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立足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探討其融入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通過運用“借助教材案例,樹立信息意識;體會編程過程,培養(yǎng)計算思維;開展項目式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關聯時事政治,擔當社會責任”等一系列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提質增效。
[關鍵詞] 課程思政;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融合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明確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這恰恰需要通過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來實現。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元素,符合課標的育人要求,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站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使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遵守規(guī)則。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核心要素組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將課程思政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緊密結合,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提質增效。
一、借助教材案例,樹立信息意識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樹立學生的信息意識主要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來實現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現實案例,幫助學生樹立信息意識。
例如,講解高中信息技術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中信息的特征時,講完4種特征后,教師可以引入我國古代的“狼煙”并帶領學生分析:烽火臺主要用點燃煙火來傳遞敵情等重要消息,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遇有敵情發(fā)生,白天釋放濃煙報警,夜間可以點燃火堆傳遞信息。古代沒有電話和無線電報,這種軍事戰(zhàn)爭信息傳遞速度相比騎馬傳遞快很多倍,一晝夜可以傳遞數千公里,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傳遞方式,對古代國家的軍事與國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述的案例分析中,教師注重對信息傳遞中的載體、共享性、時效性及信息的價值這四個方面的特征進行分析講解。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不僅能夠掌握信息技術中信息的基本特征,還能感受到我國古人的智慧,激發(fā)民族自豪感,進而達成育人目標與教學目標。
二、體會編程過程,培養(yǎng)計算思維
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融技術性、思維性與操作性于一體的學科,對學生的計算思維有著較高要求。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教師通常會在編程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編程過程,練習編程算法,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但是,計算機編程的學習往往較為枯燥與乏味,在編程開始階段如果引入一些思政教育元素,與編程知識一起進行融合教學,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師在編程入門課介紹Python時,并沒有直奔主題教授學生Python的基礎代碼,而是先簡要介紹了我國目前計算機行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我國的基礎科學領域研究正在不斷加強,一些行業(yè)的關鍵技術已經或即將實現突破,在載人航天、衛(wèi)星導航、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尖端領域已經取得了多項重大成果,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超級計算機的支持。我國目前新一代“天河”超級計算機可以實現每秒20億億次高精度浮點數運算,相當于一百萬臺普通計算機計算能力的總和。超級計算機的不斷創(chuàng)新需要計算機科學家的不斷鉆研,只有不斷輸入人才,研究才能得以持續(xù)。通過了解國家取得的重大成果,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樹立今后報效祖國的志向和決心,這樣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開展項目式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新教材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將以章為單位的項目式學習作為主線,層級遞進地呈現知識結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學生在開展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若遇到困難難以獨立解決時,則可以向同學或老師尋求幫助。通過開展項目式學習,學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辦法,將大問題分解成多個小問題,培養(yǎng)了問題拆解能力。待小問題都得到解決后,學生將小問題匯總解決大問題,培養(yǎng)了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樹立了團隊協作意識。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靈活處理教材中的示例程序,對示例程序進行適當變更,同時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讓學生適應在熟悉的基礎之上切身體驗二次開發(fā)程序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必修1教材中有繪制交通信號燈的示例程序,教師融入合適的課程思政元素,紅綠燈如果設計不合理,將極大影響路口的交通通行效率,依據現實場景,我們可以通過控制三個信號燈,實現高效通行。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設計出一套高效通行的紅綠燈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如此,讓學生體會到交通警察的不易和交通秩序管理者的辛勞,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認真學習,生發(fā)設計程序的動力,發(fā)揮團隊智慧解決問題,達到學習目標。
四、關聯時事政治,擔當社會責任
信息技術課程可以樹立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與社會責任意識。必修2第4章整章都是介紹信息安全與社會責任方面的知識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呈現的實例非常貼近學生生活。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必然會伴隨著對道德和倫理的思考,由此引出信息社會責任這一主題,升華課程思政元素。
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對各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數據是信息時代的核心和關鍵所在,一旦遭遇數據信息丟失或者信息泄露,可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對于信息安全話題,教師可以引入相關著名事件作為課程思政切入點。例如,教師呈現“棱鏡門”事件曝光十周年的新聞報道:美國代號為“棱鏡”的秘密監(jiān)控項目,獲取了大量互聯網用戶數據,進行大規(guī)模的監(jiān)視、收集與分析。這些信息數據的來源并非只在美國國內,而是來自全球各地的用戶,引起了全球范圍內對數據隱私和安全的高度關注。世界各國各大公司立即重視網絡數據安全,將網絡數據安全級別提高到最高級,提高到事關公司存亡的戰(zhàn)略地位。教師通過開展信息技術的風險與警示教育,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網絡并非不法之地,同樣需要遵紀守法,合法上網,共同維護網絡環(huán)境,承擔信息社會責任。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課程是高中教育中技術性與操作性較強的必修課,運用多種手段將課程思政融入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對挖掘信息技術課程思政教育資源,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充分彰顯了信息技術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瑜.信息技術課程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研究[J].吉林教育,2020(35).
[2]孫啟元.基于課程思政的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探究[J].青海教育,2022(Z1).
[3]劉勇.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9(04).
[4]付曉鈺.課程思政在新媒體設計專業(yè)教學中的融合路徑研究[J].互聯網周刊,2023(19).
黃建修? ?廣東省四會市四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