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訪者聊起家里:父親脾氣暴躁,家里常常是,爸爸吼全家,媽媽吼兒女,哥哥吼妹妹……身為妹妹的她活得小心翼翼,盡量不引起任何人的關注,總是安靜地躲在角落。但她又是媽媽唯一可以聊天的人,于是就經(jīng)常聽媽媽訴苦,從爺爺奶奶到親戚朋友,每一個都不如意。不想聽媽媽倒苦水,媽媽就會說:“養(yǎng)的都是白眼狼,辛辛苦苦養(yǎng)你,聽我說幾句話就煩?!备杏X自己就像家里的“情緒垃圾桶”,憤怒、壓抑、抱怨、焦慮……通通都倒在她身上。
媽媽管制女兒“你什么都要聽我的”,然后女兒的意志就慢慢消失:我和你就變成了我們。如果女兒通過抗爭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她的自我就存活下來,自我的邊界也就建立起來,拿回了對自己的控制權。
痛苦之下,敲開咨詢室的門,咨詢師告訴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它像護城河一樣,將我們與他人的情緒區(qū)別開來。一個人要有清晰的界限感,就會意識到哪些是自己的情緒,哪些是別人的?!?/p>
心理邊界模糊,就容易接受別人的二手情緒。尋求專業(yè)幫助、持續(xù)刻意練習,她迎來蛻變。面對媽媽,她懂得了:越親密,越需要邊界。
媽媽的情緒是媽媽要面對和解決的議題,有余力我可以幫助媽媽分擔她的議題;但是我人生的置頂項是且只能是我自己。
面對糨糊一樣的母女關系,不讓自己的情緒越界,把能量收回來保護好自己的能量場;也不在媽媽的情緒中消耗自己,厘清邊界,各歸各位。
尊重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特定秩序,她也真正活成了生活的主人:有意識設定溝通界限,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更專注提升自己;采取積極溝通技巧,與人融洽相處,高效合作,整個人越來越自信……敢于和自己站在一起,和內(nèi)心保持一致,積極擁抱生命豐厚的資源和能量。
知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一個比喻:“懸崖的邊界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但是水的邊界比較模糊,所以經(jīng)常會淹死人。”
設立邊界不僅幫助個人成長,靈活駕御、更是一門與人交往的藝術。
網(wǎng)上流行一個“擰瓶蓋”的測試題。一對夫妻正在影院看電影,這時,旁邊陌生女子遞來一瓶水,讓丈夫幫忙扭瓶蓋,丈夫該怎么辦?
有人給出了正確做法:拿過礦泉水瓶,問妻子:“老婆,你要不要幫她這個忙?”如果老婆說:“我也擰不動?!蹦钦煞蚓涂梢哉f:“那好老婆,我?guī)湍銛Q開?!备哔澰u論說:“邊界拿捏得恰到好處的人,反而會給人一種舒適的高級感?!?/p>
你有不傷別人的教養(yǎng),卻不能缺少不被人傷害的氣場。若沒有人護你周全,就請善良中帶點鋒芒,為自己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