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兒童志愿者作為研究主體,依據(jù)社會學習理論,探究廣西民族博物館兒童志愿者團隊在招募方式、培訓模式、考核與激勵機制等方面的育人實踐,并針對增強兒童志愿者身份認同感、提升兒童志愿服務動機提供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社會學習理論;兒童志愿者;育人實踐;服務動機
博物館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為兒童志愿服務提供了一個育人實踐的場所和機會。兒童通過參與博物館的志愿服務,不僅可以開拓視野、豐富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自我管理、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能力。
一、社會學習理論與博物館兒童志愿者
博物館兒童志愿服務這一命題涉及兩個方面:博物館與兒童志愿者。在談及兒童志愿者的管理時,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都將無法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本文從社會學習理論視域探討博物館兒童志愿服務教育,一方面,從博物館教育人員角度出發(fā)探討可以采取的教學與組織策略;另一方面,聚焦對兒童志愿者作為志愿服務主體的特點的探究。
(一)社會學習理論概述
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社會學習理論,[1]強調(diào)了觀察學習的重要性: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jié)果,個體可以獲得新知識和技能,并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改進自己的行為。他還提出了 “模型”的概念,即個體會選擇模仿那些被認為是值得學習的 “模型”的行為。另外,他認為個體通過觀察他人成功地實施某種行為,并相信自己也能夠成功地執(zhí)行該行為,這種自我效能感會進一步激勵個體去嘗試新的行為,并在成功時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體驗。
(二)博物館兒童志愿服務活動的特點
博物館兒童志愿服務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具有 “助人”與 “育人”的雙重功能。兒童志愿者在發(fā)揮愛心善意,為他人幸福和社會進步提供幫助的同時,也通過志愿服務獲得思想道德的教育,實現(xiàn)個性人格的完善。[2]“助人”是所有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特征,為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一己之力,從志愿服務中獲得成就感和喜悅感。同時,兒童從志愿實踐中了解社會問題,提升他們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實現(xiàn)志愿服務活動的 “育人”功能。
二是注重科學性和專業(yè)性。博物館兒童志愿者年齡跨度大,不同年齡的兒童志愿者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對不同志愿項目的興趣程度等是不盡相同的??茖W性,即服務內(nèi)容和形式需要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活動的開展適宜適量。活動開展以兒童為本,尊重兒童的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3]專業(yè)性,即要求博物館兒童志愿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通過培訓、實習和考核等一系列過程達到相應崗位的要求。
三是強調(diào)家、校、館三者的合力作用。兒童志愿者由于心智和能力還沒有達到成熟的狀態(tài),環(huán)境因素的優(yōu)劣對他們自身行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家庭成員是兒童的第一批教育者,可以為兒童提供一定的資助和支持;學??梢越M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并提供相關的學分或獎勵,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博物館作為兒童志愿者服務的承辦方,可以提供給兒童志愿者相關的實踐機會,讓他們親身參與到博物館的日常工作中,了解博物館的職能和運營方式。
(三)博物館兒童志愿者的身份認同
在兒童參與博物館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其對志愿者身份的認同感對其學習和服務效果具有關鍵作用。兒童志愿者的身份認同感是指他們對自己作為博物館志愿者的身份、角色的認同與自我認知程度。它反映了志愿者對自身在博物館工作中的重要性的判斷和歸屬感的感受。當志愿者與博物館的使命和價值觀產(chǎn)生共鳴、對自身角色有明確的認同感時,他們會更加投入地去完成任務,從而加速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這對于提高志愿者的工作滿意度、減少流失率以及提升博物館整體形象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廣西民族博物館兒童志愿服務活動管理與項目運行
博物館兒童志愿服務的活動管理和項目運行主要包括招募、培訓、服務、考核和激勵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廣西民族博物館針對兒童志愿者志愿服務時間不穩(wěn)定、低齡志愿者需要監(jiān)護、服務流失率高等主要問題,積極探索了博物館兒童志愿服務多樣化的管理模式。
(一)招募方式多樣化
“館校合作”吸納兒童學生團體志愿者。廣西民族博物館在多次兒童志愿者招募工作中,立足就近工作原則,將博物館作為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相結(jié)合,給予學生志愿者便利條件。
根據(jù)特定的項目需求招募兒童項目志愿者。2023年7月,廣西民族博物館承辦了 “探尋壯美家園,紅領巾講解員”公益培訓班,進行了為期近一個月的民族文化專題展覽理論知識學習和展廳講解綜合實踐訓練。特定的項目對兒童志愿者在專業(yè)知識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宣傳廣西民歌的志愿服務活動,優(yōu)先選拔來自廣西尼達妮壯族合唱團的小志愿者,在講述廣西悠久的山歌文化時加入演唱,更能讓觀眾感受到廣西民歌的魅力,小志愿者也能在實踐中學習并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建立教育基地,培養(yǎng)后備兒童志愿者。除了發(fā)布定期的常態(tài)化招募之外,廣西民族博物館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工作主線,組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隊,深入各大中小學開展非遺文化課堂進校園活動,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優(yōu)質(zhì)師資優(yōu)勢,與共建學校協(xié)同互動,保證了該館兒童志愿服務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培訓模式多元化
展廳實地講解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培訓方式。在培訓過程中,組織志愿者進行實地參觀和解說練習,幫助他們熟悉博物館的環(huán)境和展覽,教授規(guī)范的儀表儀態(tài),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與觀眾交流上,培訓志愿者學會如何與觀眾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如何講解展品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等。
積極開展非遺文化課堂,豐富兒童志愿者對非遺文化的體驗。館方曾邀請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以及自治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隆林壯族背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碧瑜分別進行技藝展演,有效提高兒童對非物質(zhì)文化知識的理解與儲備。
組織兒童志愿者外出游學,到不同地方進行實地參觀,了解當?shù)靥厣袼住?023年暑假,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展 “探尋壯美家園金牌講解員研學成長營”,采用 “外出研學+志愿服務”的培訓方式,參觀壯鄉(xiāng)民俗非遺館,了解武鳴灰水粽制作技藝,體驗民族體育競技。
(三)考核激勵措施全面化
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種方式對兒童志愿者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包括觀察記錄服務時長、服務頻率和對觀眾進行問卷調(diào)查等,綜合評估志愿者的工作表現(xiàn)、態(tài)度、溝通能力等方面的綜合水平。在激勵制度上,設立志愿者榮譽稱號,通過公開表彰他們的努力和成就,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此外,博物館還設置獎勵制度,給予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志愿者更多的學習與表現(xiàn)機會,以鼓勵志愿者在工作中不斷提高和發(fā)展。
志愿者考核不僅是對培訓成果的檢驗,也是對他們是否能勝任志愿崗位的考察。博物館在制定考核激勵措施時要考慮到兒童志愿者的特點和需求,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權益。同時,要與兒童志愿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反饋,及時了解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以不斷改進和完善考核激勵措施。
三、社會學習理論下的博物館兒童志愿者培育策略
(一)觀察學習理論:樹立兒童志愿者認知
志愿服務能力包括通用能力、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態(tài)度和行為倫理與道德等方面。[4]社會學習理論強調(diào)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jié)果,來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觀察學習過程包括注意、保持、再現(xiàn)和動機四個步驟。
第一,“注意”是觀察學習的開始,兒童需要注意到他人的行為和經(jīng)驗。博物館可以設置特定的展覽或活動來引起他們的注意,如有趣的文物展示、豐富多彩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實地研學和民俗體驗等。同時,博物館也可以指導兒童學會有意識地關注其他志愿者的行為和經(jīng)驗,以鼓勵他們從中學習。
第二,“保持”志愿服務的信息。記憶是把注意到的信息存儲起來的過程,博物館教育人員需要引導兒童志愿者對已有信息進行回顧與描述,必要時可以采取一些記憶訓練的方法,如通過游戲或問答形式,讓他們回想之前學到的知識和經(jīng)驗。同時,教育人員還可以鼓勵他們記錄和整理自己的志愿服務經(jīng)歷,以便加深記憶和理解。
第三,“再現(xiàn)”是觀察學習中的關鍵步驟,兒童志愿者需要觀察他人的行為,并嘗試進行模仿。教育人員可以向兒童志愿者示范參與博物館工作的方法,如示范展示如何為觀眾講解文物、如何引導觀眾參與互動等。對于自我觀察能力較弱的兒童學習者來說,培訓者需要及時對不符合志愿服務規(guī)范的行為進行糾正,調(diào)整自身對于志愿服務的認知。[5]
第四,形成志愿服務的 “動機”。激勵是觀察學習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可以增強觀察學習的效果。因此,教育人員可以運用積極的反饋和獎勵機制來激勵他們的參與和表現(xiàn),如表揚他們的努力和進步,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和成就,讓他們感受到志愿服務的意義和價值。
(二)自我效能感理論:提升兒童志愿者動機
志愿者之所以會成為志愿者,一般源于志愿者的自我考量和自我期望。基于此,教育人員可以通過提供正確的工作指導和定期的反饋,讓兒童志愿者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以此來提高他們在博物館服務中的投入程度和表現(xiàn)。
第一,設定適宜目標,開展針對性培訓。教育人員可以根據(jù)兒童志愿者的能力和已有經(jīng)驗,設定適當?shù)哪繕?,讓他們既能感受到有挑?zhàn)性,又不致因為難度過高而退卻。在第一個目標達成后,再逐步提高目標的難度,強化他們的正向行為和努力。同時,博物館也需要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志愿者的特點和需求,為他們提供具體而個性化的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提高其自信心和能力水平。
第二,提供持續(xù)性支持與多元化機會。在兒童志愿者出現(xiàn)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時,教育人員需要及時幫助兒童志愿者察覺自身情緒,引導其進行正確的歸因,確保兒童志愿者得到持續(xù)的支持和反饋。同時,教育人員也可以給予兒童志愿者參與豐富多樣的志愿服務的機會,包括嘗試不同類型的活動或不同的工作角色,幫助他們在多樣化的環(huán)境中獲得鍛煉和體驗。
第三,設置榜樣與導師,建立互助學習網(wǎng)絡。一方面,教育人員可以安排兒童志愿者與經(jīng)驗豐富的志愿者合作,或者邀請優(yōu)秀的小志愿者進行主題演講、經(jīng)驗分享等,讓新加入的兒童志愿者從中獲得啟發(fā),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并相信自己可以取得類似的成就;另一方面,在兒童志愿者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育人員可以鼓勵兒童志愿者建立和參與志愿者交流和學習的社群,通過分享經(jīng)驗、合作學習,形成團隊意識和身份認同感。
(三)三元交互決定論:促進兒童志愿者行為
三元交互決定論是指環(huán)境、行為、人三者之間互相作為彼此發(fā)生的原因和結(jié)果,兩兩之間產(chǎn)生互動。[6]因此,想要保證博物館兒童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期良性發(fā)展,個人、行為、環(huán)境三者之間需要相互作用,達成和諧的關系。
第一,兒童志愿者作為志愿服務活動的行為主體,對志愿者行為的積極參與需要有自我意識和責任感。兒童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以及通過志愿者活動對社會和他人產(chǎn)生的影響。這種自我意識和責任感可以激發(fā)個人參與志愿者活動的動機,并且讓他們感到滿足和成長。
第二,學校和家庭是塑造個人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重要力量。學校可以通過教育課程和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他們意識到志愿者活動的重要性和價值;家庭成員,特別是家長,可以為兒童樹立學習的榜樣,率先投身于博物館志愿服務活動,并鼓勵孩子加入博物館志愿者隊伍。學校和家庭的支持和鼓勵可以增強兒童的自信和動機,使他們更加愿意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
第三,博物館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加豐富的志愿服務環(huán)境,讓他們參與到博物館的工作中,并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指導,幫助他們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贊賞和表揚優(yōu)秀的志愿者行為,博物館可以營造激勵和鼓舞的工作氛圍,讓兒童志愿者更好地了解博物館的使命和價值,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貢獻度。
四、結(jié)束語
兒童志愿者在博物館環(huán)境中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參與社會互動,并逐漸形成志愿者身份認同。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個體的認知與學習,也與社會環(huán)境、組織文化和社會角色的塑造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為了提高兒童志愿者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博物館教育人員應該為他們提供適宜的培訓和指導,鼓勵他們通過觀察和交流來提升自我效能感。此外,博物館還應該創(chuàng)造有益于社會學習的組織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促進兒童志愿者與環(huán)境及不同人員的多元互動,推動博物館兒童服務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美]班杜拉.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林穎,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7.
[2] 譚建光.論青年志愿服務的 “雙功能”:助人與育人[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02):80-87.
[3] 良警宇.博物館青少年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機制創(chuàng)新[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42(01):19-26.
[4] 魏娜.志愿服務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5] 張蓉.社會學習理論視域下少先隊志愿服務活動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
[6] 高申春.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9.
作者簡介: 羅露,女,漢族,廣西賀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專業(yè)、文化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