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在設計小學英語教學活動時,可將預期的教學結果作為起點,使評價設計先于教學活動設計。這樣的逆向設計能使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對學生開展精準教學,進而更好地提升他們的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英語;逆向教學設計;單元整體
師在開展單元教學設計時,可先確定教學的預期,也就是說,教師可先通過多元評價確定學生在這個單元中所要達到的目標。然后,教師可設計不同的情境與多樣的活動,給學生提供學習理解、實踐應用和遷移創(chuàng)新的機會。在這種教學設計模式中,教師將學生的學習結果和能力發(fā)展作為教學關注的重點,可促進學生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
一、基于單元主題,前置教學成果
教師在進行逆向教學設計時,可先基于單元主題,確定教學目標,前置教學成果,再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和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能設計與單元學習目標相匹配的評估工具,以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教師所設計的評估工具要有多方面的作用,不僅要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一)設置單元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在逆向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先設置單元目標,給學生具體的方向以及明確的任務。這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自主地運用資源開展個性化學習。
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主要涉及的是安徒生的著名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1]。通過學習,學生要能意識到誠實和勇敢的重要性,并要能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樣,勇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堅持自己的價值觀。筆者從單元主題和學科素養(yǎng)等維度出發(fā),統(tǒng)整單元目標。
1.知識理解維度
能聽懂、會讀king、clothes、was、were、magic、clever、foolish、walk through、people、shout、beautiful、wear、point at、laugh等核心詞匯,并能將這些詞匯與故事的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相關聯(lián)。
2.溝通與交流維度
能用簡單的英語描述故事情節(jié),能運用“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 clothes.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 clothes.”等句子,能開展合作討論,能表現(xiàn)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言行與舉止。
3.思維與學習方法維度
能正確理解并朗讀教材文本的內(nèi)容,能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體驗表演故事的快樂,能明白為人要誠實、待人要真誠的道理。
4.文化與社會維度
能理解誠實和勇敢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合作表演故事。
(二)拋出核心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
在開展逆向教學設計時,筆者以what、when、how這三個疑問詞作為抓手,出示單元核心問題,鼓勵學生在自主預習、小組合作、社會實踐等活動中進行思考。
就what而言,筆者設置這些問題:“What is the main lesson of this story? What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What are the main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haracter?”。
就when而言,筆者設置這些問題:“When did the events in the story happen? When did the character make important decisions?”。
就how而言,筆者設置這些問題:“How does the main character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story? How do you like the story?”。
筆者設置的這些核心問題不僅適用于閱讀板塊,還適用于單元其他板塊出現(xiàn)的語篇。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在小組內(nèi)進行討論,可基于文本開展角色扮演,可繪制與人物、事件相關的圖畫,可開展結合文本的多元化寫作活動。借助這些活動,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入思考。
(三)確定預期成果,推動學生遷移運用
在開展逆向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能根據(jù)單元目標和核心問題,確定學生在學習這一單元后可能收獲的學習成果。筆者將預期成果分成三個部分,一是預期學習理解成果,二是預期技能掌握成果,三是預期遷移運用成果。
預期理解成果要求學生深入理解“The king's new clothes”的單元主題。預期技能掌握成果要求學生能聽懂、會讀“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king. The king was happy. He liked new clothes. Two men visited the king.”等句子。預期遷移運用成果要求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不僅要知道“The king was foolish. The cheaters were dishonest. The people were dishonest. The boy is honest.”,還要知道什么是誠實。
學生從一開始了解這個童話故事,到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主要對話,再到知曉故事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根據(jù)預期成果的指引,借助語言知識和技能一步步地解決問題。
二、基于預期成果,確定評估依據(jù)
在開展逆向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預設教學的目標、核心問題,還要思考用什么樣的依據(jù)評估學生的學習水平。
(一)評估依據(jù)一:學生的口頭表達
筆者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口頭表達,從而判斷他們對知識和技能的運用情況。
首先,筆者觀察學生在課前五分鐘自由對話的情況。其次,筆者觀察學生在課上提了多少問題、回答了多少問題。再次,筆者觀察學生在小組中的合作情況,即學生陳述了什么問題、表達了什么觀點、如何評價別人的表達等。最后,筆者觀察學生在角色扮演、辯論賽等活動中的表現(xiàn),即學生說了多少臺詞、臺詞流暢度如何、在辯論賽中開展了幾個回合的陳述與反駁等。
(二)評估依據(jù)二:學生的項目作品
在開展逆向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將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要對這一目標進行評估,教師可收集學生的項目作品作為評估依據(jù)。
在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中,筆者要求學生創(chuàng)編新的故事。這對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因此,筆者組織學生開展項目化學習,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小項目。比如第一個小項目可設為設定故事的背景、主要角色和發(fā)展情節(jié);第二個小項目可設為設計故事主要角色的外貌特征、性格特點和關系等;第三個小項目可設為選擇關鍵場景,繪制對應的插圖;第四個小項目可設為用英語完成故事的書面表述;第五個小項目可設為收集圖片、音頻或視頻等素材,增強故事的展示效果。筆者基于項目作品,對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進行評估。
(三)評估依據(jù)三:學生的合作學習
在開展逆向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能有效地評估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應用情況?;诖?,教師可觀察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xiàn),要看到學生是怎樣運用所學知識來與他人合作的;要看到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觀點和建議;要看到學生能否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技能。
筆者在觀察學生的小組合作表現(xiàn)時,集中觀察學生的意見交流、分工合作、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
(四)評估依據(jù)四:課堂的視頻記錄
教師可將課堂錄制的視頻作為重要的評估依據(jù)。
具體而言,筆者借助電子白板將課堂的師生互動記錄下來,在課后回放視頻。在回放時,筆者重點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即是否積極舉手、是否主動參加小組合作,是否認真完成課堂練習等。此外,筆者還關注學生參與課堂問答時的反應速度和思考深度。
(五)評估依據(jù)五:學生的自我評價
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的自評作為重要的評估依據(jù)。
筆者從三個維度引導學生自評。就理解維度而言,筆者引導學生評價自己能否厘清故事有幾個場景、有幾個主要人物、人物之間有什么關系等;能否用英語解釋故事的主題;能否說出類似“Be honest rather than clever.”的句子。就技能掌握維度而言,筆者引導學生評價自己能否使用正確的語音、語調和有情感地朗讀故事;能否回答筆者設置的核心問題;能否用劇本表演的方式展示the king、the two men、the officials、the crowd、the little boy的形象。就學習遷移維度而言,筆者引導學生評價自己能否就故事的主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否再創(chuàng)編一個新的故事。
三、依據(jù)評估細則,重塑教學活動
開展教學活動是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方式。教師在設置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從而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2]。
(一)設置探索性學習活動
首先,筆者展示與這個故事的作者、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再向學生提出問題,以引導學生思考。筆者提問學生:“What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What is the king doing? What is that child doing? What are people doing? Have you heard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before? Can you briefly describe the general content of these pictures?”。其次,筆者向學生展示與這個故事相關的聽力、短視頻、繪本等材料,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語言材料中理解故事內(nèi)容。學生在觀看、討論、揣摩這些材料的過程中,探索如何提取關鍵信息。最后,筆者為學生提供《安徒生童話》、微課等資源,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自主探索。學生提問:“What will the king do to the little boy? When did the little boy speak? How did the little boy feel when he said this?”。
(二)設置角色扮演類活動
教師可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的角色扮演類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英語學習,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首先,筆者讓學生扮演小老師,向其他同學提出各種問題,這能檢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其次,筆者讓學生挑選喜歡的人物進行分組表演,這能考查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再次,筆者讓不同的學生扮演king這個角色。最后,筆者讓學生續(xù)寫故事情節(jié)并進行表演,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三)設置實踐和應用活動
教師可將探討單元的主題意義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這符合單元整體教學的要求。
例如,筆者讓學生去采訪同學,問問同學對于honest與dishonest有哪些不一樣的想法。借助這樣的實踐,學生能夠更好地分辨故事中哪些人物是誠實的、哪些人物是不誠實的。又如,筆者讓學生嘗試用英語表達誠實的行為表現(xiàn)。學生能列舉tell the truth、admit mistakes、never cheat、respect others、keep promises等。這樣的活動能引導學生將單元學習與生活情境相關聯(lián),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的內(nèi)涵和價值[3]。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開展逆向教學設計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掌握單元知識和技能。在開展逆向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能提煉單元的主題意義,幫助學生整合零散的知識。在逆向教學設計的引導下,學生能將單元不同板塊之間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關聯(lián),從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盛仕英.逆向教學設計理念下如何設計表現(xiàn)性任務[J].新世紀智能,2023(A0):13-14,17.
[2]馮丹清.逆向教學設計理念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以PEP《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3 My weekend plan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3(Z2):61-64.
[3]林幼朵.逆向教學設計理念下的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設計:以仁愛版七年級下冊Unit 8 Topic 1 Section A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8):62-64,130.
作者簡介:黃婧帆(1996—),女,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紫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