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胸膜和腹膜間皮瘤患者18F-氟代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fā)射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18F-FDG PET/CT) 影像學表現(xiàn),以期提高對該病的診斷水平。方法:回顧性分析經(jīng)病理證實的22 例胸膜和腹膜間皮瘤患者(其中惡性間皮瘤21 例,良性間皮瘤1 例) 18F-FDG PET/CT 影像資料和免疫組織化學結果,對其影像表現(xiàn)和葡萄糖代謝特征進行歸納總結。結果: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多表現(xiàn)為單側胸膜彌漫性增厚伴放射性攝取增高, 厚度為1. 0~10. 6 cm, 平均半定量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 為10. 1,其中半數(shù)以上并發(fā)少量胸腔積液;惡性腹膜間皮瘤患者多數(shù)表現(xiàn)為腹膜、網(wǎng)膜和腸系膜彌漫增厚伴放射性攝取增高,厚度為1. 2~6. 6 cm,平均SUVmax 為8. 4,其中半數(shù)以上并發(fā)大量腹腔積液。惡性間皮瘤患者除原發(fā)部位外其他轉移部位出現(xiàn)結節(jié)狀、條片狀和團塊狀不同程度異常放射性攝取17 例,考慮為轉移灶,平均SUVmax為7. 4,大部分以病灶周圍淋巴結轉移為主,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可見骨骼和肌肉轉移,惡性腹膜間皮瘤患者未見骨骼和肌肉轉移。1 例良性胸膜間皮瘤患者表現(xiàn)為雙側胸膜彌漫性增厚, 厚度約 3. 5 cm, 未見明確異常放射性攝取, 并發(fā)少量胸腔積液。結論:胸膜和腹膜間皮瘤患者18F-FDG PET/CT影像學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過其胸膜和腹膜增厚方式及厚度、有無氟代脫氧葡萄糖(FDG) 攝取及攝取程度可初步判斷間皮瘤的良惡性,對間皮瘤臨床早期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PET/CT 全身顯像可確定間皮癌患者有無其他部位轉移,對臨床分期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間皮瘤; 體層攝影術; 18F 脫氧葡萄糖; 正電子發(fā)射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
[中圖分類號] R734. 3; R735. 5 [文獻標志碼] A
惡性間皮瘤是一種罕見的間皮細胞惡性腫瘤,既往研究[1-2] 顯示:惡性間皮瘤主要與石棉暴露及其產(chǎn)生的慢性炎癥反應有關, 其特點是惡性程度高、生存期短和死亡率高,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多發(fā)生于胸膜,少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于腹膜、心包和睪丸鞘膜等[2]。惡性間皮瘤確診主要依靠病理,但病理檢查為有創(chuàng)操作,且等待結果時間較長。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包括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 CT) 平掃及增強掃描等, 但僅根據(jù)病變影像學形態(tài)特征或強化方式難以判斷間皮瘤的良惡性。正電子發(fā)射掃描/CT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CT,PET/CT) 是一項非侵入性檢查技術,可通過腫瘤有無糖代謝反映其良惡性程度,并可基于全身顯像對惡性腫瘤進行術前分期[3]。以往國內(nèi)外間皮瘤相關研究多數(shù)為惡性胸膜間皮瘤或惡性腹膜間皮瘤CT 影像學特征, 較少有胸膜和腹膜良惡性間皮瘤的PET/CT 影像學及糖代謝特征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收集22 例經(jīng)病理證實為間皮瘤的患者,對其18F-氟代脫氧葡萄糖PET/CT(18F-fluorodeoxyglucose PET/CT, 18F-FDG PET/CT) 影像表現(xiàn)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提高對該病的早期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 1 研究對象
收集 2018年 4月?2023年 2月于本院就診的間皮瘤患者22 例,其中男性11 例,女性11 例,年齡47~76 歲,平均年齡65. 3 歲。所有病例均經(jīng)過手術或病理證實為間皮瘤,其中良性間皮瘤1 例,惡性間皮瘤21 例。惡性間皮瘤中惡性胸膜間皮瘤15 例,惡性腹膜間皮瘤4 例,惡性胸膜和腹膜間皮瘤2 例。
1. 2 臨床表現(xiàn)
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多有胸部癥狀, 其中胸痛 4 例, 胸悶 1 例, 咳嗽 6 例, 氣短2 例, 呼吸困難3 例, 背部疼痛2 例, 確診前已發(fā)現(xiàn)胸腔積液2 例。惡性腹膜間皮瘤患者以腹部癥狀為主,通常表現(xiàn)為腹部相應部位疼痛和包塊,其中腹痛 2 例,體檢時發(fā)現(xiàn)且無任何不適癥狀和體征1 例, 腹部包塊1 例。惡性胸膜和腹膜間皮瘤2 例患者中腹瀉和腹脹1 例,體質(zhì)量減輕且確診前已發(fā)現(xiàn)腹腔積液1 例。1 例良性胸膜間皮瘤患者無明顯不適,因偶然發(fā)現(xiàn)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就診檢查時發(fā)現(xiàn)。病程1 周~1 年。其中21 例患者無石棉接觸史,1 例有粉塵接觸史31 年。
1. 3 檢查方法
采用德國Siemens Biograph 16HRPET/CT 儀器進行檢查,18F-FDG 由本科回旋加速器制備,放化純度gt;95%。患者空腹6 h 以上,空腹血糖lt;7. 8 mmoL·L-1, 按體質(zhì)量靜脈注射18F-FDG 4. 44~5. 55 MBq·kg-1, 注射后靜臥休息50~70 min,排尿后行PET/CT 顯像,掃描范圍自顱頂至股骨近段。先行CT 掃描,電壓120 kV,電流180 mA,以每個圓周0. 4 s 采集,層厚3. 75 mm。PET 采集選用三維采集模式, 取6~8 個床位, 胸腹部每個床位2 min。采集完成后以CT 數(shù)據(jù)對PET 圖像進行衰減矯正,由MedEX 影像工作站自動完成圖像重建和融合。
1. 4 圖像分析
由 2名有經(jīng)驗的 PET/CT診斷醫(yī)生分別對顯像結果進行判讀。目測出現(xiàn)18F-FDG 異常濃聚部位,采用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 技術,測量病灶大小和半定量最大標準攝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SUVmax 由工作站自動測得: 標準攝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 = 局部ROI 平均放射性活度(MBq) /體質(zhì)量(g), SUVmax為局部ROI 的SUV 最大值。
2 結 果
2. 1 間皮瘤患者 CT 影像表現(xiàn)
大多數(shù)間皮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膜或腹膜增厚(圖1~3)。① 胸膜或腹膜增厚的部位和形態(tài): 17 例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包括2 例惡性胸膜和腹膜間皮瘤患者) 均有胸膜增厚,其中右側8 例,左側8 例,同時累及雙側1 例(圖1A)。6 例惡性腹膜間皮瘤患者(包括2 例惡性胸膜和腹膜間皮瘤患者) 腹膜、網(wǎng)膜和腸系膜增厚4 例,病灶呈局限性結節(jié)或腫塊者2 例(圖2A)。1 例良性胸膜間皮瘤者表現(xiàn)為雙側胸膜增厚(圖3A)。21 例惡性間皮瘤形態(tài)表現(xiàn)為單純結節(jié)狀7 例,結節(jié)和條片狀6 例,結節(jié)和團塊狀6 例,單純團塊狀1 例,呈餅樣1 例。②胸膜或腹膜增厚的范圍及厚度:彌漫性胸膜增厚 15 例(相當于累及多個肺葉范圍),局限性胸膜增厚 2 例(僅累及一個肺葉范圍)。1 例良性胸膜間皮瘤者表現(xiàn)為彌漫性胸膜增厚。彌漫性腹膜增厚4 例(累及腹膜、網(wǎng)膜和腸系膜),局限性腹膜增厚2 例(僅累及腹膜、網(wǎng)膜或腸系膜)。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胸膜增厚為 1. 0~10. 6 cm。惡性腹膜間皮瘤腹膜增厚為1. 2~6. 6 cm。良性胸膜間皮瘤患者胸膜增厚約為 3. 5 cm。③ 胸膜或腹膜增厚的密度特征: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中14 例病灶以實性成分為主,2 例病灶為實性伴鈣化,1 例病灶為實性伴中心液化壞死。1 例病灶良性胸膜間皮瘤患者病灶為實性伴鈣化。惡性腹膜間皮瘤患者中5 例病灶為實性,1 例病灶為囊實性混合以囊性成分為主。 CT 值為13. 5~52. 0 HU,平均CT 值為32. 3 HU。其中11例患者行增強CT 檢查,增強CT 顯示:8 例惡性胸膜間皮瘤和3 例惡性腹膜間皮瘤患者病灶存在不同程度強化, 增強CT 值為40~70 HU, 平均增強CT值為52. 7 HU。
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中12 例有胸腔積液, 其中少量胸腔積液9 例(積液占據(jù)一側胸腔的1/3 以下),大量胸腔積液3 例(積液占據(jù)一側胸腔2/3 以上);并發(fā)心包積液3 例。1 例良性胸膜間皮瘤患者雙側胸腔少量積液。惡性腹膜間皮瘤患者中3 例有腹腔積液,其中少量腹腔積液1 例(較局限的水樣低密度帶),大量腹腔積液(全腹腔內(nèi)臟器周圍均被水樣密度區(qū)包繞) 2 例。
2. 2 間 皮 瘤 患 者 18F-FDG PET/CT 影 像 表 現(xiàn)
①原發(fā)病灶的放射性攝?。簮盒孕啬らg皮瘤病灶SUVmax為6. 2~18. 4,平均SUVmax為10. 1(圖1B和1C); 惡性腹膜間皮瘤病灶 SUVmax 為 3. 2~11. 7,平均SUVmax 為8. 4 (圖2B 和2C)。1 例良性間皮瘤者未見明確異常放射性攝取(圖3B 和3C)。惡性間皮瘤患者PET/CT 表現(xiàn)為胸膜或腹膜彌漫性或局限性增厚伴放射性攝取不同程度增高(圖4),SUVmax 為3. 2~18. 4, 平均SUVmax 為9. 6。② 轉移病灶放射性攝?。?1 例惡性間皮瘤患者中,PET/CT 表現(xiàn)除原發(fā)部位外其他部位出現(xiàn)不同程度異常放射性攝取 17 例,考慮為轉移灶,其中并發(fā)肺內(nèi)轉移3 例,并發(fā)淋巴結轉移8 例,并發(fā)骨轉移3 例,并發(fā)其他部位轉移(胸壁肌間隙、膈上、膈肌、肝臟、膽囊和臀大?。?8 例;轉移灶SUVmax為1. 1~18. 8, 平均SUVmax 為7. 4。其中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發(fā)生轉移13 例, 以病灶周圍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為主,可見骨骼和肌肉轉移;惡性腹膜間皮瘤患者發(fā)生轉移4 例,以病灶周圍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為主,未見骨骼和肌肉轉移。
3 討 論
惡性間皮瘤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和影像學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 早期通過常規(guī)的CT 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等影像學檢查對病灶的形態(tài)學評估較難以明確診斷。 18F-FDGPET/CT 可通過對腫瘤進行代謝和形態(tài)學聯(lián)合評估,明顯提高了診斷準確性[4]。對該病的早期準確診斷評估有助于延緩疾病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CARBONE 等[5] 研究發(fā)現(xiàn): 惡性間皮瘤患者最常見發(fā)病年齡為 50~70 歲,男性比女性更多見,比例為4∶1,其發(fā)病率2020 年占全球新發(fā)惡性腫1152瘤的0. 2%,死亡病例占全球惡性腫瘤死亡病例的0. 3%。 本研究中, 男性患者 10 例, 女性患者11 例, 男女比例相近, 年齡為49~76 歲, 所有患者均否認石棉接觸史,與以往研究比較稍有差異,可能與其地域差異和收集樣本數(shù)量較少有關。
惡性間皮瘤發(fā)生于胸膜者多見,發(fā)病率占所有惡性間皮瘤的81 %左右。胸膜增厚和(或) 胸腔積液是最常見的CT 表現(xiàn), 且以單側胸膜侵犯為主[6]。 本研究中 17 例為惡性胸膜間皮瘤,其中16 例為單側發(fā)病,1 例為雙側發(fā)病,與文獻報道一致。在大多數(shù)患者中,胸膜增厚表現(xiàn)為周圍(環(huán)狀)胸膜受累伴多發(fā)性結節(jié), 胸膜厚度大于1. 0 cm 對該病的診斷有特征性意義[7]。本研究中94. 1%(16/17) 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表現(xiàn)為結節(jié)狀胸膜增厚, 且多呈彌漫分布, 胸膜增厚均≥1. 0 cm。良性胸膜間皮瘤患者胸膜厚度為 3. 5 cm, 可能與良性病變癥狀較輕或無癥狀進而就診時病程已較長有關。胸膜增厚在增強 CT 中通常會有強化,腫塊較大時可并發(fā)囊變和壞死,呈不均勻強化,由于本組病例中大部分胸膜增厚呈彌漫結節(jié)樣,少有腫塊及囊變壞死,因此大部分均勻強化,小部分呈欠均勻強化。惡性胸膜間皮瘤常并發(fā)胸腔積液, 文獻[8]報道以大量胸腔積液多見,本研究中大部分為少量胸腔積液,與文獻報道不一致。由于惡性胸膜間皮瘤與石棉沉著有關,因此胸膜可出現(xiàn)鈣化。本研究中有3 例出現(xiàn)胸膜鈣化, 1 例為良性胸膜間皮瘤, 2 例為惡性胸膜間皮瘤, 患者均無石棉接觸史。有文獻[9] 報道: 胸膜鈣化以良性病變或結核性胸膜炎居多,但仍有較少惡性胸膜間皮瘤可出現(xiàn)鈣化。
惡性腹膜間皮瘤發(fā)病率約占所有惡性間皮瘤的8% 左右, 病灶多呈彌漫性分布, 單發(fā)較為少見,多局限于腹腔內(nèi), 很少有其他器官轉移[10], 表現(xiàn)為腸系膜、大網(wǎng)膜和腹膜增厚,伴腹腔積液和腹部腫塊等[9]。本研究中6 例惡性腹膜間皮瘤中66. 7%病灶表現(xiàn)為結節(jié)樣、團塊樣和餅樣, 呈彌漫性分布, 33. 3 %呈局限性分布, 與上述文獻報道大致相符; 增強CT 顯示: 增厚的腹膜強化程度不一,無特征性強化。文獻[10] 報道惡性腹膜間皮瘤出現(xiàn)腹腔積液者較為少見,本研究中惡性腹膜間皮瘤并發(fā)腹腔積液患者約占50%, 其中少量腹腔積液占33. 3 %,大量腹腔積液占66. 7 %,與以往文獻比較稍有差異。
PET/CT 根據(jù)18F-FDG 攝取差異,可以有效區(qū)分良惡性間皮瘤和確定疾病程度。本研究22 例患者中, 21 例惡性間皮瘤患者病灶處可見異常放射性攝取增高,1 例良性間皮瘤患者未見明確異常放射性攝取。BéNARD 等[11] 研究顯示: 可采用SUVmax大于2. 0 來區(qū)分良性和惡性間皮瘤,該方法的敏感性、特異性和總體準確性分別為91%、100% 和92%。本研究中惡性間皮瘤者SUVmax均大于2. 0,與文獻[11] 報道相符。
PET/CT 基于全身顯像能很好地反映縱隔、胸壁和膈肌受累情況及胸內(nèi)、胸外淋巴結病變和遠處轉移[12]。50% 惡性間皮瘤病例累及縱隔淋巴結[13]。本研究結果顯示: 發(fā)生轉移的13 例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主要以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轉移多見, 約占76. 9%,其中發(fā)生肺門淋巴結轉移者5 例,發(fā)生縱隔淋巴結轉移者5 例,二者比例相近。50%~80%惡性間皮瘤患者在尸檢中時可見胸外轉移[13], 可累及肺、肝、脾、腎上腺、淋巴結、骨和腦。本研究中10 例惡性間皮瘤患者同時并發(fā)胸外轉移, 約占76. 9 %;4 例發(fā)生轉移的惡性腹膜間皮瘤患者中僅1 例發(fā)生膈上淋巴結轉移,其余多為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無骨骼及肌肉轉移。
惡性胸膜間皮瘤需與胸膜轉移瘤和胸膜結核鑒別,三者均有FDG 攝取,但惡性間皮瘤以單側胸膜不規(guī)則增厚多見,肺內(nèi)轉移和肋骨破壞少見,而胸膜轉移瘤常有明顯原發(fā)灶FDG 攝取和雙側胸膜不規(guī)則增厚。YAMAMURO 等[6]研究顯示:除惡性病變外,其他良性胸膜疾病在PET/CT 顯像中也會有18F-FDG 攝取,包括胸膜炎和良性石棉相關斑塊等。胸膜結核常有結核病史,通常胸膜增厚≤1. 0 cm,呈廣泛弧形或帶狀增厚,密度較均勻增高,且鈣化多見;腹膜間皮瘤常需與腹膜轉移癌、漿液性腹膜癌、淋巴瘤和結核性腹膜炎等鑒別,其中腹膜轉移癌多有胃腸道原發(fā)灶FDG 攝取,常伴有肝轉移和淋巴結腫大,而腹膜間皮瘤病灶主體位于腹膜,呈囊實性改變,可伴鈣化;漿液性腹膜癌通常起源于盆腔附件;淋巴瘤通常表現(xiàn)為淋巴結彌漫性腫大伴FDG 攝?。唤Y核性腹膜炎特征為腹膜呈條片樣且光滑均勻增厚和腹水高密度影等。ERASMUS 等[14]研究證實: PET/CT 基于全身顯像的優(yōu)勢, 較其他影像學檢查能檢測到更廣泛的病變,對多種疾病的鑒別診斷及分期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此外還可指導穿刺活檢部位,提高活檢陽性率。
綜上所述,18F-FDG PET/CT 全身顯像對于間皮瘤的良惡性診斷及分期有重要的價值,該結論有待于擴大樣本量和引入更多良性對照后進一步證實。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趙爽言參與文獻檢索、論文設計和論文撰寫,趙爽言、林秋玉和焦本蒸參與圖像整理、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趙爽言和趙紅光參與論文結果分析和討論,林承赫參與論文寫作指導和論文修改。
[參考文獻]
[1] KATZ S I, STRAUS C M, ROSHKOVAN L, et al.Considerations for imaging of malignant pleuralmesothelioma: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international mesothelioma interest group[J]. J ThoracOncol, 2023, 18(3): 278-298.
[2] LOPCI E, CASTELLO A, MANSI L. FDG PET/CTfor staging and restaging malignant mesothelioma[J].Semin Nucl Med, 2022, 52(6): 806-815.
[3] GERBAUDO V H, KATZ S I, NOWAK A K, et al.Multimodality imaging review of malignant pleuralmesothelioma diagnosis and staging [J]. PET Clin,2011, 6(3): 275-297.
[4] YILDIRIM H, METINTAS M, ENTOK E, et al.Clinical value of 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in differentiation ofmalignant mesothelioma from asbestos-related benignpleural disease: an observational pilot study[J].J Thorac Oncol, 2009, 4(12): 1480-1484.
[5] CARBONE M, ADUSUMILLI P S, ALEXANDER H R,et al. Mesothelioma: scientific clues for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 CA Cancer J Clin, 2019,69(5): 402-429.
[6] YAMAMURO M, GERBAUDO V H, GILL R R,et al. Morphologic and functional imaging of malignantpleural mesothelioma[J]. Eur J Radiol, 2007, 64(3):356-366.
[7] 賀 偉, 潘紀戍, 周新華, 等. CT在惡性胸膜間皮瘤診斷中的價值[J].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7, 26(11): 1096-1099.
[8] 羅良平, 張 纓, 林志超, 等. 惡性胸膜間皮瘤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5, 21(8):1226-1229.
[9] BARATTI D, KUSAMURA S, DERACO M.Circulating CA125 and diffuse malignant peritonealmesothelioma[J]. Eur J Surg Oncol, 2009, 35(11):1198-1199.
[10]BRIDDA A, PADOAN I, MENCARELLI R, et al.Peritoneal mesothelioma: a review[J]. Med Gen Med,2007, 9(2): 32.
[11]BéNARD F, STERMAN D, SMITH R J, et al.Metabolic imaging of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with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J]. Chest, 1998, 114(3): 713-722.
[12]戴 倩, 王 夢, 黃 鋼. 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組學的非小細胞肺癌病理亞型分類[J]. 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 2023, 40(4): 416-422.
[13]KITAJIMA K, DOI H, KURIBAYASHI K. Presentand future roles of FDG-PET/CT imaging in themanage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J].Jpn J Radiol, 2016, 34(8): 537-547.
[14]ERASMUS J J, TRUONG M T, SMYTHE W R,et al. Integrated computed tomography-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potentially resectable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stagingimplications[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5,129(6): 1364-1370.
[基金項目] 科技部重大項目(2008ZX-00);吉林省科技廳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07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