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圖書館特色閱讀空間是開展地方文獻工作的助推器。文章闡述了特色閱讀空間的重要性和主要呈現形式,詳細介紹了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的現狀,并以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的三個特色閱讀空間“四合書屋”“春明簃”以及“非遺文獻館”為例,分析其建設特色和經驗,以期為公共圖書館的特色閱讀空間建設提供參考,推動圖書館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圖書館;特色閱讀空間;地方文獻
中圖分類號:G252;G258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文化事業(yè)迅速發(fā)展,各級圖書館把握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在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技術應用與數智化轉型、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建設等多個方面積極探索,館內或館外建設開發(fā)了一系列特色閱讀空間,深入推進了全民閱讀。首都圖書館作為北京市市屬綜合性大型公共圖書館,依據《北京市圖書館條例》,以《圖書館服務宣言》為準則,秉承“以人為本,讀者至上”的服務理念,把握公共圖書館發(fā)展新時期,積極探索建設開發(fā)特色閱讀空間。
一、特色閱讀空間的概念
在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特色閱讀空間的概念。2014年,北京市西城區(qū)在推進“書香西城”的建設中把工作重點放在了閱讀空間打造上,陸續(xù)發(fā)展了30多家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閱讀空間,并將其統(tǒng)稱為“特色閱讀空間”或“公共閱讀空間”。特色閱讀空間給大眾讀者帶來的閱讀專業(yè)性和提供的特色閱讀服務,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爭相打卡,被中國圖書館學會納入年會征文和優(yōu)秀案例征集中。例如,2021年開展的“特色閱讀空間系列采風活動”專門面向全國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研系統(tǒng)圖書館等各類型圖書館,征集由政府或社會力量合作,在圖書館內或館外建設的特色閱讀空間。隨著各省市加快建設開發(fā)特色閱讀空間的步伐,圖書館界專家學者提出了特色閱讀空間的概念,即“特QYZc1U8Ds20t42LO+HSR8Q==色閱讀空間是指社會組織在政府支持下,在一定的空間范圍或區(qū)域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向社會(社區(qū))公眾提供公共閱讀、流通借閱、藝術賞析等文獻資料和數字資源公共文化服務以及開展閱讀推廣、藝術交流、教育培訓等公共文化活動的新場所”。
二、特色閱讀空間的重要性和主要呈現形式
1.重要性
(1)第三代圖書館時代的到來。吳建中通過對全球圖書館建筑現狀和發(fā)展趨勢研究,結合從古至今圖書館發(fā)展歷程,對圖書館發(fā)展做了一個階段性描述。第一代圖書館以藏書為主;第二代圖書館藏用結合,注重開放服務理念;第三代圖書館以人為本,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開放型、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融合,并致力于促進知識流通、創(chuàng)新交流環(huán)境、注重多元素和激發(fā)社群活力。他認為圖書館工作重心應從“解決藏用矛盾為主”向“以人為本”理念轉化,進一步推動圖書館事業(yè)從重數量向重質量、從重投入向重效益的方向發(fā)展,發(fā)展理念從“書的圖書館”轉向“人的圖書館”。同樣,劉煒也認為新時代圖書館是人們的“信息共享空間”和“學習共享空間”,這種“共享空間”的理念是綜合圖書館的各種資源、設施和能力,以人為本,向讀者提供所有可能的服務。由此可見,以人為本是圖書館發(fā)展的核心,要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則建設開發(fā)特色閱讀空間就必不可少。
(2)迎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發(fā)展。特色閱讀空間的興起與發(fā)展是新時代全民閱讀需求增長的產物,也是政府一系列政策出臺的必然結果。2021年4月,全國公共文化領域重點改革工作總結部署會議在蘇州召開,會議明確著力構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間是公共文化領域未來工作的重點,指明要在建設標準、設施布局、建設主體功能設置上實施創(chuàng)新改革。
2.主要呈現形式
建設開發(fā)特色閱讀空間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專題文獻館中館,是以館內某一專題類文獻為中心打造的特色閱讀空間,圍繞專題文獻特色開展空間營造、資源展示及閱讀推廣等工作,以滿足讀者對專題文獻閱讀及研究的需求。例如,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的“四合書屋”以及北京城市圖書館非遺文獻館。
館內特色空間是對館內某一獨立區(qū)域實現功能拓展的特色閱讀空間,其閱讀功能拓展可以通過豐富服務內容、創(chuàng)新閱讀方式、加強配套設施建設等方式實現。例如,首都圖書館“春明簃”特色閱讀空間。
三、地方文獻概況
1.地方文獻的概念
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從承擔文化建設的社會使命層面,對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還應當系統(tǒng)收集地方文獻信息,保存和傳承地方文化。如何定義地方文獻,杜定友認為,地方文獻是指有關本地方的一切資料,表現于各種記載形式的,如圖書、雜志、報紙、圖片、照片、影片、畫片、唱片、拓本、表格、傳單、票據、文告、手稿、印模以及簿籍等,其范疇包括地方事實、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物及著述三部分。所謂地方文獻開發(fā)是在現有單個地方文獻的基礎上,通過系統(tǒng)的加工整理,有條理地整合地方文獻資源,多層次揭示地方文獻內容信息,增加其信息量,并根據讀者需求和信息市場營銷策略以多樣化產品形式提供給用戶的一種活動。地方文獻的內容除了包含歷史文獻資料,也應該包含有價值的當代文獻資料。
2.各省市地方文獻事業(yè)取得長足發(fā)展
把握新時代的歷史機遇,省級公共圖書館應充分認識地方文獻工作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契機,開闊視野,提高站位,以新發(fā)展理念指導實踐,挖掘地方文獻中蘊含的優(yōu)秀地方文化資源和文化精神,加強地方發(fā)展研究和深化重大課題研究服務,使地方文獻服務社會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彰顯?!拔幕d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庇袑W者指出,面對圖書館不斷更新的生存環(huán)境,在地方文獻的理論探索上應采用戰(zhàn)略性思維展開遠景規(guī)劃,突出地方文獻服務和資源定位,開展地方文獻資源整合與品牌效應的相關研究。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作為發(fā)展地方文獻事業(yè)的重要內容,也是考量地方文獻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截至2022年,各省級圖書館都建設有地方文獻數據庫,其中,重慶圖書館建有68個地方文獻數據庫,安徽省圖書館建有29個地方文獻數據庫,山東省圖書館和黑龍江省圖書館建有26個地方文獻數據庫,上海圖書館和陜西省圖書館也建有20多個地方文獻數據庫。由此可知,各省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發(fā)展。
3.北京地方文獻中心概況
1958年,首都圖書館成立了北京地方文獻組,啟動行政調撥,將全館基藏庫和各輔助庫中收藏的所有北京地方文獻品種,按庫本一冊、復本兩冊劃撥到地方文獻專藏庫,如原庫藏冊數在三冊以下則全部劃撥。首都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工作就這樣起步了。經過60多年的發(fā)展成為北京地方文獻中心,容納與北京有關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物等方面的內容,主要收藏與北京相關的文獻,除了常見的紙質文獻外,還有數字化資源已達200多TB,并收有藏輿圖、金石拓片、老照片以及戲單等特種文獻,藏書量已達600多萬冊,其中不乏珍品。除收藏善本、孤本和各種特異的文獻內容之外,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訂購、呈繳、拍賣、交換以及捐贈等途徑,全面收集、整理有關北京地區(qū)的文獻資料,并設立專藏書庫。截至2017年底,北京地方文獻中心擁有2個北京地方文獻專藏庫,共計面積1400平方米,現有文獻59538種,16萬余冊,其中正式出版的圖書18435種(包括方志680種,譜牒96種),報紙、期刊等連續(xù)出版物1335種及其他特種文獻(縮微膠卷139種、拓片3000多種等)。而地方文獻專藏的真正價值就在于文獻信息的完整性與系統(tǒng)性,它更像一個關于北京的“地情大數據”或“地情基礎數據”系統(tǒng)。北京地方文獻中心已數字化館藏部分文獻,建成了“北京記憶”網站,供廣大讀者閱覽。
四、北京地方文獻中心之“四合書屋”
2023年4月21日,首都圖書館“四合書屋”揭幕暨《閻崇年文集》新書發(fā)布會在首都圖書館B座第一展廳舉行。在活動上,閻崇年先生與首都圖書館館長毛雅君簽訂了捐贈協議,捐贈畢生藏書,并與超星公司董事長史超共同向首都圖書館四合書屋捐贈了《百衲本廿四史》。
四合書屋,為閻崇年書齋名。首都圖書館接受閻崇年捐贈畢生藏書萬余冊,著力打造“名人書屋”系列專藏,于北京地方文獻中心閱覽區(qū)內復建“四合書屋”,面積70平方米。北京地方文獻中心“四合書屋”有開架閱覽文獻近4000冊,以清史、北京史研究文獻、友人簽名贈書以及個人著作等為主,體現了閻崇年先生藏書特點和治學理念?!八暮蠒荨钡牟糠旨揖吆完愒O亦是閻崇年先生提供,形成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獨具特色的閱覽空間,使廣大讀者能夠近距離接觸專家學者的藏書,了解專家學者的閱讀習慣,沉浸式感受閻崇年先生學術研究、創(chuàng)作的氛圍和精神?!八暮蠒荨钡穆涑勺鳛槭锥紙D書館“名人書屋”專藏系列之一,是首都圖書館首次將名人藏書整體向讀者開放閱覽,也是首都圖書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在“四合書屋”里陳列的有華文出版社最新發(fā)布的《閻崇年文集》,這是閻崇年六十年治學成果的集中呈現,內容涵蓋清史、滿學、北京史等領域。包括專著《森林帝國》《清朝開國史》《努爾哈赤傳》等;論文有《清史論文集》《滿學論文集》《燕史論文集》《袁崇煥研究集》等;北京史有《古都北京》《北京文化史》等;大眾史學有《正說清朝十二帝》《大故宮》《演講集》《序跋集》等,共二十六卷,一千余萬字。其著述之豐、成果之碩,為史學之鮮例。
五、北京地方文獻中心之“春明簃”
“春明”是古人對北京的雅稱,“簃”則常用于書齋名,故“春明簃”有“京城書齋”之意。“春明簃”藏書1萬多冊,其中北京主題的圖書占比將近50%,不僅有關于北京中軸線、一城三帶方面的新書,還精心準備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和老版圖書,供各界讀者選用,是屬于首都市民自己的“京城書齋”。“春明簃”發(fā)揮首都圖書館地方文獻專藏的資源優(yōu)勢,采syiOBaiWHDewZR9r5MlEyg==取“圖書館+出版社”合作模式,通過沙龍、展覽、互動體驗等線下活動,發(fā)揮圖書館專業(yè)選書、研究、開發(fā)優(yōu)勢,讓大眾讀者暢游書中探尋北京文脈?!按好骱m”閱讀空間集館藏借閱、圖書銷售、文化活動、文創(chuàng)展售、餐飲休閑、親子互動等功能于一體,占地近1000平方米,設有座椅200余個,開放時間從早9點到晚11點,全年無休。2022年,在“春明簃”舉辦的紅色唱片文化體驗,展出了中國珍貴的唱片百余張,其中有許多歌頌祖國、反映新中國發(fā)展歷程的紅色唱片,特別展示了曾作為國禮的“北京的旋律”系列唱片,這些紅色唱片猶如一條彩線,串聯起新中國各個時代的崢嶸歲月,耳熟能詳的曲目不僅是幾代中國人美好的回憶,還是北京的城市記憶。為有效解決讀者的“用餐難”問題,“春明簃”還提供優(yōu)質的餐飲服務,有美食相伴,讀者可沉浸書海享受美好時光?!按好骱m”一站式打通讀者閱讀鏈條上的不同節(jié)點,既是圖書館常規(guī)服務的有益補充,又是圖書館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探索。
六、北京地方文獻中心之“非遺文獻館”
在北京城市圖書館中設有非遺文獻館,用于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資料,作為保護、傳承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新文化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資料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羅列出六大類非遺項目,分別是民間文學類、傳統(tǒng)表演藝術類、傳統(tǒng)美術類、傳統(tǒng)技藝類、傳統(tǒng)醫(yī)藥類和民俗類。為豐富非遺文獻館藏,宣傳和展示多樣非遺資源,北京地方文獻中心除了整理開發(fā)館內現有資源,還向社會公開征集非遺文獻,向捐贈者頒發(fā)捐贈證書。
北京城市圖書館非遺文獻館既是全國第一家綜合性非遺主題閱覽空間,也是國內首家非遺文獻館,其位于一層東南側,面積約1675平方米,館藏開架閱覽文獻約1.5萬冊。區(qū)域以“非遺文獻”和“北京地方文獻”為特色,融入現代閱讀理念、文獻可視化技術,為讀者提供集閱讀、展示、體驗于一體的全新閱讀服務。此外,還提供非遺總目和非遺多媒體數據庫等數字化資源,并結合先進的數據處理及數字展示技術,打造非遺主題展,并定期更換非遺推薦主題,組織非遺文化活動。
七、結語
公共圖書館在推進特色閱讀空間的建設方面,不僅契合了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還成為深化服務群眾、提升閱讀體驗的重要途徑。以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為例,可以看到,其成功之處在于對特色閱讀空間內涵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通過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有機結合以及館藏資源、技術支撐、人力資源和制度保障的統(tǒng)籌協調,構建了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閱讀空間。展望未來,期待更多的公共圖書館能夠借鑒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開發(fā)和建設特色閱讀空間,讓圖書館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等領域,成為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張 駿.公共圖書館特色閱讀空間建設研究——以重慶地區(qū)為例[J].河北科技圖苑,2021,34(05):16-22.
[2]楊 松.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概念、發(fā)展定位和運行機制研究[J].全國商情,2016(32):72-74.
[3]童 瑩.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視域下特色閱讀空間運營模式與效應研究 [J].中國出版,2019(08):29-32.
[4]吳建中.走向第三代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16,35(06):4-9.
[5]吳建中.從“書的圖書館”到“人的圖書館”——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給予我們的啟示[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28(05):93-97.
[6]劉 煒.未來的圖書館[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09):39-44.
[7]楊 靜,馬 驥,楊 崢.第三代圖書館空間建設實踐研究及啟示——以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2021,51(01):81-85.
[8]吳建中,程煥文,科恩·戴安娜,等.開放、包容、共享:新時代圖書館空間再造的榜樣——芬蘭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開館專家訪談[J].圖書館雜志,2019(01):4-12.
[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10]雷樹德.文獻地方文獻學論考[J].津圖學刊,1997(03):83-91.
[11]王淑芬,馬小紅.關于地方文獻研究的幾個問題[J].圖書館學刊,2001(02):4-6.
[12]蔡曉絢.談談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fā)[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01):122.
[13]徐 蘇.論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和現實價值[J].圖書情報研究,2019(04):3-9.
[14]人民網.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0-11-25].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15]王 彬.蛻變的尷尬:地方文獻研究定位與服務的再探索——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獻計量及可視化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8(06):46-49.
作者單位:首都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