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光照不足,晴天可以“室始洞然”,但是在陰雨天或黃昏時段,光是觸摸不到屋子深處的。這時候,我總想:歸有光是否有一張黃花梨書桌?明代房屋進深較深,一張黃花梨書桌,擺在書房,黃昏時映出琥珀色的光澤。這種琥珀色的光,和軒外的黃昏有了呼應(yīng)。歸有光家有象笏,是其祖母夏氏的祖父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的舊物。他母親的家境也比較富裕,“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因此,他擁有一張黃花梨書桌似乎也合理。
我無意考證歸有光有無黃花梨書桌,而是出于一種文學的想象。也許他應(yīng)該有一張家傳的斑駁的黃花梨小案桌,容他熟讀經(jīng)史。他趴在書桌上小憩時,夢到童年時光,母親中夜覺寢,督促他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我也是多事,把書架上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拿下來翻看,古代案桌名字都那么美,褡褳桌、束腰月牙桌、扇面桌……若讓我替歸有光選,不妨是月牙桌,輕巧些,因為百年老屋總是漏雨,案桌輕些,他搬起來也方便不少。
“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蘭在唐詩宋詞里一再出現(xiàn),空谷幽蘭,象征君子之德,守得住寂寞。八月桂花香,這特有的香味提醒你一個季節(jié)的到來,而它最主要的妙處,是段末所言,“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那么竹呢,可以聯(lián)系《世說新語》里王徽之種竹的典故“何可一日無此君”。我倒是更喜歡《紅樓夢》里瀟湘館的對聯(lián),“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煙氣是綠色的,捏起棋子的指頭也略帶涼意,沒有一字提及竹,但所有的美皆是竹帶來的。這種帶有涼意的通感,在幾竿疏竹掩映下的項脊軒里,想必歸有光也能領(lǐng)略幾分。
“借書滿架”,分兩處來說,一是書滿架,二是借書。書滿架,給人帶來靜謐之感。在我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想象里,拂曉第一道光從窗欞縫隙射入,光線迷蒙蕩漾的項脊軒中,蘇醒的蠹魚把繁體字食盡,繼續(xù)產(chǎn)卵。歸有光滾一點莊子的秋水,泡一杯釅茶,草長鶯飛的江南之色虛虛浮在氤氳水汽里。
再說借書,書非借不能讀也,好像這是窮人的“特權(quán)”。歸有光另一名篇《筠溪翁傳》里寫,有一野老名筠溪翁,他表達熱情的方式就是贈書結(jié)納,“舉架上書悉以相贈,殆數(shù)百卷”。借書能借到書香,借到知識,借到交情。歸有光的行文本事是,敘述家庭和朋友間的瑣細事,極有情致。尋常文人,寫野老無可著筆。歸有光則不然,他先是聽人提及老翁,在溪邊住,草屋三四楹,每日吟哦,幾個童子侍奉,整日足不出戶,于是好奇拜謁。皮膚白皙的老叟好客,添茶贈書,一番交談?;貋砗螅瑲w有光每每翻看借來的書,便想起老人,行文情韻天成。
后來,歸有光與筠溪翁失去聯(lián)系。直到有一天朋友告訴他,老人已七十歲,看著卻越發(fā)年輕,歸有光驚嘆不已。但是歸有光在此處忽用陡筆,轉(zhuǎn)而寫到當年筠溪翁贈書的時分,正值歲暮,“天風憭栗,野草枯黃”,妻子、兒子準備茶酒等待,見歸有光挾書而還,皆喜。但是一兩年后,妻兒皆亡。后來筠溪翁托人帶話問候歸有光。這時候,從歸有光的角度來看,鶴發(fā)童顏的野老如千歲老人,見證了生離死別,滄海桑田。他是神仙,是高士,徜徉在吳淞煙水里。
歸有光是在寫這位野老,還是撫今追昔懷念妻兒?我覺得都有,渾然不可分。世間事,兒女情長,燈火可親,原本漫長。七十老叟,俗人以為的風燭殘年,在野老身上卻見不到闌珊之意。這篇文章結(jié)尾虛談浩渺,其實也是在追憶故人和妻兒,卻和《項脊軒志》的追憶筆法不同?!俄椉管幹尽肥怯姓驴裳臄⑹?,此篇則顯得紛紜。我因“借書滿架”,引出借書,引出野老,你們莫怪我橫生枝節(jié),這里都有歸有光情深意切的回憶,同一機杼,別樣文心。所謂文章大家,歸有光被桐城派尊為“明文第一”,非浪得虛名。
忽然想起江弱水的《詩的八堂課》,他說文章有兩種寫法,一種是下棋,另一種是類似擲骰子。下棋是有章可循的,調(diào)動自己的經(jīng)驗和技術(shù),而擲骰子是憑運氣,不可強求。我覺得《項脊軒志》的寫法,像一局棋,層層推進。而《筠溪翁傳》里回憶故人、妻兒,則像擲骰子,筆法空靈,可遇不可求。
(編輯: 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