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誠
【摘 要】理性思維是指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能力。“U盤知識”就是儲存在學生的大腦中處于就緒狀態(tài),可以隨時被提取、隨時被靈活使用的知識。分析學生理性思維在課堂把控、思維束縛、教學過程模糊等方面的缺失原因,充分開發(fā)“U盤知識”,研究培育學生理性思維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 “U盤知識” 理性思維 知識結構化
以前要存儲一個文件,需要發(fā)送郵件或者存放在固定的電腦里,文件的再使用就非常不方便。而U盤的出現,幫助人們解決了這一難題,其小巧便于攜帶、存儲容量大、性能穩(wěn)定,方便及時處理信息、分析信息、解決問題。為了能夠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就需要教師喚醒學生的“U盤知識”,它會為學生提供理性思維依據,幫助學生把觀察事物、分析數據、比較對象、綜合運用、抽象概括等能力充分發(fā)掘出來,從而真正實現數學教學的價值,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理性思考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
一、“U盤知識”的概念
“U盤知識”就是在大腦中處于沉睡狀態(tài)的,隨時準備喚醒、可以調用的儲備知識?!癠盤知識”是學生已經存在的一種已有的積極的狀態(tài),對小學生的記憶、思維、推理、邏輯等能力的發(fā)展,都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它具有時效性,也就是你隨時可以取出來使用,對于學生的學習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U盤知識”的產生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U盤知識”在學習中獲得了深刻理解,形成了系統的網絡知識結構;二是“U盤知識”在學習、生活中用途廣泛,得到反復運用;三是學生在學習“U盤知識”時,因興趣所在,傾注了個人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牢固的知識系統。
二、小學數學理性思維缺失的典型表現
(一)把控課堂——數學學習主體價值的缺失
通過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狀態(tài)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價值的主要路徑?,F在課堂上許多教師大多是備課了,而沒有“備”學生,也就是說教師把整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完全預設好,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年齡特點,教師完全把控課堂,在一問一答中非常流暢地結束了一節(jié)新課,這就導致了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教”的狀態(tài)。這樣盡管整個課堂流程會“一帆風順”,但所有問題都由教師提供,所有過程都由教師規(guī)定、掌控,學生以后遇到相類似問題需要探究時,還能自主設計、創(chuàng)新提問、理性思考嗎?這樣按部就班地教學,學生的學習主體價值流失,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流失,如何能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呢?
(二)束縛思維——數學知識理性分析的缺失
一部作品的偉大在于:這個文本原點,在歷史長河中具有意義生發(fā)的、無窮的可能性。每一代不同的讀者,在自己身處的歷史語境中,總是能夠從這部作品中獲取對自己當下生活的新的領悟。
不同年級學生處于不同的學科體驗中,而且每個年級的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經歷也存在差異,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避免“一刀切”,盡可能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釋放學生的天性,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做自己”。但遺憾的是,許多教學過程往往會抹殺學生的差異,以“大一統”方式展開。學生沒有經過嘗試、探索、思考,完全是步調一致的傾聽者。這不僅沒有釋放學生的思考空間,反而將學生的理性思維束縛。
(三)模糊過程——數學課堂邏輯結構的缺失
一堂精彩的課對于教師來說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別是像現在把課堂還給學生,就算教師做了很充足的準備,還是會遇到措手不及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有清晰的思維,要精準把握整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梳理整節(jié)課的脈絡,這樣學生的思維就算天馬行空,也離不開這節(jié)課的主旨。這就如一串珠子,教師將一個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在或歸納或演繹的知識關聯中相互照應。課程教學應當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過程,只有這樣,學生的感受、體驗才是深刻的。學生在課堂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教師應該允許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不和諧音符”。遺憾的是,許多教師眼中只有目標,急于將課堂拉回到預設軌道。更有甚者,為追求結果一步到位,對學生進行前置告知,由此可能會導致學生思維浮于表面。如在教學“認識千克”時,學生如果要體會1千克的重量,需要準備許多的物品進行稱重,才能在動手稱一稱的過程中充分感知1千克到底是多重;而有些教師覺得準備過多的物品比較麻煩,因此往往只讓學生稱一兩樣物品,甚至直接出示稱重結果,這樣整個教學過程非?;\統,學生只能模糊地感知到1千克,缺乏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千克物品到底有多重”這個概念,會使學生在以后的練習中對于物品重量的判斷產生邏輯性錯誤。
三、培育學生理性思維的策略路徑
(一)追擊潛在性“U盤知識”
數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發(fā)現、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得到成長、發(fā)展。追問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其探究事物,逼近事物的本質,把“U盤知識”從緩存狀態(tài)釋放出來。因此,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選擇提問對象、方式,對學生的精彩點、困惑點、錯誤點及時追問,能夠適時提出思維含量高、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步步逼近知識的本質,這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練習課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378-128-72和378-(128+72)這樣一組等式為什么相等。學生積極調動自己已有的“U盤知識”,通過混合運算來解題,運用結果來說明,這就已經能夠體現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有了一定的思考。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再次列舉了一些類似例子,如972-272-87和972-(272+87)。由于學生沒有深入學習運算律及簡便運算的經歷,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及時改變教學策略,讓學生參與討論,使學生發(fā)現這節(jié)課對于減法性質的運用更注重于簡便運算的實施,原來后面兩個減數相加的和正好是整百數,如果按照原來的計算順序,計算會復雜得多。教師這時可以適時追問像“173-(73+56)”這類能否運用到減法的性質呢?這時候學生的推理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潛能,“173-(73+56)”可以轉化為“173-73-56”,原來減法的性質還能反過來運用,這樣不但可以節(jié)省計算時間,還能提高計算準確率,同時也為“U盤知識”融入了新的能量。
(二)形成系統化“U盤知識”
“U盤知識”雖然一直存儲在學生思維空間中,隨時可以調用,但這些知識比較碎片化。學生在調用的時候可能需要大量時間去尋找、發(fā)現,因此,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系統化儲存起來。(1)日日回憶。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后,或者在臨睡前,在頭腦中像放電影一樣把白天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過一遍,及時復習鞏固,并將它們分類記憶。(2)周周記憶。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周設計一份學習單,記錄本周學習的知識,并適當形成思維導圖,進行記憶。(3)單元回顧。每單元教學結束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數學小報形式整理本單元知識,讓學生將知識以整體結構化的形式儲存起來。學生養(yǎng)成了相關習慣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將自己的“U盤知識”系統化地分類整理出來,就如同給這些知識進行目錄編寫,當你再次需要啟用“U盤知識”的時候,可以及時準確地找到相對應的“U盤知識”。
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這一單元的時候,學完“認識三角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三角形最基本的特點整理出來: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每一課時的內容學生都及時整理,不容易遺漏且記憶準確,也為后面“周整理”和單元整理奠定了基礎。當三角形這一部分內容學完以后,教師可以安排一個“周整理”,對三角形的特點進行整理: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三角形內角和180°,三角形按角怎么分類、按邊怎么分類,不同三角形怎么進行判斷,三角形有幾條高,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等等。有了每天知識整理的基礎,“周整理”就是將每個內容串聯起來,最重要的單元回顧,學生可以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者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溫故而知新,形成這一單元的知識體系。
從最初的知識教學,到形成“U盤知識”,再到理性思維的培育,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滲透理性思想,這些都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學生理性思維的進階還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從感性經驗到理性經驗的升華,形象思維的激發(fā),理性思維的培育,適時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本質內涵作符合邏輯的抽象、概括、提煉、歸納,使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使理性思維能夠得到發(fā)展,我們要讓“U盤知識”成為培育學生理性思維的關鍵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