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孝忠
摘要:通過探討整本書閱讀實施的重要性,梳理小學階段整本書閱讀實施的學段特點、規(guī)律,提出了小學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具體實施策略。通過案例,展示結合任務單指導學生實施整本書閱讀的實操方法,強調了在閱讀實踐中學生自主閱讀、整體閱讀與教師策略指導的重要性。旨在引起教育者對課標學段意識、自主閱讀意識、整體閱讀意識、策略指導意識的重視,為一線教師實施整本書閱讀提供借鑒方法。
關鍵詞:小學;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
從1941年葉圣陶先生提出“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的教材設置主張[1],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的價值定位,再結合社會對整本書閱讀給予學生成長的影響的共識:有拓展認知視野、發(fā)展語言能力、促進思維發(fā)展、提高閱讀素養(yǎng)、培養(yǎng)閱讀習慣、豐盈心靈世界等方面優(yōu)點。簡而言之,整本書閱讀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
分析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學段目標、內容、要求的有關描述,總結小學階段三個學段整本書閱讀的大體特點,現依照學段分別從閱讀目標、讀物類型、閱讀方法三個方面梳理如下:
第一學段:
1.閱讀目標分析:雖有介紹方式、培養(yǎng)習慣、閱讀總量上的要求,但總體上是引導學生在嘗試閱讀中體會讀書的快樂,重在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
2.讀物類型分析:讀物類型從富有童趣的圖畫書、簡短上口的兒歌,逐漸過渡到學生喜歡的童話書,閱讀要求也由“體會快樂”“感受韻味和童趣”提升到“想象畫面,講述故事”,這種變化是由以圖為主到以文為主,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符合第一學段學生的心智特征和閱讀圖式。
3.閱讀方法分析:根據第一學段學生的心智特征、閱讀規(guī)律和新課標對讀物類型、閱讀要求的規(guī)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看書的封面、插圖和目錄,了解書本的結構與內容,將喜歡的內容讀或講給同學、教師與父母聽。只要學生愿意讀或講,至于讀或講得好與壞,則不必苛求,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
第二學段:
1.閱讀目標分析:對比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第一、二學段的目標描述,發(fā)現除了有“初步理解”“主動分享感受”這些要求外,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閱讀總量由5萬字提升到40萬字。這就要求教師從三年級開始必須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yǎng),重點是默讀的方法,養(yǎng)成快速默讀的技能和獲取大量閱讀信息的能力,提高閱讀速度,以適應第二學段閱讀總量的變化。
2.讀物類型分析:比較發(fā)現,第二學段“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內容由圖畫書、兒歌、童話書過渡到英雄故事、兒童文學、寓言神話??偟膩碚f,由感性有趣的兒歌、童話過渡到情節(jié)性強的神話故事,這符合第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認知圖式。所以在這一階段,教師應多引導、推薦學生閱讀英雄模范故事、經典兒童文學、中國寓言故事、中國神話故事等,以滿足學生好做“白日夢”與崇拜英雄的需求,喜讀充滿故事性、神秘感的書籍的需求,并且以講述故事中自己喜歡的內容、介紹大意、分享閱讀啟示等方式來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2]。
3.閱讀方法分析:從三年級開始,學生除了初步學會默讀,還應“學習略讀,初知文章大意”。所以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應指導學生將精讀與略讀、朗讀與默讀相結合起來運用,效果更佳。在閱讀前可以由學生或教師朗讀閱讀材料的精彩片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而后學生默讀或略讀材料,從中選擇喜歡或感興趣的內容精讀、細讀,也可以選擇精彩片段,通過朗讀或與他人分享等方式,加深閱讀印象,享受閱讀樂趣。
第三學段:
1.閱讀目標分析:縱觀小學三個學段“整本書閱讀”的目標描述,除了對“閱讀內容的把握”“讀后交流的要求”有了較大的提高外,閱讀總量也由40萬字提升到100萬字,增長幅度非常大。要實現第三學段整本書的巨量閱讀目標,首先必須提高默讀水平與速度,其次,必須整合提升閱讀策略與方式。
2.讀物類型分析:顯然第三學段要求閱讀有關文學、科普、科幻、紅色革命題材等方面的優(yōu)秀作品,關注點已由情節(jié)到思想、由感性進行理性過渡。這一階段學生處于哲學認知階段,對抽象意義、元敘事理解等的認知占優(yōu)勢,這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
3.閱讀方式分析:首先是閱讀形式豐富了,即第三學段要求綜合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如精讀、略讀、速讀等,把握、梳理主要內容,并且能主動與人交流作品中感興趣的話題。其次是閱讀的關注點變了,要求更多地關注閱讀本身,即第三學段要求學生對小學時期的閱讀生活進行自省與梳理,并能應用口頭或書面方式分享整本書閱讀的歷程、體會和閱讀方法。這樣,有助于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閱讀行為,錘煉良好的閱讀品質。
如何推動“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實施?許多一線教師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積累了較多寶貴的經驗。如建立評價機制、注重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yǎng)、給課型分類等。但仍存在以下問題:閱讀前的布置簡單,學生閱讀粗放;閱讀中缺乏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提煉,缺乏對閱讀推進情況的跟蹤、落實與激勵;閱讀后給予學生分享閱讀成果的機會不夠慷慨,或以上交讀后感、閱讀摘抄等方式草草了事,分享方式單一,缺乏有效指導;閱讀評價方式單一等。究其原因,正如談永康在《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現狀分析與再思考》中所說,除72.73%的語文教師認為“時間不夠”外,約57%的教師認為自己經驗不足……除了布置簡單的閱讀任務,不知道如何介入學生閱讀的過程,雖然知道上好閱讀交流課很重要,但是不了解基本的流程與教學方法等[3]。
結合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和實踐經驗,談談整本書閱讀的實施策略。
(一)統(tǒng)籌安排整本書閱讀時間
充足的時間是一切工作順利完成的保障,閱讀也不例外。首先教師要給學生留足上好“三課”的課堂時間。上好閱讀前的導讀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明確閱讀的對象、要求等;上好閱讀中的推進課,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相應的組織、指導,不至于使閱讀活動放任自流;上好閱讀后的分享課,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交流、分享使閱讀活動往縱深推進。其次要善于利用零碎時間。整本書閱讀屬于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但給予學生整堂課時間閱讀并不現實。為了用好零碎時間,學生可以利用“晨誦”時間,朗讀整本書中的精彩片段;利用“午讀”時間默讀,并做好摘抄;利用睡前時間,靜讀30分鐘,并給家長講一講故事的大體內容或朗讀喜歡的語段。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鍛煉、展示的機會,筆者制定了《“整本書閱讀”活動之課內任務輪流表》,根據表格安排,在集體“晨誦”時間中騰出3分鐘,輪到的學生展示朗讀精彩語段;在午讀、語文課前3分鐘,輪流推薦好書。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整塊”時間。周末、節(jié)假日時間充裕,更適合安排學生整本書閱讀??梢栽谧x前做好好書推薦;讀時要求學生做閱讀摘抄、寫好讀后感等;讀后以開展故事會的方式推進“整塊”時間的整本書閱讀。
這樣不僅將集體與個人、課內與課外的閱讀有機整合,還將整本書閱讀時間充分落實到位,落實到人。
(二)營造濃厚的整本書閱讀氛圍
學校教室是學生整本書閱讀的主陣地,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處處有書讀,時時能讀書”的良好閱讀氛圍。如組織學生開展每人捐贈一兩本舊書活動,在教室一隅設立了一個“班級讀書吧”,安排學生精心布置“班級讀書吧”,輪流管理圖書,組織借閱登記,并利用“班級讀書吧”開展各種讀書活動。這樣不僅活躍班級讀書氣氛,而且達到“捐一讀百”的效應;在班級軟板開辟“好書佳作推薦”欄,在教室兩墻空白區(qū)域設置“閱讀成果展示”欄,布置、粘貼學生的優(yōu)秀讀后感、讀書筆記、美文佳作、創(chuàng)意書簽等,及時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增強學生的閱讀信心;由值日班長組織、監(jiān)督每日的“晨誦”“午讀”,并登記全班的讀書情況,再結合《“整本書閱讀”活動之課外閱讀評分表》,分別在月末、期中、期末評選“最美讀書人”,在黑板“最美讀書人榜”上公布獲獎學生名單,組織獲獎學生拍攝“最美閱讀”照片并配文介紹,在“釘釘”“微信”班級群給予隆重推介。以上三措并舉,營造出人人“想讀書,在讀書,好讀書”的良好氛圍。
(三)指導規(guī)劃整本書閱讀活動
整本書閱讀是以自主閱讀為主,以整體閱讀為重的學生個體閱讀行為,教師、家長應尊重學生基于個性化的“素讀”“批讀”“研讀”產生的獨特體驗與感受。但學生自主閱讀不等于整本書閱讀活動不需要教師的干預、指導,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實施要想收到實效,離不開教師的全程指導?,F以《城南舊事》一書為例,談談如何運用任務單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
1.閱讀前導讀課,可以通過重點情節(jié)劇透、作家背景揭秘、名人名家推薦以及引導學生閱封面、看插圖、猜內容等方式,以最短的時間、語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安排具體的閱讀任務,幫助學生做好閱讀規(guī)劃,理清整本書的結構。如《城南舊事》閱讀前導讀課,教師運用了如下任務單:
(1)教師深情朗讀名人名家推薦語、作品精彩片段。
(2)學生周一至周五每天作業(yè)后閱讀或睡前閱讀不少于30分鐘,周末每天閱讀不少于1小時。保證每天至少6000字的閱讀量,爭取在一個月內閱讀完整本書。
(3)請學生閱封面、讀目錄等,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細讀,其他內容可以選擇跳讀或略讀。
(4)畫一畫人物圖,弄清人物關系,說一說對人物的印象;梳理故事情節(jié),講一講每個情節(jié)的大意,并借助情節(jié)圖,說一說小說梗概。
運用任務單的意圖分析:教師首先深情朗讀名人名家推薦語、精彩片段,激發(fā)學生對這本書的閱讀期待;接著對每天的閱讀時間、閱讀量做出安排,讓學生通過閱封面、讀目錄等方式,運用跳讀、略讀等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閱讀,既不至于讓閱讀變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又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閱讀策略;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不僅幫助學生降低理清人物關系與故事脈絡的難度,更有利于學生借助“人物圖”“情節(jié)圖”進行講述故事梗概,使思維外顯化、結構化。
2.閱讀中推進課,可以通過收集個性化閱讀任務單,分享閱讀成果等方式了解閱讀計劃的落實情況及存在問題,并針對問題及時引導。學生在閱讀《城南舊事》一段時間后,筆者結合單元訓練重點,設計了以下任務單推進閱讀。
(1)設計人物名片:故事中哪個人物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請選擇與人物相關的事例細讀,邊讀邊做批注,并根據人物的言行為人物設計一張名片。
(2)表演課本?。哼x擇一個最能表現人物特征的關鍵情節(jié),邀請同學合作,改編并表演課本劇。
(3)記錄、探討問題:請記錄下你閱讀過程中的疑問,并與同學探討。
意圖分析:《城南舊事》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快樂讀書吧”的導讀書目。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小說,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4]。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人物名片,改編并表演課本劇等,遵循了單元語文要素的訓練路徑,目的是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抓住體現人物特點的情節(jié),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充分感受人物形象。同時引導學生在改編、表演中,學會回讀,學會提取、整合信息,內化語言,且在鮮活的表演中使學生對小說人物秀貞、蘭姨娘、爸爸等形象的感受更加豐滿,更加立體。通過記錄、探討閱讀中的疑問,可以為后期的深入閱讀做準備,使閱讀不流于淺表化。
3.閱讀后分享課,可以利用表格或思維導圖等引導學生交流、匯報,升華閱讀成果。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的《城南舊事》閱讀后分享課,運用了以下任務單(見表1):
(1)學生先填寫表格中五個主要故事的離別主角和離別方式,再根據提示猜人物,并說明理由等。
(2)說一說:這五次離別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為什么?聚焦討論:英子與爸爸的離別,有什么留在英子身上?請抓住相關語句體會爸爸的去世對英子的影響。
(3)配樂寫話:任選其中一個人物,想象自己就是現在的英子,把此刻最想對他說的話寫下來。再交流: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離別嗎?經歷過離別的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呢?
意圖分析:結合整本書內容,依據學段特點,緊扣課標要求,巧用表格梳理、簡化結構,聚焦典型體會、深化主旨,鏈接角色、生活內化主旨,引導學生由書本到生活、由人物角色到學生個人的思維跨越,使整本書閱讀分享課完美實現了從簡化、深化到內化的層層蛻變,步步升華。
(四)利用現有資源、技術拓展閱讀空間
整本書閱讀,除了引導學生讀完讀懂一整本書,還應該挖掘現有資源,通過多渠道的拓展與聯(lián)結,達到以一本書的閱讀帶動更多本書的閱讀的效果。
可以圍繞同一作家拓展閱讀。如:在教學完《蘆花鞋》這篇課文時,筆者向學生推薦閱讀了《青銅葵花》這本書,緊接著,又不吝嗇溢美之詞鄭重推薦作者曹文軒其人、其作《草房子》《根鳥》《細米》,使學生從一篇課文出發(fā),繼而讀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
圍繞同一主題拓展閱讀。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以“成長”為人文主題,在學生學習完《文言文二則》中的兩個小故事《囊螢映雪》《鐵杵成針》之后,推薦閱讀同一主題的《中華勤學故事》,并以誦、講故事、用故事配畫或演課本劇等方式指導學生交流、展示,追尋古代圣賢的成長之路。
還可以圍繞同一文體拓展閱讀。同樣在教學《文言文二則》之后,趁著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向學生推薦《小古文里走出來的名人》,指導學生按計劃閱讀,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領悟古人智慧,從而提高古文閱讀水平。
當然,信息時代,教師應當借助信息技術,如:用微信向學生推薦相關閱讀書目等,利用釘釘組織整本書閱讀打卡活動,實時跟監(jiān)閱讀情況。通過在微博、微信、抖音等開辟的閱讀專欄,分享學生的閱讀成果:讀后感、閱讀摘抄、書簽、好文佳作、故事配畫作品,以及朗讀語段、講故事、表演課本劇等日常閱讀打卡圖片或視頻。學生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或發(fā)表有關閱讀的零碎感悟,或跟帖評論,或置頂優(yōu)秀作品??傊?,教師不僅要千方百計地利用現有閱讀資源組織拓展性閱讀,更應以“互聯(lián)網+閱讀”的方式,打破整本書閱讀的時空桎梏,為學生閱讀、交流、展示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將整本書閱讀向縱深化推進。
(五)建立整本書閱讀激勵機制
整本書閱讀的持續(xù)推進光靠學生的閱讀興趣是不夠的,還需要具有足夠的意志力和耐力。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堅持閱讀下去?這需要教師建立整本書閱讀的激勵機制。譬如,教師可以先從閱讀時間、閱讀方法、閱讀態(tài)度三個維度制定《“整本書閱讀”活動之課內閱讀評分表》《“整本書閱讀”活動之課外閱讀評分表》,再根據學生在每個維度的表現情況,分優(yōu)、良、中、差四個等級進行賦分。教師運用《“整本書閱讀”之課內閱讀評分表》可以對學生在學校晨誦、午讀、“三課”不同時間段的表現進行評分,也可以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家長可以運用《“整本書閱讀”之課外閱讀評分表》對孩子每天的晨誦、閑時閱讀、睡前閱讀情況進行打分。最后教師綜合學生在課內、外整本書閱讀的積分情況,分別在月末、期中、期末評選出月、半期、學期“最美讀書人”。這樣不僅能多維度、全過程考察、監(jiān)控學生整本書閱讀情況,根據考察情況指導學生從閱讀方法、閱讀態(tài)度、閱讀習慣等方面進行反思、改進,提高學生元閱讀能力,還可以發(fā)揮多元化評價的作用,幫助學生在自評、他評的觀照中,了解閱讀效果,提高閱讀素養(yǎng),促進學生持續(xù)、深入閱讀,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
小學階段整本書閱讀實施具有不同的學段特點與規(guī)律。教師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閱讀規(guī)律,依據學段呈螺旋遞進式推進。同時咬定培養(yǎng)整體閱讀素養(yǎng)這一根本目標不放松,引導學生運用系統(tǒng)思維、多種策略整體把握和理解閱讀材料,避免用片段精讀、以導代讀、以填鴨式刷題代替原汁原味的整本書閱讀,在實實在在的閱讀實踐中,提高閱讀水平,努力為學生終身閱讀奠基。
學生是整本書閱讀的主體,教師是整本書閱讀中閱讀時間統(tǒng)籌、閱讀氛圍營造、閱讀空間拓展、閱讀活動規(guī)劃、激勵機制建立、閱讀策略指導、閱讀習慣培養(yǎng)等的引領者與參與者。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與機會,將課內與課外、學校與家庭、線上與線下、傳統(tǒng)手段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學生在個性化的自主閱讀中,學會閱讀規(guī)劃,學會策略運用,提高閱讀與元閱讀能力,逐步成為“最美讀書人”。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朱自清.略讀指導舉隅[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3:3.
[2] 王崧舟,王春燕.腹有詩書氣自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整本書閱讀”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C刊,2022(33).
[3] 談永康.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現狀分析與再思考[J].語文建設,2021(4).
[4] 沈銀雪.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任務群情境創(chuàng)設: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2(34).
編輯/楊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