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曾刷到過這樣一則短視頻——一個身著白襯衫的姑娘手提細線,牽動木偶,用溫潤動聽的嗓音唱道:“表哥匆匆離別去,臨時一言無相辭……”提線木偶如同有了靈魂,抬袖、轉身、移步,觀眾的目光被緊緊抓住。這則視頻在網(wǎng)上爆火,視頻里的姑娘名叫蔡冬梅。因為她的視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流行于閩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提線木偶戲。2024年2月,蔡冬梅帶著她的木偶,從視頻平臺走上了央視戲曲春晚的舞臺。
木偶戲源于漢代,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閩南提線木偶戲是其中的一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是閩南民間重要的戲劇劇種。過去,每逢婚嫁、壽辰等活動,人們會請木偶藝人牽出精巧逼真、形象各異的提線木偶,搭一塊幕布,上演跌宕起伏的古今傳奇,以示隆重慶賀。
蔡冬梅14歲時就跟著村里的老藝人學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提線木偶戲的觀眾嚴重流失,戲班子漸漸衰落,有時一個月都演不了一臺戲,同行們紛紛轉行,另尋出路。到蔡冬梅登臺表演的年紀時,戲班子只剩下她一根獨苗,她真切感受到提線木偶戲已經(jīng)到了瀕臨消亡的境地。然而,師父的告誡成為她咬牙堅持的動力:“要是哪天你走了,這個戲就沒人演了。”光靠演戲不能養(yǎng)家糊口,蔡冬梅就去做兼職。她先后做過餐廳服務員、車間工人、客車售票員、網(wǎng)約車司機……一整天的工作結束,她便不辭辛苦,馬不停蹄地趕往戲臺,一直表演到深夜。這樣的生活,蔡冬梅堅持了整整20年。
本以為提線木偶戲沒落,這項傳統(tǒng)藝術即將失傳,沒想到在2021年8月,蔡冬梅卻迎來了意外的轉機。她在某短視頻平臺開通了賬號,上傳自己練習提線木偶戲的視頻。不開濾鏡,不加特效,視頻卻收獲了海量點贊。之后,蔡冬梅嘗試做提線木偶戲直播,效果不錯。在此基礎上,她進一步探索多元化的表演形式,真人出鏡,不斷提高舞臺表演質(zhì)量,精準抓住互聯(lián)網(wǎng)觀眾的喜好,半年內(nèi)便收獲了70多萬粉絲。這讓蔡冬梅一下子有了信心,她干脆辭去工作,專心投入提線木偶戲的直播中來。如今,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蔡冬梅組建了自己的劇團,不僅演出提線木偶戲,還幫助當?shù)剡M行文化傳播,宣傳當?shù)氐乃G劇。薌劇,又名“歌仔戲”,起源于福建漳州,它形式自由、唱腔獨特,卻在當代失去了生存空間,甚至一度面臨失傳的局面。在蔡冬梅等人的努力之下,薌劇也重新走入大眾視野。談及這些,蔡冬梅十分自豪,她說,她最有成就感的是自己靠著直播給當?shù)氐拿駹I劇團注入了新生的活力。
登上戲曲春晚后,蔡冬梅和她的提線木偶戲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人們逐漸意識到提線木偶戲獨具的文化魅力。蔡冬梅說,提線木偶戲難學,難演,既要唱好戲,又要提好線,要做到“口中有詞,腦中有景,心中有數(shù)”,門道很深,不過,她相信自己能夠?qū)⑦@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之美。
適用話題 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求變、追夢精神、理想與現(xiàn)實
1.堅守文化傳承
在蔡冬梅最落魄的時候,僅靠表演提線木偶戲可能連飯都吃不上。練戲的人一天比一天少,離鄉(xiāng)打工成為提線木偶戲藝人越來越普遍的出路。然而蔡冬梅師父的一番話,讓她意識到提線木偶戲這一傳統(tǒng)文化不能斷流。正是這一信念支撐著蔡冬梅練下去,唱下去。她要守護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即便面對的是空無一人的觀眾席,她也不會放棄。
2.新舊結合,創(chuàng)新求變
提線木偶戲一度瀕臨失傳,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對表演者的要求十分嚴苛,另一部分原因是表演成本高昂,不適應當代文化傳播的環(huán)境。蔡冬梅積極尋求當下傳播渠道與提線木偶戲之間的契合點,對傳統(tǒng)提線木偶戲進行改編,以視覺效果好、傳播速度快的短視頻形式呈現(xiàn),及時跟上文化潮流,設計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記憶點,從而收獲大量關注。新與舊并非完全對立,新舊結合,創(chuàng)新求變,或許能產(chǎn)生驚喜。
3.“月亮與六便士”的追夢精神
要“月亮”還是“六便士”?毛姆小說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毫不猶豫地選擇拋棄一切,追求夢想。但褪去濾鏡,現(xiàn)實往往不盡如人意。蔡冬梅渴望展現(xiàn)提線木偶戲之美,傳承傳統(tǒng)文化,卻不得不向現(xiàn)實低頭。然而,她仍想盡一切辦法,在生活的縫隙間艱難為夢想擠出余地。白天打工,晚上唱戲,再苦再累,只要登上戲臺,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手隨心動,口隨手動,蔡冬梅與木偶合體,共享赤忱的靈魂。生活可以是滿地的“六便士”,但絕不能因此放棄仰望高懸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