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明 林上幸
摘 要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的兩個關鍵點。為了切實提升育人效果,需要深入挖掘?qū)W科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并通過學科化手段將其落地。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可將其充分融入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時接受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tǒng)、中華文化和理想信念的熏陶,從而達到語文與思政同向同行,共同構成育人“同心圓”的目的。
關鍵詞 課程思政;學科一體化;語文教學
作者簡介 郁明,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橋小學黨總支書記、總校長,高級教師;林上幸,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橋小學副總校長,高級教師
在學科思政一體化的具體實踐中,容易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是偏重學科知識教學,輕視學科的育人價值;二是過分強調(diào)思政元素,導致學科教學失去其應有的特色。學科一體化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應遵循學科屬性,以主題式的學習任務群方式來呈現(xiàn)和研究。語文學科課程思政既要立足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又要有機融入思政元素,以此讓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真正落地。
一、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基本認識
在語文學科的思政一體化中,教師既要努力發(fā)揮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又要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本位特征,這樣才能使兩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作用。
(一)思政教育元素應基于語文學科屬性
語文學科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主要來自兩個部分。一是來自教材文本之中。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句段篇章、作業(yè)設計之中無不蘊含著思政教育的元素,教師需要帶著學生品讀、研磨并付諸實踐。二是來自學科閱讀之中。閱讀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重要途徑,它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收集信息、活躍思維、發(fā)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yǎng)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這是其他活動難以實現(xiàn)的。
(二)思政教育手段應基于語文學習方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認為,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看,語文是一門提升文學氣息、氣質(zhì)、修養(yǎng)的重要學科,具有不可替代的學科育人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思政教育目標貫穿于語文學習方式中,在學生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科育人。
(三)思政效果檢測應基于語文教學成果
隱匿于人內(nèi)心深處的體驗感受、情感共鳴、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很難用外顯的指標來測量和體現(xiàn),這導致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檢測較為困難。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成果窺探思政教育效果,從學生的課堂表達和習作文本中了解其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zhì)發(fā)展情況。
二、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語文學科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天然沃土。探索小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既是語文教學的美好愿景,也是時代賦予的全新使命。學校通過有序分類、有機施策、有效落地等教學策略,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一)有序分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結構應“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nèi)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在語文學科與思政教學一體化研究中,教師要基于“歸類”的思維,深入分析每篇課文中的思政因子,以一個課例的研究突破一類課文的思政教學,建立模型,形成合力,充分發(fā)揮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避免單個課例的“零敲碎打”。
學校根據(jù)語文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致分為四個類別:一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類,主要目標是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二是歷史革命題材類,主要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三是思想品德培育類,主要目標是培育學生崇高的思想道德;四是理想信念鍛造類,主要目標是引領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二)有機施策
1.創(chuàng)設情境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往往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距離較遠。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時代特點、創(chuàng)作背景,洞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精神追求,進而感悟課文中蘊含的崇高思想道德。例如,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入白求恩的日記,讓學生與文中主人公面對面,為學生感知白求恩的思想覺悟和情感體驗鋪路搭橋。
2.品味揣摩
課文中蘊含的育人元素往往是從字里行間中表達出來的,并最終形成課文的主旨。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品味、揣摩,深入挖掘字詞句段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例如,《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中,當毛主席獲悉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上,簽下同意將最心愛的長子葬在朝鮮的電報時,課文中寫道“簽過字的電報記錄稿被放在了枕頭上,下面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教師可以抓住“被淚水打濕的枕巾”這一細節(jié),引導學生想象毛主席這一夜是怎么度過的。[2]此時此刻,在學生的心中,毛主席不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偉人形象,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父親,這樣的形象更能襯托出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偉大。
3.學會聯(lián)系
一篇文章所寫的內(nèi)容往往是彼此關聯(lián)的。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上下文之間的特殊之處關聯(lián)起來,引導學生對照學習,以幫助學生與主人公、作者產(chǎn)生共情,獲得深刻的思想覺悟和情感體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同類型文本、同作者文本的勾連互讀,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適當拓展
語文學科的課程思政要遵循教學和生活相統(tǒng)一的原則,不能把價值培育局限在課堂之中,而是要進行適當、適度、適宜的拓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獲得感悟,從而實現(xiàn)思政教育和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
(三)有效落地
1.更新觀念
學校通過組織學習和培訓活動,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增強教師的共識。例如,學校組織教師深入研究“大思政”理論,研討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幫助教師了解思政教育的豐富內(nèi)涵和育人的立體維度,使其更好地把握語文課程和思政教育之間的平衡點,推動語文學科課程思政一體化的深入開展。
2.示范引路
學校倡導示范引路,利用典型課例指導教學,幫助教師逐步明確思政一體化的課堂教學樣式。2023年9月,學校組建了語文和思政聯(lián)合教研組,通過選課、備課、磨課、改課等環(huán)節(jié),精選了一批典型課例,并從中分析有效的策略,形成了可供推廣應用的經(jīng)驗。
3.專題研訓
學校通過專題研訓破解難題,打通思政一體化背景下學科教學的實施路徑。2023年10月20日,學校圍繞“學科思政教學一體化”進行了專題教研活動,通過觀摩課展示、教師自評、專家點評等三個環(huán)節(jié),提出了改進意見和具體的操作策略。
三、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果
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語文學科課程思政取得了顯著成果。一方面,語文學科的獨特元素豐潤了思政教育的內(nèi)涵;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強化了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fā)揮立德樹人的合力。
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學校通過語文學科的課程思政實現(xiàn)了兩者的有機融合,有效增強了課程的育人價值。一方面,學校在語文教學的目標中提出了育人的要求,以引發(fā)教師的重視;另一方面,學校在布置語文作業(yè)時,也注重融入育人理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學校通過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了學生深度學習,實現(xiàn)了課堂學習與生活運用的緊密結合,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課程思政為語文教學賦予了新的使命。多年來,學校不斷提升對語文學科課程思政的認識深度,持續(xù)增加實踐厚度,逐步提升育人溫度。未來,學校將繼續(xù)把課程思政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途徑,更加扎實地推進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的一體化發(fā)展,努力培育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6.
[2]鄒智鋒.以互文閱讀推進課內(nèi)外閱讀的有效整合——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22(8):81-83.
責任編輯︱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