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義務教育階段六年級升七年級的暑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的盲區(qū)。在這段時間里,學生往往處于心理斷乳期,存在叛逆心理,他們對未來生活既向往又感到恐懼,而這一時期,他們缺乏相應的心理健康輔導。文章結合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從積極介入,適時鏈接;科學疏導,辯證等待;放低姿態(tài),共同探討;延展認識,定位自我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幫助此階段的學生順利度過,最終獲得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六升七年級;暑期;心理輔導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六年級升七年級暑期的學生,即為“小學畢業(yè)生”,也稱他們?yōu)椤皽食踔猩?。這一階段的學生,隨著小學畢業(yè)前來自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結束,往往會陷入一個關注相對缺失的心理斷乳期。正是因為人們對他們的關注有所缺失,甚至放任自流,極易使部分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變化,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發(fā)展。就這一方面,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一、“準初中生”暑期心理的幾個特點
在教育實踐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準初中生”在暑期中往往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特點。
(一)具有明顯的心理斷乳期特點
斷乳期是指嬰幼兒由于生理發(fā)育到一定階段,戒斷母乳喂養(yǎng),改為普通食物喂養(yǎng)的一個過程。心理斷乳期則是指由于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在一定外因的作用下,心理發(fā)生的具有一定戒斷性的變化。教育心理學的實踐證明,心理斷乳期時間跨度可長可短,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六年級升七年級的暑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時間節(jié)點。
(二)逐漸產生逆反心理
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盡管自我意識發(fā)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他們希望父母和老師給他們一片獨立的天空,但是一旦父母給他們“自由”,他們又可能會抱怨父母不愛他們,不懂得愛他們。于是,他們對成人的話不再一一聽從,甚至出現(xiàn)了反感的情緒。這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逆反心理”。
(三)對未來生活向往和恐懼并存
在教師、家長的描繪下,再加上各種媒體的宣傳誘導,學生對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了向往,他們希望在進入七年級后成績能進一步提高,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快樂。然而,面對未知的初中生活,他們往往又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新的學校生活我能適應嗎?新的老師我喜歡嗎?(或者喜歡我嗎?)新的同學我能相處好嗎?新的學習內容我能跟得上嗎?這些問題常常會困擾他們。
(四)心理疏導處于空白期
這一時期,學生由于已離開原先的學校,還沒有進入新的學校,父母忙于各自的事業(yè)和生活,常常疏于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他們在假期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產生的各種心理困惑往往找不到人訴說,負面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的疏導。
二、“準初中生”暑期心理健康輔導的幾點做法
根據(jù)“準初中生”暑期心理的這些特點,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并總結了幾點經驗。
(一)積極介入,適時鏈接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積極介入“準初中生”的暑期心理健康輔導工作,為他們順利地進入新環(huán)境做好準備。六年級時的相關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因為不再教授其學業(yè),就認為他們不再是自己的學生,他們的各種心理健康需求就不再是自己的分內工作。我們應該保持積極介入的態(tài)度,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科學性地給予其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
暑期中,我們仍然可以通過QQ、微信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變化,經常性地開展家訪并邀請學生到教師家中做客,適時組織一些小型“親情活動”、提前熟悉新環(huán)境等,增強學生的心理免疫力。在與學生的私聊中,我們曾發(fā)現(xiàn)一位學生由于家庭及對新學校的恐懼等原因,出現(xiàn)了離家出走,甚至自殘的念頭,于是我們主動與學生家長聯(lián)系,了解詳情后,邀請學生到老師家中做客,并進行了心理輔導。經過一整天的溝通交流,學生從原先的非常抗拒,到逐漸平穩(wěn),最后完全接受老師的意見,且認識到了自己的心理障礙,經過一番調適后逐漸恢復了對新環(huán)境的憧憬。晚飯后,家長來接學生時,看到學生從來時的愁容滿臉變成了笑容滿面,萬分感激。
(二)科學疏導,辯證對待
學生雖已離開母校,原有的班集體也已解散,但多年的朝夕相處,使學生和老師、同學之間的情感依然濃厚。同時,由于班主任與學生多年朝夕相處,此時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最為了解。因此,在這一階段介入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能夠更好地因材施教,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這一階段,學生由于相對缺少可傾訴的對象、可信任的人,因而更愿意與原班主任進行了心靈交流,原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輔導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的心理輔導必須講究科學性,特別要全面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對其合理性進行全面研判,并給予辯證的疏導。暑期里,有一位學生向我們求助。起因是其父母希望他能去一所他們認為較好的私立學校上學,而學生因為舍不得離開原來的同學朋友,覺得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學校后會孤獨寂寞,不愿意去。為此,他多次和家長鬧起了別扭。我得知此事后,主動和孩子、家長進行了溝通,并了解了一些情況:由于孩子父母常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一位年邁的祖母照顧孩子,他們總覺得不太放心,因此不得已要將孩子送到寄宿制私立學校讀書。孩子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根本不需要父母的照顧,相反,如果讓他走讀,他還可以照顧自己的祖母,父母這么做是不信任他。這個孩子在小學階段一直沒和父母住在一起,確實已經培養(yǎng)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他的話更有說服力。最后,我讓家長、孩子雙方一起心平氣和地進行了溝通交流,家長聽從了孩子的意見,事情得到了較為圓滿的解決。
(三)放低姿態(tài),共同探討
這一階段的學生,逆反心理逐漸表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再加上由于畢業(yè),部分學生會不太認同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但是,學生的不太認同并不等于我們就可以放手不管,任其發(fā)展。在這一階段,班主任應該適當放低自己的身段,使心理健康輔導活動體現(xiàn)出足夠的民主、平等意識。在心理健康輔導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體會到這種輔導工作是自己的一種需求,班主任是自己最親密的知心朋友。
假期中,我會經常邀請個別學生到家里吃飯,談些生活、學習上的瑣事,以旁敲側擊的方式提出一些建議,讓他們能正確認識自我,把握好自己的暑期生活,迎接未來的學習任務。比如,有幾名學生在暑期中迷上了網(wǎng)絡游戲、手機游戲,我發(fā)現(xiàn)后,就以請他們到家中做客為由,對他們進行疏導。在飯桌上,我先夸贊這些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較高,而老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遠不如他們。特別是由于自己對網(wǎng)絡世界相對陌生,無法有效地開展工作,所以想請這些學生幫自己想想辦法。由于學生對網(wǎng)絡較為熟悉,他們開始侃侃而談。談著談著,他們漸漸意識到老師和他們這次談話的目的,都變得不好意思起來。這樣的談話,起到了一定的警醒效果。
(四)延展認識,定位自我
這里的認識自我應該是雙向的,既指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清楚自我,特別是暑期中的自我,為自己作好定位,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定好目標;也指教師必須認清自己的角色變化,這一時期的教師,亦師亦友,且更應以友為主。也只有體現(xiàn)出自己是學生的“益友”角色,才能為學生所接受,才能使心理健康輔導工作順利開展下去。結合現(xiàn)實情況,我認為利用QQ、微信群進行集體輔導的做法相當有效。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QQ或微信群中的普通一員,可以經常一起聊學習、聊人生、聊未來。
三、過渡階段班主任需要慎重對待的問題
結合實踐,我們著重思考了小學班主任在這一特殊時間段里的幾個容易忽視卻又格外重要的問題。
問題一:小學階段的班主任工作應該在什么時間結束?
通常在完成升學考試后,師生會組織一次畢業(yè)活動,活動結束后,班主任工作就正式結束。但近幾年出現(xiàn)了一個較好的現(xiàn)象,教育主管部門或部分學校還會要求老師們進行一次家訪。在實踐中,我們獲得了一些啟示,小學階段的班主任工作不妨延至學生真正踏入中學校門的那一刻。就如前文所述,在這一刻來臨之前,學生還會遇到一些問題,我們仍舊有許多事情可做。
問題二:小學階段的班主任工作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結束?
由于時間上的延遲,小學班主任結束自己工作的方式當然也要相應地發(fā)生變化。在筆者的實踐中,有兩件事非常有意義。一是在新學期開學前組織一次“家敘會”,邀請學生前來敘舊,并給予鼓勵,再度指明他們人生前進的方向。這種“家敘會”,考慮班主任的家庭條件、學生的新學校,以及學生身心、學業(yè)特點,可以一次性組織,也可分批分類組織。二是第一時間與學生的七年級新任班主任取得聯(lián)系,提供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尤其是個性較強的學生,務必及時告知新任班主任。同時,還要隨時做好接受新任班主任咨詢的準備。
問題三:小學階段的班主任工作應該用什么載體結束?
這也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漸漸習慣于將師生之間的情感用外顯的物質作為載體,尤其是畢業(yè)階段,這其實是一種非實質性的情感聯(lián)系方式。實際上,最有意義也最為有效的方式仍舊是傳統(tǒng)的紙質畢業(yè)紀念冊。全班統(tǒng)一訂購或制作,人人親自動手書寫、粘貼,用最真誠的語言,寄托最殷切的希望,給予最美好的祝福。
暑期的“準初中生”,仍是我們的學生,更是我們永遠的朋友。只有本著這種理念,才能讓學生順利地進入新的學習環(huán)境,迎接新的學習任務,取得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第六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傅安球.實用心理異常診斷矯治手冊(修訂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鄭全全,俞國良.人際關系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精裝本)[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