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在批評隱喻分析框架下,以吉林市新冠肺炎疫情階段性暴發(fā)期間政府官方媒體新聞發(fā)布會話語為語料,探討突發(fā)公共事件下政府應急話語的隱喻特征與功能。研究表明,戰(zhàn)爭、競賽、擬人、流體、建筑等隱喻廣泛應用于應急話語之中,進行抗疫行為、抗疫措施、病毒特征、生活配套等內(nèi)容的敘事,從而表達官方立場、服務抗疫訴求。
關鍵詞:官方應急話語;批評隱喻分析;立場表達;應急語言服務
一、引言
地震、海嘯、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應急語言服務是政府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具有關鍵意義。作為針對重大自然災害或公共危機事件預防監(jiān)測、快速處置和恢復重建提供快速救援語言產(chǎn)品、語言技術及參與語言救援行動[1]的語言服務行為,應急語言服務不僅包括應急多語翻譯、應急醫(yī)患溝通、應急語言軟件、標準等產(chǎn)品研發(fā),還包括針對應急事件的信息發(fā)布、輿情監(jiān)測、謠言防控等[2]社會引導和語言撫慰等內(nèi)容。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應急語言服務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顯。
伴隨國內(nèi)外應急語言服務實踐,學界也展開了相應的學理研究。梳理相關文獻可見,從宏觀視角出發(fā)的成果旨在探討應急語言服務的概念、體系、學科屬性以及人才培養(yǎng)和資源建設[3-8];從微觀視域著眼的研究則聚焦應急語言服務的區(qū)域國別案例分析與技術應用[9-13]。針對突發(fā)公共事件中應急信息及輿情等應急話語展開細致學理研究的內(nèi)容雖有涉及[14-16],但從總體上來看仍處于起步階段。然而,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政府的應急話語尤其是涉事地方政府的官方話語不僅具有信息發(fā)布的功能,更是地方政府與屬地人民共同參與突發(fā)公共事件應對的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知識建構、傳播與社會引導功能。通過話語分析等概念和方法的引入,對應急語言服務進行跨學科理論思考,則可更為深刻地認識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7]。鑒于此,本研究以吉林市新冠肺炎疫情從出現(xiàn)至結束的階段性爆發(fā)為例,以隱喻為切入點,對政府官方話語進行批評話語分析,從而揭示地方政府的應急話語特征及其所表達的立場。
二、理論基礎
(一)批評話語分析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發(fā)凡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批評語言學。作為一種社會語言研究范式,批評話語分析旨在探討話語與其使用語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批評話語分析看來,話語是語言使用的具體實例[17],更是與語言使用相關聯(lián)的社會因素,即人們運用語言的方式和制約人們運用這些語言方式的社會規(guī)約[18]。在此背景下,批評話語分析學者往往將話語與社會因素相連,視話語為社會實踐[19-21]。將話語視為社會實踐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22]:首先,話語是社會的一部分而非外在于社會;其次,話語是一種社會過程;第三,話語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發(fā)生的過程,受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而社會因素既制約話語的生產(chǎn)又制約話語的解釋。然而Fairclough也認為社會因素與話語之間不是單純的決定與被決定關系,而是一種辯證互構關系,這一關系只有通過將文本與社會語境相連的雙重解釋過程才能得以揭示[23-24]。基于話語的三層含義,F(xiàn)airclough 指出批評話語分析也應從三個維度上來進行,即描述(description):描述文本的形式特征;闡釋(interpretation):也稱話語實踐分析,即對文本的生產(chǎn)、分配和消費等過程進行分析;解釋(explanation):也稱社會實踐分析,即對社會事件(social events)與其型塑與被型塑的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22,25]。通過對話語進行三維分析,來審視話語在社會文化實踐中的運作機制[26],進而達到對語言使用與其社會語境的全面理解[27]。
(二)批評隱喻分析
批評隱喻分析作為批評話語分析的一個分支[28],意在探討普遍存在于語言中的隱喻[29]及其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隱喻研究歷史悠久,其內(nèi)容也從傳統(tǒng)的修辭研究拓展至對人類概念系統(tǒng)結構化與思維過程的探討。在Lakoff amp; Johnson看來,隱喻是從源域到目標域的跨域映射,其本質是通過一個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事物[29]。也就是說,隱喻話語是我們通過熟知的事物來認識和理解陌生事物從而使其具象化的語言表征。由于跨域映射中涉及源域及其特征的選擇與凸顯,因此,隱喻的使用過程就通常暗含話語使用者對于現(xiàn)實的觀點和評價[30],是話語使用者架設、框限感知、行為和社會關系[31],并借此激發(fā)受眾認同、實現(xiàn)勸說目的[30]的工具。
通過吸收批評話語分析和當代隱喻學的研究成果,Charteris-Black提出批評隱喻分析概念及其研究方法[32],從而形成批評話語分析的一種新補充,用以揭示話語使用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信仰[33]。基于Faiclough的三維話語分析路徑,Charteris-Black認為批評隱喻分析也可從三個層面來進行,即隱喻識別(metaphor identification),隱喻闡釋(metaphor interpretation)和隱喻解釋(metaphor explanation)。其中,隱喻識別包含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聚焦候選隱喻識別的文本細讀;第二階段則在第一階段基礎上考察文本語境,以確定關鍵詞是否具有隱喻性。隱喻闡釋主要探討隱喻與決定隱喻的認知及語用因素之間的關系。隱喻解釋則在于識別隱喻產(chǎn)生的社會主體及其社會角色,進而揭示隱喻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關系[32]。
本研究將在融合Fairclough和Charteris-Black分析框架基礎上,結合自身研究特征,分三個步驟進行。其中,隱喻識別將依托Schmitt隱喻識別模式對所涉語料中的隱喻進行識別、標注和提取[34]。Schmitt隱喻識別模式包含如下三個步驟:(1)單詞和短語可在具體語境中超越其本意理解;(2)字面意思來自于身體或文化經(jīng)驗;(3)并在此語境下被遷移至另一更為抽象的目標域。隱喻闡釋著重關注隱喻的話語功能及其所建構的社會關系。隱喻解釋則以Du Bois立場“三角模式”[35]為依托,揭示隱喻使用和選擇背后的立場表達與協(xié)商。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試圖回答如下3個問題:
1)突發(fā)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官方話語中主要涉及哪些典型隱喻?
2)隱喻在突發(fā)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官方話語中主要實現(xiàn)哪些話語功能?
3)應急話語中的隱喻使用表達和協(xié)商了怎樣的立場?
為回答上述問題,本研究以2022年吉林市新冠肺炎疫情從2022年3月4日發(fā)現(xiàn)首批初篩陽性病例至2022年4月29日本輪疫情無新增確診病例為止,吉林市官方公眾號“吉林市發(fā)布”①所刊發(fā)的50場“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fā)布會”新聞報道為研究語料。從結構上來看,“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fā)布會”新聞主要包含“吉林市疫情基本情況介紹”“針對當前疫情防控所采取的措施”和“下一步重點工作”三部分內(nèi)容。選定語料來源后,本研究對所涉語料以發(fā)布日期為基礎進行編號,例如2022年3月4日第一場新聞發(fā)布會編號為0120220304。
選定研究語料后,本研究首先以Schmitt隱喻識別模式為基礎,通過人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所涉語料中的隱喻進行識別、標注,并對隱喻所在語句進行了提取。其次,按照隱喻所用關鍵詞對其進行分類、統(tǒng)計,以描述和闡釋突發(fā)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官方話語中的典型隱喻類型及其相應的話語功能。最后,結合社會語言學中的立場理論解釋隱喻使用所表達的政府官方立場。
四、結果與討論
(一)突發(fā)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官方話語中的典型隱喻及其功能
經(jīng)過核驗、甄別,本研究共得到包括擬人、方位、空間、建筑、戰(zhàn)爭、容器、流體、機器、鏈條、競賽、管道等在內(nèi)的31類1 097個隱喻例證,其中,擬人隱喻、戰(zhàn)爭隱喻、流體隱喻、建筑隱喻和競賽隱喻為本輪疫情政府官方話語中的典型隱喻類型。此外,我們也注意到,這1 097個隱喻主要用于抗疫行為(包括抗疫主體和抗疫行動)、抗疫措施、病毒特征及生活配套4個方面內(nèi)容的描述。其中,抗疫措施和抗疫行為構成了研究所涉政府官方話語的主要內(nèi)容。結合5類典型隱喻類型則可以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隱喻和競賽隱喻主要應用于總括抗疫行為,具有較強的表情(expressive)和呼喚(appellative)色彩[36];而擬人、流體、建筑等隱喻則以信息(informative)功能[36]為主,主要用于抗疫措施的描述。下文將對吉林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新聞發(fā)布會話語中的典型隱喻類型進行分類說明,以闡釋隱喻的應急話語功能。
1.競賽隱喻
競賽多指在體育領域進行本領、技術較量的活動。競賽隱喻往往通過凸顯競賽過程艱難、時間有限、目標明確等特征,描述個人或集團之間的競爭關系。由于作為目標域的抗疫行為與作為源域的競賽之間存在多重元素的映射關系,因此,競賽隱喻便成為了吉林市應急話語中的典型隱喻。如以下3例所示。
例1:在國家和省工作組指導下,以社會面清零為總目標,采取提級管控措施,嚴明工作紀律,與各專班各屬地各部門立下軍令狀,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確保以最快速度實現(xiàn)社會面清零。(0220220309)
例2:目前,我市疫情防控已到了決戰(zhàn)沖刺的關鍵階段。(2220220401)
例3:全市上下要堅定信心、一鼓作氣、以快制快,全力以赴向社會面清零目標沖刺。(2520220404)
例1選自2022年3月9日吉林市召開的第二場新聞發(fā)布會。本輪疫情從3月2日首次報告4名陽性感染人員(1名本土確診病例,3名無癥狀感染者)至3月9日新聞發(fā)布會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161例,無癥狀感染者142例,疫情短期內(nèi)有較大增幅,發(fā)展勢頭快速迅猛。因此抗疫行動與疫情蔓延就被視為了競技場上參與競速賽跑的競爭對手,只有“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才能以“最快速度”遏制病毒持續(xù)蔓延,到達社會面清零這一終點。例2、例3則來自本輪疫情中期的新聞發(fā)布會,經(jīng)過近一個月的努力,疫情抗擊已取得了一定階段性成果,到了結束本輪疫情、取得抗疫勝利、實現(xiàn)社會面清零目標的關鍵階段。在競速賽跑中,經(jīng)歷中途階段的參賽選手往往體力消耗巨大,但此階段參賽選手若不持續(xù)發(fā)力、保持優(yōu)勢就可能導致比賽失利、前功盡棄。只有持之以恒方能實現(xiàn)最終勝利。對于抗擊疫情來說,到達“沖刺的關鍵階段”后也決不能松懈,必須“一鼓作氣、以快制快”“全力以赴向目標沖刺”,采取最嚴格措施、付出最堅決努力,才能實現(xiàn)社會面清零、完成抗疫目標。而通過上述例證也可以發(fā)現(xiàn),競賽隱喻不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抗疫的特征,也能喚起全市人民的斗志,激勵全市人民繼續(xù)與政府一道參與抗疫實踐,實現(xiàn)社會面清零目標。
2.戰(zhàn)爭隱喻
戰(zhàn)爭隱喻普遍存在于生活用語和政治話語中[37],通常用以具象化個人及不同集團間敵對性、對抗性的抽象關系。作為矛盾斗爭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戰(zhàn)爭往往通過武裝性手段實現(xiàn)敵對雙方的既定目標。在戰(zhàn)爭中,敵對雙方投入眾多且常付出巨大代價。戰(zhàn)爭的這一特點作為源域的顯著特征在抗疫行為目標域描述中得以凸顯。
例4:下一步,我市將全面落實各項疫情防控要求,以最堅決的態(tài)度、最扎實的作風,堅決打贏本次疫情防控殲滅戰(zhàn)。(0220220309)
例5:我市疫情防控正處于背水一戰(zhàn)、決戰(zhàn)決勝的關鍵階段。(1620220326)
例6:3月31日,吉林市發(fā)起社會面清零總攻行動,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牽頭三個工作組,與省市聯(lián)合編隊,下沉基層分片包干三個區(qū),督促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4月4日晚,經(jīng)過分析研判,集中全省力量,發(fā)起了社會面清零總攻最后沖鋒。(2920220408)
如例4所示,面對疫情突襲的嚴峻抗疫形勢,在抗疫初期,官方媒體就將抗擊疫情比作一場“殲滅戰(zhàn)”,進而表達“以最堅決的態(tài)度、最扎實的作風”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心。例5選自2022年3月26日吉林市政府第十六場新聞發(fā)布會報道,在經(jīng)過23天艱苦抗疫后,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仍高位增加,疫情形勢仍嚴峻、防控工作仍艱巨。此刻,全市上下只有拿出“決戰(zhàn)決勝”的態(tài)度,與疫情敵人“背水一戰(zhàn)”,才能“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殲滅戰(zhàn)”。例6則選自2022年4月8日吉林市政府第二十九場新聞發(fā)布會,這場發(fā)布會宣布,經(jīng)過37天連續(xù)作戰(zhàn),吉林市實現(xiàn)了社會面清零。通過“總攻行動”“聯(lián)合編隊”“集中全省力量”“發(fā)起了社會面清零總攻最后沖鋒”等系列戰(zhàn)爭隱喻的使用,形象地總結了全市上下在各方支持下,協(xié)同努力抗擊疫情并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過程。而通過上述例證中戰(zhàn)爭隱喻的使用,政府官方媒體不僅建構了抗疫行為知識,更加號召、引導了作為話語接受者的廣大市民凝聚一心、與政府一道共同參與抗疫。
3.擬人隱喻
擬人隱喻是通過人的動作和情感具象化非人事物,從而使其人格化的話語表達形式。作為本輪疫情政府應急話語中用于描述抗疫措施的典型隱喻,擬人隱喻能夠使我們通過人的動機、特征與行為來理解與非人實體間的大量經(jīng)驗[29]及疫情防控行為,從而促進疫情防控措施話語的理解和接受。如以下例證所示。
例7:四是切實做到疫情防控和市場保供兩手抓兩手硬。保持物流動脈暢通,抓好生活必需品供應,把保民生、兜底線、救急難工作落到實處。(1420220324)
例8:全市上下將堅定信心、咬緊牙關、集中發(fā)力,以更堅決的態(tài)度、更迅速的行動,確保在最短時間內(nèi)實現(xiàn)社會面清零目標。(2220220401)
例9:市督查督導工作專班對隔離點管理、重點場所管控、重點人群閉環(huán)管理以及人、物、環(huán)境同防等關鍵部位、關鍵環(huán)節(jié)開展監(jiān)督檢查,并同步開展“回頭看”,督促各地各部門從嚴從緊落實各項防控措施。(4420220423)
例7選自3月24日吉林市第十四場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fā)布會。在談及吉林市下一步重點工作時,政府即被擬人化處理,用自己的雙手同時做好疫情防控和市場保供兩項工作。在此,人通過雙手做事的特征得到凸顯并被投射到政府措施目標域中,使政府抗疫措施表述更為形象、深刻。此外,本例中“動脈”“抓好”等擬人隱喻更是強化了政府行為的人本特征,從而增強了話語的解釋力和可接受性。與例7類似,例9通過“回頭看”等表達隱喻市督查督導工作專班工作,使防疫措施落實回顧審核更加具象化、生動化。若說例7和例9皆以人的動作行為作為凸顯點投射至政府及相關部門工作中,例8則將人的精神品質作為凸顯點投射至目標域中。例8選自4月1日第二十二場疫情防控新聞發(fā)布會。此時本輪疫情防控已進入“決戰(zhàn)沖刺的關鍵階段”,需要全市人民繼續(xù)與政府共同努力,盡快實現(xiàn)社會面清零目標。在本例中,整個吉林市被隱喻為一個參與抗疫行為的人,在疫情防控的下一階段,其必須要“堅定信心、咬緊牙關、集中發(fā)力”,并通過“更堅決的態(tài)度、更迅速的行動”圓滿完成后續(xù)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在此,政府應急話語通過擬人隱喻建構了一個精神剛毅、行為果斷的抗疫城市人物形象,更加明晰了應急話語的社會引導功能。
4.流體隱喻
流體包括氣體和液體,是與固體相對、形狀非固定且具流動性的物質。通過語料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政府新聞發(fā)布會所涉語篇中,常將其流動性特征凸顯,投射至病毒、人群等目標域中,用以形象描述病毒、人群等擴散、流動的動態(tài)特征,從而增強其具象性與可理解性。以下3個例證就形象展示了流體隱喻的應用。
例10:在各出城路口全部設置卡點,防止疫情外溢。(0320220312)
例11:全面落實“清倉”行動要求,按照國家防疫規(guī)定把檢測頻次和解除隔離標準執(zhí)行到位,堅決防止疫情擴散外溢。(1020220320)
例12:全面排查整治管理漏洞,實現(xiàn)人員流動暫時停止。(1520220325)
例10和例11分別選自吉林市第三場和第十場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fā)布會。從時間上來看,這兩場發(fā)布會處于吉林市本輪疫情防控工作的初期。這一時期疫情防控的主要任務除了防止疫情在本市的繼續(xù)擴散,還要盡量避免本市疫情傳播至市外甚至省外,從而將疫情造成的社會影響和危害降至最低。通過例10和例11可見,不易被看到和感覺到的疫情被具象化地隱喻為具有流動特征的流體。而通過這一流體隱喻的使用也激發(fā)了話語接受者腦中的容器意象圖示。在這一場景中整座城市就成了具有空間界限的流體承載容器。疫情防控工作所要保證的就是通過排查管控措施,防止疫情流體的“擴散外溢”。而通過例12我們則可發(fā)現(xiàn),在政府應急新聞話語中,除疫情(病毒)被隱喻為流體外,城市中的人員也被隱喻為流體。在此,流體黏性強、流動性快且無固定流動規(guī)律的特征被投射至市民活動的目標域中,以此具象化市民在城市中的大面積活動給病毒傳播和疫情防控帶來的消極影響。因而在疫情防控中,要在防止疫情擴散外溢的同時,“實現(xiàn)人員流動暫時停止”。由此可見,流體隱喻的使用不僅可以在話語生產(chǎn)中形象化疫情特征,還可以在話語傳播和消費階段增強疫情防控措施的可理解性。
5.建筑隱喻
建筑既包含建造住房、路橋等施工行為,也包含施工行為所形成的建筑物。作為人類基本生存環(huán)境的行為基礎和物質依托,建筑隱喻因其日常性和基礎性特征,常被映射于各類話語表達中,以具象化解釋和描述抽象事物。
例13:緊盯學校、定點醫(yī)院、方艙醫(yī)院、核酸采樣點、集中隔離點、封控單元、居家隔離、大型商場市場和封控區(qū)周邊街道等重點區(qū)域,確保消殺不留死角。(1120220322)
例14:進一步增加抗原檢測試劑應用,制定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配合使用方案,做好培訓指導,提高檢測效率和能力,為下步防控處置打好基礎。(1320220323)
例15:加強對下沉社區(qū)機關干部的監(jiān)督檢查,注重問題整改,補齊漏洞短板,壓實主管部門責任。(1420220324)
例13、例14、例15分別選自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一、十三和十四場新聞發(fā)布會。這三場新聞發(fā)布會舉行時,吉林市已持續(xù)抗疫近20天,也在不斷總結抗疫過程中的各種措施,并進一步優(yōu)化下一階段防控方案。通過分析上述三例抗疫措施可以看到,源域中建筑物內(nèi)部的死角、工程建設的基礎以及建筑問題漏洞短板等元素皆被投射至抗疫措施目標域中,用以強調(diào)抗疫措施中的不同側面。例13中吉林市被隱喻為一個建筑物,建筑物中最易被忽視的“死角”則是消殺工作的重點所在,若“死角”在消殺工作中被覆蓋則可保證建筑物內(nèi)其他“重點區(qū)域”也被覆蓋。通過這一建筑隱喻,可以喚起話語接受者日常生活認知,并加深對抗疫措施的理解。例14涉及總結當前抗疫工作中的核酸檢測環(huán)節(jié),通過“增加抗原檢測試劑應用”等措施促進核酸檢測效率的提高。核酸檢測工作可謂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之一,只有將此工作做好,打好建筑的基礎,整個防疫工作的大廈才能建穩(wěn)建牢。例15則將抗疫中存在的問題隱喻為建筑中的“漏洞短板”,只有“補齊漏洞短板”,解決好抗疫措施中的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整個抗疫過程才能順利完成。建筑隱喻的使用無疑增加了市民對于抗疫措施的體驗性,使政府應急話語更易于接受。
(二)突發(fā)公共事件中隱喻話語的立場表達
通過前文分析可見,吉林市2022年上半年疫情防控的50場發(fā)布會報道中使用了大量不同類型的隱喻,這些隱喻在具象化疫情信息與抗疫措施、增強應急話語可理解性的同時也表達了吉林市政府的抗疫立場,是官方立場的物質化表征。立場(stance)概念自Biber amp; Finegan首次明確提出以來[38],吸引了來自語言學、社會學、哲學等諸多領域學者的關注。作為社會語言學在21世紀新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立場研究也從靜態(tài)的人體內(nèi)在機制觀發(fā)展至以語言為載體的依托語境由交際雙方動態(tài)建構的協(xié)商中介體[39-41]。由于研究背景和研究視角的差異,學者們對立場的概念及分類標準的理解和看法尚存一定差異。例如,Ochs、Jaffe、Kiesling等學者認為立場包含表達對命題內(nèi)容態(tài)度的認識立場和定位話語主體間關系情感/人際立場[42-44]。Du Bois則將立場定義為社會主體通過交際行為(語言,肢體動作及其他符號形式)對話性實現(xiàn)的公開行為,并以此在社會文化領域特定維度上評價客體、定位主體(包括自身與他者),與其他主體建立離合(align)關系[35],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立場分析的“三角模式”(如圖1所示)。Du Bois的定義凸顯了立場表達所涉及的兩個主體、三種行為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
本研究將綜合上述學者相關觀點和術語,認為立場由認識立場和情感立場構成,其中認識立場涉及話語使用者對客體的認識、評價和態(tài)度,情感立場涉及話語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定位。具體來說,認識立場指代表政府的官方媒體和官方媒體受眾,即市民,通過隱喻話語的產(chǎn)出和接受所形成的對疫情態(tài)勢及防疫措施的認識和評價;情感立場則指通過在隱喻話語產(chǎn)出及接受的互動中,政府及市民之間的定位及所建立的離合關系。而對于隱喻話語使用各主客體之間的立場分析則以Du Bois的立場三角模式為依托來進行(如圖2所示)。
1.隱喻使用與認識立場建構
本節(jié)我們主要依托建立在Du Bois立場三角模式之上的官方媒體隱喻話語立場分析模式對隱喻話語背后的立場進行闡釋,以加深對應急話語中隱喻性表達的理解。具體來說,由圖2所示,在官方媒體整輪疫情應急話語發(fā)布過程中,所涉及的兩個社會主體分別是作為應急話語生產(chǎn)者的官方媒體(主體1)和作為應急話語接受者的吉林市市民(主體2),客體則為二者共同面對的疫情態(tài)勢及政府相關抗疫措施。兩個主體與共同客體在交際過程中所涉及的關系則分別為官方媒體與疫情態(tài)勢/防控政策之間的關系、市民與疫情態(tài)勢/防控政策之間的關系以及官方媒體與市民之間的關系。在這三組關系的互動過程中,話語主體基于客體表達建構立場并形成彼此之間的離合關系。
從官方媒體視角來看,吉林市此輪疫情從發(fā)現(xiàn)首例初篩陽性患者以來蔓延速度極快、波及面廣大,需當?shù)卣皶r根據(jù)疫情發(fā)展態(tài)勢采取動態(tài)措施、進行有效疫情防控并保證人民生活基本供應。因此,政府亟需將疫情發(fā)展情況、相應抗疫措施及市民配合要求快速準確地傳達給各層次及年齡的廣大市民,使其了解政府立場、理解疫情政策、配合疫情防控措施。隱喻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夠被各層次和年齡段的受眾普遍接受,因此被作為有效工具廣泛應用于病毒描述、抗疫行為、抗疫措施、生活配套等各方面內(nèi)容中。通過隱喻的使用,代表政府立場的官方媒體評價疫情的嚴峻性和抗疫措施的迫切性,將政府定位于抗疫政策制定者和抗疫措施組織者的角色。通過此定位,政府建構了自身在疫情防控中的立場,即高效準確發(fā)布疫情相關信息、獲得廣大市民對于疫情相關政策的理解和配合,從而與市民形成積極、良性關系,形成合力共同抗擊疫情。
從作為話語接受者的市民方面來看,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吉林市從未受到如此大規(guī)模疫情的沖擊,因此,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市民對于疫情發(fā)展態(tài)勢、尤其是政府的相應防疫及生活政策等信息有著迫切的需求。通過隱喻話語的接受,市民則可以在結合自身體驗的情況下快速理解相關應急話語內(nèi)容。而通過不斷接受以隱喻為代表的政府官方應急話語,市民則動態(tài)地掌握疫情資訊,形成對疫情發(fā)展態(tài)勢及政府抗疫相關措施的評價,從而不斷定位自身在疫情防控不同時期的角色,建構積極配合政府政策、結合自身特點努力融入抗疫實踐的立場。
2.隱喻選擇與情感立場協(xié)商
如前所述,立場表達不僅可以實現(xiàn)交際主體對于共同交際客體的評價,更是交際主體以此建立離合關系的紐帶。在疫情防控過程中,通過高隱喻負載性應急話語的不斷生產(chǎn)與接受,主體1官方媒體代表政府發(fā)布疫情訊息,評價疫情態(tài)勢將自身定位于疫情防控組織者的立場。在該立場的中介作用下,政府組織抗疫行動、配套生活物資、通報疫情與防控信息并疏導民眾情緒。在其中,隱喻便作為特定話語形式、以其強烈的情感共鳴性參與抗疫實踐中,在知識建構的同時協(xié)商官方情感立場。官方媒體應急話語中競賽、戰(zhàn)爭等強競爭色彩隱喻的選擇即體現(xiàn)出政府爭取廣大市民最大程度快速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情感立場訴求。而主體2吉林市市民接受隱喻,評價疫情相關態(tài)勢,將自己定位在疫情防控配合者的立場。在該立場的作用下市民快速響應疫情防控行動、配合疫情防控政策并于政府建立情感連接。由于交際主體間目標一致,雙方交際主體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動態(tài)協(xié)商了彼此之間的情感立場,進而結成同時面對疫情的聯(lián)合關系。而隱喻則是這種聯(lián)合關系形成的重要媒介之一。
五、結語
隱喻作為突發(fā)公共事件政府官方媒體應急話語中廣泛使用的語言手段,具有疫情知識建構、抗疫信息傳播以及激發(fā)情感共鳴、呼吁共同參與等多重功能。本研究在批評隱喻分析框架下探討了地方政府應急話語中的隱喻類型及其在政府和人民大眾立場表達中的作用,認為隱喻由于具象化激發(fā)受眾源域中熟知的意象圖式,能夠有效促進政府應急話語的傳播與接受,可被視為應急語言服務中的重要資源。然而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吉林市的50場新聞發(fā)布會僅涉及了文字層面的隱喻使用,模態(tài)較為單一,缺乏更為具象的圖片、視頻等多模態(tài)隱喻的運用。多模態(tài)隱喻因其感官性更強等將更好地促進應急話語的接受與傳播。
注釋:
①“吉林市發(fā)布”以吉林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為認證主體,主要進行政務公開、便民信息、本地新聞等內(nèi)容的發(fā)布,是吉林市政府的官方媒體。
參考文獻:
[1]王立非, 任杰, 孫疆衛(wèi), 等. 應急語言服務的概念、研究現(xiàn)狀與機制體制建設[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 報,2020(1):21-30.
[2]鄭澤芝, 徐鉑. 應急語言服務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43-49.
[3]李宇明, 饒高琦. 應急語言能力建設芻議[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3):2-13.
[4]滕延江. 論應急語言服務規(guī)劃[J]. 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20(6):88-96.
[5]殷志平. 需求導向下的應急語言服務體系芻議[J]. 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20(3):12-22.
[6]穆雷, 劉馨媛. 重視并建設國家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yǎng)體系[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3):24-31.
[7]田海龍. 從社會語言學的起源看應急語言服務的學科屬性[J]. 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研究,2022(2):88-96,193-194.
[8]王立非, 李昭. 應急語言教育體系框架的構建與闡釋[J]. 山東外語教學,2023(1):8-18.
[9]FIELD J. What is appropriate and relevant assistance after a disaster? Accounting for culture(s) in the response to Typhoon Haiyan/Yola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7(22):335-344.
[10]PENN C, WATERMEYER J, NATTRASS R. Managing language mismatches in emergency calls[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7(14):1769-1779.
[11]包聯(lián)群. “3·11”東日本大震災應急語言服務[J]. 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20(3):62-74.
[12]曹羽菲, 丁伊雯. 智利應急語言服務[C]//語言生活皮書: 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2021: 184-189.
[13]梁云云. 國家治理視域下海南應急語言服務策略研究[J].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01-108.
[14]LANSDALL-WELFARE T, SUDHAHAR S, VELTRI G A, et al. On the coverage of science in the media: A big dat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Fukushima disaster[C]// Proceedings of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2014: 60-66.
[15]BEIGI G, HU X, MACIEJEWSKI R, et al. An overview of sentiment analysis in social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disaster relief[J]. 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2016: 313-340.
[16]戰(zhàn)海英. 多模態(tài)隱喻的應急語言能力研究[J]. 中國外語,2022(2):47-53.
[17]FAIRCLOUGH N.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8]田海龍. 批評話語分析的社會語言學學科屬性[J]. 中國社會語言學,2012(1):107-116.
[19]FAIRCLOUGH N, WODAK 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VAN DIJK T.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7.
[20]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GEE J P, HANDFORD M.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21]WEISS G, WODAK R. Introduction: Theory,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WEISS G, WODAK 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Hampshir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3.
[22]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 New York: Longman, 1989.
[23]FAIRCLOUGH N. The dialectics of discourse[J]. Textus,2001(2):231-242.
[24]CLARK R, FAIRCLOUGH N, IVANIC R, et al.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part Ⅱ: Towards critical alternatives[J]. Language and Education,1991(1):41-54.
[25]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cy Press, 1992.
[26]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Boston: Addison Wesley, 1995.
[27]XIA L.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Translation in China[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9.
[28]唐韌. 關于社會排擠的英國社會政策話語的認知批評隱喻分析[J]. 外語研究,2016(5):35-39.
[29]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0]武建國, 龔純, 宋玥. 政治話語的批評隱喻分析: 以特朗普演講為例[J]. 外國語,2020(3):80-88.
[31]孫毅, 張盼麗. 漢英服飾隱喻異同的體驗哲學疏議與文化淵源溯追[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1):45-53.
[32]CHARTERIS-BLACK G.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33]紀玉華, 陳燕. 批評話語分析新方法: 批評隱喻分析[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42-48.
[34]SCHMITT R. 2005. Systematic metaphor analysis as a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J]. The Qualitative Report,2005(10):358-394.
[35]DU BOIS J. W. The stance triangle[C]// ENGLEBRETSON R.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Evaluation, Interac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7.
[36]BüHLER K. Die Sprachtheorie[M]. Fischer: Jena, 1934.
[37]孫毅, 熊佳騰. 英國脫歐話語的批評隱喻分析[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2(2):1-9,137.
[38]BIBER D, FINEGAN E. Adverbial stance types in English[J]. Discourse Processes,1988(1):1-34.
[39]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et 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99.
[40]KARKKAINEN E. Stance taking in conversation: From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J]. Text amp; Talk,2006(6):699-731.
[41]ENGLEBRETSON R.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An introduction[C]// ENGLEBRETSON R.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Evaluation, Interac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7.
[42]OCHS E. Linguistic resources for socializing humanity[C]//GUMPERZ J, LEVINSON S.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3]JAFFE A. Introduction: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tance[C]//JAFFE A. 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4]KIESLING S F. Style as stance: Stance as the explanation for patterns of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C]//JAFFE A. 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