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金庸先生一百周年誕辰,此時距離金庸故去已經五年了,但我們對他的懷念仍然不減。曾經的刀光劍影,愛恨情仇,逍遙世間,快意江湖,都是金庸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武俠浪漫。他的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更成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他創(chuàng)造的武俠江湖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世界和滿足想象的無限可能。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生于浙江省海寧市。1955年,金庸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欄目,成為專欄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發(fā)表了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至此,金庸便開啟了他的“武俠黃金時代”。一部接一部的武俠小說及劇本創(chuàng)作,一直持續(xù)到他1972年宣布封筆,退出文壇。
金庸的一生,就像一部武俠小說,前半生灑脫超逸,后半生持敬守正。而他也通過筆下的武俠故事向我們傳遞他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薄鹩乖凇渡涞裼⑿蹅鳌分薪韫钢?,對中國俠文化進行復興和重構。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俠者”一直游離于正統(tǒng)文化的邊緣,直至司馬遷作《游俠列傳》,讓“俠者”在中國文化長河里留下印記:“布衣閭巷之俠,一也;有士卿相之富,二也;暴豪恣欲之徒,三也?!蔽覀兛梢詮慕鹩构P下看到這些類型各異的俠者的影子。隨著唐傳奇以及宋元明話本、小說的發(fā)展,“俠”這一形象愈發(fā)豐滿,“武力值”拉滿,道德準則也逐漸被確立。而金庸則又為“俠之大者”賦予“義”的精神內涵。
首先,金庸筆下的俠士們具有見義勇為的鮮明特點。俠義之人,為人曠達大度,可以容人信人,不畏權貴,堅守道義,重視人情,令萬眾歸心。他們對國家忠,對朋友信,對家人真,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其極致境界便是儒家所主張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讹w狐外傳》中的胡斐,為鐘阿四一家打抱不平,一心誅殺“南天一霸”鳳天南;《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為救儀琳,明知自己敵不過田伯光,卻憑著一腔熱血,舍命與其死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扶困濟危,不畏強暴,金庸讓俠士們承擔起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成為公平正義的化身。
其次,金庸俠義精神的內核還必須指向家國、民眾?!渡竦駛b侶》中楊過不顧情花之毒,舍命救黃蓉,與郭靖一起堅守襄陽城,為國為民,贏得“神雕大俠”的美譽;《天龍八部》中喬峰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宋遼兩國的和平;《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以拳拳仁愛之心率領明教弟子拯救民眾于水火……他們身上無不呈現出令人敬佩的浩然正氣和凜然大義。
在金庸筆下,俠義精神成為一種以正義感為基礎的社會黏合劑,修補著人與人、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它像一道光,把書中人物的靈魂,照得通體透亮,而就在這道光的朗照下,我們一次次被這種武俠精神感動和喚醒。
金庸為武俠小說開辟了新紀元,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武俠小說體系,賡續(xù)一股縱橫今古的文化余脈,而書中所傳達的俠義精神也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
適用話題 新時代的武俠精神;盡興而活,去無所羈
1.新時代的武俠精神
20世紀80年代的武俠熱,體現了中國人強烈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自信精神。武俠精神也總與“正義”“仁義”“恩義”“情義”等詞聯系在一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金庸作品的影視化、游戲化,武俠精神也長出了新的枝丫。一份關于當代年輕人“金庸成分”的報告顯示,年輕人對楊過、令狐沖等金庸武俠角色青睞有加。這體現了當代年輕人對于隨性、自由自在武俠氣質的追求。但在個人價值與自由生活方式愈加凸顯的當下,我們更應該秉持俠義的“義”與責任,正如《新周刊》編輯譚山山所呼吁的:“如果說武俠精神在當代引申為一種熱情、一種勇氣、一種情懷,那它依然有被當代人珍視和踐行的意義——面對波瀾起伏的生活,做個善良又勇敢的人?!?/p>
2.盡興而活,去無所羈
金庸離世時,“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也是金庸好友的倪匡在接受采訪時笑著面對鏡頭說:“90多歲的人了,死了有什么好傷心?。∧阆胨L命千歲?。坎豢赡艿氖虑??!苯鹩惯@一代的人面對死亡總是保持淡然的態(tài)度。金庸曾給自己“設計”過墓志銘:“這里躺著一個人。在20世紀、21世紀,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他的小說有幾億人喜歡……”多年以前,金庸就已經看淡生死,以一種頑童的姿態(tài)笑對人生。曾有人問他:“人生該如何度過?”他這樣回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p>
(編輯: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