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琦
摘要:高三英語復習應根據學科育人理念,體現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和關聯性。以環(huán)保主題為例,梳理教材中的語篇和近幾年北京市高考真題、模擬題的相關語篇,按照小觀念進行分類,并將課本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和內容遷移到閱讀課外資源當中,讓學生建立起兩個網絡:單元主題大觀念結構圖、單元語言大觀念語料庫,以期推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育人目標落地課堂。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內外閱讀整合;大單元建構;語料庫整合;教學實踐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英語課程應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1]。單元教學設計以學科大觀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推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學生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課內與課外訓練相結合,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
目前有幾個版本的教材,以下以北師大新版教材為例進行說明。教材緊緊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展開。各單元分別圍繞一個主題語境展開,使學生主動參與理解和表達活動,逐步運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建構和內化知識,并且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不同深度對主題意義進行探究,提升邏輯批判和創(chuàng)新思維,達到發(fā)展英語學科素養(yǎng)的目的。因此,對于高三英語一輪閱讀的復習,單純按照文體分類,教學就會變得刻板、缺乏靈活性。隨著基礎年級大單元理念的推出和落實,畢業(yè)年級的教學也應當以主題引領的單元話題探究為方向,可以落實在各個課型當中,本文將探討閱讀課的實施方法和策略。
北師大版必修模塊共9個單元,選必修模塊共12個單元。其中有很多話題相近的單元,因此將2-3個單元整合重構成一個大單元,在復習時按照單元話題進行,整合情況如表1所示:
本文以表1中第三個大單元話題Environmental.Protection為例,具體說明閱讀課設計方案和教學策略。本大單元包含兩個小單元,分別為必修三Unit.8.Green.Living和選必修一Unit73.Conservation,單元主題語境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題群為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社會發(fā)展。
在課外閱讀拓展資源方面,近些年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提出以及全球氣候和環(huán)境嚴峻形勢加劇,在高考和模擬考當中頻頻考查環(huán)境保護話題內容,閱讀及七選五均有涉及。
根據課內課外閱讀素材,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把環(huán)境保護主題分為兩個小觀念。小觀念1: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環(huán)保意識;小觀念2:采取積極行動,踐行環(huán)保舉措。各部分所涵蓋的課內外閱讀篇目整合(見圖1):
做題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方式,但以練代講、遇題講題不成體系,不利于學生學習思維的提升。因此在開展一輪復習時,要避免“做題———講題”模式反復循環(huán)。同時,一輪復習也不是把課文重新講一遍。教師應當再次深入研讀課內文本,找出文章的內在邏輯,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并加以實施,并輔以課外文章進行遷移訓練。如:同主題高考真題、模擬題、外刊等,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一)運用思維導圖,提煉課文結構框架
學生在基礎年級的學習中已經學過課文,因此高三一輪復習需要根據教師設置的核心驅動問題進行自發(fā)探究,其中最常用的是用思維導圖提煉文章結構和內容。以Unit 8 Lesson 1 Roots & Shoots 為例,教師設計以下核心問題鏈:1.What can individuals do to address the serious wasting problem? 2.Read the passage,draw a mind map,and share it with partners.3.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is passage?第一個問題,回憶課文中提到的浪費現象,思考解決辦法;第二個問題,構建文章的結構,并把內容補充完整,組內分享完善文章內容搭建,同時內化內容和語言;第三個問題,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本文在單元中的位置和對單元主題構建的意義,由此實現對大單元主題意義的探究。
通過選取有代表性的課文布置“驅動問題+任務”的模式,能夠讓學生有效利用一輪復習時間,構建單元主題下的課文結構圖。在這一話題復習結束時,學生能夠把幾個思維導圖拼在一起,最終形成環(huán)保主題下的整個思維導圖。
(二)關注各小觀念內容及語篇特點,進行課外補充
環(huán)保主題下的小觀念1是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保護環(huán)境和物種的意識。小單元涉及到價值取向層面,以說明文為主。根據課文文體特點,教師可以補充相關真題或模擬題。首先,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文章內容和結構,實現結構遷移以及對單元主題的擴充。然后,教師提問學生:Why is the study important? What can we do with it?引導學生思考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環(huán)保主題下的小觀念2是積極采取行動,保護環(huán)境。涉及行為選擇層面,以應用文、記敘文和論說文為主。同樣,教師可以補充相應材料。首先,學生用思維導圖方式梳理出“提出假設———實驗驗證———結果應用”。然后,教師提問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vention? What other inventions can you come up with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如何為環(huán)保做貢獻。
經過以上兩個小觀念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過程,學生豐富了環(huán)保話題的內容,從小觀念1到小觀念2“知行合一”,充分整合了課內外閱讀資源。
(三)形成整個大單元下的語言表達體系,完善單元語料庫
如果僅構建主題大觀念,只有內容和結構的支撐,而在語言上不加以關注,學生的語言仍是支離破碎的。因此,單元整體教學要求在構建主題大觀念的同時,構建和發(fā)展語言大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概念和語言意識,使語言輸入服務于語言輸出,也使口語水平和寫作能力得到提升。
對于環(huán)保這一主題而言,有學者對Unit 3 Conservation這一單元進行了詳盡語言大觀念梳理[2]。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語料庫大表,要求學生把閱讀過程中遇到的表達標出,并整理在語料庫表格中,由此形成環(huán)保主題下的語言網絡圖。
基于大觀念的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的以知識為中心的碎片化教學模式,轉而開展綱領性的結構化、整合化的課程教學。對于高三英語復習而言,教師要緊扣大觀念,利用課內和課外資源構建大單元,引導學生形成單元主題圖,構成結構清晰、情境豐富的育人藍圖;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形成語言大觀念語料庫,使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協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3.
[2] 丁雪瑩,孫萬磊.基于英語學科大觀念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2(5).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