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香愛
【摘要】幼兒年齡尚小,在認知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較為薄弱,普通的教學方法往往難以激發(fā)其學習興趣。面對復雜的教學情況,幼兒園美術教師只有立足課程游戲化背景,帶領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激發(fā)對美術課程的興趣,在邊玩邊學中習得美術經驗、提升審美能力,最終才能打造出適合于幼童的美學盛宴。文章基于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探析幼兒美術活動的有效開展策略。
【關鍵詞】游戲化課程? 幼兒教育? 美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6-0142-03
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經研究表明,激發(fā)他們發(fā)現、探索、習得、再創(chuàng)造的源動力之一是興趣。以興趣入手,以情境導入,以游戲貫穿,幼兒園美術課程游戲化就是將幼兒日常喜愛的游戲融入到美術活動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并起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作興趣和創(chuàng)作熱情的作用。“幼兒美術課程游戲化”已經成為幼兒教育發(fā)展的全新趨勢,在幼兒階段,為實現高效培養(yǎng)幼兒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目標,實踐證明,創(chuàng)新美術課堂教育活動是一個重要且有效、可以培養(yǎng)幼兒審美能力的途徑,教師可以積極創(chuàng)新美術課堂教育活動方式,并將游戲化的方式融入幼兒美術活動,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健美人格的形成創(chuàng)造積極影響。
一、課程游戲化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意義
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需要立足“教學”的角度看待游戲,并結合幼兒發(fā)展的實際需要進一步解讀游戲和學習的關系。經過反復論證,在諸多成功的幼兒美術活動案例中,大部分幼兒對美術的最初學習動力都來自于玩游戲的內驅力,正是因為幼兒熱衷對游戲的模仿,所以游戲化的幼兒美術活動方式在教學效果上有絕對保障。
將游戲融入幼兒美術活動中,具有以下這幾個方面的意義:首先,采用游戲化方式引入幼兒美術教學內容,可以快速喚起幼兒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并在游戲過程中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性,進而跟隨教師腳步,投入現場的活動式教學。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如果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游戲元素,便可以改變過去“幼兒被動接收美術專業(yè)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美術課堂注入全新活力。事實上,低齡幼兒最普遍的心理特點體現在:他們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如果教師沿用傳統(tǒng)、單一且枯燥的方式展開幼兒美術活動,往往無法充分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甚至還會適得其反,讓幼兒對美術活動完全喪失興趣。面對這樣的可能性,教師一定要積極探索,將創(chuàng)新的游戲化活動方式融入幼兒美術活動,如此才可以營造更好的活動氛圍。其次,在游戲化活動方式引導下,現實生活和課堂教學更緊密結合,幼兒雖然年紀尚小,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接觸到不少新奇的事物,如果可以將生活常見事物融入幼兒美術活動,這種隨之而來的“似曾相識”之感,會促使幼兒全身心投入美術教育活動中。
二、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開展幼兒美術活動的相關策略
(一)結合美術教學活動展開游戲化設定,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幼兒園的孩子屬于想象力豐富、好奇心極強的“特殊”群體,由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術活動方式單一,直接導致幼兒對美術教育活動提不起興趣,而活動課堂設計作為幼兒美術活動展開和推進的前提條件,教師只有提前結合幼兒的心理特征,切實落實好幼兒美術活動的前期設計,把握好備課環(huán)節(jié),才可以讓美術與游戲相融合。另外,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而言,在活動設計中,幼兒教師需要確保多元游戲元素的全方位滲透,保證在游戲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幼兒都可以參與,這就要求幼兒教師需提前做好充足準備,反復演練游戲活動教學方法,從而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取得最佳效果。以小班玩色活動“泡泡樂”幼兒美術活動為例,教師結合小班幼兒對吹泡泡這一活動的興趣入手,利用吹泡泡這一游戲情景,引導幼兒在寬松愉悅的游戲狀態(tài)下,利用“比比誰的泡泡多”“泡泡變成了泡泡山”“泡泡牽手了”等游戲,和同伴一起感受三原色和顏色交融所帶來的奇妙感受。作為一節(jié)色彩啟蒙活動,幼兒在游戲中感受,游戲中獲取經驗,游戲中提升審美感知力,真正做到了游戲為教學服務,游戲為幼兒而生。
(二)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多通道參與對激發(fā)幼兒美術創(chuàng)造的價值
在傳統(tǒng)的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往往采用單一模式,借助簡單語言向幼兒提供指導。比如說,不少教師在活動中會這樣引導幼兒:“小朋友們,今天我們開展繪畫活動,現在大家一起跟著老師來畫畫?,F在我們要一起畫一只小雞、一只小鴨子,還有一棵粗壯的大樹,小朋友們一定要注意哦,小雞是紅色的,鴨子是黃色的,樹干是棕色的,葉子是綠色的,千萬不要畫錯哦?!彪m然在成年人看來,這樣的授課方法并沒有問題,因為關于畫作需要體現的具體內容,如,組成畫作的具體動物類型有哪些,不同部分的顏色選擇是怎樣的,教師對以上信息都展開了精準的介紹和說明,但是對于大多數幼兒而言,他們往往難以理解這樣過于簡單的語言組織方式,畢竟幼兒具備自身獨有的年齡特點,對文字的理解水平有限,一旦教師采用這樣的方式展開幼兒美術活動,幼兒的感知不夠充分,在活動結束后必然會導致大量幼兒被“落下”,完全跟不上進度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指出,在感知一個特定對象時,開放的通道越多,知覺通道越多,對該對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確、越深刻、越豐富。所以,幼兒美術教師在組織開展幼兒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堅持“多通道參與”的基本原則,充分調動幼兒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運動覺等多種形式去感受。例如,大班的美術活動《聽!大海的聲音》這一課,幼兒在美術活動感受環(huán)節(jié),除了欣賞大海的波瀾壯闊,還通過匹配的音樂和波濤聲對幼兒的聽覺產生沖擊,通過視覺、聽覺的結合,極大地提升了幼兒的感知力。在美術創(chuàng)造環(huán)節(jié),教師又鼓勵幼兒以手為筆,直接用手將水粉顏料在畫紙上推、旋轉、拉、點等方法去創(chuàng)作,在教師這樣巧妙且層層遞進的引導下,幼兒通過多種感官參與美術活動,美術活動的趣味性得到增強,課堂氛圍得到活躍,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幼兒對美術學習的主動性,切實優(yōu)化培育幼兒的美術素養(yǎng)。
(三)適當增加游戲化材料,開展幼兒美術活動
萬物皆可畫,萬物皆可入畫。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應該適當增加輔助材料的類型和趣味性。比如,在傳統(tǒng)幼兒美術活動中,主要材料是水彩畫筆、彩泥等,這些形式較為單一且老舊,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為切實保障幼兒美術活動的高效推進,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更豐富的輔助材料,比如水粉顏料、油畫棒以及小木棍、樹枝、樹葉、廢舊材料等等,以上這些都可以作為幼兒美術活動的輔助材料。多種輔助材料的供應,可以讓幼兒的想象空間得到更好的拓展,還可以大幅提升幼兒的美術創(chuàng)造力。此外,在選擇游戲化材料的時候,幼兒教師除了需要高度關注種類的多少,確保種類充足之外,還應該重點關注材料的趣味性,如果可以在幼兒美術活動中融入多樣化且富有趣味性的游戲材料,往往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以幼兒美術活動《春如線》為例,幼兒繼用棉簽畫水墨、以馬克筆畫線描之后,又探索出了新的玩法,蛋糕店里用來做蛋糕的“裱花袋”也成了孩子們的作畫工具,裝上丙烯顏料,孩子們在油畫框上擠、點,用手臂帶動裱花袋里的顏料在畫布上游走,時粗時細,時而流暢,時而斷頓,最后呈現的效果也生動且稚拙,孩子們撫摸著成品畫作,奇妙的肌理感也帶來了別樣感受。趣味性材料的運用,提升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探究興趣,同時也讓幼兒對實際生活現象有更好的感知,確保幼兒將生活、游戲和美術繪畫融合在一起,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實現“三位一體”。
教師在展開《小蜜蜂》課程的幼兒美術活動時,為了引導幼兒制做出類型更顯豐富的小蜜蜂,在材料提供上,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做出設定和安排,給幼兒自主選擇和表現的機會,比如幼兒可以選擇樹枝,在樹枝上作畫;也可以選擇紙張,在紙張上畫畫;還可以用橡皮泥作為“繪畫”工具,讓他們將可變形的橡皮泥打造成“小蜜蜂”的造型,通過多元化材料的供應,讓不同幼兒創(chuàng)作出形態(tài)各異的小蜜蜂,創(chuàng)作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在大家都完成個人作品之后,教師可以將所有作品放在一起,讓幼兒認真觀察個人作品和其他作品的不同,以此進一步拓展幼兒思考問題的角度,讓幼兒深刻地意識到:制作小蜜蜂竟然還可以選擇這么多不同材料。又如,在《老式房子》的幼兒美術活動期間,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親近大自然,在幼兒園周圍安全的樹林里尋找各種各樣不同的材料,讓孩子們在現場動手創(chuàng)作,比如說可以利用綠色的樹葉制做裙子,也可以借助棕色的樹皮制做瓦片,通過這樣多類型素材的供應,往往可以讓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更明顯的提升。
(四)開設美工區(qū),為幼兒創(chuàng)設專屬空間,讓幼兒繪畫的想法得以簡單實現
經調查,多數低齡幼兒都十分熱愛畫畫,小的時候總有拿著畫筆在家里的墻壁、地板上涂涂畫畫的生活經歷,甚至不少學者指出,熱愛美術是人的天性。為了更好地釋放幼兒的天性,建議教師在教室內開設專門的美工區(qū),得益于美工區(qū)的存在,每個幼兒都可以在自己靈感涌現時,到美工區(qū)以美術創(chuàng)作的方式將他們的想法呈現出來。另外,在美工區(qū)的設計上,幼兒美術教師需要做支架式環(huán)境設定,比如說可以將比較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掛在美工區(qū)上,供大家觀摩學習,有助于提升和引發(fā)幼兒的進一步探索,如此就可以在活動室內形成良好的、關于美術課程的學習氛圍,切實激發(fā)幼兒對美術的熱愛,長此以往還可能進一步挖掘不同幼兒的美術潛能,為幼兒持續(xù)的美術興趣奠定一定基礎。
(五)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保證幼兒全方位參與
在游戲化的幼兒美術實踐教學中,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有針對性的游戲情境,消除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恐懼感,確保所有幼兒都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投入到美術游戲中,并在玩樂的過程中實現美術知識的獲取。比如說在畫彩虹的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一段雨后彩虹的視頻作為導入,引導幼兒提前了解彩虹的美,在所有幼兒認真觀察感受彩虹的顏色組成、形成初步的美學認識之后,再進一步引導幼兒了解彩虹的層次規(guī)律,最后利用不同顏色的蠟筆或者油性筆畫出彩虹,并鼓勵幼兒將對彩虹的美感直觀地表現出來,培養(yǎng)幼兒對自然美的欣賞能力。
(六)游戲既是美術活動開展的形式,也是美術課程內容本身,組織拙趣游戲,組織幼兒描繪游戲畫面
幼兒園常見的拙趣游戲有兩人三足、螃蟹背西瓜、拋繡球等等,如果教師可以在幼兒美術活動開展前先進行拙趣游戲,讓每個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大汗淋漓,釋放自己的天真與浪漫,在幼兒回到教室時才布置繪畫任務,效果往往更好。比如,教師可以布置此類任務:要求幼兒回顧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拙趣游戲畫面,并通過畫筆描繪出來。此種借助拙趣游戲玩樂的方式相對于“看視頻、圖片繪畫”,會使幼兒的現場感受更顯深刻,畢竟在整個玩樂的過程中,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果教師讓他們結合個人的想法畫出拙趣游戲的畫面,許多幼兒都可以快速找到一些讓成年人意想不到的切入點,認真展開繪畫,最終取得的幼兒美術教學成效往往會超過教師的預期。
(七)利用游戲課堂,推進幼兒情感升華
3~6歲的幼兒已經可以表達不復雜但足夠生動的感情了,這種表達能力可以極大地推動幼兒情感的升華,并進一步產生更多愉悅、歡樂等感情。據調查,幼兒情感的表達能力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后天形成的。在美術活動中,就需要教師為幼兒提供廣闊的舞臺和渠道,賦予幼兒表達個人情感的機會和方法,如此才可以進一步提升幼兒的情感表達能力。比如,在設計幼兒美術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小畫家”的游戲,提前準備幾幅符合幼兒當前水平的畫作,讓不同幼兒結合個人喜好篩選其中的一幅,接著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模仿,幼兒可結合自己對所選畫作的理解和認知,填充上喜歡的顏色,打造一幅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顒幼詈螅ㄟ^全員共同點評,教師可以發(fā)現不同幼兒在思考顏色搭配時的情感介入角度,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參考。此外,在全員點評的過程中,不同幼兒會發(fā)現自己填充的方式和他人的不同之處,以此可以進一步開拓幼兒的思維。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中采用游戲化方式并持續(xù)為幼兒提供支持和鼓勵,可以充分激發(fā)幼兒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還可助推幼兒迸發(fā)更強的創(chuàng)造力,讓幼兒美術活動得以更順暢地展開,因此,該美術活動教學方式值得被推廣。
參考文獻:
[1]馮雅靜.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的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5(3):67-69.
[2]吳瑞傳.倡導游戲精神促使幼兒園課程游戲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20-221.
[3]吳艷.課程游戲化與幼兒教師專業(yè)成長探究[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6(4):77-78.
[4]譚滿英.幼兒園課程游戲化與幼兒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22):17-18.
[5]儲雨亭.淺析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大班美術課程游戲化[J].才智,201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