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外學界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的討論,主要涉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演變形態(tài)、未來演進等。在發(fā)展階段層面,國外學界主要認為當前資本主義處于金融壟斷發(fā)展階段,不可持續(xù)且本質更加暴露,呈現諸多新特征。在演變形態(tài)層面,國外學界主要認為資本主義演化出數字定居者資本主義、監(jiān)視資本主義、數字金融資本主義、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當前資本主義愈發(fā)等級化,形成超級資本主義、權貴裙帶資本主義、依附資本主義、技術封建資本主義;在總體上帶來惡果,導致過度借貸資本主義、食人資本主義、氣候帝國主義、災難資本主義。國外學界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必須改變,由此,形成四種主要認識:替代資本主義、超越資本主義、后資本主義、新資本主義。
關鍵詞: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發(fā)展形態(tài);未來演進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包括歐美發(fā)達國家在內的各國主要期刊、媒體、互聯(lián)網等,對資本主義的討論不絕于耳。從主題上看,相關討論從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反思,逐漸發(fā)展到對資本主義的整體性分析與批判,當下更多集中于探討替代資本主義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從議題上看,討論既關涉資本主義本質與發(fā)展階段等理論問題,也關注主權債務危機、移民難民、身份對抗、代理人戰(zhàn)爭、世紀疫情、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現實問題,更注重探索解決人類生存發(fā)展面臨的根本問題。伴隨著討論熱情愈發(fā)熱烈、討論議題愈發(fā)深刻,討論范圍也愈發(fā)擴大,既包括歐美發(fā)達國家,也囊括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既有專門學者,也有政要型學者甚至轉向研究的企業(yè)家,他們在研究機構平臺、期刊媒體、網絡平臺等紛紛發(fā)表觀點主張。從成果上看,討論形成了汗牛充棟的著述報告,出現了探討資本主義的專門網站與民意調查等??傮w來說,無論處于哪一政治光譜的學者,如斯拉沃熱·齊澤克、貝拉米·福斯特、杰弗里·薩克斯、托馬斯·皮凱蒂、塞德里克·迪朗、雅尼斯·瓦魯法克斯等,都在研討資本主義的本質、發(fā)展階段和未來趨勢。發(fā)達國家的主流媒體,如英國廣播公司、紐約時報等都刊發(fā)了“資本主義下一階段是什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等專題文章,發(fā)展中國家的學者更是長期跟蹤研究相關主題議題并在多元平臺上發(fā)布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機構與民調機構或長期開設資本主義民意調查,或對30余個國家開展實證研究分析民眾對資本主義的態(tài)度。面對眾多討論成果,適時提煉分析并總結其中的主要觀點就成為可能和必要。基于討論可見,相關主題與議題主要集中在資本主義當下發(fā)展到哪一階段,出現了哪些新變化與新特征、資本主義未來將向何處演變等。由此也形成了一定共識:應當改變、超越當下的資本主義,使人類社會朝向更契合多數人生存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
一、資本主義正處于非變不可的發(fā)展階段
當前,資本主義處于金融化、低增長階段,自身發(fā)展模式的不可持續(xù)性愈加凸顯。根據世界銀行統(tǒng)計數據,經合組織國家尤其是歐美發(fā)達國家在2008年到202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約為1.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約為1%,低于2008年之前尤其是二戰(zhàn)以來的增長率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計算,參見世界銀行:《世界銀行公開數據》,https://data.worldbank.org.cn/?!俊T诮洕鲩L率和人均收入降低的背景下,各類不平等現象充斥資本主義世界,世界不平等實驗室的數據顯示,2022年,各國最富有的10%群體占各國收入比例,在美國是48.3%、歐洲是35.8%,世界范圍達到53.4%,南亞、非洲、拉丁美洲普遍超過50%【根據世界不平等實驗室數據計算,參見World Inequality Lab, “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22,” https://wid.world/news-article/world-inequality-report-2022/?!?,不平等程度近乎攀升到二戰(zhàn)后的最高點【參見[法]托馬斯·皮凱蒂:《資本與意識形態(tài)》下冊,徐麗松、陳郁雯、陳秀萍等譯,衛(wèi)城出版社2022年版,第210、230-231頁。】,且財富集中程度持續(xù)擴大,以至《紐約時報》發(fā)文指出,“資本主義已經脫軌”,在高度不平等的背后,是資本主義愈發(fā)金融化,普通人的大量財富被少數富人攫取。人們不再輕易相信資本主義會帶來經濟繁榮,尤其表現為房地產、金融資產、消費品價格的通脹;為對抗通脹而采取的加息政策導致融資成本攀升;全球金融市場規(guī)模達到390萬億美元,約是全球經濟生產總值的四倍;借貸成本增加,把因高物價、儲蓄減少和工資增長放緩而財力緊張的家庭推向困境;等等【參考消息網:《美媒:資本主義是如何脫軌的?》,https://ckxxapp.ckxx.net/pages/2024/06/23/48af87c915d3 40018f76a9628afd875a.html?!?。經濟低增長、嚴重不平等與過度金融化,導致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失靈,誘發(fā)社會負面情緒、政治民粹主義抬頭,人們更加追求功利性的生存方式,社會達爾文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時分化與撕裂社會。由此,“資本主義處于哪一發(fā)展階段?”“為什么要變革當前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這些話題就成為國外學界關于資本主義討論的重點。
總體上看,當前國外學界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認識主要有三個維度:從生產方式角度看,認為當前資本主義處于全球金融壟斷發(fā)展階段,在近十年形成了一些新特征;從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看,認為資本主義正處于不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階段,在各領域都暴露出許多新矛盾;從制度體系看,認為資本主義處于本質愈發(fā)暴露的發(fā)展階段,展現出諸多問題。由此,國外學界普遍認為必須變革、超越資本主義。
(一)處于全球金融壟斷發(fā)展階段的資本主義必須改變
不少學者指出,當代資本主義處于全球壟斷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階段,這一階段凸顯的時代特征愈發(fā)明顯,可概括為“一個核心、兩大支柱、三個層次”。
一個核心,即金融化。新自由主義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秩序“重組”,使“金融化”成為當前資本主義的核心構成,家庭、非金融企業(yè)和民族國家等都被“壟斷金融資本主義”掌控,生息資本、借貸資本等成為主導資本形態(tài)。當代資本主義的“金融化”具有八個特征:一是金融市場的擴張史無前例,二是政府總體上放松對金融資本的管制,三是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工具等成為市場擴張的核心,四是金融對實體經濟形成高度統(tǒng)治,五是加劇收入不平等的政策不斷強化,六是通過信貸維持并擴大消費成為常態(tài),七是金融資本主導地位和滲透力不斷加強,八是金融資本與上層建筑尤其是文化領域的聯(lián)系不斷強化【Kuat B.Akizhanov, Finance Capitalism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Economy, Palgrave Macmilan, 2023, pp.21-41.】。
兩大支柱,即“金融資本”和“軍國主義”。當今資本主義處于全球金融壟斷階段的界定依據主要是金融資本體現的生產關系與社會關系,金融資本的中心地位根植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因食利者階層在過去幾十年中獲得的政治權力而增強。隨著生產性積累放緩,金融資本不斷擴展,且與“軍國主義”的聯(lián)系越來越深,形成軍工體系與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領域的融合【Judith Dellheim and Frieder Otto Wolf (eds.), Rudolf Hilferding: What Do We Still Have to Learn From His Legacy? Palgrave Macmilan, 2020, pp.199-227.】。美國是主要代表,作為全球金融資本主義大國和軍事霸權國家,美國金融資本的壟斷在近十年中顯現出新特征,即眾多大企業(yè)擴大規(guī)模,再次加強對全球市場的控制,攫取巨額利潤。在美國主導下,所謂“全球化”體現在金融資本首先由霸權國家掌控,使世界經濟深度轉向金融資本主導,國家、政府權力從屬于金融部門,真正的經濟權力掌握在私營金融部門手中,民主很難發(fā)揮作用【Hillel Ticktin, “The Permanent Crisis, Decline and Transition of Capitalism,” Critique, Vol.45, No.3, 2017, pp.359-386.】。
三個層次,即形成高中低壟斷層級。在全球價值鏈中,高等壟斷力量的主要代表是平臺,平臺通過金融資本提供區(qū)域性服務,掌握巨大壟斷市場力量。中等壟斷力量主要體現為實體制造業(yè),如電子組裝或汽車制造,需要中等知識和一定教育水平的工人,但他們具有臨時工、代理等特征,就業(yè)保障率低、加班率高。低等壟斷力量主要體現為知識服務,如信息技術軟件服務,知識需求更為復雜,壟斷力量低是因為供應商和工人可以很容易在不同產業(yè)鏈中轉移。北半球總部經濟中心的壟斷資本主義已經發(fā)展成全球壟斷,平臺企業(yè)將外包推向新高度,掌控消費者和市場準入,向數百萬工人提供必要的生產資料【Dev Nathan, “From Monopoly to Monopsony Capitalism,” The Indian Journal of Labour Economics, Vol.64, 2021, pp.843-866.】。
基于更為突出的金融化與壟斷的時代特征,不少學者認為資本主義正不斷累積起“終結”要素,一是金融資本的不斷積累將持續(xù)破壞自身存在條件。二是資本主義會以低增長方式維持生存,但會不斷加大力度掠奪自然環(huán)境、增強對其他國家與廣大人民的剝削。三是導致資本主義終結的因素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特征,主要體現為脫離發(fā)達國家如美元的新金融體系正在形成;發(fā)展中國家的資本主義不斷發(fā)展;發(fā)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后工業(yè)化生產不斷發(fā)展,將大量發(fā)展中國家和邊緣地區(qū)的高素質人才納入生產過程【Leonid Grinin, Anton Grinin and Sergey Malkov et al., “Capitalism’s Unclear Futures,” World Futures, Vol.80, No.6-7, 2024, pp.1-21.】。
(二)進入不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階段使資本主義不得不變
從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出發(fā),一些學者認為當下資本主義主導的發(fā)展模式,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衰退趨勢凸顯,體現出一些新特征。
第一,“修復機制”明顯弱化。資本主義仍處在經濟衰退周期,尤其體現為利潤率下降、消費不足和不均衡發(fā)展導致的體系性衰退。在這個衰退周期,資本主義的自我修復機制明顯弱化,主要由四個因素導致:一是壟斷限制企業(yè)生產與投資;二是“創(chuàng)造性破壞”【創(chuàng)造性破壞,是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理論觀點,強調資本主義具有破壞舊的經濟結構,依靠創(chuàng)新競爭進而建立起新的生產體系和經濟結構的能力?!康哪芰ο陆担绕涫呛茈y通過戰(zhàn)爭和對第三世界的剝削獲取盈余;三是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等經濟政策難以解決危機,反而不斷激化危機;四是危機愈發(fā)具有世界性,資本主義世界發(fā)展愈發(fā)不平衡,更需加大掠奪其他國家。因此,當前資本主義無法擺脫自身停滯不前的問題,會在一段時間內以較低增長率存在,但各種改良手段越來越失靈【Hillel Ticktin, “The Permanent Crisis, Decline and Transition of Capitalism,” Critique, Vol.45, No.3, 2017, p.384.】。
第二,“不可持續(xù)性”越發(fā)凸顯。一方面,人們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呈現不可持續(xù)性。在處于衰退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整個地球的生態(tài)文明正遭受更大程度的破壞,自由市場很難真正解決環(huán)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反而使生態(tài)環(huán)境成為自身擺脫危機的工具。另一方面,人們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呈現不可持續(xù)性,富人最大化逐利、交由自由市場解決所有問題等,導致普通人甚至是資產階級都陷入“以生命為代價實現經濟利益”的狀態(tài)。同時,法律等形式平等掩蓋著大量實質不平等,“自由社會”以世界多數人的不自由為前提,非富裕群體成為犧牲品,適者生存的觀念潛伏在各領域,自身努力與財富積累之間的關聯(lián)越來越小【Koen Byttebier, Ethics of Socioeconomics: Critical Observations on Capitalism Through the Lens of a Lawyer, Springer, 2024, pp.81-211.】。根據《2022年世界不平等報告》數據,當前全球中下層50%群體的收入仍處于歷史低位;盡管歐洲和美國的貧富差距在數據上有時擴大有時縮小,但中下層50%群體的收入一直都非常低,尤其是美國,在2020年到2022年甚至只有1910年的數據水平。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的代際不平等、性別不平等、生態(tài)不平等也已經發(fā)展到很高程度【World Inequality Lab, “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22,” https://wid.world/news-article/world-inequality-report-2022/.】。
第三,“政治危機時代”已然到來。資本主義的政治危機主要表現為三點:民粹主義興起、新重商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興起、全球治理危機反復出現。世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國家間收入分配不平等,成為資本主義政治危機的決定因素?!敖洕∪后w”增多是民粹主義、新重商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出現的先兆。資本主義大國重新“經商”,通過國有企業(yè)和主權財富基金等不斷增加經濟權力及其對政治權力的影響,不斷重塑全球秩序。大國普遍接受“經濟民族主義”,推動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當前政治危機反映了資本主義政治體系在一國和世界范圍內的衰退【Ali Ari, Capitalism at a Crossroads: A New Reset? Springer, 2023, pp.181-194.】,資本高度集中使資產階級具有“政治精英”身份,不斷擴大統(tǒng)治權力?!敖洕ⅰ迸c“政治精英”相結合,用強制權力維系自身利益,擴大了“富人”“富國”和“窮人”“窮國”的矛盾【Adolfo Figueroa, The Quality of Society, Volume III Essays on the Unified Theory of Capitalism, Palgrave Macmilan, 2023, pp.195-217.】。
(三)進入本質更加暴露的發(fā)展階段“使人求變”
資本主義本質愈發(fā)暴露,越來越多人認為應當主動改變資本主義。實證研究表明,人們對資本主義的看法日趨負面,在34個國家中,只有7個國家的受調研人群認同以經濟自由為核心理念的資本主義。人們對資本主義的普遍共識是富人主導并制定政治議程,導致不平等加劇,助長自私和貪婪,加強了壟斷。只有2個國家的民眾更加認同資本主義或許可以改善普通人處境【Rainer Zitelmann, “Attitudes Towards Capitalism in 34 Countries on Five Continents,” Economic Affairs, Vol.43, No.3, 2023, pp.355-361.】。由此,不少學者在討論中都分析了資本主義本質的現實表現。
第一,資本主義的本質體現是占有式個人主義。從商業(yè)資本主義、工業(yè)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轉變?yōu)楝F在的管理資本主義,特點是以企業(yè)家、工程師、銀行家、管理者為主導,這種占有式個人主義展現出資本主義已經演變?yōu)槿サ赖禄慕洕w系,無法激發(fā)人們持續(xù)奮斗,本質上并不承認多數人是有尊嚴的、被平等對待的【Ilia Murtazashvili, “Does Capitalism Have a Future?” 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Vol.36, 2023, pp.590-600.】。在這種占有式個人主義基礎上,加爾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等越來越打出“金錢牌”。金錢越來越重要,人際關系更多建立在金錢交換上,其他行動都從屬于對金錢的追求【Koen Byttebier, Ethics of Socioeconomics: Critical Observations on Capitalism Through the Lens of a Lawyer, Springer, 2024, pp.429-440.】。
第二,資本主義本質體現在價值觀層面就是以“自私”為核心的體系。經濟自由的前提是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每個人都應盡可能“自私行事”,最自私和最不利他的人,往往更能積累財富與權力。這種“集體的自私”是當下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人們盡可能自由追求私人利益。因此,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不可能滿足多數人的平等需求,反而成為統(tǒng)治階級尤其是企業(yè)家、銀行家等既得利益群體滿足自身利益的工具,這就導致多數人的利益被犧牲了【Koen Byttebier,Ethics of Socioeconomics: Critical Observations on Capitalism Through the Lens of a Lawyer, Springer, 2024, pp.33-79.】。
第三,資本主義本質體現在制度層面就是“依附性”的制度體系,使人們依附于貨幣、信貸、金融系統(tǒng),為生產而生產、為消費而消費,致力于不斷生產各種商品和服務。但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商品和服務毫無用處,無助于保障每個人有尊嚴地生活,反而幫助少數人積累財富。這種經濟體系需要不間斷的經濟增長,越來越傾向于毫無意義的生產和消費;社會進步被純粹歸功于商業(yè)部門,政府成為榨取多數人利益的機器。因而資本主義是把富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體系:一個人越富有就越容易獲得自由,獲得市場上提供的商品和服務【Koen Byttebier, Ethics of Socioeconomics: Critical Observations on Capitalism Through the Lens of a Lawyer, Springer, 2024, pp.429-440.】。
由此,一些觀點提出,當下有兩種發(fā)展前景:要么陷入債務導致的永久經濟貧困,要么通過政府行為和宏觀調控,緩解私人債務【Steve Keen, “When the System Collapses: A Post-capitalist Capitalism?” Australian Quarterly, Vol.89, No.2, 2018, p.18.】。自由市場和唯利是圖滲透到一切事物中,需要社會、文化、國家等領域的非資本主義因素管控,這些因素可以成為變革資本主義的動力【Jürgen Kocka, “Capitalism and Its Critics: A Long-Term View,” https://www.ghil.ac.uk/fileadmin/redaktion/dokumente/annual_lectures/AL_2017_Kocka.pdf.】。在生態(tài)問題上,資本主義將讓位于國家主導的經濟發(fā)展道路,國家管理將取代市場導向。國家對生產和消費的控制將取代資本主義哲學,形成鼓勵創(chuàng)新、服務生態(tài)、社會化的思想氛圍,不受約束的市場意識形態(tài)的時代將會結束也必須結束【Steve Keen, “When the System Collapses: A Post-capitalist Capitalism?” Australian Quarterly, Vol.89, No.2, 2018, p.21.】。
二、資本主義自我演變?yōu)槎喾N發(fā)展形態(tài)
在現有發(fā)展階段,資本主義產生了一些新變化,主要表現為:金融化轉向與信息化演變高度重合,掌握全球信息主導權的資產階級,往往成為“財富的集中者”,并通過金融化不斷保有和擴大財富。一個可見的明顯事實是,從2000年到2020年,石化、零售、金融等企業(yè)被數字技術企業(yè)取代,尤其是蘋果、微軟、亞馬遜等,但后者并不意味著新的實體經濟出現,反而增加了虛擬資本。掌握信息主導權的資產階級,不斷通過信息化強固金融化,加劇財富向數字技術企業(yè)集聚。這一變化在一國內部導致明顯的等級固化,“財富的集中者”和大型企業(yè)不斷吞并中小企業(yè),將自身經濟權力政治化,或者通過游說和旋轉門影響政府,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法律與規(guī)則,導致市場越發(fā)低效、門檻提升,鞏固了“政治+經濟”的權力同盟。在世界范圍內,掌控信息優(yōu)勢的國家和跨國企業(yè),可以通過“數字+金融”進行全球掠奪,形成更為強固的壟斷形態(tài),尤其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集團,壟斷全球產業(yè)鏈和數據信息,增強他國對自身的依附,不斷擴大全球不平等,以此鞏固自身權力。在這一基礎上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不斷造成自然生態(tài)不平等,同時又不斷制造生態(tài)危機等各類災難事件。以碳排放量為例,2010年到2018年,北美國家個人碳排放量在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1%群體中人口占比為57%,在10%的群體中,人口占比為46%【[法]托馬斯·皮凱蒂:《資本與意識形態(tài)》下冊,徐麗松、陳郁雯、陳秀萍等譯,衛(wèi)城出版社2022年版,第226頁?!?。由此,資本主義形態(tài)新變化呈現為:數字化與金融化的結合→等級化與壟斷化的強固→災難性與破壞性的加劇。以相關新變化的事實為基礎,國外學界對資本主義形態(tài)自我演變的認識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以生產方式為視角,重點闡釋信息技術使資本主義本質更加暴露;二是以生產關系為視角,闡釋資本主義的“等級化”轉向;三是以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為總體視角,強調資本主義的破壞性轉向。
(一)生產方式的演變:資本主義的信息技術形態(tài)更加暴露本質
當前,在數字資本主義、平臺資本主義等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更為具象的概念,用于分析資本主義形態(tài)變化,進一步揭露資本主義本質。
第一,數字殖民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用于解釋資本主義在數字時代的“殖民主義”,揭示其在信息技術推動下開展全球剝削的手段。作為一個獨特術語,“數字殖民資本主義”結合了“數字時代”和“殖民主義”,用于描述由帝國主義和種族政策驅動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資本主義逐漸演變?yōu)椤皵底种趁瘛毙螒B(tài)。其核心內涵是,以數字技術作為生產形態(tài),結合數據資本主義、數字消費主義、算法資本主義、生物信息資本主義等,通過形式上具有包容性的數字技術,使全球各地“原住民”成為數字殖民對象。高新技術科技企業(yè)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制度下,復現殖民主義時代對“原住民”和“殖民地”的盤剝,通過大規(guī)模數字開掘,“竊取”全球“原住民”的數字利益,威脅“殖民地”多數人福祉,經濟處于較低地位、被邊緣化的種族、民族被“操縱”,數字資產階級及其企業(yè)依靠數字技術建立了以占有“原住民”數字福利為基礎的生產方式【Hugh Burnam, Postdigital Settler Capitalism//Petar (ed.), Encyclopedia of Postdigit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Springer, 2024, pp.1-5.】。
第二,監(jiān)視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用于解釋資本主義通過個人數據商業(yè)化獲取利潤,典型手段是數據挪用、數據貨幣化和不公平的商業(yè)行為,旨在預測、改變個人行為,進而控制市場,增加生產收入;基礎是利用知識與權力的不對稱,使人們行為數據化,將這些數據組織起來;核心是持續(xù)監(jiān)視與提取數據,引導消費行為,塑造消費動機,因此消費者沒有意識到在多大程度上被商業(yè)利益驅使?!氨O(jiān)視資本家”通過虛假或不準確的信息壟斷網絡搜索;運用數據聚合與儲存的廉價性,以各種形式收集并創(chuàng)建大量個人數據。監(jiān)控資本主義“更新”了不平等問題,尤其是其缺乏透明度、隱私與數據保護,產生了新的數字不平等問題【Bernd Carsten Stahl and Doris Schroeder (eds.),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se Studies and Options for Addressing Ethical Challenges, Springer, 2024, pp.39-52.】。
第三,數字金融資本主義。金融資本全球化的深度發(fā)展產生新的金融資本形態(tài),金融創(chuàng)新愈發(fā)復雜,數字經濟中廣泛存在的金融投機活動,使人們可以瞬時交易數百種金融產品。金融邏輯已滲透到人們活動的方方面面,形成數字驅動的金融資本主義形態(tài)。數字金融資本主義意味著資本主義從非金融形態(tài)向金融形態(tài)的轉變,當前數字金融化現象是資本主義歷史發(fā)展中最為顯著的,企業(yè)更加轉向短期主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發(fā)生結構性改變,制造業(yè)回報率和金融資產投資回報率的差距不斷拉大,發(fā)展中國家長期承受巨額預算、貿易赤字、金融全球化等壓力,使金融危機不斷復發(fā)【Ali Ari, Capitalism at a Crossroads: A New Reset? Springer, 2023, pp.81-104.】。
第四,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這一概念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主要強調企業(yè)由多個利益相關者組成。近年來,這一概念逐漸指向權力超過國家的巨型企業(yè)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力量,公民作用被弱化,與企業(yè)關聯(lián)的利益相關者的作用更為明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關系是個人對企業(yè)的依附【[法]塞德里克·迪朗:《技術封建主義》,陳榮鋼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前言第3頁?!?。在數字技術時代,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資本主義形態(tài),越來越多企業(yè)建立虛擬價值鏈系統(tǒng),從線性和歷時性發(fā)展轉變?yōu)榫仃嚭凸矔r性發(fā)展,不再由單個企業(yè)或一個壟斷組織完成同類行業(yè)的價值創(chuàng)造,而是不同企業(yè)合作完成全行業(yè)的價值創(chuàng)造。在這一形態(tài)下,“相關者”逐漸成為資本主義新的壟斷形態(tài),壟斷程度不斷提升【Sergiy D. Dmytriyev and R. Edward Freeman (eds.), R. Edward Freeman’s Selected Works 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Business Ethics, Springer, 2023, pp.697-708.】。
(二)生產關系的演變:資本主義正強固等級化形態(tài)
國外學界形成的一個共識是,當前資本主義的等級化形態(tài)愈發(fā)明顯,但沒有得到充分研究。對此,相關觀點提出“超級資本主義”“權貴裙帶資本主義”“依附資本主義”“技術封建資本主義”等,從總體、內部結構和外部擴張等視角描述資本主義的等級化形態(tài)。
第一,“超級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指出資本主義有不同形式的等級制度。首先,基本和首要的等級制度是頂層的資產階級和底層勞動者之間的特定不對稱性。其次,在資本和勞動關系下,資本主義愈發(fā)成為包羅萬象的等級社會。再次,在收入和財富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等級關系,資本主義等級制度不斷塑造制度慣性和惰性,強固財富等級結構,人們普遍變得更窮或更富。繼次,經濟財富和政治權力形成復雜的等級依賴關系,賦予經濟財富占有者“政治權力等級的購買力”,構成經濟財富的政治等級。最后,資本主義不斷強固總體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級,呈現三種等級“情景”,即資產階級國家、不平等的經濟秩序、資本所有者;在提升“政治購買力”基礎上,經濟等級的價值觀優(yōu)先于非經濟等級的價值觀,最終形成“超級資本主義”【Alice Nicole Sindzingre and Fabrice Tricou, “Six Forms of Hierarchy fo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apitalism,”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Vol.45, No.2, 2022, pp.216-227.】。
第二,“權貴裙帶資本主義”。當下,資本主義與民主漸行漸遠,根源主要在于資本主義等級化形態(tài)愈發(fā)明顯,尤其是“食利者階層”的“裙帶化、權貴化”,資產階級肆無忌憚控制國家、掌控經濟。政治和經濟“精英”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與廣大人民的距離越來越遠?!叭箮Щ噘F化”等社會關系的出現,使資本主義演化為新形態(tài)——“權貴裙帶資本主義”,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通過政治手段占有特殊利益,如掌控政治進程并使立法對自身有利;二是“病態(tài)利他主義”,以形式上對他人有利的方式不斷掠奪他人利益;三是經濟利益集團與環(huán)保主義者等道德利益集團結盟,運用有利于自身的“監(jiān)管”手段打擊對立面。這三種特征導致“特殊利益立法”“低效的任人唯親”“打擊對立面的監(jiān)管”。以美國為例,大量權貴、裙帶關系使市場準入受限、市場缺乏競爭,經濟發(fā)展低效率、福利水平下降等,民主蛻化為既得利益集團爭權奪利的場所【Paul H. Rubin, “Crony Capitalism,” Supreme Court Economic Review, Vol.23, 2015, pp.105-115.】。
第三,“依附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用于闡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發(fā)展中國家而形成的全球等級秩序。發(fā)展中國家的外向型經濟特征使其愈發(fā)依賴發(fā)達國家?!耙栏劫Y本主義”立足“依附理論”和“帝國主義理論”,分析中東歐國家在轉型過程中已經轉變?yōu)椤巴獠抠Y本主義”,尤其是國內外知識分子與技術官僚聯(lián)盟,塑造有利于外國投資者的私有化進程,使本國經濟脆弱性加大,強調對進口工業(yè)品、外資企業(yè)與銀行投資和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的依賴,但外國投資者隨時可以將資本、生產、技術、知識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迫使中東歐國家“出賣”更多利益,被鎖定在“半外圍”的世界秩序中【Eric Magnin and Nikolay Nenovsky, Diversity of Capitalism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algrave Macmilan, 2022, pp.37-55.】。
第四,“技術封建資本主義”。這一概念認為傳統(tǒng)資本家已經成為“附庸資本家”,從屬于新一代“封建領主”——大型科技跨國企業(yè),后者通過數字平臺創(chuàng)造巨額財富?!巴ㄟ^公有財產私有化而出現的新巨型公司(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證明,我們今天正在目睹新封建主義、封建資本主義的崛起”【[法]塞德里克·迪朗:《技術封建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推薦序第11頁。】,“新領主”通過數字平臺的“地租”壟斷并獲取價值【[法]塞德里克·迪朗:《技術封建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推薦序第11-12頁?!浚滦螒B(tài)的算法資本——“云資本”已經發(fā)展起來并主導市場,使人們不得不加入平臺,進入“封建領地”:一個屬于算法的數字世界并沒有“看不見的手”,大型平臺超越自由市場,它們的所有者——“云領主”,利用新的算法結構實現新的尋租形式,以極快速度增加財富和權力。在這一形態(tài)下,人們成為“云農奴”,由此,“云資本”“云領主”“云農奴”在數字平臺中構成了資本主義的“技術封建”等級形態(tài)【Christopher Pollard, “Is Capitalism Dead? Yanis Varoufakis Thinks It Is-and He Knows Who Killed It,” https://theconversation.com/is-capitalism-dead-yanis-varoufakis-thinks-it-is-and-he-knows-who-killed-it-213992.】。
(三)“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總體演變:資本主義正展現體系性惡果
在生產方式、生產關系演變下,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釋放了更多負面性,國外學者用多個概念描繪這一總體演變導致的形態(tài)變化。
第一,“過度借貸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發(fā)展到數字金融階段,愈發(fā)具有“過度借貸”特征,即國家、中低收入家庭主要靠借貸促進經濟增長、提升消費,過度借貸、過度負債加上金融自由化,導致投機泡沫越來越大,造成經濟衰退、高失業(yè)率、不斷擴大收入分配不平等,這又進一步增加家庭債務存量。過去40多年,發(fā)達國家增加借貸、采用擴張性貨幣政策、改變消費者信貸需求等行為,形成過度借貸,導致過度負債和消費過熱。在國際層面,這加劇了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發(fā)展差距,伴隨經濟危機造成的低增長和高失業(yè)率,發(fā)展中國家就業(yè)崗位和資本收入更加減少,高通脹率導致國家內部實際收入下降【Ali Ari, Capitalism at a Crossroads: A New Reset? Springer, 2023, pp.105-124.】。
第二,“食人資本主義”。不少學者運用這一概念,指稱資本主義導致的普遍危機——種族主義、(新)殖民主義、氣候危機、民主制度空心化等。近年來,社會問題大量涌現,人們在爭奪稀缺資源的過程中互相爭斗,形成“同類相食”現象。資本主義正成為蠶食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制度化的社會秩序”,否認“責任”——攫取、掠奪自然和社會資源,但拒絕對濫用資源承擔任何后果,因而導致生態(tài)等領域的不穩(wěn)定,危及社會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資本主義在吞噬社會生活領域的過程中,最終會像“貪食蛇”一樣吞噬自己【Brian Milstein, “Cannibal Capitalism. How Our System Is Devouring Democracy, Care, and the Planet-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Vol.34, No.4, 2023, pp.1-3.】。
第三,“氣候帝國主義”。當下資本主義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的破壞已經發(fā)展到很高程度,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西方國家按照帝國主義原則和方式處理全球氣候事務,由此形成了“能源帝國主義”“碳基帝國主義”“氣候殖民主義”等,可以將之合稱為“氣候帝國主義”。氣候帝國主義主要有五方面特征:一是核心國家和精英階層以帝國主義生活方式進行生產和消費,產生更多碳排放;二是在國際談判中以欺騙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三是全球金融業(yè)增加了碳排放卻未支持有效減緩氣候變化的戰(zhàn)略;四是知識壟斷使多數人無法獲得應對氣候挑戰(zhàn)所需的關鍵技術;五是技術要求不斷變化,使自然資源爭奪戰(zhàn)日趨激烈,主要大國之間產生了新型榨取主義競爭【參見張云飛:《氣候資本主義的實質和超越》,《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1期;[美]賈亞蒂·高希、舒維克·查克拉博蒂、德巴馬紐·達斯:《21世紀的氣候帝國主義》,《國外理論動態(tài)》2022年第5期?!?。
第四,“災難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用以表達資本主義與災難的關系,批判資本主義通過制造并利用災難而大發(fā)橫財的積累模式。其產生的根源是,資本占據了絕對統(tǒng)攝和支配地位,具有沖破一切桎梏謀取剩余價值而不顧后果的本能。尤其是資本與權力結合,利用戰(zhàn)爭、政變、經濟危機、自然災害等造成災難,運用新自由主義政策,加劇社會撕裂,置普通民眾于悲慘的境地。由此,這一概念內涵指向三方面:一是資本在災難中牟利,使災難進一步加深;二是將渴望無限積累和增殖的資本邏輯置于其他利益之上,最終引發(fā)“新陳代謝斷裂”式災難;三是資本主義導致的系統(tǒng)性危機不斷向全球擴散,正演變?yōu)椤叭驗碾y風暴”形態(tài)【參見吳茜、李小玲:《災難資本主義:表現形式、制度根源及其替代道路》,《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2期;王迪:《災難資本主義:當代資本主義新形態(tài)》,《社會科學動態(tài)》2023年第3期?!?。
三、資本主義未來發(fā)展向何處而變
基于發(fā)展階段判斷和演變形態(tài)分析,國外學界討論了“資本主義向何處而變”,以“可操作性”為主要標準,以對資本主義的變革程度為主要依據,可以概括為四種主張。一是強調對資本主義的完全替代,但因缺少替代力量,所以以尋找替代力量為基點,形成“替代資本主義”。二是強調對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尤其是發(fā)展范式的替代,以尋找更符合人的生存發(fā)展的增長范式為指向,形成“超越資本主義”。三是立足產業(yè)革命和能源革命,強調改變資本主義的增長邏輯,尤其認為應當將能源轉換為公共品,形成“后資本主義”。四是強調對資本主義的整體改良,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理念、秩序和制度,由此形成“新資本主義”。
(一)“空位期”與“替代資本主義”
過去40余年,“替代資本主義”包括資本主義自我革新的力量,多數被新自由主義消解,由此,資本主義未來將進入替代力量缺失、自身暫時存在的“空位期”。在這一認識下,人們開始探討如何形成新的“替代力量”。
第一,要更好總結歷史經驗,認為當下至少有三種替代選擇:一是回歸凱恩斯主義,二是回歸真正的社會主義,三是吸收當下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經驗。歷史上看,凱恩斯主義和真正的社會主義盡管取得了很多成功經驗,但都未能有效應對不斷出現的挑戰(zhàn),一些觀點認為進步的選擇是發(fā)展真正的社會主義,認為真正的社會主義是應對當前危機的唯一選擇,社會主義被不斷證明是解決人類當下危機的唯一可行方案,其最大優(yōu)勢是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但還需要在生產力、計劃經濟等領域證明能夠用更少的勞動時間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具有更高的生產力,進而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層面替代資本主義。當下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經驗同樣如此,如印度喀拉拉邦,在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層面已經證明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但有待提升經濟增長率和生產力水平。由此,應在歷史上的社會主義和當前已經存在的社會主義經驗基礎上,探索新的發(fā)展道路,如基于人的自我管理制定計劃,建立中長期規(guī)劃機構等【Víctor Manuel Isidro Luna, “From Neoliberalism to Possible Alternatives,” Economía Informa, Vol.395, 2015, pp.40-44.】。
第二,要建構更為強大的組織,認為20世紀和21世紀的左翼政治表明,共產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已經“衰退”;替代力量未從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中恢復過來,占領運動、基層團結等直接民主行動容易演變?yōu)橐宰h會為主導的左翼民粹主義等;第三條道路只能保證自由市場運轉,民主社會主義已經屈服,新社會運動被新自由主義邊緣化;在全球南方,發(fā)展經濟學和發(fā)展主義時代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華盛頓共識”,目的是確保發(fā)展中國家融入全球新自由主義。建構強大的替代力量,需要建立一個團結、合作、公共性的組織,應考慮三方面因素:一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能夠指導特定集體活動、解決不同左翼力量的分歧;二是吸納有社會影響力的個人,使之說服帶動更廣泛群體加入;三是吸取教訓,使“橫向的個人主義”與“垂直的集體主義”相結合,建立能夠協(xié)調并采取統(tǒng)一策略的組織【David J. Bailey, “Extra-capitalist Impulses in the Midst of the Crisis: Perspectives and Positions Outside of Capitalism,” Globalizations, Vol.14, No.4, 2019, pp.372-376, pp.378-380.】。
第三,要不斷擴大參與主體,認為當前替代資本主義的討論不僅在公眾中增長,在學界和企業(yè)家中也在增長,因此需要廣泛吸納多元群體。在不平等加劇和對傳統(tǒng)資本主義模式進行持續(xù)而深入的批判后,出現了探索以更有效且符合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方式替代資本主義的運動,更多關注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探討未來發(fā)展的現實道路。首先,只有觸及資本主義本質及特征的組織,如產權和資本積累等才能被視為替代組織,當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替代組織形式,采取非營利模式。其次,替代組織的目標和影響,應主要關注權力關系和窮人與邊緣群體,強調民主參與原則、建立集體產權的企業(yè)等,應吸收更廣泛群體,尤其是知識分子和企業(yè)家,需要從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入手,改變政府、社會、大學、企業(yè)(投資者)之間的關系,進而建構新的替代力量【David J. Bailey, “Extra-capitalist Impulses in the Midst of the Crisis: Perspectives and Positions Outside of Capitalism,” Globalizations, Vol.14, No.4, 2019, pp.381-383; Víctor Manuel Isidro Luna, “From Neoliberalism to Possible Alternatives,” Economía Informa, Vol.395, 2015, pp.44-47.】。
(二)“后增長”與“超越資本主義”
一些學者主張,資本主義因“增長范式”正逐漸走向終結。資本主義想要維持自身,就應當擺脫已有“增長范式”,這也就形成“超越資本主義”。
“超越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主要基于對“增長范式”的批評?!霸鲩L范式”主要指,政府制定政策的目的是促進經濟增長,提供有利于增長的政策。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技術創(chuàng)新、更好的市場機制等意味著經濟可以且應該無限增長。但越來越多證據支持“轉變增長方式”,如果人口、資源使用和污染持續(xù)增加,經濟增長將面臨許多“外部限制”,造成負面后果。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不斷發(fā)展,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性越來越低,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可能解決這一問題。當前可以明確的是,資本主義沿著現有道路正不斷走向極限,這從根本上質疑了消費主義、物質主義、自由市場、技術樂觀主義等,問題不在于是否需要改變,而是如何創(chuàng)造新的經濟形態(tài)和生產方式。因此,應“超越資本主義”,轉向“后增長經濟”【Samuel Alexander, “Transcending Capitalism: Policies for a Post-Growth Economy,” Australian Quarterly, Vol.89, No.2, 2018, pp.4-5.】。
“超越資本主義”的核心是“后增長”,意味著生產和消費更加可持續(xù),以計劃的方式,注重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維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升生活和工作質量、社會福利,使財富分配合理化,形成更加公正、參與度高的社會。這需要摒棄自由市場,建立新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機構,采用更合理、更細致的衡量進步的指標。更為重要的是,發(fā)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發(fā)展模式尤其是對資源的使用方式,不可能適用于所有國家。任何向公正與可持續(xù)世界的過渡,都要求發(fā)達國家停止過度消耗世界稀缺資源,探索出適用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地球所有人都有權享受充實、有尊嚴的生活,在充足、節(jié)制、非物質主義、計劃等基礎上建構滿足人類發(fā)展的新概念,因此要團結多數人建立新的人類發(fā)展道路【Samuel Alexander, “Transcending Capitalism: Policies for a Post-Growth Economy,” Australian Quarterly, Vol.89, No.2, 2018, pp.6-9; Ali Ari, Capitalism at a Crossroads: A New Reset? Springer, 2023, pp.285-304.】。還有學者提出了參與式社會主義,強調超越資本主義和私有財產,共享企業(yè)內部權力,以財產的社會共有機制和企業(yè)內部共享權力、財產暫時所有權制和資本流通為兩大主軸,確立超越資本主義的新發(fā)展范式【[法]托馬斯·皮凱蒂:《資本與意識形態(tài)》下冊,徐麗松、陳郁雯、陳秀萍等譯,衛(wèi)城出版社2022年版,第529頁?!?。
(三)“能源革命”與“后資本主義”
“后資本主義”認為,當前人類正處于十字路口,要么保持甚至強固當前資本主義現狀,要么改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系尤其是能源體系。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動力之一,就是“能源+技術”革命。除重視技術革命外,更應從能源革命出發(fā)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從當代資本主義的化石能源,過渡到“后資本主義”的可再生能源,這在經濟層面是可能的。從數據上看,一些國家在推進可再生能源上已經走在前面?!昂筚Y本主義”有兩種值得重視的替代方案:一是越來越多基層組織擁有可再生能源項目,社區(qū)團體發(fā)起、開發(fā)、運營可再生能源項目,并從中獲益。這并非將能源作為可以交易的商品,而是基本權利或基本服務,形成非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治理模式。二是公有計劃模式,政府在全國建立大部分能源基礎設施,將能源作為公共物品或基本服務,市場不能很好服務于公共利益,利潤不應成為提供關鍵服務的唯一驅動力,通過公有制進行能源生產能夠惠及多數人。這些方案都具有生成更公平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可能,保證公共服務和公共利益,目的是改變資本主義,形成“能源不是可交易的商品,而是人權和公共物品”的觀念【Amanda Cahill, “Economic Diversity in the Energy Sector: Post-Capitalism in the Here and Now?” Australian Quarterly, Vol.89, No.2, 2018, pp.5-9.】。
(四)“包容性”與“新資本主義”
“新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近幾十年來“癡迷”于實現利潤最大化,優(yōu)先考慮短期利潤,導致社會和環(huán)境的長期福祉喪失,產生了嚴重不平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人們對現狀感到不滿,要求改變現有制度,以便滿足生存發(fā)展的基本需求。在美國,人們對資本主義的認同度和支持率持續(xù)下降。因此,資本主義下一階段即將到來,這就需要考慮新的社會契約,更好包容多數人的更廣泛的權益。資本主義如果沒有“進化”出新的道路,就無法維系自身?!靶沦Y本主義”強調“改良”資本主義,主要內涵是:企業(yè)需要更多不同于利潤和增長的衡量標準,重建“包容性”和“向善性”;重視超越利潤回報,形成更強的“責任意識”;必須建立對于人類生存發(fā)展必要資源的稅收制度,包括對最富有的人征收更高稅收,用于改善教育、醫(yī)療,應對氣候變化;主張政府在社團主義者的幫助下控制經濟;等等。在此基礎上,應調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動系統(tǒng)變革,建設一個更加公正、包容和公平的經濟體系;尊重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工人階級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價值內涵,強調為人類、社區(qū)和地球本身的利益,形成更廣泛、更長遠的視野;建立有效的組織領導,推動人們形成管控、改造資本的觀念,動員更多資本用于解決危機和不平等,實現包容性的經濟增長【The Giin, “New Capitalism Initiative,” https://thegiin.org/new-capitalism/?gad_source=1amp;gclid=EAIaIQobChMIqeShuY-8gwMVPA97Bx3L1gduEAAYASAAEgI7SfD_BwE; Matthew Wilburn King, “Why the Next Stage of Capitalism Is Coming,” https://matthewkingphd.com/next-stage-of-capitalism-is-coming.】。
結 語
當前國外學界對資本主義的大討論展現出重要意義,應當持續(xù)跟蹤,不斷分析總結,這也是當代資本主義研究的必然需要。從總體上看,當下資本主義大討論主要具有三方面顯著特征:在歷史意義上,反映了國外學者逐漸對資本主義的“祛魅”,消解了對資本主義的認知“慣性”,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發(fā)展必然導致危機,并不會為人類社會帶來永久繁榮和持續(xù)進步;在現實層面上,體現了對資本主義與現代化并不相契合的認知特征,即資本主義新變化暴露出諸多“前現代”元素,這些元素甚或是資本主義保持生命力的關鍵;在未來發(fā)展上,相關討論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盡管對這一作用的認識程度不同,但充分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性與必然性的認知特征。
第一,大討論形成了一定共識,轉變了對資本主義的認知“慣性”。當前關于資本主義的大討論,分析了資本主義當下所處階段的特征,形成了共識,即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并非“永恒”,必須改變。歷史上看,人們往往“慣性”認為資本主義尤其是新自由主義和自由市場必然帶來經濟繁榮,推動人類社會朝向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轉變,由此帶動全球多數人發(fā)展并富裕起來,這甚至成為“神話”乃至不可批判的“教義”。但歷史發(fā)展已然證明,這種繁榮很大程度上犧牲了多數人和多數國家的發(fā)展權利。尤其是在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后,資本主義愈發(fā)朝向金融化發(fā)展,主要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去工業(yè)化,通過產業(yè)轉移、金融化、信息技術等手段開展全球“掠奪”。新自由主義自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后創(chuàng)造的繁榮假象,再一次被周期性經濟危機打破,且這次危機復現并升級了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導致一系列公共危機,國與國之間各種類型的對抗、身份與文明沖突更加凸顯。2008年以來,危機不斷爆發(fā)且愈發(fā)復雜。在資本主義最為發(fā)達的美國,一系列民調顯示,人們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已然發(fā)生歷史性變化,反對資本主義的群體越來越多。當下關于資本主義的討論,正是對相關民意的反映,哪怕最溫和的觀點也認為需要“改良”資本主義。這充分展現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脈絡,尤其是資本主義歷次危機的爆發(fā),都會推動人們進行反思和批判,形成對變革資本主義和人類社會“非資本主義”前景的探討。當下,國外學界再次展現出對資本主義永恒性的“祛魅”,也是對歷史必然性的直接反映。
第二,大討論闡釋了新變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反現代”面。對資本主義諸多新變化的闡釋,既是對資本主義當下發(fā)展事實的深入分析,更充分揭示了這些新變化使資本主義的負面性愈發(fā)暴露,尤其反映出資本主義與現代化不相契合的一面?,F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是推動“物”的發(fā)展并不斷降低乃至消除“物”的依賴性,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進程。資本主義在周期性發(fā)展中已經充分暴露出自身并不代表現代化的發(fā)展方向,尤其是在金融化、信息化基礎上,更加凸顯等級性和壟斷性特征,與“人的現代化”相背離,在國家關系層面更是通過信息技術強化了現代化的中心-外圍(邊緣)格局,加強了信息技術弱國對強國的依附,甚至有不少學者明確提出資本主義本身就蘊含“封建化”特征、“奴隸制”塑造了資本主義等觀點,論證資本主義始終具有“前現代”因素,且在危機時期更加凸顯。資本主義雖然開啟并推動了現代化,資產階級雖然提出了民主、平等、自由等現代價值觀,但基于資本主義發(fā)展事實,其與真正的現代化并不契合,反而更加凸顯零和博弈、社會達爾文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價值思潮與發(fā)展觀念。由此,資本主義也導致了體系性惡果,與多數人的現代化、多中心的現代化格局漸行漸遠,更加展現出自身并不是解決現代化發(fā)展難題的“答案”。對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討論,正是對資本主義世界當下諸多發(fā)展事實的直接反映。
第三,大討論充分思索人類社會該向何處去,更加凸顯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當今世界正處于現代化發(fā)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十字路口”,變革、超越、替代資本主義實質上是對人類社會“出路”的探索,對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的探討也就成為資本主義大討論的主要指向。這充分反映了國外有識之士對契合多數人生存發(fā)展道路的深邃思索,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不斷走向極限,人類未來的出路在何方,何種發(fā)展道路與制度模式能夠滿足多數人的生存發(fā)展,全球70億人如何能夠真正邁向現代社會、享受現代文明成果,這些重大問題仍將在未來關于資本主義大討論中繼續(xù)深化。盡管問題尚未解決,但基本共識已然存在,即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主導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xù),金融化、自由化、私有化等開啟的“潘多拉魔盒”釋放的負面要素,正以驚人速度破壞多數人生存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在衰退與危機周期,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更加展現出驚人的破壞力,要擺脫這一周期,無疑應當探索具有現實性、可操作性、真實可感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哪怕是對資本主義的“改良”,也需要社會主義要素的主導。一如歷史上成為人類社會擺脫資本主義危機的良藥、成為超越資本主義的現實方案,在未來發(fā)展中,社會主義應當也必將在世界歷史中展現出無限魅力。
(責任編輯: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