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點和標準,推進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才能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目標。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表現(xiàn)出古人重視德行修養(yǎng)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心系天下的家國情懷,高尚的人格操守,以及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自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入發(fā)掘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nèi)涵,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化思路,才能提升教學效果,促進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
關(guān)鍵詞: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作品閱讀;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20-0124-05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andard of al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by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we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The ancient literary works contain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ch shows the ancient peopl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oral cultivation. These include the family and national feelings of caring for the world, noble personality ethics, and high confidence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ly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valu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ideas can w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iversities;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works read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育人之道,古今一理。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更不乏可供現(xiàn)代教學汲取營養(yǎng)的課程思政元素。《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叔孫豹“三不朽”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德行操守”自此成為古代士子畢生追求的終極價值。歐陽修[2]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言道:“其所以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彼^“圣賢”的標準,首先在于“德”,而后才是言行。重視德育成為古代教育體系的核心而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清末民國時期,黃濬[3]曰:“戰(zhàn)勝之理,全在統(tǒng)領得人。其人必德優(yōu)于才,廉能服眾,始堪駕馭部將,保衛(wèi)士民。”能夠承擔起治國安邦、生民大計的棟梁必須德行出眾,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叭瞬拧辈⒉粏渭円馕吨鸥甙硕罚氂姓_的價值觀作為知識、能力的引導。這與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一脈相承。高校教育要培養(yǎng)出社會建設的棟梁之才,而“才”的含義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更要求大學生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具備建設國家、服務社會的崇高品德。所以,抓好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建設,實現(xiàn)立德樹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點和標準。
一?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課程思政元素分析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nèi)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重點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nèi)容供給,系統(tǒng)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4]”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是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主要的理論來源。其中有熱愛祖國、大濟蒼生的家國情懷,也有誠實守信,先人后己的高尚人格,還有對壯麗河山、錦繡家園的無限贊美,更有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熱忱。這些都可以作為課程思政的內(nèi)容,教育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增大見聞,成為愛我中華、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
首先,古代文學作品飽含著歷代作者對于國家民族熾熱的愛。這種家國情懷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構(gòu)成了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獨立與民族尊嚴的精神動力。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先秦時起就奠定了維護社會良性運轉(zhuǎn)的中心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5]的指導思想不謀而合。第一位高揚愛國思想的詩人屈原受貶遭斥,仍不改其心中理想,他在《涉江》里吟唱:“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北憩F(xiàn)出不同流俗的高潔品性。唐代愛國精神與個人事功相聯(lián)系。文人將自己完全融入到國家民族的命運中去,璀璨奪目的愛國詩篇俯拾皆是?!皩帪榘俜蜷L,勝作一書生”,舍小利而全大義?!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為了國家的命運,堅定信念,毫不退縮。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愛國紅線延伸到了宋代。王安石反對形式技巧的片面追求,認為文學應該有治國安邦的實際功用。他在《上人書》中提到:“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而已矣”,認為文學的目的就是要為國家社會服務。蘇軾《荔枝嘆》為民請命“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瘠。雨順風調(diào)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甚至把斗爭的矛頭直指皇帝。在他的心中,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南宋愛國詞派成為當時愛國思想的最強音,如辛棄疾心憂國運所作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咒罵賣國求榮的奸臣“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陸游的臨終遺言感動無數(shù)后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無緣北伐的不甘郁郁而終;李清照巾幗不讓須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的愛國之思或遒勁豪邁,或細潤無聲,“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將靖康之變后,女性幽微的心態(tài)表露無疑。古代文壇大家無不愿以滿腔淋漓之血,換得黎民百姓的平安喜樂。對這些作品的解讀,可以調(diào)動起學生的愛國情緒,在激昂澎湃的閱讀聲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其次,作品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穩(wěn)定的人格,形成正常的邏輯思維。年輕一代缺乏辯證的歷史分析思維能力,主流觀念薄弱??萍及l(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社會的物質(zhì)基礎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但同時獲取知識渠道的多元化更容易誤導青年的價值取向。網(wǎng)絡的虛擬空間,可以體會五花繚亂的視覺體驗和前所未有的欲望沖擊,已經(jīng)取代了書本成為每一個人了解新聞資訊、領略人生百態(tài)甚至人際交流的首要方式。網(wǎng)絡的發(fā)展逐漸拉開了現(xiàn)代社會與古代作品的距離,青年一代精神上逐漸被束縛而焦慮沉淪,甚至迷失自己初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xù)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6]”走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古代作品中汲取營養(yǎng),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在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沖擊中心明眼亮,保持正確的價值判斷。
中國古代就非常重視讀書人的人格修養(yǎng),并且把有關(guān)教育思想傾注于古代典籍當中?!墩撜Z》當中孔子就盛贊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告訴后人在短暫的人生中不應執(zhí)著于口舌之欲,而應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有關(guān)著作中更提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制定了社會良性運轉(zhuǎn)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并將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關(guān),人有知恥之心,方能自我檢視而約束自己的行為?!队裆絼⑹狭x學記》朱熹[7]曰:“古人之所謂學者,豈讀書為文以干利祿而求溫飽之云哉?亦曰明理以修身,使其推之可以及夫天下國家而已矣?!弊x書人應為國家天下而學習,不能僅僅顧及自身溫飽。在國家利益和個人榮辱之間,打開格局,放大視野,先人后己,先集體而后個人。這個邏輯順序一以貫之,在古代文學中經(jīng)久不衰。范仲淹《岳陽樓記》影響了其后近千年人們的價值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的人格魅力和責任擔當鞭策著每一個中國人。這些蘊藏在古代作品中的思想理念都可以成為今天培養(yǎng)學生塑造人格,進行課程思政的現(xiàn)成素材。
再次,作品閱讀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文化自信要對國家民族的文化有充分地肯定和認同,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fā)展的核心和靈魂。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diào)“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zhì)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8]”。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文化沒有出現(xiàn)斷層、流傳至今的國度。這種文化的先進性體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個方面,它是中華民族共同奮斗的基礎。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古代文學,其中的經(jīng)典作品更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对娊?jīng)》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不僅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也以其無可比擬的影響力促成了亞州文學的繁榮。日本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集《萬葉集》就是仿《詩經(jīng)》的形式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卻比中國晚了一千多年。唐詩是文學作品中的瑰寶,從古到今無數(shù)國外漢學家畢生致力于研究唐詩。《文鏡秘府論》就出自日本僧人空海之手?!逗擦謱W士集》記載了唐太宗和臣子的應制詩,目前存于日本真福寺,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jīng)被確定為日本國寶。古代文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jié)晶,在今天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仍然獨占鰲頭、歷久彌新,擁有無法企及的絕對高度。
培養(yǎng)文化自信要經(jīng)過認知到認同的思維過程。文科生很容易理解一些理論性強的內(nèi)容,通過文本解讀可以輕松扣緊古人的脈搏,體會文化鮮活的生命力。宋人周密[9]《武林舊事》記載了南宋都城臨安的風土人情和城市風貌,展現(xiàn)了南宋大都市的奇妙景觀。其中“都人避暑”一節(jié)追憶了南宋百姓夏日乘涼的場景:
是日都人士女,駢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為避暑之游。時物則新荔枝、軍庭李(二果產(chǎn)閩),奉化項里之楊梅,聚景園之秀蓮、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漬昌元梅,木瓜、豆兒水、荔枝膏、金橘、水團,麻飲芥辣,白醪涼水,冰雪爽口之物。關(guān)撲香囊、畫扇、涎花、珠佩。而茉莉為最盛,初出之時,其價甚穹,婦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數(shù)十券,不過供一餉之娛耳。蓋入夏則游船不復入里湖,多占蒲深柳密寬涼之地,披襟釣水,月上始還?;蚝檬抡邉t敞大舫,設蘄簟,高枕取涼,櫛發(fā)快浴,惟取適意?;蛄羲藓模瓜Χ鴼w。
涵濡期間,可以感受到當時的臨安物資豐富,交通便利。各地的特產(chǎn)皆可匯聚京城,僅果品就有二十余種。周密津津樂道于琳瑯滿目的水果和配飾名目,自豪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當時的臨安經(jīng)濟發(fā)達,百姓安居樂業(yè)。雖然新出的茉莉價格昂貴,但婦人也要買來插滿發(fā)髻,裝點著生活,也裝點著快樂的心情。夏日炎炎,索性在陰涼的柳樹底下,或戲水,或釣魚,至晚方歸。閱讀古代作品,理解了南宋時期雖然在軍事外交上處于弱勢,但經(jīng)濟文化依然在世界遙遙領先。比起枯燥的數(shù)字和列表,古人的文字更真實地反映出歷史的原貌,從而有效地引導青年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最后,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與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高度契合。當代社會主義建設將生態(tài)文明擺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并指出“人類是命運共同體,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和共同責任。生態(tài)文明建設做好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加分項,反之就會成為別有用心的勢力攻擊我們的借口”[10]。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非但不會影響、促退經(jīng)濟建設,反而會對經(jīng)濟發(fā)展形成正面促進作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能以犧牲自然、打破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原有的平衡作為代價。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天人合一”倡導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diào)人與自然彼此相通,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要順應自然的發(fā)展而非西方式的改變自然、征服自然。受此種哲學觀影響下的古代作品,自然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經(jīng)久不衰的意象、背景、對象與主題。
《詩經(jīng)》反映了先秦時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对娊?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綠柳婆娑,映襯出離別的哀傷,“柳”的意象便流傳下來,文人借助“柳”傳達不舍和思念。魏晉之后,人與自然的接觸表現(xiàn)得更加深入廣泛。景與人融合,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主題。《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描繪了初春時節(jié)池水、遠山、春草和鳴禽的變化。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在詩人筆下,敬亭山早已不是無情冰冷的外物,它也有人的情感,和詩人有共同的生命體驗。敬亭山與詩人兩兩相望,用自己無言的溫柔安慰著命運多舛的李白。蘇軾《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是詩人被貶海南所寫。當時的海南缺醫(yī)少藥,經(jīng)濟遠遠落后于中原,然而蘇軾的海南詩作,卻體現(xiàn)出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愛。“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弊硪怆鼥V中迷失了家的方向,深一腳淺一腳走在雜草叢生的小路上。突然記起家就在牛欄的西邊,循著牛屎就一定能回家。這里的家不僅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更是心靈和精神的依托。牛屎、藤蔓可謂鄙俗不堪,但蘇軾卻樂此不疲,在惡劣的自然中蘇軾的創(chuàng)作成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毫無疑問,“綠水青山”提供給作家無數(shù)的靈感和素材,自然的絕妙描寫是古代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作品的“金山銀山”。
二? 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分析
當代大學生毫無疑問在專業(yè)知識上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在思想和人格方面尚不成熟。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過程中理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各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xiàn)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有機融合,完善思政課程建設體系,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質(zhì)、家國情懷和法治意識。
中國古代文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論在文字篇章,還是形式技巧上,古代文學在思想性、藝術(shù)性上都有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優(yōu)越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闡釋共產(chǎn)黨人應堅持原則,敢于斗爭時就曾經(jīng)以古代文學經(jīng)典作品舉例:“對共產(chǎn)黨人來說,‘好好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奉行好人主義的人,沒有公心、只有私心,沒有正氣、只有俗氣,以為‘堅持原則是非多、碰到硬茬麻煩多、平平穩(wěn)穩(wěn)好處多、拉拉扯扯朋友多。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這種人嗤之以鼻??鬃诱f:‘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就是說那些不分是非、不得罪鄉(xiāng)里的‘好好先生,其實是破壞道德的人。孟子認為這種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都t樓夢》里則以一句‘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把這種人刻畫得入木三分。[11]”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孔子、孟子、《紅樓夢》的話,以古代作品為喻,可謂形象生動、鞭辟入里。古代作品的內(nèi)涵精神與課程思政高度契合,可以作為課程建設的有力支撐。但在實際教學當中,古代文學的立德樹人課程目標往往事倍功半,所謂作品閱讀逐漸功利化、工具化。推其原因,不外四點。
首先,當今時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成為世界發(fā)展的主導力量,經(jīng)濟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信息技術(shù)日新月異,已經(jīng)滲透到了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年輕一輩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科技的力量,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之間越來越迷失初心。功利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甚囂塵上。思想復雜而極端的表現(xiàn)在學習上就是坐不住冷板凳,內(nèi)心浮躁,缺乏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與傳統(tǒng)文化的距離不斷加大,對于先圣先賢和文人學者的微言大義,還有唐詩宋詞的絕妙意境都無法形成認同,喪失文化自信。于是,古代文學課程日益淪為畢業(yè)考級找工作的砝碼,功利化、工具化的學習態(tài)度使得課程學習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榫卯不合。
其次,古代文學是一門傳統(tǒng)主干課程,但正因為其傳統(tǒng)所以存在模式化教學?!拔膶W史+作品選”“課上講授+課下閱讀”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在的學情,遠遠落后于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速度。學生雖然有大量的課余時間,但課下閱讀環(huán)節(jié)仍然形同虛設。古代文學教學與初高中的語文課別無二致,沒有表現(xiàn)出高校教學的階段性特點?!案咝5闹袊糯姼杞虒W除在文學史知識及詩歌數(shù)量上有所擴充外,大體上還是延續(xù)了中學的教學模式。詩歌欣賞或過度渲染創(chuàng)作背景,或大談知人論世,詩歌講授僅僅滿足于講章解經(jīng),輕描淡寫地解釋其中幾個生疏的字詞,或一兩處較陌生的詩句,重外圍介紹,卻淡化文本細讀而無法進入到詩歌深處。[12]”傳統(tǒng)教學模式或者中學教學方法過于迎合學生,生動有趣的課程內(nèi)容確實很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卻無法實現(xiàn)素質(zhì)的真正提升。另一方面,將文學史課程等同于歷史或古代漢語教學,學生無法體會到古典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講故事或者難詞解析都會讓他們誤解或厭倦古代文學教學,教師自說自話,課堂死氣沉沉,自然就達不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再次,教材的選擇范圍小,內(nèi)容陳舊。講讀缺乏針對性。目前古代文學作品選集已經(jīng)出現(xiàn)多個版本,但高校主要還是采用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其書最早在196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訂再版,無論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院校都以之為講授和自學參考之用。該書編寫者皆為資深學者,知識淵博治學嚴謹?!吨袊鴼v代文學作品選》作為中文系學生雷打不動的參考書,影響了幾代學生古代文學知識體系的建構(gòu)。然而書出眾手,時過境遷,難免有些細枝末節(jié)出現(xiàn)偏差。例如,中編第二冊介紹蘇軾生平時,寫道:“紹圣初,又以為文譏斥先朝的罪名,遠謫惠州、儋州。”此處儋州應該為海南省西北部儋州,但書中卻解釋儋州為“治所在今廣東省儋縣”[13]。在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解題中對于詞的內(nèi)容僅點明“曲折迂回地表達出功業(yè)未就的抑郁心情”。此詞是辛棄疾愛國詞的代表作,充分表現(xiàn)出英雄心靈世界的豐富性和曲折性。解題過于簡單,沒有涉及“家國之恨”“出世之愁”,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作品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免大打折扣。雖然瑕不掩瑜,但也預示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必將迎來變革。同時,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經(jīng)典作品代代有之,如長河綿延不絕。幾十年來,古代文學的固態(tài)教學模式使學生閱讀范圍僅限于作品選,造成古代文學的縮量教學,影響了教學效果。
最后,古代文學作品無法兼顧全體學生,體現(xiàn)不出因材施教的差異性。學生由于成長環(huán)境、以往知識積累、個性發(fā)展和興趣愛好等因素,對于文學作品的接受和鑒賞能力因人而異。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教師運用統(tǒng)一的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由此就會出現(xiàn)“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困境。有的學生停留在字詞難句的理解層次,但基礎扎實的學生又迫切需要超越文字獲得更多的精神愉悅和美的感受。以往統(tǒng)一的模式和單一的教學方法,明顯應對不了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要求,導致課堂活力不足,不能形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教師的思政意識不足,授課止步于專業(yè)知識的灌輸,激發(fā)不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無法深入得到更高層面的精神道德熏陶。
針對以上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問題,必須深入發(fā)掘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作品閱讀的形式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才能既夯實專業(yè)基礎,又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
三? 作品閱讀推進課程思政的策略分析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課和核心課程。長期以來,在不斷研討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統(tǒng)的教學理念。其中包含幾代教師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但面對新的時代契機,也要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化思路,才能提升教學效果,促進課程思政建設。
首先,閱讀文本的多維選擇。突破原有教材限制,以古代作品為對象,進行多角度遴選。對于思政教材而言,更傾向于思想的先進性,即作品要給學生帶來積極向上正面的精神引導。另外,在階級社會中,文學作品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即便同一個人的作品,也會因不同時期,不同的生活閱歷而表現(xiàn)出不同主題。要從作品中考量作者的政治傾向,選擇符合人民利益,促進國家民族長久發(fā)展的作品。此外,注重反映健全正常的人格修養(yǎng)的作品,避免極端偏激和低級趣味。比如,朱敦儒《水龍吟》創(chuàng)作于南渡之初,“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羽。鐵鎖橫江,錦帆沖浪,孫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淚流如雨。”感時傷世,心系天下,抒發(fā)出對南宋茍且偷安投降小朝廷的憤恨,希望英雄人物匡扶社稷,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風格慷慨沉郁,唱出時代的悲涼,反映出作者拳拳愛國之心。但其后期創(chuàng)作的《聒龍謠》:“驚塵世,悔平生,嘆萬感千恨,誰憐深素。群仙念我,好人間難住。勸阿母、偏與金桃,教酒星、剩斟瓊醑。醉歸時、手授丹經(jīng),指長生路?!眲t向往天上逍遙快樂的生活,充滿對人生的幻滅之感。這種悲觀主義、虛無主義人生觀不利于本科生樂觀向上的價值取向的形成。
其次,提高教師思政意識,“以點帶面”,優(yōu)化文本解讀能力。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從何切入點解讀文本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所謂作品無論藝術(shù)性、思想性都具有無限闡釋的空間。以往教師在解讀作品時,往往聚焦知識點的傳授,很少關(guān)注思政內(nèi)容的設定和講解。提高思政意識,需要改變講故事、查難字、疏文意的解讀模式,強化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道德情操的闡釋,發(fā)掘思政元素,善于以德育之“點”帶動整體教學之“面”。關(guān)注學生思想狀況,及時調(diào)整授課內(nèi)容,做好課程育人教學設計。找準作品與現(xiàn)代社會,知識傳授與品德修養(yǎng)之間的契合點。通過對作品的新時代闡釋,優(yōu)化文本解讀能力。既滲透德育教育,又助推專業(yè)提升。
最后,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知,深入思考古代作品,理解其精神實質(zhì)。“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動這一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打牢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14],通過課堂教學,形成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思想。行,強化作品思維能力,提高學術(shù)水平。在理解作品內(nèi)容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作品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實踐邏輯。擴大范圍、分析材料、融會貫通,形成正確的思想指引和廣博的知識體系。舉辦課后讀書研討會,鼓勵學生自主分析解讀作品,將專業(yè)理論、人文情感、理性精神融會貫通,領會作品中文化精髓和時代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形成教師傳授—學生理解—思想熏陶—自主提升的教育閉環(huán),將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大學階段是塑造青年一代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正確的價值取向無論對于國家社會,還是其本人的發(fā)展都至關(guān)重要。教學過程不能只考慮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知識體系的構(gòu)建,更重要的是對于他們思想的引導和價值觀的塑造。發(fā)掘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nèi)涵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由之路。教師應該以古代作品為藍本,聚焦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心,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參考文獻:
[1] 阮元.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五: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4297.
[2] 歐陽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卷四十三[M].李之亮,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184.
[3] 黃濬.趙鳳昌所記之馮子材[A].花隨人圣庵摭憶[M].李吉奎,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3:471.
[4]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5]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jié)表彰大會上的講話[A].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卷四[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33.
[6]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A].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卷四[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
[7] 朱熹.玉山劉氏義學記[A].全宋文:卷五六五七[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19.
[8] 習近平: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A].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卷四[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2.
[9] 周密.武林舊事:卷三[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142.
[10]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603656.
[11] 習近平: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A].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2.
[12] 賴振寅,方麗萍.弦歌不輟: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論稿[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244.
[13]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4.
[14] 中共中央宣傳部.如何理解毫不動搖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M].學習日報社,北京:人民日報社,2021:31.
作者簡介:梁梅(1978-),女,漢族,寧夏銀川人,古代文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宋元文學,古代詩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