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江雪》《小石潭記》《捕蛇者說》《黔之驢》都被收錄在課本中?;赝^去的學習經(jīng)歷,不知道小編們對這些詩文還有沒有印象,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或者哪一句?歡迎你來寫寫。
江雪一直飄,一直飄
@肖 堯
柳宗元的《江雪》,飄了一千兩百年,還會一直飄落下去。
那是下在天地間的一場“孤雪”。彼時,因革新失敗,柳宗元被貶永州,孤獨郁悶的情緒可見一斑。永州的山水,裝不下在失落天地徘徊的柳宗元;永州的風雪,載不動欲為天地立心的柳宗元。索性,做一個看似普通的漁翁一樣的存在吧。在蒼茫白雪間,且自垂釣——垂釣的不是魚兒,是升騰又熄滅的希望,是孤獨又傲然的內(nèi)心。天地間無飛禽走獸,無行走人跡,只有漁翁自己。他循著孤傲的本心,獨泛一舟,手握一釣,何其勇且孤!對柳宗元來說,這一場江雪,真是一場永遠無人分享的“孤雪”。
那是下在后代文人心間的一場“冷雪”。柳宗元逝世時年僅四十七歲,他的出眾才華和憤懣情緒交織堆疊,是英年早逝的緣由嗎?他的屢次被貶、無處排解,是郁郁而終的起始吧?循著《江雪》,一個有關柳宗元其人的還原從來未曾在天下文人心中停止過。才華斐然、屢被貶黜,《江雪》的冷,不正是后代很多文人境遇的寫照嗎?逆境之中,真是冷?。〔环猎倨肺镀肺丁督?,品味下來后代文人心中,很難消散的這一場冷雪吧。
那是下在人間的一場“奇雪”。被譽為“唐人五言絕句最佳者”,可見《江雪》之魅力。如今從啟蒙開始,小孩子就會奶聲奶氣背誦“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而普通閱讀者讀到的,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的一幅畫面!還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象:在現(xiàn)在的世界,還有這樣的地方,這樣的一位漁翁,這樣的一位作者存在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但真不妨礙閱讀到它的每一個普通人,從孩童到青年、老者,對其中的意境良久咂摸——真是奇景,奇人,奇作者,奇雪??!
《江雪》的世界,雪將繼續(xù)飄落,飄得更厚,更厚……
虎與蛇,促織與老婦
@寒 云
孔子過泰山,見到一個婦女在墳前啼哭,使子路問之。答曰:公公、丈夫、兒子皆死于虎口。孔子問,為什么不離開這兒?她說因為這里沒有苛政。于是孔子感嘆: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在永州為官,見到捕蛇人。在這里,捕蛇可以抵消賦稅。但因此,捕蛇人的祖父父親都已被蛇咬死,捕蛇人也數(shù)次幾乎喪命。即便如此,他仍不愿意放棄捕蛇,因為那些普通人家已經(jīng)被賦稅逼得十室九空。他寧愿冒著被蛇咬死的風險,也不愿過正常納稅的生活。于是柳宗元感嘆: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一篇《促織》,講的是皇室愛好斗蟋蟀,于是從天下征收,華陰的縣令便向下屬攤派,一個叫成名的讀書人不幸被攤派到。為了蟋蟀,兒子差點死掉,最后兒子的精魂化為蟋蟀,為父親博得了功名,然后才又還魂。
杜甫路過石壕村,投宿在一戶人家,夜里差役來強征兵,而這家的三個孩子早已應征,且已戰(zhàn)死兩個。家里的老翁害怕被征而逾墻逃走,只有老婦出門應對。差役不依不饒,老婦說家里只剩吃奶的小孫子和媳婦,媳婦出入連一件完好的衣服都沒有。如果一定要征,那我跟你們走吧,現(xiàn)在連夜去,還能準備明早的早飯。這便是《石壕吏》的故事。
嚴苛的政治,沉重的苛捐雜稅,無休止的兵役徭役勞役,中國古代百姓身上的大山不可謂不重。閱讀歷史,閱讀前人為我們留下的這些經(jīng)典作品,我們不禁要感嘆那些時代的悲涼與荒誕。慶幸我們再也不必生活于那樣的時代了。
柳宗元與《晉問》
@明 燈
柳宗元因其故鄉(xiāng)在河東,又稱柳河東。河東是一個古代地域名,秦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河東是其中之一,其版圖范圍大致是現(xiàn)在山西省運城市。
《晉問》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員外司馬之初,在與好友吳武陵的一次暢談之中所作。柳宗元在文中借山西故土的地理形勝、人文歷史、名產(chǎn)名物、風土人情及生產(chǎn)、生活方式,傾吐了他思舊懷鄉(xiāng)之情。同時也向好友全面簡介了故鄉(xiāng)山西美麗的山川風光、豐富的自然資源、奇特的名產(chǎn)名物和悠久的歷史人文。
《晉問》開篇借他人之問,“先生,晉人也”,足見柳宗元思鄉(xiāng)的情結(jié)之深。接下來首段,以吳子問柳宗元晉之掌故開始,柳宗元答以晉之表里山河、氣象雄偉、土肥水美、物阜民豐。這數(shù)百字的開篇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的鄉(xiāng)愁與眷戀。目前史料中很少見柳宗元成名后回山西的記載,但從《晉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故鄉(xiāng)的了解與熱愛、熟知與關注。從這一點來分析,柳宗元不僅回過河東故里,而且還游歷過故鄉(xiāng)的山川形勝和名物名產(chǎn)的產(chǎn)地,如此才能對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歷史人文了如指掌。
在孤苦中立言
@心 蕓
“文章憎命達”,我以為,用在柳宗元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十年永州貶謫,就像一場苦旅??瓷讲皇巧?,那是想要“與萬化冥合”的擺脫;看水不是水,是皆若空游無所依的孤寂。在永州的山水里,他表面冷靜、超越,但是表象背后,是無處排遣的孤苦。
正因生活的不得意,他更能俯身看到那些同樣掙扎的人們。在永州,他接觸了大量的底層人民,看到“非死則徙爾”的悲慘景象?!恫渡哒哒f》是我最早看到的揭示暴政的古代散文,“苛政猛于虎”的言論振聾發(fā)聵,他不再是清冷的垂釣客,而是一把泣血的利刃,敢于抽刀向廟堂。
初中學習這篇古文的時候,我只是抱怨柳宗元的古文生澀難懂,也并不理解那一代代捕蛇人為什么冒著死亡的危險還要去捕蛇。直到現(xiàn)在,慢慢讀懂生活之后才知道,原來,捕蛇也是一種生的希望,就像現(xiàn)在的高危職業(yè)“蜘蛛人”等,命懸一線下,是無法承載的生活之重。
后來又讀了《種樹郭橐駝傳》,在那諷刺里,我竟只能生出一絲苦笑。
柳宗元的悲哀里,有民生之哀,有時政之弊。千年前的文字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顆為民立言的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