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代杰出的哲學家,批判神學,強調(diào)人事,用“人”來代替“神”。
他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山水游記被千古傳誦。
他的詩樸素淡雅,風格自然,蘇軾將他與陶淵明并列。
他是柳宗元。
最孤獨的詩:《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被譽為“唐詩最佳”之作。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柳宗元的處境,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柳宗元的堅持。處在艱難的處境太平常,而高潔的堅持卻尤為不易。為了理想的堅持,柳宗元承受著“千萬孤獨”依然不悔。
最愁腸百結(jié)的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
當柳宗元到達柳州以后,登上柳州高樓,面對滿目異鄉(xiāng)風物,不禁百感交集,寫成了這首詩。
站在高樓上,只見層疊的遠山連綿起伏,清澈的柳江九轉(zhuǎn)千回。同行的四位友人同時被貶謫,隔著嶺樹青蒼,音書都無法送達,想到此,仿佛天地間都充盈著柳宗元的愁思。
最思鄉(xiāng)的詩:《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铓,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
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
在柳州,柳宗元不僅想朋友,還想家。為了排遣憂思,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柳宗元和好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觀景,只見四野群峰如劍鋒,一刀一刀地割著柳宗元的愁腸。他恨不得自己化作千千萬萬,落在每一個峰頂上眺望著故鄉(xiāng)。柳宗元去世已有一千多年,可再讀這首詩,依然能從中體會到他那渴望故鄉(xiāng)的入骨深情。
蔡啟《蔡寬夫詩話》:“子厚之貶,其憂悲憔悴之嘆,發(fā)于詩者,特為酸楚。”
最清新曠遠的詩:《溪居》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nóng)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人生失意之時,山水是治愈心情的良藥。被貶官到永州后,柳宗元在溪邊蓋了房子居住。
閑暇時,常常與農(nóng)田菜圃為鄰,仿佛是個隱居山中的人。清晨時去耕作翻除帶露雜草,傍晚乘船沿著溪石嘩嘩前進。獨往獨來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娛。詩人似乎忘記了被貶謫的痛苦,他將不幸稱為幸,將生活過得閑適飄逸,似乎這貶謫生活不錯,而其中藏著詩人深深的郁悶和怨憤。
最難舍難分的友情詩:《重別夢得》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在唐代,柳宗元與劉禹錫的友情是一段佳話。
唐德宗貞元九年,柳宗元和劉禹錫同科進士及第,踏上仕途,后來,又一起參加了王叔文、王伾領(lǐng)導的永貞革新,失敗后,二人又一起遭貶。同樣的經(jīng)歷讓他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元和九年,二人各從貶所回京,第二年三月,柳宗元又被貶為柳州刺史,兩人一同出京,到了衡陽,就要分別了。面對古道風煙,茫茫前程,無限感慨之下,相互贈詩惜別。
臨別之際,回想起一路走來的歷程,患難相同,今天又要各奔西東。柳宗元最后說:如果皇恩浩蕩,我們都能回家種地,晚年就住在一處做鄰居吧!
最惆悵的友情詩:《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
破額山前碧玉流,
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
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的朋友曹侍御乘船路過象縣,距離柳州的治所馬平縣(今柳州市)并不很遠,但二人不能相見,只能以詩相互贈酬交流情誼。詩中通過懷念友人而又不能相見引起的深深遺憾,曲折地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自由但又得不到自由的內(nèi)心矛盾。明明路過,卻無法相見。本是貶謫之身的柳宗元內(nèi)心該是多么的苦悶?!按猴L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一句可見柳宗元內(nèi)心的無奈和深深的遺憾。
最自得其樂的詩:《讀書》
幽沉謝世事,俯默窺唐虞。
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縹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擾靈府,日與往昔殊。
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無。
竟夕誰與言,但與竹素俱。
倦極便倒臥,熟寐乃一蘇。
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
得意適其適,非愿為世儒。
道盡即閉口,蕭散捐囚拘。
巧者為我拙,智者為我愚。
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
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qū)。
在永州,柳宗元治愈心情的方法,除了寄情山水,還有讀書。這是一個書癡:自說自笑,累了就睡,醒了又讀,伸個懶腰,吟詠詩。柳宗元說:讀書是為了使自己快樂,而不是為了名利。最后,他還奉勸世人,珍惜大丈夫的六尺之軀,不要被名利驅(qū)使而喪失了自由。在謫居生涯中的柳宗元,通過讀書調(diào)節(jié)心情,自得其樂,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達觀。
最悲戚的詩:《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這是柳宗元的又一首傳世之作,備受后世評論家的贊賞。
元和十一年,柳宗元再貶柳州時,從弟柳宗一同行前往,住了一段時間之后,柳宗一要到江陵去。十二年來,柳宗元歷盡艱辛和磨難,母親、妻子、女兒相繼離世,讓他備感凄涼,此時又與從弟相別,悲從心來,寫下此詩。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報荒十二年”,字字血淚,句句悲戚,有對往事的回顧,也有無可奈何的悲吟。面對人生的無常,柳宗元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jīng)常夢見“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帶的煙樹。
最輕松閑適的詩:《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柳宗元被貶永州,到職后,暫住在龍興寺中。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前途無望,促使他到佛教中去尋求寧靜與解脫。這首詩寫的就是他晨讀禪經(jīng)的情景和感受。汲來井水刷完牙,拂去衣上的塵土,悠閑地捧起《貝葉經(jīng)》,信步走出東齋朗讀。佛經(jīng)義理可修養(yǎng)本性。道人禪院是那么清靜幽雅,綠色蘚苔連接竹林深處,清靜使我恬淡難以言說,悟出佛理內(nèi)心暢快滿足。
全詩自晨起讀經(jīng)始,至末以日出賞景禪悟終,渾然無痕,相映成趣,生動表現(xiàn)了詩人于逆境中讀經(jīng)養(yǎng)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脫塵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適的復雜心境,營造了一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幽深寂靜的藝術(shù)境界。
最瀟然自得的詩:《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柳宗元的人生,被永州的山水徹底治愈了。這首小詩情趣盎然,詩人以淡逸清和的筆墨勾畫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圖,并從中透露了他深沉熱烈的內(nèi)心世界。
夜晚時分,漁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來,取水燃竹燒火做飯。旭日初升,曉霧漸散,四周悄然,寂無人聲。漁翁搖櫓,欸乃一聲,青山綠水映入眼簾。回望天邊,江水滾滾東流。山上白云,悠然自在舒卷?!盁熶N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也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與以往不同的是,柳宗元不再是強顏歡笑,歡笑背后也沒再掩藏悲傷,而是真正放下了。當他回望天際,云兒悠然自在舒卷,就是明證。
■結(jié)語:
“唐宋八大家”,每個人都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標桿,無論是文學造詣還是思想品格,抑或是為政功績,都是彪炳千古的,而他們的仕途往往并不得意,因為剛毅的性格而遭受打擊。品讀他們的人生與思想,往往會讓我們受益良多。柳宗元同樣如此,品讀柳宗元,也是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
當我們了解了柳宗元的人生,也許更能體會《江雪》那首詩,也許人生的某一刻我們遭遇一些打擊,能夠更深入體會柳宗元當年的心境。閱讀柳宗元,希望我們都能夠從他的人生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