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習題豐富多樣,既包括基礎概念,又包括公式和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因此,不同的習題使用到的解題方式也有所不同。很多學生為了提高物理成績,沉浸于茫茫題海,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的學習效果卻差強人意。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習題時,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并對解題規(guī)律進行適當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一)思維定式導致的錯誤
思維定式也被稱之為思維慣性,在初中物理解題中,思維定式將會對學生的解題結果帶來直接影響。
例如,某人站在平面鏡之前,隨后緩緩向后退,那此時平面鏡中的人會如何?
A.越來越小,與平面鏡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B.越來越大,與平面鏡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C.成像大小不會出現變化,但是距離越來越遠
D.大小不變,和人之間的距離也不會出現變化
經研究發(fā)現,在這類題目中,學生容易錯選A項,錯誤率達到40%。而之所以會選錯,是因為在解題時,時常憑借個人的主觀經驗,未能結合問題的實際情況進行思維拓展,忽視了“像的大小和看得到的大小有所不同”這一物理現象。由此,在學生解題時,思維定式將會直接影響其分析和判斷。
(二)缺少逆向思維導致的錯誤
逆向思維主要是基于事物的對立面來進行綜合考量,逆向思維解題法最為明顯的特征便是在問題解題過程中,將未知作為起點,通過對定律、定理、概念的合理運用,明確物理量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隨后對問題進行逐層推理,進而確定解題的最佳路徑。由于初中生在日常的解題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從已知到未知的思維定式,加上個別教師未對學生的逆向思維進行有效訓練,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對逆向推理、逆向分析法進行運用。
(一)逆向思維的應用
在初中物理解題中,逆向思維是指從事物的反面入手,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以達到解決問題、形成方案的目的。逆向思維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是由遠及近地思考問題,也可以從左到右地思考問題。
例題1:小紅在物理實驗室做實驗,實驗主題為測試小燈泡的電功率。在做實驗之前,教師已經告知小紅該燈泡的額定電壓為2.5V,小紅在進行電路連接之后,便馬上閉合開關,燈泡只閃了一下,隨后就立即熄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在小紅連接完電路之后,隨后馬上把開關閉合,燈泡只閃了一下便立即熄滅,代表著該電路是通路,連接無問題,但是因為電流太大,導致電燈泡直接損壞。究其原因,應該是電路中電阻太小,具體的操作原因則是小紅在電路連接過程中,滑動變阻器上方的兩大接線柱直接接入到了電路,未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進行移動,無法將其阻值調到最大,由此出現了這個問題。
例題2:在某一平直的公路中,有A、B、C三人正在向著北方勻速行駛。三人均騎著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B未感覺有風,C感覺好像在逆風行駛,A感覺在順風行駛,請判斷是南風還是北風?A、B、C三個人在騎行過程中,其速度的大小關系應如何排列?
解析:先進行假設,若是當前吹的風是北風,則不管A、B、C如何運動,其運動的速度怎么樣,最終感覺到的風向都是逆風,因此該假設并不成立,風向應是南風。且由于A、B、C三個人都是向著北方,以勻速的方式騎著自行車,B并未感覺到有風,則代表著B的速度和風速相等;C感覺到在逆風行駛,則代表著C的速度比風要更大;A感覺在順風行駛,則代表著A的速度比風速更小。由此也可以判斷出A、B、C三人之間的速度排列順序,即C>B>A。
(二)等效思維的應用
在物體接觸面受力問題的解題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合理利用等效思維,把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看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系統(tǒng)內力,既可以節(jié)省解題的時間,也可以讓力學問題變得更簡單。在這一方面,教師可以基于受力系統(tǒng)分析、受力過程分析等多個維度,實現等效思維的合理運用。
例題4:圖1中,物體A的質量為1 kg,物體B的質量為2 kg。將A放置于B上,B此時的重力大小以及作用點是什么?
解析:將A和B兩個物體看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物體B承受力的大小取決于物體B的質量,和物體A是否在其上方并沒有聯系。物體A木塊的存在是干擾學生解題思維的因素,因此學生無需考慮A。學生可以將其看作簡單的力學問題來解答,即物體B需要承受的重力大小為G=mg=2×9.8=19.6 N。重力作用點,也可以將其稱作為重心,物體B承受到的重力作用點就是B的重心。
例題5:某一平面內,三個共點力分別是F1、F2和F3,三個力之間的夾角均為120°,F1的力大小是20 N,F2和F3的作用力分別為30 N,如圖2,力的作用方向為水平向右,則三個力的合力方向以及合力大小是多少?解析:順延F1力的方向,在其中施加10 N的力,反方向也同步增加10 N的力,讓F3成為一個30 N+10 N的合力,此時該力學問題便變成了共計6個作用力點的力學問題。經過觀察分析,學生發(fā)現三個力互為120°,但這些總體的合力卻是0。在這一力學系統(tǒng)中,只有兩個10 N的力,即互成60°角,此時三個力的合力大小計算過程則是F=30-20=10 N。
(三)極限思維的應用
學生在物理題的求解過程中,很容易在思維發(fā)展的限制影響之下,無法從題干中提煉有效信息,整個解題過程不知從哪下手,解題效果不夠理想。在出現這一問題之后,教師則需要通過對學生的有效引導,讓學生合理使用極限思維法,使物理解題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加強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題7:在某個盛滿水的容器中放置了一塊木板,該木板豎直放置,如圖3所示,靜置一段時間之后,其部分木板開始上浮于水面,將圖中所示虛線下方的木板部分直接截掉之后,剩下的木板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
例題8:某一傾角為θ的斜面中,有一個小球保持靜止狀態(tài),小球連接的細線和斜面保持平行,請問小球對斜面的壓力伴隨著傾角θ的變化,是否會出現變化?
解析:當θ=0°時,小球于斜面上靜止,小球的重力和地面對小球的支持力保持平衡,因此重力等于地面對小球的支持力。由于小球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小球的支持力兩者相互作用,因此小球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小球的支持力保持相等,小球對水平面的壓力和小球本身的重力相等。當θ=90°,這一小球豎直方向受到的重力和細線拉力為平衡力,在水平方向上,這一小球向右側接觸面的壓力是0 N。若是小球對右側豎直面存在壓力,由于力本身是相互的,那么右豎直側面對小球必然會存在一個來自反方向上的支持力,則該小球在水平方向僅受向左支持力,無法在θ=90°時保持平衡狀態(tài)。因此在θ=90°時,這一小球對接觸面的壓力是0 N??梢姡∏驅π泵娴膲毫撌前殡S著θ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壓力將會伴隨著θ的不斷增大而變得越來越小。
(四)數學思維的應用
數學思維指的是人們通常所指的數學思維能力,即能夠用數學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轉化與化歸思維,從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思維,函數、映射思維等。
例題9:某一水池中有一艘船,該船裝有石塊,如果把船上的石頭直接拋在水里,水面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
解析:在該題中,石塊和船可以看作為一個整體,在未拋出石塊之前,該船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在石塊被拋出之后,船受到的浮力開始下降,排開水的體積也會逐步減少。因此,在對水的位置進行分析時,需要加強對數學思維的應用,先對計算石頭的重量進行,隨后明確和水池之間水的聯系。
例題10:某物體A在75 N的作用力之下,沿著斜面勻速向上方運動,如圖4,請對物體和截面之間的摩擦力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解題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影響學生解題思維的因素,讓學生明確逆向思維、等效思維、極限思維、數學思維的使用規(guī)則,并合理運用在不同類型的物理題中,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