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簡所見“新地”的界定應改變過去以時間界定為主線的研究取向,立足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宏觀視角,考察郡制推展、罰戍署地規(guī)定與“新地”劃郡而治、“東故徼”分界下的故秦地與“新地”,結合空間關系進行重新界定?!靶碌亍睂嶋H以郡為單位進行劃定,在時間上,“新地”可能是秦王政十七年至十九年間開始設置;在空間上,秦統(tǒng)一前東部邊境防線“東故徼”變成統(tǒng)一后故秦地與“新地”的分界線。由此“中縣道”、故秦地之郡與“新地”構成秦統(tǒng)一后的“差序疆域”。
[關鍵詞]秦代 “新地” “差序疆域”
[DOI編號]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2.013
一、問題的提出
秦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地方制度突出的變化是由縣制為主導向郡縣制轉型。在此過程中,新郡設置與郡制推行隨著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不斷占領關東六國之地而展開。其中“新地”的發(fā)現(xiàn)與重構無疑為進一步深化秦地方治理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空間。圍繞“新地”,學者針對新地吏與新黔首問題已作細致考察。參見于振波:《秦律令中的“新黔首”與“新地吏”》,載《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期;金慶浩:《里耶秦簡中所反映的秦對南方的統(tǒng)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編:《秦俑博物館開館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秦俑學第七屆年會會議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孫聞博:《秦漢帝國“新地”與徙、戍的推行——兼論秦漢時期的內外觀念與內外政策特征》,載《古代文明》2015年第2期;沈剛:《簡牘所見秦代對南方新占領地區(qū)特殊統(tǒng)治政策探析》,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簡牘博物館編:《簡牘學研究》第六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朱錦程:《秦對新征服地的特殊統(tǒng)治政策——以“新地吏”的選用為例》,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第2期;張夢晗:《“新地吏”與“為吏之道”——以出土秦簡為中心的考察》,載《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3期。
不過,新的問題隨之產生,一個基礎性問題是“新地”的性質與范圍如何界定。關于“新地”的較早記錄是睡虎地木牘所見“新地城”,先行研究主要討論其是否指云夢古城安陸縣。參見黃盛璋:《云夢秦墓兩封家信中有關歷史地理的問題》,載《文物》1980年第8期;劉玉堂:《秦漢之安陸并非新地城——與黃盛璋同志商榷》,載《文物》1982年第3期。琴載元先生推測,“新地城”在淮陽的“反城”或在附近新修筑的城[1]。張家山漢簡《奏讞書》又記載“荊新地”,蔡萬進先生指出其是秦攻取楚之“陳以南至平輿”“淮南”“荊江南地”等地[2]。琴載元先生認為,有別于秦昭王二十七年前后占領“荊地”,始皇二十四年滅楚所占領地稱為“荊新地”[3]。
近年里耶、岳麓秦簡新出“新地”相關史料,據(jù)此有些研究在行文中將“新地”理解為秦兼并戰(zhàn)爭新征服之地。參見于振波:《秦律令中的“新黔首”與“新地吏”》;曹旅寧:《岳麓書院新藏秦簡叢考》,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沈剛:《簡牘所見秦代對南方新占領地區(qū)特殊統(tǒng)治政策探析》。另有相關成果探討“新地”的具體確立時間,形成五種說法:秦王政十八年“大興兵”陸續(xù)消滅諸國所立郡縣參見孫聞博:《秦漢帝國“新地”與徙、戍的推行——兼論秦漢時期的內外觀念與內外政策特征》;《里耶秦簡:地方行政研究的新起點》,載《光明日報》2019年1月7日第14版。、至少秦王政五年后納入統(tǒng)治的地區(qū)[4]、秦王政十六年至二十六年間占領地區(qū)[5]、秦王政即位后新占領土地[6]、秦王政十七年滅韓開始新占領的區(qū)域[7]。此外,尹在碩先生指出“新地”是秦所占領的舊六國地區(qū)[8]。琴載元先生認為,“新地”是秦統(tǒng)一前后滅六國時占領的地區(qū),潁川郡除外[9]。
綜上所見,“新地”界定的研究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相關問題還可再行檢討?!对缆辞睾啠ㄎ椋放c《岳麓秦簡(陸)》所見律令中明確出現(xiàn)“新地”:
廿六年正月丙申以來,新地為官未盈六歲節(jié)(即)有反盜(《岳麓秦簡(伍)》,簡030)[10]48
殿者,貲守、守丞、卒史、令、丞各二甲,而令獄史均新地(《岳麓秦簡(伍)》,簡051)[10]55
□者以失期不從其事論之,均□教獄史、內〈冗〉佐居新地者,皆令□□□新地日(《岳麓秦簡(伍)》,簡267)[10]186
其毋爵者,令以卒戍新地(《岳麓秦簡(陸)》,簡016)[11]52
居有貲責(債),謁居新地。(《岳麓秦簡(陸)》,簡250)[11]179
作為一個法律中的地域概念,“新地”應有一個明確的地域界線。因此,關于“新地”的界定應改變以時間界定為主線的研究取向,立足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宏觀視角,納入郡制推展與“東故徼”分布的范疇,綜合時空關系進行考察。
二、郡制推展與“新地”的性質
秦郡制推展與開疆拓土密不可分。隨著新領地的不斷兼并,秦郡不斷設置和發(fā)展。及至秦王政即位之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郡設置格局是:
當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12]223
當時秦分別以南、北、東向設置巴郡、蜀郡、漢中、南郡、上郡、河東、太原、上黨、三川(叁川)郡。實際置郡不僅于此,西面并設有隴西、北地郡,《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昭王時,“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12]2885。此外還有黔中、南陽、河內郡。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黔中郡設置于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南陽郡設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12]213。河內郡設置時間存有爭議,一方認為河內郡乃秦統(tǒng)一后分置,參見譚其驤:《秦郡新考》,載《浙江學報》1947年第2卷第1期;收入《長水集》上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頁;后曉榮:《秦代政區(qū)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99-101頁。另一方主張河內郡設于秦昭王時。參見馬非百:《秦集史》,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94-595頁;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載《文史》2006年第1輯;周群:《秦代置郡考述》,載《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4期。后者所論為是。
秦王政即位后,郡制推展與新占領地依然同步進行?!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
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12]224
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12]232
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12]234
可以肯定,秦通過郡制推行實現(xiàn)對新占領地的掌控。新占領地在秦朝廷眼中不僅是一片區(qū)域(地區(qū)),更是郡制規(guī)范下的一個個地方權力機構。
立足郡制推展的視角,秦“新地”性質分析可形成新的思路。由此根據(jù)秦“新地”與郡制推展的密切關系,對相關“新地”之史料可再作檢討,《岳麓秦簡(伍)》記載:
□□坐一□,丞、令、令史、官嗇夫吏主者奪爵各一級,無爵者以(?)官為新地吏四歲,執(zhí)灋令都吏循行案舉不如令【者】,論之,而上奪爵者名丞相,丞相上御史。都官有購賞貰責(債)不出者,如縣。(簡269-270)[10]187
此簡文殘缺,大意是針對故秦“無爵”之官吏犯罪進行一種處罰,即以故官職“為新地吏四歲”。如《岳麓秦簡(伍)》記載一則類似案例:“今南郡司馬慶故為冤句令,(詐)課,當廢官,令以故秩為新地吏四歲而勿廢,請論慶。(簡053-054)”[10]56再者“執(zhí)灋令都吏循行案舉不如令【者】”之中“都吏”是一種泛稱,指乘坐傳車的使者,其“循行案舉”是郡對縣的一種重要的監(jiān)察方式[13],說明處罰此類無爵者是以郡為單位進行。新近公布的一則材料,可以進一步加以印證:
諸吏為(詐)以免去吏者,卒史、丞、尉以上上御史,屬、尉佐及乘車以下上丞相,丞相、御史先予新地遠犫害郡,備,【以】次予之,皆令從其吏事新地四歲,日備免之,日未備而(詐)故為它,貲、廢,以免去吏,駕(加)辠一等。(簡248-249)[11]178
針對“諸吏為(詐)以免去吏者”進行處罰,處罰方式是“皆令從其吏事新地四歲”。其中“丞相、御史先予新地遠犫害郡”,直接指明“新地”與郡的密切關系?!盃狻蓖盃摺?,突出的意思,“害郡”指要害之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賈誼曰:“孝公既沒,惠王、武王蒙故業(yè),因遺冊,南兼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保?2]279“遠犫害郡”大意是指邊遠突出重要之郡[4]。此處丞相、御史所先予的“遠犫害郡”即屬于“新地”,足見是以郡為單位規(guī)劃“新地”。其他所見處罰為新地吏者,同是以郡為單位施行?!对缆辞睾啠懀酚涊d:
中縣史學童今茲會試者凡八百卌一人,其不入史者百一十一人?!こ悸勂洳蝗胝咛┑謵簽槔舳c其□(徭)故為(詐),不肎(肯)入史,以避為吏。為(詐)如此而毋罰,不便?!こ颊垼毫钐┦非惨詾榱蕱|縣官佐四歲,日備免之。日未備而有(遷)辠,因處之潦東。(簡252-254)[11]179-180
潦東,郡名,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重建為郡,參見譚其驤:《秦郡新考》;后曉榮:《秦代政區(qū)地理》,第77頁。屬秦“新地”。中縣史學童今歲會試者“典試故為詐,不肯入史,以避為吏”,處罰也是為新地吏四歲,只不過“新地”特別指定潦東郡,同可說明“新地”是以郡為單位而定。
綜上分析秦“新地”與郡制推展之關系,可以確定“新地”是以郡為單位進行劃定,其性質是指秦郡制推展過程中新置之郡,并非過去籠統(tǒng)認為:“新地”是秦新占領的一片區(qū)域(地區(qū))或者新立郡縣。
三、罰戍制度與“新地”的界定
罰戍制度作為一種戍役制度,是指將有罪過者懲罰性地遣往“新地”[14]。新出《岳麓秦簡(柒)》記載:
·尉議:中縣有罪罰當戍者及陽平吏卒當戍者,皆署瑯邪郡;屬邦、道當戍東故徼者,署衡山郡。它如令。綰請,許。而令中縣署東晦(海)郡,泰原署四川郡,東郡、參(三)川、穎(潁)川署江胡郡,南陽、河內署九江郡,南郡、上黨、屬邦、道當戍東故徼者,署衡山郡。(簡001-003)[15]61
綰請,許。而令郡有罪罰當戍者,泰原署四川郡,東郡、參(三)川、穎(潁)川署江胡郡,南陽、河內署九江郡,南郡、上(簡004)
(缺1)
者,署衡山郡,它如令。(簡005)
……□勿賞,所新取荊(簡006)
能入而當戍請(清)河、河間、恒山者,盡遣戍荊新地。清河、河間當戍者,各戍(簡007)[15]62-63
這些簡文是對罪人罰戍地域作出規(guī)定。其中“綰”有可能是《秦始皇本紀》所載二十六年(前221年) 至二十八年(前219年)的丞相王綰,參見晏昌貴:《秦簡牘地理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07頁;鄒水杰:《岳麓秦簡“蜀巴郡”考》,鄔文玲、戴衛(wèi)紅主編:《簡帛研究二○一八(秋冬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即此令文形成的時間是在秦始皇二十六至二十八年間。
從內容分析,簡004-007應與簡001-003是源自同一法令。首先,他們具有相同的邏輯結構,兩者規(guī)范的對象均是郡中應當罰戍的罪犯,處罰結果是罰戍的罪犯由原居地遣往指定的罰戍署地。其次,兩者所見罪犯的罰戍署地均是屬于“荊新地”,原居地均是秦故地。為醒目起見,現(xiàn)將被罰罪犯的原居地與罰戍署地列表1如下:
簡007中罰戍署地“荊新地”,可見于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24-161號簡案例十八“南郡卒史蓋廬、摯、朔,叚(假)卒史瞗復攸等獄簿”記載“所取荊新地”[16]363-365。此“所取荊新地”指秦新占領的楚地。晏昌貴先生認為,衡山、四川、江胡、九江郡等四郡當是秦攻滅楚國設郡之數(shù)目,為秦新占領的楚地(秦簡中常稱為“荊新地”)[17]109-113?!八拇?,過去訛寫為泗水郡,設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4年)[18]1251;江胡郡,可能是淮陽郡的前身,設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關于江胡郡,學界存在不同意見:陳偉《“江胡”與“州陵”——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兩個地名初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1期)認為江胡郡是會稽郡的前身;周運中《岳麓秦簡江胡郡新考》(http://www.bsm.org.cn/?qinjian/5342.html,2009年9月12日)指出江胡郡前身是楚之江東郡;凡國棟《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獻為主要切入點》(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第72-75頁)也認為江胡郡前身為江東郡,后為吳郡;于薇《淺談岳麓秦簡中的“江胡郡”與衡山郡》(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等編:《古文字研究》第30輯,中華書局2014年版)指出江胡郡是淮陽郡的前身;晏昌貴《秦簡牘地理研究》(第109-113頁)認為江胡郡是淮陽郡前身的說法比較可信。這里采用江胡郡是淮陽郡前身的觀點。;九江郡設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19];衡山郡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即已存在[20]??梢钥隙?,“所取荊新地”只是部分“新地”,“新地”應還包括新占領的關東其他國之地[21]。
《岳麓秦簡(叁)》案例一“癸、瑣相移謀購案”記載:“五月甲辰,州陵守綰、丞越、史獲論令癸、瑣等各贖黥。癸、行戍衡山郡各三歲(簡013)”[22]99。州陵是南郡屬縣,南郡為秦“故地”[23]。此案同樣把衡山郡作為南郡罪人罰戍的“新地”之一。又里耶秦簡8-429記曰:“罰戍士五資中宕登爽署遷陵書”[24]147,應是一份巴郡資中宕登爽被罰戍署洞庭郡遷陵縣的文書。巴郡是秦故地,洞庭郡屬于“新地”(詳見下文論述)。里耶秦簡8-1459+8-1293+8-1466還記載一則實例:
卅五年三月庚寅朔丁酉,貳春鄉(xiāng)茲敢言之:佐詘自言:士五,居泥陽益固里,故廢戍,署女陰。今□□
四歲謁告泥陽令□□
前書畏其不(正)
四月壬戌日入,戍卒寄以來。瞫發(fā)。詘手。(背)此簡綴合與解讀,參見陳偉:《“廢戍”與“女陰”》,http://www.bsm.org.cn/?qinjian/6414.html,2015年5月30日;姚磊:《里耶秦簡牘札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十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泥陽縣屬北地郡,為秦故地。女陰縣,《漢志》屬汝南郡,秦屬江胡(淮陽)郡,屬于“新地”。其“署女陰”即說北地郡泥陽縣士伍詘(詘,人名)戍署江胡(淮陽)郡女陰縣。此外,里耶秦簡所見罰戍署“新地”洞庭郡遷陵縣人員籍貫見表2。
表2 里耶秦簡所見罰戍署洞庭郡遷陵縣人員表資料來源: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1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2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表2中巴郡、南郡、內史、潁川、上郡、漢中郡人罰戍署之郡均是“新地”洞庭郡。其中巴郡、南郡、上郡、漢中郡均見于睡虎地秦簡“十二郡”,其與內史無疑屬于秦故地。潁川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后置郡,同見于上文岳麓秦簡有罪罰戍者的原居地,應屬于秦故地。
據(jù)上簡002-003記載:“泰原署四川郡;東郡、參(叁)川、穎(潁)川署江胡郡;南陽、河內署九江郡;南郡、上黨、屬邦、道當戍東故徼者,署衡山郡?!笨梢?,罪人所處之郡與罰戍署的“新地”之郡不同。明確可知,其中泰原、東郡、叁川、潁川、南陽、河內、南郡、上黨不屬于“新地”。再者《岳麓秦簡(伍)》記載:
●諸相與奸亂而(遷)者,皆別(遷)之,勿令同郡。其女子當(遷)者,東郡、參川、河內、穎(潁)川、請(清)河、河間、蜀巴、漢中、□亂,不從令者,貲二甲。(簡082-084)[10]66-67
針對“奸亂”罪犯遷往地作出規(guī)定,其東郡、叁川、河內、穎(潁)川、請(清)河、河間、蜀巴、漢中等郡“奸亂”罪犯應是遷往“新地”,可再印證東郡、叁川、河內、穎(潁)川、請(清)河、河間、蜀巴、漢中等郡屬秦故地。泰原、叁川、南郡、上黨、南陽、河內、蜀巴、漢中等郡較早設置,屬于秦“十二郡”建置時期[25]。東郡于秦王政五年置郡,潁川于秦王政十七年置郡,清河、恒山、河間郡的設置時間均早于潁川郡(詳見下文論述)。由此至少可以說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之前設置之郡不屬于“新地”。
據(jù)《岳麓秦簡(柒)》簡044-045記載:“·十九年八月辛丑,丞相請(中略)醫(yī)之新傅不中識(試)者,奪□令戍新地三歲,日備,勿令復疇?!保?5]75-76其中“十九年”應是秦王政十九年,這是目前所見“新地”最早出現(xiàn)的明確時間。由此可進一步推斷,在時間上來看,“新地”可能是秦王政十七至十九年間開始設置。
綜上可知,秦王政十七年(前233年)之前(包括十七年)設置之郡并不屬于“新地”,其中包括漢中、上郡、巴郡、蜀郡、河東、隴西、北地、南郡、南陽、上黨、太原、叁川、河內、黔中(巫黔)后曉榮《秦代政區(qū)地理》(第73-74頁)指出黔中郡實名巫黔郡,以為秦初名黔中郡,并楚巫郡后改稱巫黔郡。周群《秦代置郡考述》與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指出秦并楚巫郡、黔中郡,省巫郡,并入黔中郡,僅有黔中郡之名。、東郡、清河、恒山、河間、潁川等郡。
四、“東故徼”分界下的故秦地與“新地”
何謂“故徼”?里耶秦簡8-461號木方記曰:“邊塞為故塞;毋塞者為故徼”[24]155?!独镆睾啝┬a專ǖ?卷)》解釋:“塞,多指邊界上可以據(jù)險固守的要塞……隨著秦的統(tǒng)一,疆域的拓展,秦原來的邊塞不再是邊境,故而邊塞稱為‘故塞’。毋塞者,指雖是邊境但沒設要塞可以據(jù)守。同樣由于邊境線的變化,沒設塞的邊境被改稱為‘故徼’?!保?4]158-159翁明鵬先生指出,岳麓秦簡中“徼中”“徼外”分別是“故徼中”“故徼外”之省稱,其“徼”指的是故秦國的邊境而非秦王朝的邊境[26]。尚宇昌先生認為:“秦代的‘故塞’‘故徼’,是秦統(tǒng)一后初期的邊界。其內大體是傳統(tǒng)的‘華夏’地區(qū),其外是‘蠻夷’地區(qū)?!保?7]如此難于解釋為何“故塞”“故徼”中有“故”之稱,可再商榷。我們認為翁文解讀較為接近“故徼”之本義,比較可取。
可以確定,8-461號木方所載秦統(tǒng)一后“書同文”的內容。參見胡平生:《里耶秦簡8-455號木方性質芻議》,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臧知非:《從里耶秦簡看“書同文字”的歷史內涵》,載《史學集刊》2014年第2期;陳侃理:《里耶秦方與“書同文字”》,載《文物》2014年第9期。王貴元、李潔瓊指出,秦“書同文”告令頒布的時間在秦王政二十六年七月至八月十三日之間[28]。如此更準確說明,8-461號木方所見“故塞”“故徼”等概念界定的時間應和“書同文”告令頒布的時間一致。也就是說,“故塞”“故徼”的概念界定于一個確定的時間,并非隨著秦疆土的擴張而發(fā)生變更。
《岳麓秦簡(柒)》新見“東故徼”,可為“新地”之再界定提供新的史料。對于“東故徼”,趙志強先生指出,“東故徼”在安陸、沙羨、州陵一線,是秦南郡之東界,為秦南郡與衡山郡的界線[29]。南郡、上黨等地理位置不同,僅憑南郡確定“東故徼”的分布或有偏頗。琴載元先生指出,“東故徼”曾經是秦與六國對峙的戰(zhàn)線,統(tǒng)一后成為區(qū)分秦“故地”與“新地”的界線[30]。所論為是,然對于“東故徼”地理分布問題未作解答。晏昌貴先生認為,罰戍涉及罪犯的原居地與罰戍署地,其以“署”字為界,前者是罪犯原居地,后者是罪犯罰戍署地;進而認為“東故徼”是秦國東部邊境的“舊防線”,或是指原居地泰原、上黨、叁川、河內、東郡、潁川、南陽、南郡,從北至南共同構成拱衛(wèi)內史的一條半月形軍事防線,由于此八郡中潁川郡置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為最晚所設,故這條防線的形成應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之后不久[17]107-110。此從整體視角把握“東故徼”的分布,誠為卓識。不過,對于《岳麓秦簡(柒)》007號簡中的“清河、河間、恒山”三郡,晏先生未作論述,從而影響對“東故徼”地理問題的全面把握。
前文已述,《岳麓秦簡(柒)》004—007號與001—003號簡文源自同一法令,相對于罰戍署地四川、江湖、九江、衡山郡等處于“新地”而言,罪犯的原居地泰原、東郡、叁川、潁川、南陽、河內、南郡、上黨、清河、河間、恒山等應是屬于秦故地。是故,“東故徼”作為秦國東部邊境的“舊防線”,還應將清河、河間、恒山郡軍事防線納入進來。從秦滅趙之前的形勢分析,清河、河間、恒山三郡界域推進至趙國邊界,可能對趙國都城邯鄲南、西、北三面包圍,構成攻趙陣線。這條陣線可與泰原、上黨、叁川、河內、東郡、潁川、南陽、南郡等軍事防線銜接,共同形成秦故地的邊防線“東故徼”,東向面對燕、趙、魏、齊、楚國。詳見吳方基:《新出秦簡所見“東故徼”新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即刊。
最近李威霖先生認為,“東故徼”位于太原―東郡―南郡一線,并不包括“河間故徼”[31]。此說可再商榷。河間郡處于秦國與趙國之邊境,“河間故徼”應可作為“東故徼”的組成部分。如新刊《岳麓秦簡(柒)》記載:
·南陽尉史禹辤:公車司馬曰:令曰:諸坐課及坐它物當,當為新地吏,若戍故徼,而欲入(簡079)
(簡080-081略)
當之:禹以令史均故徼,入粟以除,不致令,禹不當入粟除均。·御史(簡082)
(簡083-084略)
·自今以來,諸坐課它物,當為新地吏,若戍故徼而欲入禾粟以除者,及節(jié)(即)有令得縣禾入(簡085)
石,以除為新地吏,若戍各二歲以下,許之?!び砉蕿楂E平獄史,坐不為囚簍,當均河間故徼一歲。(簡086)[15]87-89
上簡079—086所載主要是南陽尉史禹當不當“入粟以除均故徼”之事?!对缆辞睾啠ㄆ猓纷⑨專骸熬褐喚印T缆辞睾?013:‘有(又)令獄佐史均故徼一歲?!保?5]112可見簡086“均河間故徼”應是屬于“均故徼”的范疇。此說明“河間故徼”是秦“故徼”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前揭指出“故徼”是故秦國的邊境而非秦王朝的邊境,應是一種相對連續(xù)的界線,“河間故徼”不太可能獨立自成一段?!昂娱g故徼”即是河間郡邊界的舊軍事防線,如里耶秦簡9—1771記載:“令曰郡【有故徼者】□【故徼】”[32]359。河間郡作為秦進攻趙國的前線,“河間故徼”同樣位于秦國東部邊境,也應納入“東故徼”之中。
綜上所述,岳麓秦簡所見“東故徼”是統(tǒng)一前秦國東部邊境與關東諸國對峙的軍事防線,是由泰原、恒山、上黨、河內、河間、清河、東郡、叁川、潁川、南陽、南郡等從北至南共同構成。秦統(tǒng)一后,“東故徼”又作為秦故地與“新地”的分界線,其在秦對關東的統(tǒng)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五、“新地”空間規(guī)劃與秦代“差序疆域”格局
關于秦統(tǒng)一前的疆域結構,工藤元男先生據(jù)睡虎地秦簡記載,將秦和占領臣服地區(qū)的關系分為內臣、臣邦、外臣邦三個層次,是一個同心圓,即故秦為核心[33]98。沈剛先生進一步認為,秦內外分別取向同樣適用于對待中原諸國,以秦地為本位,對新占領地區(qū),主要是南部地區(qū)實行特殊統(tǒng)治政策。參見沈剛:《秦人與它邦人——新出秦簡所見秦代人口身份管理制度一個方面》,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編:《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九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簡牘所見秦代對南方新占領地區(qū)特殊統(tǒng)治政策探析》。孫聞博先生從秦“新地”與徙、戍的推行的視角,同樣指出秦時期存在內外觀念[34]。秦統(tǒng)一后,國家疆域格局隨著領土的擴張而不斷調整,調整的方向仍然是據(jù)故秦為核心,大致以內外分層模式進行不斷擴大。從此角度審視“新地”空間規(guī)劃可以形成新的認識。
從秦郡的空間特征觀察,晏昌貴先生指出,巴郡、蜀郡、漢中、北地、隴西、上郡、南郡、黔中(巫黔)、南陽、河東、河內、叁川是秦郡空間分布的第一圈層,共同形成拱衛(wèi)內史的格局;太原、上黨、潁川、東郡在第一圈層的東部外圍,可以視作秦郡分布的第二圈層;秦發(fā)動攻滅六國的最后戰(zhàn)爭,滅六國設郡,可以看做秦郡分布的第三圈層[17]113-114。所論甚有啟發(fā)。
然從新出岳麓秦簡所見,秦統(tǒng)一后的疆域格局是由“中縣道”、故秦地之郡和“新地”構成的“差序疆域”格局,與此三圈層說有所不同。如《岳麓秦簡(肆)》024—025號簡記載:“亡不仁邑里、官,毋以智(知)何人?。ㄒ玻锌h道官詣咸陽,郡【縣】道詣其郡都縣。”[35]46-47其說明秦代將疆域大致區(qū)分為“中縣道”與郡。歐揚先生指出,“中縣道”的“中”非“關中”的簡稱,而是標識其由中央直轄,并不屬于郡[36]。高智敏先生認為,秦統(tǒng)一前夕,其疆域內已形成“中—郡”的分別,“中”即是“中縣道” ,指秦邦舊土未設郡的區(qū)域。參見高智敏:《由“邦”到“天下”——秦“邦”更名所見制度變革及其意義》,載《中華文史論叢》2019年第2期。孫聞博《秦漢“內史—諸郡”武官演變考——以軍國體制向日常行政體制的轉變?yōu)楸尘啊罚ā段氖贰?016年第1輯)提出:“指稱京師之‘中’,多相對地方郡國而言?!笨蓞⒖础S秩纭对缆辞睾啠ㄋ粒酚涊d:
郡及襄武、上雒、商、函谷關外人及(遷)郡、襄武、上雒、商、函谷關外男女去,闌亡、將陽,來入之中縣道,無少長,舍人室,室主舍者,智(知)其請(情),以律(遷)之。典、伍不告,貲典一甲,伍一盾。(簡053-054)[35]56
郡及關外黔首有欲入見親、市中縣【道】,【毋】禁錮者?。ㄒ玻?,許之。(簡366)[35]216
簡366“關外”應是“襄武、上雒、商、函谷關外”的省稱。簡文同樣可見“中縣道”與郡及關外的區(qū)分,可作為秦代疆域格局中的最核心地域。
同時,秦朝將“中縣道”之外的疆域又進行差序化,以“東故徼”為界線分出故秦地之郡與“新地”。前文提出,秦王政十七年(前233年)之前(包括十七年)設置的故秦地之郡有漢中、上郡、巴郡、蜀郡、河東、隴西、北地、南郡、南陽、上黨、太原、叁川、河內、黔中(巫黔)、東郡、清河、恒山、河間、潁川等郡。此外還可能包括雁門、云中、九原郡。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秦大舉向趙進攻,將取得的趙地建立雁門、云中郡[37]429。九原置郡時間有所爭論,主要有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之時置郡說與秦始皇三十三年置郡說。詳見史念海:《論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2輯;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后曉榮:《秦代政區(qū)地理》,第84-88頁。根據(jù)《史記·刺客列傳》記載燕太子與荊軻言:
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12]2531
其中“王翦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云中”的時間是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王政)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12]233“王翦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漳、鄴”,進攻目標是趙國都城邯鄲,“李信出太原、云中”,進攻目標應是趙國代地。由此可以進一步確證云中郡在秦滅趙之前已為秦郡。九原郡位于云中郡西面,與秦上郡接壤。《史記·趙世家》又載:“(趙)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保?2]1812可見,對秦而言,九原、云中的地理位置之重要。九原與云中、雁門郡應該均在秦滅趙之前已為秦郡。
相對于“中縣道”與故秦地之郡而言,“新地”當屬秦代疆域的外圍??梢钥甲C的是,“新地”包括四川、江胡(淮陽)、九江、衡山、洞庭、蒼梧、東海、薛郡、泰山、瑯琊、臨淄、鉅鹿、代郡、碭郡、潦東、漁陽等郡。四川、江胡(淮陽)、九江、衡山、潦東郡屬于“新地”,可見前文論述。關于洞庭郡,里耶秦簡8-1516記載:
廿六年十二月癸丑朔庚申,遷陵守祿敢言之:沮守瘳言:課廿四年畜息子得錢殿。沮守周主。為新地吏,令縣論言史。·問之,周不在遷陵。敢言之。[24]343
沮縣屬漢中郡,屬秦“故地”。遷陵屬洞庭郡,周(人名)遷往洞庭郡遷陵縣為新地吏,顯然洞庭郡作為“新地”之一。洞庭郡設置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與其同時設置的蒼梧郡也屬新地,已有詳論,茲不贅言[3]?!对缆辞睾啠ㄎ椋酚涊d泰山、瑯琊郡為“新地”例證可進一步說明:
●泰山守言:新黔首不更昌等夫妻盜,耐為鬼薪白粲,子當為收,柀(彼)有嬰兒未可事,不能自食,別傳輸之,恐行死。議:令寄長其父母及親所,勿庸別輸。丞相議:年未盈八歲者令寄長其父母、親所,盈八歲輒輸之如令?,樞埃ㄧ穑┛け?。(簡073-075)[10]63
簡中“泰山守”應為泰山郡守,如里耶秦簡所見洞庭郡守一般稱為洞庭守(8-61+8-293+8-2012[24]46、8-657[24]193、8-755[24]217等),《岳麓秦簡(肆)》所見東郡守,《岳麓秦簡(伍)》所見蒼梧守、南陽守、河間守等。新黔首與新地吏相對應,居住于“新地”[38]。在對待此新黔首問題上,瑯琊郡比泰山郡,說明兩者同屬“新地”。關于臨淄、東海、薛郡、鉅鹿、代郡、漁陽、碭郡,于振波、朱錦程論述新黔首爵位信息時指出,新黔首籍貫屬于這些郡,詳見表3。
表3 趙背戶村刻文與里耶秦簡中部分新黔首籍貫參見于振波、朱錦程:《出土文獻所見秦“新黔首”爵位問題》,載《湖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本表在其基礎上略有刪改。
需要說明,趙背戶村瓦志刻文出土于陜西始皇帝陵西側趙背戶村百余座皇陵修建者的墓葬,記載有墓主人籍貫、爵位、姓名等信息。表3中平陰縣,于、朱之文認為擬屬三川郡,應再檢討?!妒酚洝ぺw世家》記載:“(趙幽繆王遷)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12]1832。平陰為戰(zhàn)國時期趙國所置縣[39],趙幽繆王遷五年即公元前231年,三川郡早在公元前249年已為秦郡,此時平陰不可能屬秦三川郡。趙國平陰縣位于代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攻代,設置代郡,是故平陰縣應屬代郡。表3中芒縣,于、朱之文認為擬屬宕郡,晏昌貴認為屬四川郡[17]136。戰(zhàn)國時期魏國已置芒縣[39],四川郡處于故楚地,故芒縣不太可能屬于四川郡。秦末劉邦“亡匿,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因而起兵,后駐軍于碭,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12]348-356。由此可見,芒縣與碭臨近,應是屬于地處魏地的碭郡。碭郡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滅魏后置郡。表3中臨淄、東海、薛郡、鉅鹿、代郡、漁陽、碭郡與瑯琊、九江、江胡(淮陽)、衡山等郡一樣均屬于“新地”。
可見,四川、江胡(淮陽)、九江、衡山、洞庭、蒼梧、東海、薛郡、泰山、瑯琊、臨淄、鉅鹿、代郡、碭郡、潦東、漁陽等郡均屬于“新地”。其中四川、江胡(淮陽)、九江、衡山、洞庭、蒼梧、東海、薛郡屬故楚國,泰山、瑯琊、臨淄郡屬故齊國,鉅鹿、代郡屬故趙國,碭郡屬故魏國,潦東、漁陽屬故燕國。這些“新地”之郡均是秦大興兵攻取趙、燕、魏、楚、齊五國之地所置郡。
綜上所述,由于“新地”的納入,秦統(tǒng)一后重新調整疆域,建構由“中縣道”、故秦地之郡和“新地”組成的“差序疆域”格局。其中“新地”處于外圍,被視為“遠方”之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長子扶蘇諫始皇咸陽坑儒時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保?2]258此“遠方黔首”可能是指“新地”所在的新黔首。據(jù)此進一步可以推知,秦統(tǒng)一之后繼續(xù)開疆拓土所置新郡,同可歸屬“新地”。
[參 考 文 獻]
[1]琴載元.秦‘楚地’形勢南郡[J].中國古中世史研究,2014(31).
[2]蔡萬進.秦“所取荊新地”與蒼梧郡設置[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3]琴載元.秦洞庭、蒼梧郡的設置年代與政區(qū)演變[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4]朱錦程.秦對新征服地的特殊統(tǒng)治政策——以“新地吏”的選用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2).
[5]張夢晗.“新地吏”與“為吏之道”——以出土秦簡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史研究,2017(3).
[6]張韶光.試論簡牘所見秦對邊緣地區(qū)的管轄[J].史學月刊,2020(8).
[7]陳光.簡牘所見秦新地統(tǒng)治政策——兼論秦朝驟亡的原因[J].古代文明,2022(3).
[8]尹在碩.秦‘新地’[J].中國古中世史研究,2017(46).
[9]琴載元.秦代‘新地’吏員[J].中國古中世史研究,2018(49).
[10]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伍)[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
[11]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1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3]單印飛.都吏新解[J].出土文獻,2022(3).
[14]沈剛.里耶秦簡所見戍役種類辨析[C]//簡帛研究:二〇一五(秋冬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5]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柒)[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
[16]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7]晏昌貴.秦簡牘地理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18]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M]//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二十五史補編(第一冊).上海:開明書店,1936.
[19]譚其驤.秦郡新考[J].浙江學報,1947(1).
[20]于薇.淺談岳麓秦簡中的“江胡郡”與衡山郡[C]//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
[21]琴載元.秦代“荊”地名的指向——以“南陽”為切入點[J].南都學壇,2015(5).
[22]朱漢民,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叁)[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23]陳偉.“江胡”與“州陵”——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兩個地名初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1).
[24]陳偉.里耶秦簡牘校釋:第1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25]晏昌貴.秦簡“十二郡”考[C]//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輿地、考古與古史新說——李孝聰教授榮休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
[26]翁明鵬.說秦簡牘中“徼”的含義及時空問題[J].勵耘語言學刊,2019(1).
[27]尚宇昌.“故塞”“故徼”的由來與秦并天下[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2(1).
[28]王貴元,李潔瓊.秦“書同文”告令頒布具體時間考[J].學術研究,2021(1).
[29]趙志強.西陵縣與“東故徼”[C]//出土文獻:第5輯.上海:中西書局,2014.
[30]琴載元.漢初“關外郡”設置源流[J].中國古中世史研究,2015(38).
[31]李威霖.秦“故徼”考論[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3(2).
[32]陳偉.里耶秦簡牘校釋:第2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
[33]工藤元男著,廣瀨薰雄,曹峰譯.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34]孫聞博.秦漢帝國“新地”與徙、戍的推行——兼論秦漢時期的內外觀念與內外政策特征[J].古代文明,2015(2).
[35]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肆)[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36]歐揚.岳麓秦簡“毋奪田時令”探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37]楊寬.戰(zhàn)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8]于振波.秦律令中的“新黔首”與“新地吏”[J].中國史研究,2009(3).
[39]吳良寶.戰(zhàn)國文字所見三晉置縣輯考[J].中國史研究,2002(4).
[責任編輯 王洪軍]
The “New Land” in the Qin Slips and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ial Sequence Territory in the Qin Dynasty
WU Fang-ji WU Fang-lang
Abstract:The “new land” in the Qin slips should be redefined, as past research has considered the term to be based on chronology, when it should rather be viewed based on the macro perspective of the Qin unification war, and an examination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county system, the positioning of armies and disciplinary actions in the “new land,” and the division of counties into “old eastern money land” and “new land” .This implies that the “new land” was actually defined in terms of counties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rather than chronology. In chronological terms, the new counties established after the collapse of Han in the 17th year of the reign of Zheng, King of Qi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Yingchuan County were defined as “new land”; in spatial terms, the “east gujiao” , the eastern border defence line of the former Qin Empire, becam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and that had already been controlled by the Qin dynasty and the “new land” after the unification. Therefore, “Zhongxian Dao”, consisting of the counties of the old Qin land and the “new land” , formed the differential sequence territory 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Qin.
Key words:Qin Dynasty “new land” “differential sequence territory”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出土文書與秦代地方治理研究”(22FZSB01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大一統(tǒng)視野下秦朝‘新地’治理研究”(21YJA770012)
[作者簡介]吳方基,嘉應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梅州 514015);吳方浪,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南昌 3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