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忠偉 彭憶強 蘇慶運 譚丕強 梁興雨 吳鋼
摘? 要:組建跨校專家教學團隊,采用跨校虛擬教研室模式,以“三全”和“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探索一條提升研究生專業(yè)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以車用發(fā)動機排放控制技術課程為例,從教師團隊組建、課程內容設置、學生獲得感三個方面,緊抓課堂教學主渠道,以多名跨校專家高質量授課形式潛移默化地體現(xiàn)科學家精神和立德樹人理念。推崇以科研促進專業(yè)課教學,學生掌握必備專業(yè)知識,具備工程倫理和思辨思想。課程改革實施后,極大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愛崗敬業(yè)和學科自信,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科研,為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打下基礎。
關鍵詞:研究生專業(yè)課;跨校專家團隊;虛擬教研室;學生滿意度;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8-0140-05
Abstract: We establish a cross campus expert teaching team, adopt the cross campu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model, integrate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lassroom, and explore a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Vehicle Engine Emission Contro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eacher team building, course content setting,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e will closely grasp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ubtly reflect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and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through high-quality teaching by multiple cross school experts. Advocating the u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necessar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ssess engineering ethic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s' patriotism, dedication, and academic confidence have been greatly enhanced, and they have become more proactiv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s; cross-school expert team;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student satisfaction; curriculum reform
研究生教育承擔著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任務,國家對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視。我國研究生教育在學人數(shù)也已從1949年的600多人發(fā)展到今天的300多萬人。2014年1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提出優(yōu)化課程內容,注重前沿引領和方法傳授,及時調整和凝練課程內容,強化研究生對創(chuàng)新過程的理解。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正式出版,系統(tǒng)闡述深化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理念,明確了改革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動力。2020年9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提出課程教材建設質量提升行動。隨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公開出版《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試行)》,為構建研究生課程知識體系,鼓勵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完善課程評優(yōu)機制,發(fā)揮精品課程示范引領作用提供重要指導。
然而,目前研究生教育尚存在諸多不足。根據(jù)2021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來看,研究生對課程教學、科研訓練、管理與服務等方面滿意度相對較低。在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研究生對課程體系合理性、課程內容前沿性的評價低于對課程教學的整體評價[1]。課程目標缺乏系統(tǒng)性,課程教學方法手段老化和僵化[2-3]。一項對某雙一流大學的調查顯示,該校碩士研究生對專業(yè)課程內容的評價,認為授課內容系統(tǒng)性強、前沿性強、應用性強的分別僅占6.5%、6.2%和3.3%,而感到一般的分別占40.4%、44.9%和51.2%,總體滿意度不高[4]。此外,雖然早就提出團隊式研究生培養(yǎng)要成為一種主流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5],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和約束機制,最終基本仍然延續(xù)的是單一導師制[6]。研究生專業(yè)課采用團隊授課方式進行教學,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學團隊的效能,體現(xiàn)師生之間的協(xié)同,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7]。與此同時,出現(xiàn)了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豐富和開放線上學習資源、建立并不斷更新課程教學案例庫、增加研討課的比例、豐富和創(chuàng)新實驗實踐教學等應對措施[8]。此外,也有應用項目管理改進研究生授課過程以提高專業(yè)教學質量的措施,使授課模式更為適應研究生發(fā)展的需要[9]。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積極開展了本科專業(yè)建設、課程和培養(yǎng)模式等方面的改革[10-12],專業(yè)研究生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金課”的滋養(yǎng),以切實提升研究生的教學質量[13]。目前,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線上教學的背景下,虛擬教研室組建應運而生。這是跨學科、跨校級甚至跨國際教研工作者,為解決高等教育教學中的共性、前瞻性問題,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組成的教學研究團隊[14]。專業(yè)課程也開始采用數(shù)字化、智慧化方式,使用“電子教材”或“數(shù)字教材”進行虛擬教研室改革嘗試[15]。因此,迫切需要組建跨校、校企聯(lián)動的虛擬教學團隊[16],提高教學團隊水平,提升專業(yè)課程建設質量。
西華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能源動力碩士點的建設過程中,將前沿科研融入高質量研究生專業(yè)課堂,在課程內容前沿性、教師團隊授課和組建虛擬教研室三方面開展了有力探索。組建跨校教師團隊的虛擬教研室,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的,打破僵化的教學大綱束縛,提高課程前沿性和學生滿意度,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授課方式,聚焦前沿知識、科研帶動教學、開拓學生視野、擴大學生受益面,為跨校虛擬教研室改革探索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
一? 虛擬教研室的組建背景及組建方式
根據(jù)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輪全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評估結果,西華大學在參評的59所高校中位列第50,排名嚴重靠后,亟需加強學科建設。本課程作為本學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課程也亟需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專業(yè)課程教學形式不能滿足學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的需求。而僅僅依靠校內教師力量抓課程建設已顯示出資源和力量不足,課程內容的前沿性、系統(tǒng)性和應用性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組建跨校專家團隊形成虛擬教研室,集中優(yōu)勢資源,向全國排名靠前高校的研究生專業(yè)課程教學學習和取經勢在必行。
此外,2019年正是內燃機產業(yè)唱衰之年,各高校的內燃機專業(yè)招生情況并不樂觀。本課程瞄準此契機,邀請各高校專家到校開展學術交流,理性客觀地討論和研判內燃機產業(yè)發(fā)展。同時邀請各專家到校進行研究生招生宣講,鼓勵和挑選優(yōu)秀本科生到國內知名高校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邀請多名專家為研究生講一堂專家自己研究領域的專題課,課后受到了校外專家和校內學生的一致好評。本課程的跨校專家教學團隊由此自然形成,且這些外校專家全部來自985和211高校,學科排名均在全國前20名以內??梢姡谌诤蠈W術交流、項目對接、招生就業(yè)等目標體系下,虛擬教研室專家教學團隊的組建變得較為自然和靈活??缧=虒W團隊基于對教育教學的共同熱愛、對高校教育教學規(guī)律探索的共同學術旨趣、對提升教學學術水平和打造卓越教學文化的愿景而自然聚合,具有“學術共同體”屬性[14]。因此,以“學術共同體”和“熱愛教學的責任擔當”作為跨校教學團隊組建的重要依托,可以為其他研究生專業(yè)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二? 跨校專家組建虛擬教研室的具體做法
(一)? 課程設計
研究生專業(yè)課程車用發(fā)動機排放控制技術計劃學時32學時,由1名校內老師擔任負責人,承擔課程前12學時教學任務,宏觀介紹課程涉及的各方面專業(yè)基礎知識,為后續(xù)校外專家的專題授課奠定基礎。課程的校外專家人數(shù)近20人,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10~15位專家授課20學時,每位專家講授1.5~2.0學時,既保證每年課程內容的差異性和新穎性,又保證校外專家上課的方便性和可操作性。課程在全國采用線上免費公開方式,各位授課專家所在高校學生及企業(yè)技術人員均可以參與線上課堂。2019—2023年校內學生人數(shù)在20人左右,而校外學生線上人數(shù)達到41~73人。一方面說明了校外專家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很高,有力地保障了該課程虛擬教研室的組建和運行;另一方面,校外參加課程的學生人數(shù)是校內學生的2倍以上,說明了該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備受相關專業(yè)學生的認可,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較高,已成為全國范圍內相關專業(yè)研究生關注度較高的精品課程。
(二)? 教學內容
針對課程講授內容,采用“專家講專題”的方式,將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課程內容聚焦于污染物的生成機理、排放特性、減排技術和未來發(fā)展趨勢等,既滿足課程大綱的總體要求,又提升了課程的科學性和前沿性,表1列舉了2019—2023年的授課主題。課程總學時大于32學時,因此可以每年根據(jù)教學情況和校外專家時間靈活安排,既能保證課堂教學按期進行,又能方便校外專家參與本課程教學,減少了教學組織的難度。更重要的是,一名專家只講授一個最熟悉、最權威的專題,可以降低授課專家的授課難度,更能保證教學質量。此外,邀請的校外專家講課內容主體內容不變,但都涉及各位專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將科研融入教學,提升授課質量。學生上課既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方向和成果,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學生還可以學習各校專家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要求。上述課程安排既降低了虛擬教研室的組織難度,又保障了虛擬教研室高效、靈活運行,可以為其他虛擬教研室課程建設提供重要的實踐參考。
(三)? 學生滿意度
對2019—2023年上過該課的所有校內、外學生進行了調查,發(fā)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9份。參與調查的本校和外校學生分別占42%和58%。學生對該課程的總體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分別占88.07%和11.01%,整體滿意度高達99.08%。而《2021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中研究生對課程教學的滿意率僅為76.0%[1],說明通過虛擬教研室的跨校教師團隊授課,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大大提升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此外,調查發(fā)現(xiàn)2019—2023年參加了2個學期以上的學生人數(shù)占47.71%,連續(xù)5年都參加課程學習的學生達到了13.76%,表明此課程教學內容除了具有專業(yè)深度和理論性,還通過逐年更新授課內容,讓學生能常學常新,在研究生階段能不斷受益,也再次印證了該課程已成為全國能源動力專業(yè)研究生廣受好評的一門品牌專業(yè)課。
基于組建的跨校專家團隊,雖然每年上課的外校專家老師、內容和時間等不固定,但課程教學時間原則上固定,教學組織安排顯得較為靈活便捷。各校教師團隊授課后,學生對拓展專業(yè)知識和提升科研能力素養(yǎng)的認可度分別達到了91.74%和85.32%,同時對認識外校專家和學生,以及學習和領會各知名高校先進教學方法的認可度分別達到了61.47%和59.63%,認為對考博士有幫助的比例也占21.1%。通過跨校專家團隊的授課,學生從基礎理論掌握、專業(yè)知識拓展、科研能力提升和專業(yè)視野開闊等多方面獲益,因此,教學效果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合計高達99.02%。
三? 虛擬教研室的運行效果
(一)? 增強專業(yè)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西華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能源動力碩士點起源于1960年建校時成立的“農業(yè)生產過程機械化”本科專業(yè),于1996年開始招收“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于2010年獲批“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碩士點。然而從電動新能源汽車推向市場開始,內燃機的唱衰之聲就開始涌現(xiàn)。近年來,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fā)展和“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內燃機行業(yè)更是一度被稱為“夕陽產業(yè)”?;谏鲜霰尘?,亟需對能源與動力工程本科專業(yè)和能源動力碩士點的發(fā)展進行客觀合理定位。從2019年開始,研究生專業(yè)課程車用發(fā)動機排放控制技術連續(xù)5年由校內外專家共同授課,專家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讓研究生對專業(yè)發(fā)展趨勢進行合理定位,減少研究生對專業(yè)發(fā)展的擔憂和誤解,增強學生對專業(yè)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認為自己對內燃機產業(yè)的合理定位有明顯促進的占95.28%;認為內燃機產業(yè)的發(fā)展仍然具有較大發(fā)展和空間前景的占83.96%。說明該課程凝聚了各高校教師對內燃機產業(yè)和排放控制技術發(fā)展趨勢的共識,在新工科背景下,讓校內外學生對產業(yè)和技術發(fā)展前景有了正確、合理的認識,增強學生對從事內燃機產業(yè)工作和排放控制技術課題研究的信心,同時也對學習本門課程更富有積極性和熱情。調查顯示,學生對本課程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非常滿意的比例分別達到了87.16%和83.49%,比較滿意的比例分別達到了10.09%和15.60%。進一步說明跨校教師團隊從多個專業(yè)角度授課,既可以讓學生合理認識專業(yè)技術發(fā)展趨勢,又可以提升學生對從事專業(yè)技術課題研究的信心和積極性,進一步體現(xiàn)了跨校教師團隊虛擬教研室對學生培養(yǎng)的有效提升作用。
(二)? 推動教學內容更新,提升課程前沿性
如前所述,本課程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標,打破固有的教學內容束縛,實時更新教學內容,增強內容前沿性和科學性。由表1可知,校內負責老師講述基本的課程知識內容,為學生鋪墊專業(yè)知識,打好基礎。校外專家講授各自研究領域最擅長、最前沿的知識內容。校內教學的12課時教學是校外專家專題教學的知識背景,讓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儲備各專題課程所需的基礎知識,保障了課程知識點的連貫性。這樣安排教學,既能保障學生理解和掌握校外專家的授課內容,又可以對本課程大綱要求掌握的基本專業(yè)知識形成補充和深入。此外,校外專家所講專題內容都是其最擅長和最新的內容,既可以降低校外專家授課的難度,保證跨校虛擬教學團隊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可以有效保證校外專家授課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水平。
表2統(tǒng)計了學生對老師教學責任心、教學水平和課程前沿性的評價。可以看出,由于每位校外專家只用1.5~2.0學時講授其最擅長的研究內容,教學內容基本可以達到學術報告的水平,使得學生對教師責任心和教學水平滿意度達到了100%和98.16%。此外,每位校外專家各自聚焦特色的研究內容,因此教學內容涵蓋了很多目前最前沿的技術和產業(yè)發(fā)展趨勢,學生對課程前沿性的滿意度高達97.25%??缧=虒W團隊進行專題知識講授,使得該課程知識前沿性要求不再成為難題。
(三)? 擴大學生受益面,提升學生科研能力
調查顯示,學生對拓展專業(yè)知識和提升科研能力素養(yǎng)的認可度都在85%以上,且連續(xù)5年都參加該課程教學的學生比例達到了13.76%,可見該課程不僅在專業(yè)知識領域給學生很大的幫助,同時在科研能力素養(yǎng)和研究生學術交流方面,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該課程通過線上直播形式在國內各高校免費公開授課,已逐漸成為國內研究生教學的一門經典品牌課程,為組建虛擬教研室、打造研究生金課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
2019和2020年上課的本校學生人數(shù)分別是9人和14人,成功考博的人數(shù)分別為2人和4人。盡管該課程的教學與學生考博可能沒有直接關聯(lián)性,但這6位學生中有5人考博的學校都在該課程校外專家所在單位,如浙江大學、江蘇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以考博學生為牽引,繼續(xù)從事內燃機及相關產業(yè)的博士研究課題,既發(fā)揮了榜樣作用,也為后續(xù)學生認真開展研究生課題工作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學生從事研究的熱情。如前所述,本課程是全國的免費公開課,校外學生人數(shù)比例達到了58%,最高線上校外人數(shù)達到了近80人。本課程教學除了提升校內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也為其他高校該專業(yè)領域的研究生培養(yǎng)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內燃機產業(yè)緊缺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研究生教育作為專業(yè)建設和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一致關注和重視。研究生課程建設是提升研究生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托。在“雙碳”目標和新能源動力發(fā)展之際,合理客觀定位能源動力專業(yè)發(fā)展趨勢,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采用線上線下授課模式,研究生專業(yè)課程車用發(fā)動機排放控制技術積極借力知名高校的優(yōu)勢教學專家資源,組建形式靈活、操作方便、一舉多得的跨校教學團隊,形成多層次、多方面的科研和教學交流與融合,組建靈活穩(wěn)固的虛擬教研室,增強研究生課程教學內容的前沿性、系統(tǒng)性和應用性,提高學生滿意度和認可度。在拓展研究生專業(yè)知識面、提高科研能力素養(yǎng)、提升研究生教學質量等層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可以為其他研究生專業(yè)課程建設提供重要的教學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 周文輝,黃歡,付鴻飛,等.2021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8):11-20.
[2] 閆長斌,時剛,張素磊,等.“雙一流”和“雙萬計劃”背景下學科、專業(yè)課程協(xié)同建設:動因、策略與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9(42):35-43.
[3] 劉忠,陳薦,尹艷山,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高師理科學刊,2019,39(2):91-94.
[4] 仇鵬飛,吳俊,卞清,等.“雙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南京大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9):16-22.
[5] 梁傳杰,麥立強,范濤.“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團隊式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5):11-18.
[6] 楊栩,馮詩瑤.“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研究生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8):6-10.
[7] 劉忠,何葉從,陳薦.研究生團隊授課方式的探索與實踐[J].2019(9):61-62.
[8] 李萍萍,王曉川,王樂攀,等.“金課”建設過程中現(xiàn)存問題及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20(20):87-89.
[9] 張浩,劉昱.項目管理在研究生授課模式改進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9(6):9-10.
[10] 王曉墨,陳剛,成曉北.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動力類專業(yè)建設探索與實踐——以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增刊):9-10,19.
[11] 劉雪玲,汪健生.新工科背景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基礎課程改革方法研究[J].大學教育,2020(8):65-67.
[12] 王謙,高波,康燦,等.產教融合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以江蘇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增刊):262-3,99.
[13] 毛景煥.為思維而教 構建研究生課程教學“金課”[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1(3):60-65.
[14] 曾建潮,吳淑琴,張春秀.虛擬教研室——高?;鶎咏萄薪M織創(chuàng)新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20(11):64-69.
[15] 董春橋,王秀萍,王琳玲.智慧虛擬教研室的建設與實踐——以“環(huán)境監(jiān)測”課程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19-123.
[16] 桑新民,賈義敏,焦建利,等.高校虛擬教研室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21(11):91-97.
基金項目:2020年教育部新工科項目“基于智能空地融合載具工程研究中心的產學研一體化實踐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探索與實踐”(E-XTYR20200660);2021年四川省教工委高校思政工作培育項目“面向產業(y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踐行實踐育人,培養(yǎng)車輛工程專業(yè)復合型人才”(川教工委函〔2021〕103號:序號7);2018年西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新工科“多方協(xié)同育人模式研究”(YJG2018008)
第一作者簡介:孟忠偉(1980-),男,漢族,四川成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內燃機排放污染物減排技術。
*通信作者:彭憶強(1963-),男,漢族,四川成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車輛工程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