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萍 許芳 江娜
摘要:園本教研作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重要力量,應與課程建設的發(fā)展趨勢相協(xié)調,在宏觀的課程理念與微觀的教學實踐之間發(fā)揮專業(yè)轉化作用。以SJ幼兒園為研究對象,在明晰課程游戲化理念、調研教師教研需求的基礎上設計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園本教研方案,從凝聚教研氛圍、練習觀察記錄、梳理和應用評估指標、改造室內活動區(qū)域四個階段推進園本教研的實施,有效地支持課程建設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為園本教研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園本教研;課程游戲化;幼兒園
2014年,江蘇省啟動了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這場由政府主導的區(qū)域性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探索性實踐,其影響力輻射全國。2022年,江西省S市為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精神,評選出一批課程游戲化實驗園,旨在為推廣課程游戲化奠定基礎。本文以S市實驗園之一的SJ幼兒園為研究對象,分析該園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如何系統(tǒng)地設計與實施園本教研活動,來支持課程建設和教師專業(yè)成長,希望該園的實踐案例,為同領域的教育實踐提供借鑒思路。
(一)明晰課程游戲化理念
園本教研是以提升保教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幼兒發(fā)展為目標,圍繞園所教育發(fā)展的需要開展的實踐導向的教學研究模式[1]。SJ幼兒園把園本教研作為推進課程游戲化建設的重要平臺,推行園本教研、課程建設、日常工作與課題研究一體化推進的模式,形成“園長帶頭———教研組負責———專家引領———全園參與”的教研格局。在設計課程游戲化建設園本教研方案前,由園長、課程專家、教研組長組成的教研核心團隊(以下簡稱教研組)首先組織教師明晰全園對課程游戲化的基本理解?!罢n程游戲化”旨在以游戲精神為切入點,改造幼兒園的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和教師觀,推進幼兒園課程實施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前教育規(guī)律,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其實質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確保幼兒每天有自選活動的機會和自由游戲的時間。二是把游戲理念及精神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各類活動中去[2]。
(二)調研教師教研需求
為了解教師的教研需求,教研組編制了《教師教研需求的調查問卷》。在教研內容的需求調研中,73%的教師選擇了“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區(qū)域材料的投放”,66.7%的教師選擇“幼兒心理特點解讀”,60%的教師選擇“區(qū)域游戲指導”,各有46%和40%的教師選擇“集體教學活動設計”和“觀察評價幼兒”。這些數據反映了教師對學習環(huán)境、幼兒心理發(fā)展、游戲指導的關注。在教研形式的選擇上,53.3%的教師認為“案例分析研討”是最有成效的教研形式,而36%的教師偏好“半日觀摩為主的現場教研”。這一結果表明,教師傾向于通過互動和實踐導向的教研方式來深化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課程實施的質量。
(三)設計課程游戲化的園本教研方案
在上述基礎上,教研組設計了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園本教研方案。該方案選取“幼兒行為觀察與評價”和“室內區(qū)域活動”為兩大教研主題,旨在通過主題教研、集中研討、案例分析和現場觀摩等多元化教研模式,有序地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課程游戲化建設。教研組預設了每個階段的教研目標、教研內容、教研模式、教師作業(yè)以及學習資料等,期待各個階段的教研活動能為后續(xù)階段的學習提供經驗和知識上的鋪墊(見表1)。
為確保教研活動的有效組織,教研組承擔起了籌劃每次教研活動的責任,通過營造開放的交流氛圍,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引導教師利用現場教研的機會針對課程游戲化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尋找解決方案。
(一)階段一:凝聚教研氛圍
第一階段的教研任務是營造一個開放務實的討論環(huán)境,激發(fā)教師參與熱情。教師被鼓勵自主閱讀至少一本關于幼兒教育的通俗有趣的書籍,再通過讀書沙龍的方式圍繞“我眼中的孩子”“我的職業(yè)體驗”等話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教研活動不僅促進教師對自身職業(yè)目標和行為的反思,還加深了他們對幼兒教育情感的認同,從而實現對園所教育價值觀的凝聚。
(二)階段二:練習觀察記錄
在第一階段的討論中,教研組發(fā)現部分教師存在“說空話、喊口號”的現象。所以進入第二階段后,教研組帶著教師通過實際操作學習了幼兒園工作中常使用的軼事記錄法。教研組會提前閱讀教師寫的觀察記錄,并篩選出具有討論價值的議題。在隨后的教研活動中優(yōu)先討論這些議題相關的記錄?;谑聦嵑图毠?jié)的談論,逐步減少了教師說空話的現象,開始聚焦幼教現場真問題。
教研組發(fā)現,教師最初的觀察記錄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不知觀察記錄什么、混淆事實與觀點、記錄過程啰嗦乏味、高度概括缺乏細節(jié)的支撐,難以從觀察記錄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教研組經過商討,認為教師的疑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觀察記錄什么?如何客觀記錄?教研組采取了學習白描方法、舉例辨別事實與觀點、講解敘事六要素等方法練習客觀記錄。至于“觀察記錄什么”,實質是教師缺乏對幼兒發(fā)展水平和學習特點的了解。這一思考把園本教研自然導向了評價部分,通過學習和運用《指南》等評估工具來幫助教師了解幼兒,指導其觀察記錄。
(三)階段三:梳理和應用《指南》等評估指標
教研組先引導教師提煉出《指南》的一級能力指標和二級行為指標(分別對應觀察目標與觀察內容),然后運用思維導圖梳理出《指南》的框架結構,旨在幫助教師跳出文字描述的細節(jié),把握《指南》的整體框架,在觀察評價時能夠迅速定位指標點,避免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見圖1)。
隨后,教師被要求二次修改觀察記錄,并應用《指南》進行評價。教研組按照五大領域對教師的觀察評價進行分類,每次教研會議聚焦一個學習領域的討論,并引入該領域的核心經驗進行知識補充,以加深教師對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理解。
教研組發(fā)現教師的評價部分存在以下問題:照搬《指南》或理論觀點,沒有結合記錄內容進行分析;評價部分思路不清晰,層次雜亂;負面評價傾向等。教研組認為,上述問題主要是教師對《指南》等評估工具的不熟悉,以及成人中心教育觀導致的。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教師科學理解幼兒,而《指南》無疑是最佳學習資料。所以,教研組要求教師分年級用在線表格的方式協(xié)作填寫《指南目標舉例》,用給指標舉例子的方式,幫助教師在應用的過程中理解《指南》,逐漸形成兒童本位的兒童觀、教育觀(見表2)。
(四)階段四:改造室內活動區(qū)域
室內活動區(qū)域的改造工作分為材料投放和教師指導兩部分。在材料投放方面,SJ幼兒園依次對各區(qū)域的材料進行了盤點,要求教師按照主體建構材料和輔助材料進行區(qū)分,觀察哪些材料容易引發(fā)哪些常見游戲行為,并對照《指南》分析其發(fā)展價值。在教研會上,各班結合照片說明上述情況,并分享其改造計劃,以便集體討論和提出意見。教研組在此過程中通過提出挑戰(zhàn)性問題,促進持續(xù)的對話,并在討論中穿插引入相關的知識,以深化教師的理解。
教師指導部分,教師從一日生活的隨機觀察轉向了室內游戲區(qū)域的定點觀察。每位教師每周需要填寫兩份觀察記錄表。一份記錄幼兒區(qū)域活動中的游戲行為,重點觀察幼兒使用什么材料、如何進行游戲、如何與他人互動。第二份是區(qū)域活動時的教師指導行為,教師相互記錄另一位教師在什么時機、以什么方式介入了幼兒的游戲、引發(fā)了什么反應等。教研活動時,教研組結合教師圖文分享的情況,通過案例分析梳理出可從持續(xù)觀察、師幼互動、環(huán)境調整、經驗拓展、家園溝通等方面進行教師指導。
此階段,SJ幼兒園還采用現場觀摩來開展園本教研。每月一次,教研組隨機抽取被觀摩班級,各班派教師參加區(qū)域觀摩活動。午間教研就“什么引起了我的注意”“由此我想到了什么”“為什么這一現象引起我的注意”等問題進行自由交流。教研組用適時地拋問和追問來把握教研方向,引發(fā)教師深入思考,幫助教師不斷地在現象與理論之間建立聯(lián)結。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游戲在學前教育中的價值日漸凸顯[3]。園本教研應與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相協(xié)調,在宏觀的課程理念與微觀的教學實踐之間發(fā)揮著中觀的專業(yè)轉化作用[4]。因此園本教研需要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教研重心必須下移到課程的實施層面,將教研融入教師日常保教工作中,引導教師專業(yè)實踐,推動教師將專業(yè)發(fā)展內化為自發(fā)的專業(yè)行為。
參考文獻:
[1] 黃豪.園本教研中教師共同體文化生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2] 虞永平.課程游戲化的意義和實施路徑[J].早期教育(教育教學),2015(3).
[3] 祁亞培.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實踐思考與提升路徑:以A 幼兒園為例[J].教育觀察,2023(3).
[4] 李荊.專業(yè)支撐與引領:省級教研機構在新課程實施中的作為[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22(9).
課題項目:2023年江西省基礎教育研究課題一般項目“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支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園本教研模式研究”(SZUSYYJ2023 1135);2023年江西省基礎教育研究課題一般項目“基于幼兒行為觀察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SRYJ2023 0863)
編輯/楊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