導大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理性思考,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文化作為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維系民族團結與進步的不竭動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文化的繁榮與振興尤為重要。文化自信深入人心,中華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穩(wěn)步前行,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要關注“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在“大思政”視域下注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實踐策略,切實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吳宏政,沈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總體性指向[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8,18(07):22-26.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3,34.
[3]李威.“大思政課”背景下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4,13(03):65-69.
[4]滿鑫垚.基于“大思政課”理念的大學生“四史”教育實踐探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3,44(11):103-107.
[5]劉有升.高?!按笏颊n”用好優(yōu)秀地域文化資源的關鍵點[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10):111-120.
[6]劉蔓.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3,42(03):18-20.
[7]黃冠文.“兩個結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大思政育人模式實踐探索[J].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 2022, 16 (03):28-31.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Yuan Yuan
(Tianjin Public Security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382,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for road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It complements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oot caus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explores the path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ells the story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er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culturalconfidence;great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route;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