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入學便開始識文斷字。在一遍一遍的讀寫中,許多詞匯悄然流進心田,成為他們看懂世界并賦予世界意義的重要工具。然而,有些詞語因為我們成人習以為常,便忽略了孩子的接受情況。
作家龐余亮寫過一件事——
有一次,他問兒子:“菱角長在什么地方?”兒子很認真地回答:“菱角和蘋果一樣,是結在樹上的果實?!钡诙?,他帶兒子實地觀察菱角。意想不到的是,接近水邊,兒子竟然膽怯起來,因為他怕河里有鱷魚。原來,兒子讀漫畫、看動畫,水里都有鱷魚,于是他就認定,長在水中的菱角下潛伏著可怕的鱷魚。
事件總會引起我們思考。說到菱角,你的腦海里會出現(xiàn)什么?我會想起,童年時代,不會游泳的母親劃著木盆,去河里摘菱角。我總在岸邊擔心地看著坐在木盆上的母親。吃菱角多在夏夜乘涼時,兒時的菱角是最好吃的。
熟悉的詞語背后常常是一些往事,這些往事讓這些詞語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和客觀世界建立起更多的聯(lián)系的。時代的高鐵呼嘯而來,也呼嘯而去。匆匆忙忙間,我們還能靜下心來,帶孩子們走近一棵樹、一座
山、一條河流、一片森林或者一只小小的昆蟲嗎?
校園里有一棵樹,孩子們會怎么描述它?按照春天發(fā)芽、秋天落葉的節(jié)奏來描述;或者,按照樹根、樹干、樹枝、樹葉的順序來描述……這有錯嗎?沒錯。好嗎?不好。為什么?因為他們描述的
不是他們眼里心里的樹,而是常識中的抽象的樹,描述中缺少好奇,缺少想象,缺少溫度。走近一棵樹,要靜靜地看陽光灑在樹葉上的樣子,聽風撥弄樹葉的聲音,聞空氣中樹葉散發(fā)的甜甜清香……一棵樹不僅會發(fā)芽、會落葉,它還有生命:它會開心,也會難過;它會唱
歌,也會嘆息;它能跟清風交談,也能跟鳥兒爭論。
世界是個表象的世界,人們用詞語命名它,這些詞語背后都是鮮活的生命、神奇的故事。所以,在孩子們埋頭讀書時,在孩子們拼命積累詞語時,我們能否萌生一種愿望,帶著他們熟悉詞語清單背后的故事與生命,或者簡單地像作家那樣帶孩子實地考察一番。
語文教育始于語言,通過語言并且最終要歸于語言的心靈演進歷程。學習語言是要沉靜下來的,有時還需要“經(jīng)歷”和“凝視”,因為沉淀到我們生命中的那些語言(詞語),會讓我們的心靈變得豐富和友善。
(張"鵬,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通州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