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此可見,對話交流是提升閱讀思維的重要途徑,而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大多時候都是以課堂提問的方式展開的,教師課堂提問的方式和內(nèi)容會影響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與水平?;诖耍恼乱孕W語文閱讀教學為基礎,將“以問引路”作為核心研究思想,探究小學語文閱讀以問引路提高思維品質(zhì)的具體教學策略,以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問引路;思維品質(zhì)
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深入探究,發(fā)現(xiàn)“滿堂問”已經(jī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教師提問過于頻繁,學生在語文閱讀課中一直處在“一問一答”的狀態(tài)中,看似營造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但是提問缺乏關鍵性與針對性,甚至是教師想到什么問題,就提出什么問題;學生說到什么內(nèi)容,教師就提出相關的問題。這種提問教學偏離課堂教學主線,漫無目的的提問淹沒了教學重點,占據(jù)學生的閱讀與思考時間,限制了學生的閱讀思維,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深入感悟。在實踐教學中,課堂提問應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的一種手段,以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點把控閱讀提問教學的內(nèi)在核心思想,結合教學目的設計閱讀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問題觸發(fā)思考“按鈕”,以問題引導思維,逐步揭開文本重點詞匯、句子的神秘面紗。
一、小學語文閱讀以問引路課堂有效提問的教學要求
(一)明確提問目標,構建閱讀教學主線
閱讀目標是小學語文閱讀以問引路教學的靈魂,決定了教師設計與呈現(xiàn)閱讀教學內(nèi)容的方向,幫助教師清楚把握閱讀教學思路,推動閱讀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此外,閱讀教學目標也是教師評價學生閱讀成果的重要依據(jù)。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首要之務是明確課堂閱讀教學目標,便于設計問題主線,為學生順利開展文本閱讀活動做好鋪墊。另外,教師要結合閱讀教學目標與文本人文內(nèi)涵,結合語文本身所具有的語言教育、文化教育和情感熏陶等功能,正向延伸閱讀提問內(nèi)容,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對環(huán)境、歷史背景、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事件反思等多層面產(chǎn)生具象化認知,以提問的方式滲透核心價值觀思想,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促使學生基于閱讀深入思考,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認知。
(二)問題難易適度,促進閱讀思維發(fā)展
從核心視角審視,閱讀教學提問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途徑,當教師的閱讀問題設計水平與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不相符時,就會出現(xiàn)兩種極端情況,一是教師提出的閱讀問題水平較低,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阻礙了學生閱讀思維的深層次發(fā)展。二是教師提出的閱讀問題水平太高,超出學生學習認知范圍,則會使學生喪失閱讀思考的興趣,難以與教師形成有效的閱讀交流與互動。在這一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在設計閱讀問題的過程中,以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認知水平為標準,設計難易適中且具備思維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在原有思維認知水平上更進一步,即每個問題都能以引導的方式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對語言表達的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具象的認知,讓思考成為閱讀學習的一種享受,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閱讀的價值,實現(xiàn)自我成長。
(三)主體交互對話,讓思想“活”起來
教育的主體性包含兩方面,一是教師的主體性,二是學生的主體性,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應發(fā)揮出定向、整合和啟發(fā)的功能,構建有效的互動和對話教學模式,有效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基于閱讀內(nèi)容進行思考,是形成主體思想交互的關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師生通過對話互動溝通的過程,也是師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通道,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提問作為激活教學活動的重要因子,通過主體交互對話使閱讀教學課在形式上“熱”起來,在思想上“活”起來。
二、小學語文閱讀以問引路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事實認知層次問題提問煩瑣
在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主,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關鍵詞句的理解和字義的掌握要求較高,并常常將其設計為教學目標。但是基于新課標教學要求,教師的語文課程教學應體現(xiàn)其實踐性特征,學生應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語文學習能力,探究性學習關鍵詞句和字義,并形成具象直觀感受。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學習較為基礎,教師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理解文章內(nèi)容,但教師設計大量的事實認知層次問題,往往適得其反。
例如,教學《文言文二則》時,“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問學生“聽”是什么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中“聽”有聽到、耳聞、聽見等多個意思,和文言文中的“聽”沒有較大區(qū)別,教師閱讀課堂問題設計,并未起到較大效果。再如,教師教學《貓》一課時,提出“你見過貓嗎”“貓的性格有什么特點,外形是怎樣的”“你在哪里看到的貓”等問題,涉及范圍較廣,教師本意是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經(jīng)歷思考,建立直觀的閱讀形象,但是遠離文本,缺乏對閱讀教學目標的有效把握。
(二)概念認知層次問題設計傳統(tǒng)
在小學階段文言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遵循固定模式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如提問“課文作者是誰”“文章的主要敘述內(nèi)容”“文章主人公描寫的是誰”,甚至是“文章出自哪里”“文章講述了一個什么事件”等,在閱讀結束后提問“讀完文章后你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基于課后題目提問“你還有什么想問的”等,這種概念認知層次問題設計較為傳統(tǒng),提問方式千篇一律,忽略了不同文體與文章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在長時期的固定化問題設計中,教師逐漸形成了程序化提問思路,使提問教學喪失原有價值。
(三)理論認知層次問題設計簡單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思考條件,即豐富問題類型,結合有效引導促進學生進行邏輯推理,感知高度抽象的文字表達內(nèi)容。但是在實踐閱讀教學中,教師理論認知層次問題的提問教學,普遍存在質(zhì)量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如在《母雞》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問:“學完這篇課文后,你還有什么疑問?”有學生提問:“文章最后‘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作者是不敢討厭還是不想討厭?”教師回答:“文章描寫了母雞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所以作者是不討厭母雞了?!钡處煵⑽磁c學生正面討論不敢和不想的區(qū)別,也并未解讀作者“不敢”一詞的用法設計,提問流于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
三、小學語文閱讀以問引路提高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策略
(一)深度解讀文本,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
在事實認知水平層次的閱讀問題設計中,教師通過簡單的問題設計,達到引導學生綜合閱讀文本的教學目的。一方面,在課前,教師應深度解讀文本,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另外,教師可以綜合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教師參考用書和語文課程標準等核心資料,順利完成備課。課堂內(nèi),針對學生提問,教師要基于深厚的閱讀功底,精準把握文本精髓,幫助學生弄清閱讀學習中的存疑項,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欲望。另一方面,教師應為學生構建問題情境,結合學生的日常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引領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即將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融合起來,設計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喚醒學生情感,達到理想化的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時,學生提問:“牛真的有四個胃嗎?為什么前三個胃是貯藏食物的,最后一個是負責消化的?”教師可以查閱資料為學生講解牛的“四個胃”,瘤胃暫時貯存飼料,供微生物發(fā)酵;蜂巢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篩子,可以過濾食物中混入的異物;重瓣胃是第三個胃,其內(nèi)表面排列有組織狀的皺褶,一般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飼料內(nèi)的水分和擠壓磨碎飼料;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真胃的消化液內(nèi)含有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質(zhì),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淀粉。因此牛真的有四個胃,但前三個是“假的”,第四個是“真的”。教師通過大量的閱讀準備工作佐證課文內(nèi)容,與學生一起探究趣味問題,激發(fā)學生閱讀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經(jīng)歷進行情景化提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提問:“大家都有過旅游的經(jīng)歷,有誰去過特別的地方旅行?”“在你的想象中牛肚子里的旅行是什么樣子的?”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情境,拉近閱讀學習距離,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考。
(二)關注知識水平,注重知識歸納
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在此基礎上結合有效的閱讀提問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形成文字運用能力。由于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各階段所使用的提問方法也不盡相同。如在小學一年級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閱讀時,不必深入探究人物性格特點、環(huán)境或歷史背景,而應專注于帶讀課文和拼音教學。而在小學六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則應以閱讀要素,人物、事件、環(huán)境分析等方面為主,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技巧,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的新知識與思想融入原有的認知體系中,通過不斷的閱讀積累,實現(xiàn)知識的重組和質(zhì)的提升,使學生逐步掌握閱讀中“類”的概念,歸納文章類型,且能夠在歸納的基礎上,找到相似文章的不同之處,如情感表達方式、人物描寫方式、環(huán)境描寫手法等。
例如,在《貓》這一文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修飾詞來描述貓的特征,如“白玉似的毛色、黃斑錯落、像雪似的、兩顆小電燈泡似的眼睛”等,教師可以基于閱讀文本內(nèi)容,引出形容詞的具體概念,引導學生注意積累寫作中的詞語。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可以設計相關問題,如“這些詞匯統(tǒng)稱為什么”“當你在閱讀到這些詞匯時,你會有什么感受”“這些詞匯有什么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形成具體的閱讀學習感受。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單元整體閱讀,包括《貓》《母雞》《白鵝》等文章,讓學生尋找文章對動物描寫的相似之處,并進行針對性提問,通過對比閱讀豐富學生的實踐學習感受與學習認知。
(三)利用多元資源,突破教學情境
教科書是教學資源的一種,圖書館圖書、海洋館、校外博物館、線上教學資料等同屬于教學資源,且能夠對教科書內(nèi)容進行有效補充。教師應意識到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多元途徑,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材料內(nèi)容。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及時更新并補充課外資料,結合最前沿的信息去拓展閱讀教學內(nèi)容,更新并積累素材,并以圖片、音頻、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不斷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為主,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問題探究環(huán)境,設計多渠道自主驗證學習路徑,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結合閱讀思維和實踐論證,形成獨特見解,對閱讀形成高層次認知。
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一課時,教師基于教學閱讀提問:“北京的氣候條件如何影響春節(jié)的食物和活動?”該問題設計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跨學科特征,需要學生基于對北京地理位置的分析,探究北京春節(jié)前后的氣候變化,并能夠分析歷史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北京春節(jié)的民俗活動。面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如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線學習視頻、參觀民俗博物館等,從而深化對春節(jié)的認知。在這一基礎上,教師要突破教學情境,將書本閱讀學習內(nèi)容遷移到實踐生活中,如基于閱讀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班級春節(jié)民俗學習活動,組織春節(jié)民俗大賞活動,鼓勵學生分享看法、制訂活動計劃,并提出個人建議。教師基于提問設計相關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并結合文章內(nèi)容進行實踐討論,促使學生在深入閱讀與思考的前提下分析并解決問題,將書本知識與實踐閱讀知識應用到實際活動中,進而促使學生以“多思、多問、多想”的閱讀學習態(tài)度,提高自身閱讀學習能力,最終達到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
四、結語
教師應結合“學常有疑,問則可解疑”的教學理念,明確學與問之間的關系。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多元問題驅動的方式,基于閱讀學習提高學生的事實認知、概念認知和理論認知能力,將閱讀課堂變?yōu)椤耙詥栆肌钡恼n堂,驅動學生主動探究,深入思考,以此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zhì)量,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