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強則國強,小學階段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應把握思政教材的內(nèi)涵,挖掘學科中富含思政要素的切入點,發(fā)揮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探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路徑,把各種學習活動與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相結合,引導學生向上向善向美,自立自強自信,使其自覺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激勵青少年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砥礪前行。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 課程資源? 學習活動? 實踐策略
【課題項目】本文是由作者肖世文主持的江西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團體動力,多措并舉——建黨精神融入小學思政教育活動實踐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AZH2023-0632。
【中圖分類號】G6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6-0040-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好愛國主義教育這一課,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祖國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發(fā)芽?!睈蹏髁x教育必須全方位、全學段、全層次地貫徹在學校各個學科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初始階段,小學生的心靈世界如同一張潔白的宣紙,最好描繪愛國主義的美麗畫卷。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階段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一、把握愛國主義教育在教材中的多元展示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呈現(xiàn)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多個角度,而且各門學科教材中都包含了極其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可以形成學科合力,通過課程思政的方式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多元展示在以下幾個方面得以體現(xiàn):
(一)愛祖國的國土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在五年級教材《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中引導學生從疆域、省份、臺灣島的美麗風光及風土人情等不同視角來認識祖國國土的遼闊、美麗和神圣,如找一找疆域邊界相鄰的國家,畫一畫各地在中國地圖中的位置,查一查各地的歷史和人文特色,說一說臺灣島的旅游景點,講一講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通過形式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國土中的山脈、河流、高原、平野、沙漠、草原,正是有了如此美麗富饒的國土,各族人民才能世世代代繁衍不息、興旺發(fā)達。
(二)愛祖國的人民
四年級教材《查找少數(shù)民族分布的地區(qū)》一課,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各民族分布特點、文化習俗、歷史傳承、道德審美;從少數(shù)民族在人口普查中出現(xiàn)的數(shù)據(jù)變化了解各民族之間的不斷融合;從茶馬古道的故事中領會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經(jīng)濟交流和情感交流;從班會活動“民族團結”主題中,引導學生體會五十六個民族間的兄弟情誼和感人肺腑的互幫互助、互愛互信的美好情懷。由此讓學生懂得,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悠久歷史的偉大文明,從而升華出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
(三)愛祖國的文化
祖國的文化極其豐富多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它們包含著各族人民特有的智慧和對世界人文的深刻形象的認知,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祖國的科技成果同樣豐富多樣,古代四大發(fā)明對世界的貢獻功績卓著,如今的新四大發(fā)明為世界人民所稱贊。古代的先圣們?yōu)槲覀儤淞⑵饌ゴ蟮膬r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如“自強不息”“立己達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其重要和寶貴的資源,也是增強師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基本依存和經(jīng)典教材。教材中的傳統(tǒng)技藝、節(jié)日習俗、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古代漢字的分類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廣泛和精彩的展示,反映出我國文化的淵源流長和博大精深。
(四)愛祖國的發(fā)展史
(1)透過中國的近代史,講民族復興艱辛探索的故事。國家危亡時的奮起抗爭是愛國情懷最值得歌頌的表現(xiàn)。五年級教材《不甘屈辱奮勇抗爭》一課中聚焦“虎門銷煙、圓明園的訴說、甲午風云”三個話題,引導學生感悟落后必挨打、國破則家亡的道理,無數(shù)仁人志士在“啟蒙與救亡”雙重變奏中力挽狂瀾,喚起同胞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熱忱。同時學習鄧世昌、林則徐、關天培等英雄人物反抗侵略的故事,體會他們愛國主義、以身殉國的高貴品質。
(2)透過黨的歷史,講民族復興不懈奮斗的故事。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井岡山的革命斗爭史等征程,引導學生深切體會接續(xù)投身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信念和奮斗精神,奠定了紅色基調。五年級教材《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一課,從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產(chǎn)生,再到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萬里長征,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和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
(3)透過中國的科技,講民族復興輝煌成果的故事。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感受愛國主義情感,把抽象概念轉化為生動形象和深切的體驗,積淀為愛國主義的心理基礎和情感經(jīng)驗。
三年級教材《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通過開展“四十年城市交通變化”的調查研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祖國的巨大成就,感受到祖國的美好;三年級教材《萬里一線牽》一課教學時,通過調查古今通信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祖國的通信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從歷史視角的縱向對比中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祖國的偉大。
用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成果說話,用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偉大成就說話,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說話,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說話,使學生將基于歷史認知和生活經(jīng)歷所形成的家國情懷,切實轉化成向著成為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的崇高目標前進的行動自覺,不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奮發(fā)向上,成人成才。
(4)展望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講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黨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路線圖,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決策,到黨的十九大五中全會明確實現(xiàn)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大部署,中華民族復興已經(jīng)進入偉大進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可以勾連起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可以貫穿新時代黨的理論和實踐,可以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注入更清晰更富有說服力的敘事脈絡。五年級教材《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課中,通過“做新時代好少年、精神文明新風尚、走進新時代”等話題,引領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多樣實踐模式
(一)升旗儀式+愛國主義教育
升旗儀式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佳時機。一是學生手握國旗,肩扛責任,心中燃燒著熱愛。國旗護衛(wèi)隊的學生走出了威武,揚起了驕傲,他們護送國旗冉冉升起的形象成為全體師生的夢想和神圣目標,激發(fā)其努力學習成長成才;二是在莊嚴的環(huán)境中由優(yōu)秀老師和學生對全校師生進行國旗下講話。通過“傳統(tǒng)美德”“向經(jīng)典致敬”“廬陵文化”等系列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宣講,學生理解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二)班隊活動+愛國主義教育
(1)開展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活動。如:引導學生線上學習制作燈籠,把闔家團圓的喜悅與祝福寫在燈籠上,線上鬧元宵,詩歌朗誦,線上送祝福,線上點花燈猜謎語,培養(yǎng)其愛傳統(tǒng)文化、愛祖國人民的情懷;開展元宵湯圓對對碰活動,了解二者的異同,在分享美味同時感受到祖國的地域遼闊和風土人情之美;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祖國文化的美,如:傳統(tǒng)文化端午節(jié)習俗“編蛋袋”課堂教學中,教師從神話故事引入端午節(jié)掛蛋的習俗,再指導學生學會用玉線進行編織,小小的蛋袋掛在學生胸前,讓學生感受到它不僅承載著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和祝福,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和傳承。我們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教育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筑牢文化傳承的新路基,拓展文化教育的新途徑,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懷和基因。
(2)開展跨越時空憶英烈活動。引導學生搜集并閱讀英烈家書,撰寫回信或通過“穿越小劇場”“隔空對話”的方式,向英烈展示中國如今的盛景;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聽講解員講黨史、講家鄉(xiāng)的革命故事,節(jié)日開展“打卡家鄉(xiāng)紅色地標、繪制家鄉(xiāng)紅色地圖、重走英雄革命路”等活動,從革命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體會英烈情懷與高尚人格和偉大理想,激發(fā)其熱愛革命歷史的激情與理性,增強愛國情感,自覺形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使命感。
(3)開展新生開筆禮活動?!跋蜿柖鞫Y立志”的一年級新生開筆禮活動,通過“正衣冠、朱砂啟智、誦讀經(jīng)典、行拜師禮、開筆破蒙”等儀式,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讓學生的人生底色更紅更艷,助力學生插上夢想之翼飛得更高更遠。
(三)課本劇+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課本劇《清貧》《金色的魚鉤》《小英雄雨來》《戰(zhàn)火中的大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紅色展演活動,實現(xiàn)深度學習,在學習活動中成長,感受愛國主義精神。
(四)經(jīng)典傳誦(唱)+愛國主義教育
開展“經(jīng)典伴我成長”主題活動,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線,以圣賢為師,經(jīng)典為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和璀璨的明珠。許多古詩詞里蘊含著愛國主義思想,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主義情懷;“少年強則國強”的愛國主義責任意識等通過經(jīng)典詩詞的傳誦,或配上優(yōu)美的旋律傳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并逐漸內(nèi)化為學生的品質。
(五)課堂+愛國主義教育
透過課堂窗口育人,形成愛國主義教育進入課堂的教學模式:熟讀經(jīng)典—理解記憶—觸類旁通—鞏固練習(游戲、歌唱)。愛國主義教育可以遵循朗讀、理解、運用的思路,巧妙穿插愛國主義故事,如:古往今來的國學之圣,孔子“禮”,孟子“仁”,諸葛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國學大師錢鐘書、楊絳、啟功、季羨林等集“禮、義、仁、廉、謙”于一身,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工匠精神、大國風范”,他們的故事及文化成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引導學生在故事中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魅力。
(六)研學活動+愛國主義教育
紅領巾研學活動作為少先隊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能夠使書本知識與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幫助隊員在實踐體驗中增強“四個自信”“四個意識”,系好人生的第一??圩印.敶嗌倌昙仁菍崿F(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經(jīng)歷者、見證者,更是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生力軍、主力軍。紅領巾研學活動創(chuàng)新了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有力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
學校要發(fā)揮紅領巾研學活動在實踐育人中的作用,把愛國主義放在首位,讓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信念深植于精神與靈魂之中,有利于紅色江山長盛不衰,永葆青春,永不變色??梢园迅锩サ?、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開展紅領巾研學活動的首選地點,帶領青少年在革命先驅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參觀、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更直觀地感受革命先驅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怕困難、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的精神,從而接受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的熏陶,助力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隊員們立好志向、修煉品格、學好本領,從小形成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美好情懷。通過“看一看、聞一聞、訪一訪、問一問、講一講、做一做”等方式,充分發(fā)掘紅色人物、紅色歷史、紅色精神,使之具有可觸可摸、可親可信的形象感和體驗感,從而生發(fā)學生的情感升華和精神共鳴。
少年強則國強,小學階段落實愛國主義教育要把握思政教材的內(nèi)涵,挖掘學科中富含思政要素的切入點,發(fā)揮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探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路徑,把各種學習活動與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相結合。要調動和運用班級、學校、家庭、社區(qū)、全社會的團體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全時域、多空間踐行愛國主義教育。把團體動力學的原理運用于教育教學當中。要把愛國主義的知識學習與實踐行動結合起來,化知識為力量,知行合一,入心入腦,使學生的愛國言行不僅是自覺的,而且是習慣的。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要選取歷史與現(xiàn)實中正反的典型案例,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合情合理富于邏輯的結論。避免生硬的說教和老生常談的事例運用,要善于從學生身邊的具體事實出發(fā),從最新的新聞事例出發(fā)進行教導。不能把學生當作一個容器來灌輸,而是要激發(fā)其學習和行動的熱情,點燃其生命之火、興奮其欲望之根、撥動其情感之弦、喚起其理性之思,才能達到教育的理想境界。要將藝術和審美的手段切入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向上向善向美,自立自強自信,使其自覺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激勵青少年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朱桂蓮,關于全球視閾中愛國主義教育本質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8(3):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