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孫犁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作為一位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留下深刻印跡的作家,孫犁成名已久,但他似乎從未處于“名”的漩渦之中。因為被收入課本,大家都知道他的《荷花淀》,但在《荷花淀》之外,大家又似乎缺乏對他的了解。這并非因為孫犁的其他作品不及《荷花淀》出彩,而是他刻意將自己放置在大眾視野之外的結(jié)果。今天,就讓我們從這篇《風云初記(節(jié)選)》入手,一起走進孫犁的世界。
(2024年安徽合肥二模)
風云初記(節(jié)選) 孫犁
走到五龍?zhí)?,秋分把芒種帶回來的好消息告訴了公公,還加上她的猜想。老人說:“那一定是他。他還不能明說呀,這個地面還是歸人家轄管著哩!”
他披上褂子,拿起煙袋來:“你在家里看門,我到村里去轉(zhuǎn)轉(zhuǎn)!”
秋分囑咐著說:“不要見人就告學啊,等他真的回來了吧!”
“我知道!”老人說,“我不是那缺謀少算、眼薄嘴淺的人,我不過是去告訴幾個真心實意和咱相好的人,人家也整天惦記著慶山哩!”
①直到天黑,老人還沒有回來,秋分把門鎖上,也到村里去了,她到和慶山一塊出走、現(xiàn)在北平坐獄的高翔家里去。高翔家里有爹有娘,還有一個和秋分年歲差不多的媳婦和一個小女孩。秋分在婆家住的時候,好到他家坐坐,和高翔媳婦說說話兒。這兩個女人,并不是什么都能說到一塊,高翔的媳婦是從小嬌養(yǎng)大的,熱愛丈夫,卻不明白他為什么凈做那些傻事。對于那年暴動,她也不贊成,因為婆家稍微富裕,還跟著吃了一驚。可是,她愿意和秋分說話,她說:“慶山嫂子,咱兩個是一個命兒?!?/p>
公公和婆婆曾經(jīng)到北平去看望過高翔一次,媳婦也想帶著女兒去一趟,公公回來說,高翔不讓她去,只是叫她做一身棉衣。因為丈夫戴著刑具,這一身棉衣,裁剪得奇怪,做成了,就像是不會系腰帶的孩子們穿的。她拿起又放下,好幾夜的工夫才把這身棉衣做成。
一針一滴眼淚,把棉花全濕透了。打從高翔坐獄起,她沒有暢快地歡笑過,沒有穿過新衣裳,一家人過年不掛紅燈,中秋不買月餅,一到天黑,就關(guān)門睡覺。
這天秋分來到她家里,正是掌燈的時候。②窗紙上閃著亮光,十年以來,她第一次聽見了高翔媳婦的笑聲。
走進屋里,這一家人正圍著桌子看一封信哩,誰也沒有看見她進來,秋分說:“什么事,一家子這么高興?”
高翔的媳婦轉(zhuǎn)臉看見是秋分,笑著說:“喜事!”
“俺爹從獄里出來了!”趴在桌子上的小女兒望著秋分夸耀。
“你這個爹可是個稀罕!”高翔的媳婦輕輕拍了女兒一下,對秋分說:“高翔出來了,信上還打聽你們的人哩,你來得正好,快坐在炕上聽聽吧!”
秋分只好先把自己的喜訊收起來,坐到炕上去,聽她家的喜訊。
其實,這信白天已經(jīng)念過一次了,吃過晚飯,小孩子要求爺爺再念一次。高翔的父親把信紙鋪在桌子上,把花鏡擦了又擦,拿起信紙,前挪挪后退退,像對光一樣,弄了半天,才念起來。
高翔的母親靠在炕頭被垛上,不耐煩地說:“你看你,真比戲子扮角還費工夫哩!”
“你利落,你來!”父親把信又放在桌子上,把眼鏡摘下來拿在手里,“你不知道我上了年紀,眼力不行,又加上你兒子寫的這筆字,真不好認,我就怕看這個鋼筆信!”
“算了!念吧,念吧!”母親閉上眼專心聽著。小女孩子還要往上擠,用兩只小手使勁扯著耳朵。
高翔的信是寫給父親和母親的,可是不用說秋分,就是這個十來歲的孩子也能聽得出來,有好多言語,是對她的母親說的。爺爺念著,她看見母親不斷地紅臉。
信上寫著:
“我出獄后,就兼程趕到延安,現(xiàn)住瓦窯堡,在毛主席的親自領(lǐng)導下進行學習,不久就北上抗日。十年以來,奔走患難,總算得到了報償!”
父親念到這里停了下來,說:“延安。這個地名很熟,《水滸傳》上王教頭私走延安府,可就是想不起在什么地方來。去,在他那書箱里,找本地圖來。”
高翔的媳婦登坡上高,打開多年沒動過的、塵土封蓋的丈夫的書箱。翻了半天,找出一本來,遞給公公。老人打開一看說:“這是一本字典。我來吧?!?/p>
他找出兒子上中學時候用的一本地圖來,找了半天,才在陜西膚施縣下面的括弧里找到了延安。又用兩個手指頭量了量,說:“你們看,這里是深澤,咱們的家,這里是延安,高翔他們占的地方,距離也就是這么寸數(shù)光景,走起來,可得些工夫哩!”
高翔的母親嘆氣說:“在外邊十幾年,叫人跟著擔驚受怕,好容易出來了,還不先到家里看看老娘,怎么又跑到那天邊子上去了哩!”
③父親說:“你老不明白,一準是那里有你兒子更想念的人兒!”
信上也提到慶山,說他可能從江西長征過來,北上抗日了。秋分把芒種帶回來的消息說了,一家子替她高興。老人把信裝好,交給兒媳婦,媳婦像捧著金銀玉寶一樣,遞給婆婆,婆婆把它塞到被垛底下去。
小孩子托著腮幫兒望著她母親說:“娘,我們?nèi)フ业桑 ?/p>
“你去吧,你離得家了?”母親問。
“離得?!毙『⒆诱f,“你去不去?你不去,我自己去?!?/p>
“你自己去吧?!蹦赣H笑了。
能把孩子送到丈夫的身邊也是好的。在她想來:比如做衣裳,孩子就是一個小針,能把母親心里這條長長的線帶到那邊去,并且連在一起;像一條小溝,使這個洼里的水流進那一個洼;像一只小鳥,從這個枝跳上那個枝,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
今天夜里,在五龍?zhí)眠@個小村莊里,至少要有兩個女人,難以入睡。
這天晚上,悶熱。秋分回到小屋里,公公還沒有回來。小菜蟲從窗口飛到屋里來,圍著小油燈亂轉(zhuǎn)。坐不到炕上,她抓了一把破蒲扇到堤坡上來。④黑夜里,望日蓮滴著金黃的花粉,香得悶人。從村莊到這里來的路上,有一星星的火光,不斷飛起,秋分知道是公公抽著煙回來了。
暗示老人強烈的喜悅之情。
展現(xiàn)革命事業(yè)的殘酷性。
真實地反映一些群眾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不理解。
高翔的媳婦盡管不理解,卻依然支持自己的丈夫,夫妻間的真情令人動容。
側(cè)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jié)合,透露出好消息的到來。
“夸耀”貶詞褒用,生動寫出孩子內(nèi)心的雀躍。
嗔怪中流露喜悅。
這段描寫極富畫面感,爺爺?shù)泥嵵?,奶奶的“不耐煩”,小女孩“擠”“扯”的動作,生動形象而又富有趣味地寫出一家人收到好消息之后的激動心情。
作者善于從殘酷的革命斗爭中捕捉可貴而美好的情感。
僅用只言片語就為讀者描繪出風起云涌的革命斗爭的圖卷,富有文化氣息的語言生動刻畫出高翔的書生形象。
高翔的父親言語間充滿對兒子革命事業(yè)的驕傲。
母親的抱怨,父親的幽默,刻畫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擔憂心情,以及普通百姓對于革命者的理解。人物塑造立體。
高翔媳婦對孩子天真幼稚的言語感到好笑,卻又為孩子對父親的感情而欣慰。
美好的憧憬中體現(xiàn)出妻子對丈夫深深的想念與牽掛。
作者另辟蹊徑,以“收到好消息”這件小事為切入口,又以兩個女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生動描摹出風云際會的革命年代中美好的人情、人性。
環(huán)境描寫襯托出人物內(nèi)心的不平靜。
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秋分把芒種帶來的好消息告訴公公,并且叮囑他先不要公開說,但公公卻想要立即就讓真心相好的朋友們知道這個消息。
B.秋分和高翔媳婦年歲相仿,性情卻并非完全相投,但她們在丈夫一起出走后,因同病相憐而愿意時常和對方說說話。
C.高翔父親在地圖上找到“延安”這個地名,用手指丈量了一下距離,為兒子從家鄉(xiāng)深澤到延安的遙遠行程感到憂心。
D.母親為孩子自己去找父親的想法感到好笑,卻也想把自己的心意傳遞給丈夫,于是情不自禁開始了詩意美好的憧憬。
2.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句子①在平靜的陳述里透出秋分壓抑著的激動,“也”字寫出其分享喜悅的急切。
B.句子②刻畫了高翔媳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由此可見其性格的爽朗。
C.句子③父親以幽默口吻回答高翔母親的疑惑,也含蓄地稱贊了高翔堅定的革命信念。
D.句子④描寫了望日蓮夏夜花開時的色澤和香氣,烘托出秋分復雜而獨特的心理。
3.小說的人物語言有哪些特色?請分別舉例說明。(4分)
4.作者善于“用談笑從容的態(tài)度來描摹風云變幻”(茅盾語)。請圍繞這一特點,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寫一則文學短評。(6分)
1. C(不是“為兒子從家鄉(xiāng)深澤到延安的遙遠行程感到憂心”,而是“為兒子的艱難行程驕傲自豪”)
2. B(據(jù)“一針一滴眼淚,把棉花全濕透了。打從高翔坐獄起,她沒有暢快地歡笑過,沒有穿過新衣裳……”,“可見其性格的爽朗”表述錯誤,此處的笑聲是因為收到了丈夫出獄的好消息)
3.①口語化。如“告學”“戲子扮角”“利落”等詞,方言色彩鮮明,富有生活氣息。②個性化。如“十年以來,奔走患難”寫出書生本色,“你去不去?你不去,我自己去”寫出激動心情,符合人物身份和心理。
4.示例:作者從兩個家庭收到喜訊切入,通過對話展現(xiàn)時代風云,盡顯談笑從容的態(tài)度。小說借親人之口敘述紅軍長征、北上抗日、奔赴延安等事件,描摹出時代的風云變幻;作者細致描述秋分帶回喜訊、高翔家人讀信的過程,筆觸輕松,娓娓道來,可謂“談笑從容”。小說以此凸顯中國農(nóng)村女性的美好心靈,以及普通民眾直面抗戰(zhàn)的樂觀精神,獨具匠心。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選取了孫犁的《荷花淀》,此單元以“革命文化”為主題,對應了課標中要求的“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任務(wù)群。作為一名從革命年代走來的傳統(tǒng)革命作家,孫犁的革命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更關(guān)注卷入戰(zhàn)爭的人情、人性,能以經(jīng)過錘煉的語言打動人心,從這一角度而言,孫犁的作品可以說兼具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因此,了解孫犁革命文學作品的大致特點,對于我們在“革命文學”方面的閱讀備考大有裨益。
一、“邊緣式”的生存哲學
孫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他從小體弱多病,但酷愛讀書,曾借閱過許多古典文學名著,還喜歡聽地方戲和大鼓書,充分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在上小學時,他開始閱讀“五四”新文學優(yōu)秀作品。1938年,孫犁參加了人民自衛(wèi)軍,投身抗日洪流。與此同時,他也開啟了自己的文學生涯。1944年孫犁赴延安,之后發(fā)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蘆花蕩》等短篇小說,這些作品以清新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引起了文壇廣泛的關(guān)注。
但孫犁淡泊的本性又使他對這種關(guān)注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警戒和清醒。他曾說:“我一生作文,像個散兵?!碑敗昂苫ǖ砼伞弊鳛橐粋€文學派別被推崇時,他表示:愛好相同的人熱鬧熱鬧是可以的,但同時又認為,“文人宜散不宜聚,一集中,一結(jié)為團體,就必然分去很多精力,影響寫作。散兵作戰(zhàn),深山野處,反倒容易出成果”。而他,也一直踐行著自己的這種邊緣式的生存法則。特別是在經(jīng)歷人生浮沉之后,晚年的孫犁不接受各種媒體的采訪,不出席各種會議,不參加名目繁多的活動,甚至連住所的大門都不邁出。他排除外來的各種干擾,只在其書齋“耕堂”里專心寫作,安靜讀書。
可以說,孫犁的一生,少時天真,晚年沉寂。與此相對應的,是他作品風格的明顯變化。衛(wèi)建民在《讀懂孫犁,學習孫犁》中這樣評價:“孫犁早期的作品風格明麗、浪漫、樂觀。讀者再讀孫犁后期的作品,會感到作家的風格從清新明麗轉(zhuǎn)入沉郁頓挫?!?/p>
二、“為人生”的寫作實踐
革命文學序列里的孫犁習慣于把目光投向人情、人性。他接受過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文化的根深扎在中國的土地上;上中學時,他學習過現(xiàn)代科學知識;參加革命后,孫犁延續(xù)了魯迅“為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堅持樸素真實的創(chuàng)作風格,始終保持著一種關(guān)懷現(xiàn)實的姿態(tài)。孫犁的小說大部分以他的家鄉(xiāng)冀中平原農(nóng)村為背景,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冀中地區(qū)人民的斗爭和生活。他努力表現(xiàn)普通勞動者(尤其是婦女)的靈魂美和人情美,描繪他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的寬闊胸襟和在艱苦環(huán)境中樂觀、純潔的品性,揭示他們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有別于大部分的革命文學作品,孫犁的創(chuàng)作中,往往抓取個別的生活片段、場景,從中發(fā)掘出生活的詩意和人情美。他的小說語言清新自然、凝練明凈,人物語言呈現(xiàn)出個性化和口語化的特點。孫犁的小說創(chuàng)作雖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但帶有較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充滿詩情畫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一批作家如劉紹棠、從維熙等,追隨孫犁的創(chuàng)作風格,形成了被稱為“荷花淀派”的小說流派。
1992年,《孫犁文集》珍藏本出版,當出版社社長和編輯捧著這套“印刷精美絕倫”“裝飾富麗堂皇”的大部頭遞給孫犁時,他說:“她懷中抱著的那不是一部書,而是我的骨灰盒。我所有的,我的一生,都在這個不大的盒子里?!边@就是孫犁,將文學作為他一生的寄托、歸宿和希望,在一個大時代里寧愿做一個邊緣人,也要在文學的世界中守住自己的一份清醒與自由。
適用話題1:于浮華的時代中做一個純粹的人
孫犁先生曾說:“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經(jīng)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在歷史上,到頭來退卻的,或者說是銷聲斂跡的,常常不是堅定的戰(zhàn)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孫犁先生安于寂寞,不爭名于朝、逐利于市,他用他在“耕堂”中的默默耕耘,為我們展示出如何在浮躁的時代里做一個“堅定的戰(zhàn)士”而不是“跳梁的小丑”,以及如何在平淡中守住自己的清醒與自由,做一個純粹的人。
適用話題2:現(xiàn)實關(guān)懷與責任擔當
孫犁喜歡文學并最終以文學為職業(yè),初心并不是為了解決物質(zhì)生活問題,而是要以魯迅為榜樣,期望用文學創(chuàng)作逐漸改變國家長期積貧積弱下被扭曲的國民精神。參加革命工作后,他融入抗日的洪流,以手中的筆為槍,自覺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論是前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還是后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他都在矢志不渝地踐行著自己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主張,承擔起一位作家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