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標中提出的教學理念,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其在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后進行更有深度的認知拓展,從思維能力、實踐操作等方面實現整體能力的提升。而信息科技本身具備復雜的理論性和操作性,教師應在項目式學習的引領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實現項目的全面進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此外,教師還應積極調整評價策略,站在綜合發(fā)展的角度進行評估,提高信息科技的教學效率,重視學生素養(yǎng)的全面化。本文將從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對小學信息科技的項目式學習進行分析,通過實踐達到教學效果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 信息科技;項目式學習;核心素養(yǎng);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20" " 088-090
項目式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求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共同完成項目任務,實現對問題的全面理解。能從基礎知識拓展到大范圍的思維開發(fā),讓學生在更有邏輯性和實踐性的環(huán)境下完成高質量的項目研究,提高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開展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時,教師要提前創(chuàng)設項目問題,通過項目情境、小組競爭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興趣,優(yōu)化教學評價,從更綜合的角度提高學生對項目式學習的深入掌握,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層面
信息科技是小學階段就開展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對其實現理論認知并逐漸完成打字、畫圖練習。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效果。比如據調查發(fā)現,大多數學生只對部分教學內容感興趣,在面對冗長的基礎知識學習時總是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課堂表現非常消極。加上小學生本身自控能力就有限,因此很容易受其他學生影響,忽略教師的教學內容,導致后面的學習跟不上進度。此外,由于學生的性格差異和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對信息科技的理解能力也有明顯的差異。有些學生在日常有使用信息技術的經驗,可以完成基本操作,有的學生卻沒有任何操作基礎,當進行統(tǒng)一的教學時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經驗的學生搞小動作,不認真聽講,沒有經驗的學生則一時無法理解操作要求,最終影響了信息科技課程的順利開展。
(二)教師層面
學生在學習信息科技課程初期需要掌握很多復雜的基礎理論知識,且教材中的文字信息也非常多,這對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難。另外,由于小學信息科技課程基本為一周一節(jié),教師會抓住課堂的分分秒秒完成教學,反而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操作,課堂氛圍較為低沉。經過一周的等待,學生對好不容易記住的內容很可能已經全部忘記,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失去學習信息科技的興趣。尤其對于那些剛接觸電腦操作的學生,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其學習熱情。隨著教育事業(yè)的改革,教師也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困擾著教學效果的提高。比如矯枉過正,過于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過于放松,基礎知識掌握得并不牢固,難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教學層面
傳統(tǒng)的信息科技課程教學方式都是以教材作為教學主要內容,教師也會在教材的引領下逐步完成教學,但是這種方式沒有考慮學生的基本學情和操作興趣,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此外,教師對于課程知識點的講解過于分散,沒有建立完整的教學順序,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在零碎式的知識點下無法建立聯(lián)系,因此很難做到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加上教師會先由理論知識導入,再進行分散式的實踐操作,讓小學生很難做到舉一反三,影響了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項目式學習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的價值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項目式學習可以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基本學情構建教學目標,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和學習能力,提高信息科技的教學效果。項目式學習會采用真實的情境創(chuàng)設,幫助學生對復雜的理論知識實現具體的理解,使他們通過實踐操作簡化抽象知識,增加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愿意主動加入對信息科技的探索和實踐中。此外,項目式學習還能讓學生在問題創(chuàng)設下完成主動思考,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之后的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項目式學習不但能幫助學生實現基本的學習目標,還可以使他們在此基礎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對復雜問題的探究,并在對項目任務的思考下拓展出全新的解決方案,有效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學習思維。另外,項目式學習會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考慮,讓學生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操作解決更多實際問題,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學生會有效完成信息技術的實踐操作、主動思考解決方案、創(chuàng)新解決途徑等,在滿足其基礎經驗的同時,實現教學效果的全面提高。
(三)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
項目式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在集體的探究合作下完成學習,共同向著一個目標努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團隊精神,讓他們懂得如何在合作中建立友誼,提高學習效率。在進行項目式學習時,教師會給學生一個課題,讓學生共同應對挑戰(zhàn),并開發(fā)創(chuàng)新性思維。因此,學生也將主動和同學建立友誼,利用信息科技中學到的知識探索項目,在彼此的交流互動中掌握更多操作技能,提高核心素養(yǎng)。
三、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式學習探索
(一)設計合理的教學項目,引導學生掌握基礎操作
通過對小學生的學習成績調查可以發(fā)現,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無法理解信息科技中的相關知識點,只能掌握簡單的機械化操作,舉一反三的能力也有待加強。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顯然無助于小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掌握。因此,教師首先應為學生制訂合理的教學項目目標,從基本操作逐漸升級為深入理解,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快速提升。例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信息技術(2020年版)四年級上冊的《綜合活動 1》這一課時,通過對第二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掌握了Word文檔的文字編輯、修改、排版等操作。教師可以教材中提到的實踐活動作為項目任務,要求學生獨立用文檔完成對作品文字的輸入,利用本章節(jié)中的教學重點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教師要重視學生在完成期間彼此的合作性和實踐性,鼓勵學生互相討論涉及的建立文檔、復制粘貼、更改字體段落等內容,在彼此的幫助下逐漸加深對Word文檔基本操作的理解,積極完成實踐課例。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完成過程,保證學生可以獨立進行基本操作,從字體字號要求、段落顏色要求等方面檢驗學習成績,實現項目式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創(chuàng)建項目式教學情境,提出有效問題
教學情境和問題創(chuàng)設都是項目式學習中的必要手段,也是開發(fā)學生信息科技應用能力的主要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完成問題探討。在開展閩教版(2020年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演示文稿項目式學習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和提出問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核心素養(yǎng)。比如,以教材中的實踐課例作為主題,請學生用演示文稿完成“可愛的家鄉(xiāng)”文稿創(chuàng)建,要求學生在文稿中展示家鄉(xiāng)或周邊舉辦的某次大型活動或優(yōu)美的風景。在明確的學習任務下,學生也會更有方向。之后,教師要以此為題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實踐熱情和探究欲。比如教師的問題可以是:如何打造更豐富的演示文稿、如何展示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如何做到有主題的家鄉(xiāng)介紹等。學生需要在問題的創(chuàng)設下進行更全面的思考,提高思維能力。為保證項目式學習活動的完美進行,教師要先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合作探討,總結多種制作方法,各抒己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達到項目式學習的基本要求。在共同合作下,學生也將實現更有創(chuàng)意、更全面的實踐思維開發(fā),實現團隊合作和項目式教學成果的提升。
(三)鼓勵小組互相競爭,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
項目式學習要求學生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能在合作的基礎上完成項目分析并解決問題。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加入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間互相競爭的方式,增加團隊的凝聚力,提高學生更高效、更熱情的項目合作意識。比如,同樣以教材中的演示文稿“可愛的家鄉(xiāng)”為例,每個小組都要分配不同的項目任務,專注完成對家鄉(xiāng)某種事物的深入介紹。比如,版塊內容可以涉及本土的傳統(tǒng)文化、本土的風味美食、本土的秀美風光、本土的歷史由來等。學生需要翻閱資料或利用信息技術上網搜尋,加強對項目內容的整理,拓展合作精神。并且,每張幻燈片中都要插入合適的音樂和背景圖片,要有成員進行文字講解,形成完整的文稿演示。教師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幫助,鼓勵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思維。在項目完成后,要讓每一組上臺展示成果,同時安排其他組員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投票,選出前三名表現最出色的項目小組并給予獎勵,以激發(fā)所有組員的參與熱情。這種具有競爭性的項目式學習,可以打造更具創(chuàng)新性、綜合性、實踐性的信息科技課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四)利用拓展延伸,打造靈活的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的特點是讓學生在完成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后,能在合作互助下實現項目延伸、項目分析,并逐漸掌握與項目有關的更全面的信息,從而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素養(yǎng)。而信息科技這門課程本身具備較多的知識量,要想讓學生完成學習突破,就要不斷拓寬其視野,讓學生懂得舉一反三,由易到難地完成深度學習。比如在學習閩教版小學信息技術(2020年版)六年級上冊“趣味編程”時,學生需要按照教材內容掌握基本的圖形化編程和Scratch的基本指令。教師要在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建模后提出拓展延伸計劃,使項目式學習更加靈活、內容豐富。
(五)優(yōu)化課堂評價,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項目式學習活動的評價方向主要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為主,引導學生提高分析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小學生本身處于智力發(fā)展期,評價方向不能只從基礎的信息科技掌握能力上進行,而是要放大目標,融合多項學科,實現項目式學習的拓展化學習。比如教師在讓學生展示成果時,可以采用小組點評的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首先小組成員需公開展示學習成果,從實際操作、成果的美觀性、學習品格、趣味性等方面完成基本評價。其次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學科間的聯(lián)合性,評價內容還需加入展示過程中的口語表達能力、解說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肢體動作自信大方、技術操作的流利程度等。教師也可以加入一些臨時性的內容,比如隨機提出有關信息科技的理論知識問題,考驗學生對突發(fā)情況的反應能力和解答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學生彼此間可進行互評,并表達評價觀點,引領學生成長為新時代發(fā)展下的復合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其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信息科技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和操作性,需要學生掌握足夠的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教師應在項目式學習的引領下為學生打造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價值,制訂合理的項目計劃,讓學生在情境教學和問題創(chuàng)設下發(fā)散思維,利用具有競爭性的合作方式吸引學生的探究熱情。應鼓勵學生拓展延伸,提高項目式學習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深入理解信息科技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并在最終的評價階段實現更全面的素養(yǎng)提升。讓小學生的思想品質、綜合實力都能在項目式學習的目標下完成拓展,實現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綜合型人才。
【此文系大田縣基礎教育科學2022年立項課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項目式學習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成果,TKTX-22131】
參考文獻
[1]蔡曉宇.項目式教學提高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J].學苑教育,2023(31):67-69.
[2]夏一瑋.項目式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融合實踐策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4):150-152.
[3]劉娟.基于培育創(chuàng)新能力的小學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實踐[J].試題與研究,2021(35):133-134.
[4]紀宋燾.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實踐研究[J].科普童話,2020(17):80.
[5]錢媛.項目式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實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