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姿
摘要:高校思政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價值引領的重要任務,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用沉浸式教學法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實現(xiàn)教育效果優(yōu)化等。基于此,本文簡述了沉浸式教學的概念及其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進展,分析了思政課程融合沉浸式教學法的現(xiàn)實要義與價值意蘊,探究了該課程開展沉浸式教學的困囿,并提出該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沉浸式教學法的應用路徑,主要在于構建沉浸式教學情境、創(chuàng)新沉浸式教學形式、加強教師人才隊伍組建以及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以期推動課程教學工作的改革與發(fā)展,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沉浸式教學;價值意蘊;困囿;應用路徑
引言
思政課程處于高校理論課的核心地位,有必要深入研究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如今,沉浸式教學法已成為對不同學科都普遍適用的一種新興高效的教學模式。將沉浸式教學法應用到高校毛中特概論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關鍵在于構建教學情境、優(yōu)化教學設計以及堅持信息化教學等,將課程傳授和體驗學習相結合,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在體驗中加深對學科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一、沉浸式教學的概念及其應用進展
沉浸式教學法最初主要應用到語言教學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后被國內外進行深入研究,將其應用到了語言學之外的更多領域。沉浸式教學法有著融情性、新穎性、整體性和激勵性等特征。教學過程中有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該教學法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法有著顯著的新穎性,更加符合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沉浸式教學法強調從整體角度解讀教材,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沉浸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并主動參與,良好的學習體驗更能激勵學生不斷探索[1]。
沉浸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是指教育教學工作者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構建一種沉浸式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達到全神貫注的狀態(tài)。沉浸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也是一種思維活動,當人們全身心投入某種課程或活動中時,往往能忽略掉很多干擾,時刻保護思維的活躍,容易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5G、VR(虛擬現(xiàn)實)、AR(增強現(xiàn)實)、全息投影、AI(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使沉浸式體驗從追求硬件科技向追求優(yōu)質、個性化內容方向發(fā)展。部分高校已經(jīng)開始對沉浸式教學法的教學理念、實施流程、與不同課程的結合等進行了研究,例如,在毛中特概論教學中創(chuàng)辦紅色文化密室逃脫、劇本殺、舞臺劇等形式。已有大學建成沉浸式虛擬仿真思政體驗教學中心、建成沉浸式教學實訓室、開展沉浸式思政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研討會等,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革新發(fā)展,切實提升了思政教學質量,能夠更好地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
二、融合沉浸式教學法的現(xiàn)實要義與價值意蘊
(一)促進人才全面發(fā)展的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思政課程的育人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沉浸式教學法與高校思政課程融合的本質符合教育改革要求,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沉浸式教學法新穎、多維立體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降低學生對該課程的抵觸和排斥心理,能夠短時間將學生注意力集中,使其沉浸代入體會并激發(fā)情感共鳴,提升教學質量,滿足學生健康成長需求和毛中特概論課程的完善發(fā)展。沉浸式教學法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手、眼和腦等多器官相結合,比單器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效果更好,還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性、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實現(xiàn)全面育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4]。
(二)思政課程創(chuàng)新的時代要求
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抬頭率”低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很難引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情感共鳴,也無法帶動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完善依舊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點探索問題。教學工作不能故步自封,要勇于變革,毛中特概論課程作為加強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課程,應緊跟時代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打造新的學習生態(tài)。沉浸式教學法有助于改善枯燥的課程內容,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豐富教學資源,建立起該課程對學生的長效吸引力,充分發(fā)揮課程內容的育人作用。由于以往毛中特概論課程的教學敘事方式較為宏大、抽象,使課程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距離感,學生也不易深切感受到該課程的學習重要性。沉浸式教學法則將毛中特概論中生澀難懂的道理落實在一個個現(xiàn)實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充分感受該課程理論魅力,同時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推動該課程傳統(tǒng)優(yōu)勢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勢高度融合,增強該課程的時代感和吸引力,為新形勢下毛中特概論課程的改革帶來新思路和新契機[5]。
(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高校思政課程教學逐漸開始應用多媒體技術,如制作PPT課件、播放網(wǎng)絡教學視頻等,但本質上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只是增加了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并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將學生的思維能力禁錮在教師設定好的教學活動內,教師應引導與輔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沉浸式教學法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課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課程的滿足感和獲得感。在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下,讓學生沉浸其中,共同參與其中,深刻理解思政理論,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養(yǎng)成主動學習并努力探究的習慣[6]。
三、思政課程開展沉浸式教學的困囿
雖然不少高校開始意識到沉浸式教學的價值,并積極探索沉浸式教學法的應用,然而,該教學方法在思政課程尤其是思政課中的應用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沒有過多的經(jīng)驗可循,諸多高校普遍面臨著種種困境。
(一)學生主客體關系失衡
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現(xiàn)如今思政課程教學課堂依舊存在傳統(tǒng)講授式教育方式的影子,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機會和空間,沒有將主體地位轉給學生,也沒有及時與學生溝通、收集反饋信息等。相比于其他專業(yè)課程,學生普遍不夠重視毛中特概論課程的學習,認為該課程無關緊要,學習積極性本就不足,在被動式的授課模式下,更是難以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導致體驗感、收獲感以及成就感一般。由于目前毛中特概論課程沉浸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和發(fā)展尚且不足,教學經(jīng)驗較少,學生無法完全獨立進行沉浸式課堂的學習和實踐,一遇到問題依舊習慣依賴于教師,固化行為難以短時間改變,主客體關系改善還有很大的空間[7]。
(二)教師能力有待提升
沉浸式教學法的應用對思政課程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借助虛擬現(xiàn)實等先進技術設計個性化教學課程,運用生動的語言和靈活的技巧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擬情境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增加專業(yè)知識儲備,并加強信息素養(yǎng)。然而部分高校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毛中特概論課程對學生思想的重要引領作用,自身的理論水平也不高,對于虛擬實踐教學只是一知半解,沒有切實發(fā)揮該教學法的育人價值[8]。部分教師存在“畏新守舊”的心理,接受新事物較慢,不愿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很少有教師真正積極地嘗試沉浸式教學流程、內容、信息技術工具等,無法緊跟時代發(fā)展、滿足不斷變化的教學需求。
(三)教學場域尚未形成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理念,摒棄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搭建和諧、健康的場域人文關系。而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或者沒有正確審視師生關系,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無法借助信息技術搭建毛中特概論課教學場域,無法用現(xiàn)代手段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形象地表達出來,沒有建立起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型教育結構,教育資源利用率、教學效果均無明顯改善。教學場域的研究從公開課場域、文化場域到在線場域和元宇宙場域等,還需要作出更多的教學探索[9-10]。
四、教學環(huán)節(jié)沉浸式教學法應用路徑
(一)構建沉浸式教學情境
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首先應樹立科學、正確的沉浸式教育理念,清晰認識到課程的教學意義,才能更好開展沉浸式教學模式。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是指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感氛圍或者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追求。教師應基于學科特色、技術手段等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思政課程沉浸式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應是感性的,有效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情境應是形象的,有效刺激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教學情境應具備問題性,使學生在整節(jié)課堂上都處于思維活躍狀態(tài),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沉浸式教學情境的構建,不僅要符合知識傳授和能力養(yǎng)成的教學需求,還要重點發(fā)揮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引領和培育作用。在技術方面,應充分利用優(yōu)秀教育人才、先進研究成果和廣闊學習平臺等,創(chuàng)設科技賦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沉浸式課堂的熱愛[11]。
(二)創(chuàng)新沉浸式教學形式
將3D、VR和AR等先進技術應用到高校思政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助于增強該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活躍課堂等。具體的沉浸式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舉措如:利用VR、全息投影技術構建虛擬的紅軍長征過程,帶領學生們體驗漫漫長征路,切實體會戰(zhàn)士們堅定信念、拼搏奮斗的精神;組織學生進行數(shù)字文化體驗館的互動體驗、參演紅色影視作品拍攝等,使學生身臨其境、產(chǎn)生情感共鳴,將思政課程內容內化于心,激發(fā)學生內心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以思政教學內容為素材,開發(fā)班級或者小組形式的劇本殺、情景劇、舞臺劇等,豐富沉浸式教學活動,并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接受度,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建立網(wǎng)絡圖書館,搭配虛擬仿生系統(tǒng),實現(xiàn)由現(xiàn)實場景向虛擬場景的切換,增強學生的體驗感[12]。
(三)人工智能助力沉浸式教學
人工智能可為高校思政課程的高質量發(fā)展注入新動能,例如,通過智適應學習平臺(IALP)實現(xiàn)“AI+5G”的思政課程內容的可視化,在5G支持下將AI和擴展現(xiàn)實(XR)相結合,營造沉浸式交互場景,增強既視感和在場感等。利用“5G+XR+全息”技術搭建全息投影,使學生在沉浸式場景中經(jīng)歷開天辟地的大事件,能切實感受到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開發(fā)一款思政教育類小游戲,將思政課程內容嵌入游戲中,實現(xiàn)寓教于樂的目的;搭建5G技術全息遠程互動教室,滿足不同場地學生身臨其境一般共同參與毛中特概論課堂,配備的AI助學機器人還能夠輔助提問,增多師生之間的互動。
(四)教師人才隊伍組建
思政課程與沉浸式教學法的有機融合,離不開教師人才隊伍的努力,尤其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更要加強信息化教學人才團隊的組建,教師需要熟練掌握沉浸式教學模式的信息技術應用,開發(fā)沉浸式課堂教學的多樣性,提升自身創(chuàng)新意識。高校也應開展教師分類分層培訓,提升其教學能力。將擅長信息化教學的教師與思政課程教師組合起來,發(fā)揮各自所長,實現(xiàn)思政課程沉浸式教學融合效果最優(yōu)化。另外,也要加強教學質量保障,建立沉浸式課程質量標準,強化教學質量監(jiān)控與評價。
結語
新時代下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巨大的變革,沉浸式教學法所擁有的可行性和實際應用性,為教育事業(yè)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沉浸式教學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助力高校思政課程推陳出新,提供發(fā)展新思路,提升思政教學效果和教學多樣性。
參考文獻:
[1]魏文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施沉浸式雙語教學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 2020,(09):16-17.
[2]李歡歡,惠向紅.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新探[J].中國軍轉民,2023,(10):57-58.
[3]田雨.沉浸式教學模式與高校思政課堂融合研究[J].大眾文藝,2023,(19):146-148.
[4]田建軍.構建沉浸式學習共同體 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 (09):62-63.
[5]何茹.淺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沉浸式教學的價值與路徑[J].大學,2023,(09):14-17.
[6]王曉青.參與式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2,25(04):45-49.
[7]趙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沉浸式教學探析[J].菏澤學院學報,2023,45(01):46-50+65.
[8]黃金燕.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體系改革[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3,42(01):76-78.
[9]柳森.試析“毛中特”專題教學的現(xiàn)狀[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99.
[10]陳靜.影視創(chuàng)作類課程思政建設:邏輯、困境及路徑[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07):69-71.
[11]張昀.以興趣驅動的沉浸式教學模式設計及評價機制[J].大學教育,2021,(04):126-128.
[12]龔蘇寧,陸曉霞,郇志穎.基于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沉浸式設計類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1,(09):181-182.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