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粵
摘 要:世界文化多樣性對國際中文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將針對國際中文教育存在的服務對象需求不一、現實任務各執(zhí)己見、專業(yè)師資不足、全球教材建設不足、教學內容存在文化疏離現象、“教”與“學”之間存在風格沖突以及國際社會對國際中文教育存在認知誤解等問題分別進行討論,并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文化多樣性視角;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困境
當今時代,世界文化展現出了多樣性,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因此,將中文教育發(fā)展與世界文化多樣性相互結合,基于文化多樣性的視角創(chuàng)新求變,精準應對不斷出現的問題與挑戰(zhàn),對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發(fā)展具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文化多樣性視角的價值判斷
(一)文化多樣性的內涵
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將“文化多樣性”定義為:“文化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方具有不同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具體表現為構成人類的各群體和各社會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性?!?005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主要關注了國與國之間文化差異所構成的文化多樣性。一些學者對國與國間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多樣性提出了看法。泰勒·考恩指出,文化多樣性的概念實際上有著多種內涵,既是國家間的多樣性,也是內部的多樣性,還存在其他層面的多樣性,這些多樣性之間也會存在分歧。[1]Robert Albro認為,還應該關注文化多樣性與特定文化主體的關系?!拔幕鄻有浴钡慕缍ú⒉皇且患菀椎氖虑椋枰狼闆r而定。
(二)基于文化多樣性視角審視國際中文教育的意義
中國正進一步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文化多樣性來審視國際中文教育在全球的發(fā)展狀況。既要站在我國的角度看,也要從世界多樣性的文化角度看。從中國的視角看,近幾十年全球掀起一股“漢語熱”的風潮,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國際中文教育對比之前有了傲人的成績。漢語學習群體呈現出全球分布不均的特點。國際中文教育要勇擔向全世界傳播漢語的責任與使命,加強自身發(fā)展,繼續(xù)加大全球漢語推廣力度。
二、文化多樣性視角下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的困境
本文基于文化多樣性視角來審視國際中文教育的發(fā)展困境,提出國際中文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服務對象需求多樣
隨著時代發(fā)展,中國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海外中文學習者學習的需求也有了較大變化。學習者的需求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學習者整體學習的需求不斷增強;低齡學習者成為國際中文教育重要的需求增長源;從學歷化到“中文+”。[2]
(二)現實任務各執(zhí)己見
國際中文教育蓬勃發(fā)展到今天,教育領域仍對國際中文教育擔任的現實任務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國際中文教育重在傳播中國文化,有人認為國際中文教育是教外國人學會用漢語進行交際,還有人將兩種觀點結合起來,認為既要讓學習者學會用漢語進行交際,也要傳播漢語文化。怎樣精準定位國際中文教育擔任的現實任務,是目前需明確的問題。
(三)專業(yè)師資不足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重視漢語教育,開始制定有助于漢語在本地區(qū)傳播的政策。當前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球4000多所大學、3萬多所中小學、4.5萬多所華文學校和培訓機構開設了中文課程,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達2億。漢語教師的國際需求量不斷增加,對教師專業(yè)化的要求也不斷增強,出現了教師數量與質量不足的問題。
(四)全球教材建設不足
綜觀全球中文教學資源現狀,紙質版中文教材類型較為充足,但多數為“通用型”,而國別型、區(qū)域型等專用漢語教材較少。幼兒、中小學教材也偏少,在各年齡層次的分布不均衡。
(五)教學內容存在文化疏離現象
中國文化是國際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綜觀現有的漢語教材,不難發(fā)現存在文化疏離的現象。有的教材包含了中國文化部分,但大都是零碎的、片段的、散亂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教學大綱。
(六)“教”與“學”之間存在風格沖突
中文學習者與國際中文教師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接受不同的教育,擁有各自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個人經歷,在教學中會產生“學”與“教”之間的風格沖突。這種“教”與“學”主體之間的風格沖突,一方面會影響學習者學習中文的興趣,另一方面使學習者與教育者之間產生交流障礙,不利于教學順利進行。
(七)國際社會對國際中文教育存在誤解
中國日益強大,國際中文教育的發(fā)展態(tài)勢越來越好,但外界仍對國際中文教育存在誤解,甚至借助一些“莫須有”的理由去限制、打壓,甚至關??鬃訉W院。這對國際中文教育的安全與健康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文化多樣性視角下國際中文教育的應對策略
文化多樣性視角下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面臨著諸多難題,本文基于對國際中文教育的深刻認識,冷靜分析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存在的不足,從而提出以下應對方法。
(一)服務對象精準化
首先,基于學習者需求特點,制定職業(yè)技能中文標準,開發(fā)“中文+職業(yè)”系列課程,與中外院校、企業(yè)、社會組織開展“中文+職業(yè)”項目,助力學習者不斷發(fā)展。其次,中文教育要適應學習者整體需求不斷增強的態(tài)勢,基于學習者的意愿,實現國際中文教育雙向性發(fā)展、本土化和國際化的創(chuàng)新。最后,對于低齡學習者數量的增加,應該變更舊觀念,積極規(guī)劃和完善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新藍圖,開展低齡學習者的教育研究,建立國外中小學中文師資長效機制,針對低齡學習者制定教學標準,編寫針對低齡學習者的本土教材,推出面向低齡群體的中文學習品牌項目。
(二)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使命
國際中文教育既要教授漢語交際技能,也要傳播中國文化,更深層次的目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全世界人民形成共識,國際中文教育可以成為形成世界共識的橋梁和紐帶,為世界人民深入交流創(chuàng)造機會。崔希亮表示:國際中文教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應該有所作為,這是由國際中文教育的使命和性質決定的,國際中文教育自誕生之日就肩負著在全球范圍內教授漢語與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讓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合作交流更加順暢,推動世界和平與發(fā)展。[3]國際中文教育的最終使命是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貢獻中國力量。
(三)提高師資專業(yè)化水平
提高師資專業(yè)化水平,要重視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推動漢語國際教育成為國際一流學科,要抓住創(chuàng)建‘雙一流的時機,對照中國一流學科建設標準,加強與完善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的頂層設計,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學科”[4]。培育中文教育人才,提升教師的教育層次。立足國內,推動國內各大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為國際中文教育供給高層次的專業(yè)人才。放眼世界,建成海外專業(yè)師資隊伍,對國外中文師資培養(yǎng)投入足夠的人才與經濟支持,結合國外本土教育現狀與社會風俗,針對性培養(yǎng)外國中文教師。邀請海外漢語教師到中國進修,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整體提升漢語教師水平。
(四)建立健全國際中文教材庫
第一,打造區(qū)域性、國別性中文教材。根據海外學習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研發(fā)區(qū)域性、國別性的中文教材,量身打造屬于該地區(qū)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教材。教材媒介語要考慮母語、第一語言者的數量以及該媒介語的國際影響力。教材研發(fā)工作要邀請當地漢語專家參與,編成滿足學習者需求的優(yōu)秀漢語教材。
第二,加快針對未成年人的中文教材的編創(chuàng)。關注不同年齡段未成年者在生理發(fā)展、心理發(fā)展、情感認知、性格態(tài)度等方面的特點,依據海外未成年漢語學習者的真實情況,研發(fā)符合未成年學習者特點的國際中文教材。
(五)形成國際中文教育文化大綱
形成國際中文教育文化大綱以解決文化疏離問題。構建國際中文教育文化大綱需要國家教育單位、國際中文教育者、漢語學習者共同努力。國家教育單位先明確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什么內容,表現什么樣的中國精神,制定統一明確、具體可操的一套標準。國際中文教育者依據這個標準,結合真實的教學情況,編寫漢語教材。國際中文教育大綱的形成還需要漢語學習者的參與,學習者比教育者更能精確知道自己的需求。集合各方面力量,通過各方面努力,形成國際中文教育文化大綱。
(六)推動“教”與“學”風格相互適應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相互適應,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5]國際中文教育中“教”與“學”的風格沖突經常出現。首先,在教學中可采取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的教學策略。教師教學時既要關注全部學生風格,又要關注個別學生的情況。教師可以先按照一個相同的標準向全部學生授課,然后根據學生的風格進行分類指導。其次,針對師生之間風格不匹配的情況,教師對全體學生做一份調查問卷,根據調查問卷對教學風格做出必要調整。最后,教師可以嘗試改變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行為來彌補學習者風格的不足。漢語教師可以引導漢語學習者改變以往的學習觀念和方式,努力嘗試新的學習方式,積極適應教師的教學風格。
(七)講好中國故事
讓世界正確認識國際中文教育,要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力量,讓中國故事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的強大支柱。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應有所選擇,傳播有助于國際社會正確認識中國的正能量故事。首先,對于中國故事的選擇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取能夠體現中國底蘊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其次,要講真實的、正面的、能夠體現現代中國國情的中國故事。最后,在講中國故事時要讓漢語學習者易于接受,要以不矯揉造作的方式,以擺事實和客觀的心態(tài)來講好中國故事。
四、結 語
國際中文教育的發(fā)展雖然面臨諸多難題,但只要把握好時代脈搏,直面發(fā)展中遇到的難題,不斷加強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創(chuàng)新國際中文教育研究方法,與時俱進,不斷推出國際中文教育精品力作,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就將發(fā)展得越來越好。
(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考恩.創(chuàng)造性破壞: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M].王志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周小兵,張哲,孫榮,等.國際漢語教材四十年發(fā)展概述[J].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18,3(4):76-91.
[3] 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世界漢語教學,2018,32(4):435-441.
[4] 高迎澤,宋夢瀟.新時代孔子學院的發(fā)展困境與解決建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6):38-39.
[5] 李二龍.師生風格沖突對外語教學的影響及應對舉措[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5):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