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璇
摘要:有效設計和實施“任務鏈”,能夠為教與學提供適切的載體,有助于提升初中音樂教學的質量。以《陽關三疊》一課為例,探討依托“任務鏈”開展初中音樂教學的具體策略。提出教師可創(chuàng)設樂曲欣賞、歌唱表現和情景表演三個任務模塊,各個任務模塊中可用提問、交流、練習等形式創(chuàng)設分支任務。與此同時,要整合評價與教學活動,基于學習任務開展有效評價。
關鍵詞:任務鏈;初中音樂教學;有效評價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教師要以任務、主題或項目的形式開展教學,將知識、技能嵌入其中?!毙抡n標要求以任務的形式開展教學,將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滲透在具體的任務中。根據新課標中的理念,初中音樂課程可由多個任務組合起來,形成支撐教學過程的“任務鏈”。本文擬結合實踐經驗,探討如何依托“任務鏈”開展初中音樂教學。
“任務鏈”指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形成的,由相互關聯(lián)、層層遞進的學習活動組成的任務體系。通過“任務鏈”生成的學習活動,具有交互性、實踐性。教師在課堂中提出任務,學生則要針對任務開展探究,然后用課堂發(fā)言、藝術實踐等形式呈現學習成果?;凇叭蝿真湣钡恼n堂,便呈現為一個教師不斷提出任務、學生持續(xù)展示任務成果的過程。這樣的課堂富有活力,有助于克服以往音樂課堂中活動方式單一、偏重知識講解等問題?!叭蝿真湣笔且魳方虒W的主體框架,教師應在教學準備環(huán)節(jié)中完成對“任務鏈”的建構。要保障各個任務均指向教學目標,體現階梯性。要提煉導學問題,為各個任務設計內容明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要對任務驅動下的學習過程進行預設,包括學習時長、學習形式、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這些任務將在課堂中實施,作為教與學的互動載體。
“任務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確定。教師要針對教學需求設計“任務鏈”,形成內容合理、結構適宜的學習任務體系。以下結合《陽關三疊》一課,探討應用“任務鏈”的具體策略。
(一)教學內容與目標分析
《陽關三疊》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華夏古韻》的第一課,是引領學生走入中國古典音樂天地的門徑。教師可擬定如下的教學目標:熟練演唱《陽關三疊》的主題旋律,正確地掌握節(jié)奏和音準;欣賞歌曲的美感,領悟高雅的曲風和悠遠的意境;感受歌曲中的惜別之意,提升對中國古典音樂的興趣。以上教學目標包含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層面的內容,目標的達成勢必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可以設計“任務鏈”,以此組合不同的學習要素,進而讓學生逐漸習得知識點、技能點,獲得情感上的熏陶。
(二)依托“任務鏈”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
“任務鏈”應基于學習的需求有效組織,要能夠促進學生逐漸加深對音樂的領悟,讓學生不斷擴大能力的范圍。開展《陽關三疊》教學時,教師可分別圍繞欣賞、歌唱、表演創(chuàng)設學習任務,以此作為課堂實施的載體。
1.聚焦整體感知,創(chuàng)設樂曲欣賞任務
《陽關三疊》一課屬于歌唱的課程模塊,歌唱之前則有必要創(chuàng)設樂曲欣賞任務。教師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音樂,鑒別作品風格,并獲得情感體驗[1]。
(1)聆聽古曲,了解樂器特質
聆聽是音樂課程中的基礎性任務,是學生欣賞樂曲的前提。開展初中音樂教學時要先讓學生完整聆聽一遍樂曲,獲得初步的印象,了解作品獨有的藝術特質。《陽關三疊》的藝術特質與樂器的使用息息相關,因此,聆聽可與了解樂器的活動整合到一起。教師在課堂開端播放抽離歌詞的樂曲,提出問題:“請仔細聽音樂,說說它的音色有什么特點,可能是用什么樂器來演奏的?”播放樂曲后,學生根據聆聽體驗,提出樂曲的音色嘹亮、渾厚有力。部分學生以往有過觀賞古琴演奏的經驗,指出本樂曲由古琴演奏。此時,教師展示古琴樂器,試撥不同音區(qū)的琴弦,讓學生感受與樂曲一致的音色。其次,引導學生觀察琴面、琴弦、琴徽,仍以問題形式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給出觀察結果,再進行知識講解。通過本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把握了古曲的整體風格,而且認識了古琴樂器,了解了古琴形制中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2)結合樂譜,認識旋律走向
旋律是不同樂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的序列,是令音樂展現獨特美感的來源。認識旋律走向是樂曲欣賞任務的一部分,這部分目標的達成可與讀譜活動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初步聆聽把握了音色特質之后,教師可以展示樂譜,讓學生再次聆聽音樂,并領會其中的旋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任務:“請對照樂譜聽音樂,嘗試在空中劃出旋律線。聽完音樂后,說說你對歌曲旋律的印象?!睂W生在回答中會提出樂曲旋律給人以重復回環(huán)的感覺,但是不同樂句中也有著細微差異,令作品顯得富有節(jié)奏又包含變化。其次,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樂音的旋律線,用最直觀的方式顯示樂曲結構,并用提問引導學生分析樂曲。
2.融合學練要素,創(chuàng)設歌唱表現任務
歌唱表現是《陽關三疊》一課中的主體任務。歌唱表現任務突出實踐性、體驗性,并融入學與練的要素。任務的實施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探索的過程,學生自主的歌唱表現應與對樂理和實踐技巧的學習融為一體。
(1)開展跟琴學唱,促進音準把握
跟琴學唱是實施歌唱表現任務的基本方式,有助于分解歌唱過程,讓教師根據學情靈活地實施教學。學生跟琴學唱時,教師可以及時發(fā)現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學《陽關三疊》時,教師先讓學生用“l(fā)u”跟琴模唱一遍,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旋律。其次,再引導學生用歌詞來跟琴學唱。在此過程中,教師以提出問題、組織交流、練習體驗等形式創(chuàng)設分支任務,促進學生把握音準。例如,學生學唱第一句“渭城朝雨浥清塵”后,發(fā)現句尾的字時值較長,但歌唱時難以表現出悠遠而沉重的感覺。于是,教師創(chuàng)設了發(fā)聲練習任務,讓學生站立起來,學習使用胸腹并聯(lián)吸氣法。學生在發(fā)聲時,教師觀察學生發(fā)聲姿勢是否正確,幫助學生糾正問題[2]。針對首句進行發(fā)聲練習之后,學生演唱其他句子時的表現顯著提升。在跟琴學唱的過程中可以穿插多種學練任務,讓學生切實提升歌唱能力。
(2)借助視奏活動,突破歌唱難點
將視奏活動與跟琴學唱相結合,可以豐富學生在歌唱表現任務中的學習體驗,也能夠讓學生發(fā)現和突破難點。在《陽關三疊》的歌唱表現任務中,教師將學生分為葫蘆絲組和歌唱組。教師彈唱后,先由葫蘆絲組學生根據樂譜開展視奏,然后,教師讓演奏葫蘆絲的學生說說難點在于哪里,師生再一起分析難點。例如,學生視奏下闕第一樂句后,提出開頭部分較難。教師則找出相應的部分,對八度大跳音程和大附點的有關知識進行講解,說明這些節(jié)奏型能夠增加音樂的推進感。其次,再組織歌唱表現任務,讓兩組學生一起唱出下闕的第一樂句。在針對本歌曲的教學中,視奏是一種輔助性的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細致地掌握樂理,處理好演唱的關鍵點。
3.關注審美體驗,創(chuàng)設情景表演任務
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是《陽關三疊》一課教學的重要目標。本歌曲中的美是多維度的,包含音樂作品的藝術美、珍惜友誼的人情美,以及整個古典文化背景下的美韻。從作品的特質出發(fā),教師創(chuàng)設了情景表演任務:“請兩兩一組開展表演活動,一人飾演辭行者,一人飾演送別者。在情景表演的同時,唱出這首歌,注意把握好速度、力度和聲音的連貫?!睘榱藙?chuàng)設沉浸式的審美體驗氛圍,教師同時用多媒體播放無唱詞的樂曲,并展示詩句中“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畫面。教師鼓勵學生放下心理負擔,嘗試使用富于表現力的動作,結合歌唱活動來傳達惜別之情。通過這種方式,將單一的歌唱活動轉化為綜合性的表演活動,能讓學生走入歌曲的意境中,深入領會其中的內涵。
(三)基于“任務鏈”的教學評價策略
在依托“任務鏈”開展音樂教學的模式下,評價應與學習任務相整合,形成“教-學-評”一體化的模式[3]。如《陽關三疊》情景表演任務結束后,教師先讓學生開展自評。一名學生提出:“在表演任務中,我更重視表現歌曲中的情感,而且體現在具體句子上。比如‘勸君更盡一杯酒中包含著濃郁的情感,我在表演時注意唱好樂句中的連續(xù)低音,在把握整體低沉基調的同時分清輕重,那種一唱三嘆的感覺就表達出來了?!睂W生自評結束后,教師再點評學生的表現,主要仍從進步之處進行總結,對學生予以鼓勵。在實施學習任務后開展即時評價,能夠落實教學效果,促進經驗的內化。
依托“任務鏈”開展初中音樂教學,符合音樂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可以優(yōu)化教學結構。教師要深研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多層次、立體化的學習任務,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實施任務,并運用有效的評價策略?!叭蝿真湣钡脑O計與實施能夠提升初中音樂課堂的質量,助力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鄭松林.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模式的探析[J].藝術大觀,2021(25).
[2] 張文靜.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歌唱能力[J]. 文教資料,2020(22).
[3] 易小閩.巧設任務單調控教與學:初中音樂欣賞課“融評于教”的實踐[J].名師在線,2023(12).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