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高校,即將迎來新的一批莘莘學子。關于未來,學生和家長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大多偏重于學業(yè)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
多年前,我在大學本科畢業(yè)季,考取研究生的同時也找到了工作。當時,我選擇在工作幾年后才重新考研究生深造,一直讀到博士。博士畢業(yè)之后,又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從事大學教育工作,對以上問題,有切身經驗,也看到過很多他人的實例,或許能提供一些經驗、教訓,為莘莘學子及其家長們提供參考。
本科生如果未來想從事的是專業(yè)性沒那么強,但有比較難的入門考試的公務員類的工作,那他們可能就需要多參加以下活動:
1.社團(含各級學生會)活動。尤其是能夠有機會鍛煉聽說讀寫,協(xié)助、參與各種(基層)政府工作的社團活動。
2.社會實踐。一般而言,高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或行政管理等專業(yè)的老師,有機會承接政府部門各種外包的小項目,比如幫政府研究基層醫(yī)療點怎么提高效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隨遷就學障礙、老舊小區(qū)改造可行性等。這些都是學生們了解、甚至嘗試公務員(部分)工作內容的好機會。
我國各級、各類公務員考試的內容,一方面主要涉及數(shù)量關系、判斷推理、資料分析、常識判斷及高水平的語言理解和表達,另一方面,是考察歸納概括、綜合分析、貫徹執(zhí)行、提出對策、文章寫作等方面的能力。本科生們多參加這類活動,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接觸和練習公務員考試的內容。
對于還沒想好從事什么工作的學生,恐怕就要先“補課”了。
首先是要找機會接觸不同專業(yè)領域的在職人員,去更好地了解這些領域,思考自己是否真心喜歡它(們),有多喜歡。
其次,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努力找機會去達到這些領域對入行人員的一般要求和期待。通常而言,要達到這些要求和期待,一定量的社會實踐,尤其是專業(yè)接觸是必不可少的。我曾經有個本科的學生原來是學土木工程的,后來他偶然間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是地理(教育)。于是,他主動去地理系找老師做志愿者。在做了一年多的志愿者之后,他更堅定了轉地理專業(yè)的信念,并且在考研究生的時候,考到了地理系。最終,他在這個發(fā)自內心喜歡,也能夠輕松堅持的領域越走越遠。
現(xiàn)在,他在牛津大學地理學院讀博士,充分驗證了“喜歡才能堅持,堅持才能做好”的俗語。
現(xiàn)階段,本科畢業(yè)進入碩士、博士項目的學生很多是憑借保送。越是排名靠前的大學,預留給本校或校外的本科階段綜合學習、思想和社會實踐表現(xiàn)優(yōu)異學生的碩士、博士保送名額的比例越高。因此,如果本科生想繼續(xù)深造,最理想的途徑就是保送,包括本校和外校的保送。如果要達到保送的水平,抓住保送機會,就不能在學習、思想和社會實踐方面有任何的短板。通常,各個高校在相關方面如何對學生進行考核和排名,都有一系列的工作細則。學生們應盡快、盡早找到并查閱,才能事半功倍,最高效地達到相關要求,爭取到保送機會。
想繼續(xù)深造的學生還應該花一點時間去接觸已經在讀的碩士、博士生,了解他們是如何進入到對應的項目的,他們是否享受碩士、博士階段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以及對于未來是如何規(guī)劃的。這些有助于學生思考自己是不是仍要繼續(xù)深造、怎樣深造、在哪深造、進入哪個老師的團隊等,也可以消除信息差,避免決策錯誤。
對于那些不是保送,而是通過申請、考試進入碩士、博士項目的前輩們,本科生也應該和他們取取經,最好能拿到一些過往考試的材料來學習、對照。另外,“同儕效應”也不可忽視。例如一個宿舍的人,或者幾個高中校友(同學),同步立下考某某高校的碩士研究生的誓言,然后相互監(jiān)督、鼓勵和進步,最終都得償所愿。一個人的“戰(zhàn)斗”,往往不如“共同作戰(zhàn)”有效果。一個人,即使堅持了下來,整個過程也常會感到孤獨、不開心;或是因為無人分享而“獨樂樂”。那樣的滋味并不舒服——無論是當時,還是事后回憶。功利一點說,一個人“戰(zhàn)斗”和“獨享”,也不利于尋找和維持住長久的友誼。這些友誼,對于生活和生命的意義不言而喻。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可能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弄清幾個問題,或許可以幫助有困惑的學生尋找到適合自己情況的答案。
第一,他/她是個喜歡穩(wěn)定,還是喜歡挑戰(zhàn)的人?如果喜歡穩(wěn)定,可能還是就業(yè)好。
在國內,即使考研成功,通常需要再讀兩三年,之后還是要就業(yè)。而且,兩三年后的就業(yè)形勢如何,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放棄工作去讀研,要想消除不確定性,實現(xiàn)可能性(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需要勇氣,也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但光有勇氣和努力也是不夠的。很多時候,要想得到好工作,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第二,在就業(yè)之后,是否有以及有什么樣的機會深造?多數(shù)人讀碩士,甚至讀博士,并不是純粹喜歡做科研,主要目的還是在于技能提升、格局擴大和社會網絡強化之后的就業(yè)。如果工作過程中,這幾方面也有提升的可能,那么繼續(xù)深造的性價比就不高,甚至不值得。
第三,本科畢業(yè)拿到的工作,是否是自己最想要的,或者是通向自己“理想國”的必經之路?
如今,對于那些最終想走學術道路的本科生,讀碩士、讀博士,甚至是做博后已經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本科畢業(yè)不是到科研為主的單位工作,通常而言,就業(yè)對于那些想最終走學術道路的學生們而言,性價比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直接考研則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