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翁荷
【摘 ?要】當前,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的三大基礎學科之一,語文教學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由于作文是該科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寫作水平,教師應在授課時合理應用跨學科教學法,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轉變以往的學習觀念,激發(fā)其對作文的興趣。本文深度分析在小學階段,關于跨學科作文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跨學科;小學;作文教學
近年來,在我國小學的語文課堂上,關于作文教學,學生在寫作時時常出現(xiàn)現(xiàn)搬現(xiàn)套的情況,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文章空洞,缺乏內涵。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應借助跨學科教學法,并在教學時應用相關方法,重塑全新的教學框架,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在學習階段,凝練各個學科中的寫作材料。
一、借助活動
我國為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質人才,在學生的成長周期內,常見的教學活動包含以下幾類,即辯論、娛樂、競賽和演繹。
其中,關于演繹課程主要有下列幾種,德育教學、音體美及語文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深度參與表演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其強烈的表現(xiàn)欲,引導其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增強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專注度。利用娛樂環(huán)節(jié),可以將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其對所學內容的感興趣程度。研究表明,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活動,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索欲,還能激發(fā)其對作文創(chuàng)作的學習興趣。分出游戲的勝負后,學生在課余時間依然侃侃而談,表現(xiàn)欲較為熱烈,在此基礎上,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事半功倍。為此,在小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游戲融入其中,如此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和自信心,構建高品質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強化學生對作文的學習興趣,保證其在語文課堂上,精神始終處于高度集中狀態(tài)。此外,辯論活動也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在探討時,每名學生都應將聽到的內容記錄下來,明確辯論的主要議題,分析題目的本源,并同步完成辯論記錄。
二、結合學科
眾所周知,在教學階段各類素材均取自現(xiàn)實生活。同時,科目不同,其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也存在較強的差異性。其中,對時間元素的認知,在數(shù)學中,學生時常應用具體的數(shù)字描述時間,通過對鐘表等計時設備的觀察,掌握各類計量單位的使用方法,并在課堂上將時間作為計量單位,分析在單位時間段中可以完成的任務,明確不同單位的關聯(lián),探討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使用技巧,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地了解與時間有關的信息及其應用要點。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優(yōu)美的樂曲,引導學生理解時間存在的意義,曲調婉轉、簡明扼要,幫助其在音樂的世界中感知時間。在美術教學中,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完成鐘表的繪畫、設計和創(chuàng)造,將原本抽象化的時間變得具象化。在創(chuàng)作時鐘時,明確時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體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游戲,輔助學生了解時間的重要性。研究表明,關于時間的教學,不同科目的教育形式各不相同,表達方式不同,學生對時間的理解和感悟也存在較強差異。為此,在文章的寫作階段,學生可以結合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向讀者闡述時鐘的結構,以及不同計量單位之間的關聯(lián),開展與時間有關的實踐活動,敘述以時間為中心的寓言故事,切入點存在區(qū)別,想要傳達的內容也不同,形成學生對時間的深度感悟和自我認識。
三、圍繞方法
現(xiàn)階段,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與作文有關的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在小學階段,作文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如下,分別為簡訊、讀后感、發(fā)言稿、實驗報告、學術筆記等。在上述文本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需要根據(jù)對應的場景,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教育綱領中明令標注以下內容:文章應明確闡述具體的任務、場景、事件,進而向讀者傳遞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為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授課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主觀需求,進行高效的作文教學,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
(一)議論文
一般情況下,議論文是學生需要根據(jù)所學內容,編撰可以表達自身所思所想的文章。為此,在作文中應明確標注學習階段存在的不解之處,闡明思想觀念,全面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文科的教學過程中,上述表現(xiàn)形式較為常見,學生在學習時也常常借助此類手段,向同伴傳遞個人的主觀想法。其中,議論文包括讀后感、影評、發(fā)言稿等。例如,在寫議論文時,學生需要以研究的題目為中心,分析其在不同學科的呈現(xiàn)方式,圍繞各類科目,展開深度分析和探索實踐,以此獲取對應的答案,完成論文的寫作。
(二)記敘文
關于記敘文的寫作,作者需要深度表述與事件有關的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經(jīng)過,全面描寫上述目標的主體特征、存在價值及其對事件的影響,深刻立體地傳達事件發(fā)生的流程及特點,隱晦地向讀者傳達作者想要傳遞的思想感情。在文學領域,記敘文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為實現(xiàn)跨學科教學法的有效應用,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科目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訪談、人物傳記、學術報告等文章的寫作技巧。例如,關于通報類文章的創(chuàng)作,應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一篇內容精悍的通報,表達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并試寫相關文章,向讀者闡明與之相關的人物及事件的具體內容。
(三)說明文
說明文是以敘述的口吻,全面概述事件發(fā)生的經(jīng)過,或是表達物體的形成過程,并為讀者普及對應的知識。需要注意的是,說明文所要傳達的內涵通常是客觀存在、蘊含豐富的知識。對此,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科目的特點,完成說明文的教授。一般情況下,經(jīng)驗教訓、理論、過程、重點、舉措等內容,都可以使用說明文表達。例如,在數(shù)學課上,學會了某種定理,便能夠描述出所學內容的使用方法,并對其進行補充說明。
(四)其他
除以上幾類文章外,應用文也較為常見。為此,不同科目的授課教師需要結合該學科的特征、教學內容、授課目的,制訂合理有效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在既定的場景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找尋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解,完成應用文的寫作。其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如下,主要涵蓋筆記、信件、倡議等。在不同科目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可以書寫課后總結,向教師傳遞倡議。學生還需要積極與同伴、授課教師、父母交流,對發(fā)表意見,可以以信件的形式告知相關人員,以此獲取問題的解答方法,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并將其應用與現(xiàn)實生活中。
四、圍繞實際
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關于跨學科教學法的應用,教師應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使用自己的語言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描述,應用專業(yè)的創(chuàng)作技巧,升華文章內容,實現(xiàn)不同知識的有效銜接,構建立體化的知識網(wǎng)絡。
(一)筆記
在課堂上,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動筆記筆記。如此,不但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了解其中的重點內容,更能為日后的知識鞏固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學生在書寫筆記時,精神和目光往往會聚集在知識的學習中,有助于深度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而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動筆記筆記的習慣,在學習時,記錄具有內涵的內容,并使用對應的專屬名詞進行補充說明,再添加時間、場景、人物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并引用各類修辭手法,以此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進而完成一篇富有內涵文章的創(chuàng)作。為此,關于跨學科教學法的有效應用,常見的手段如下。
首先,在語文課堂上,應圍繞了解、訴求及獲取的格式完成隨堂筆記的書寫,例如,在某時某刻某地,掌握了什么知識,如何獲取,教師傳達了怎樣的中心思想,同學是如何學的,個人感悟是什么,還想學習什么內容等,以記敘文的形式將上述內容描寫出來。以上即為跨學科的入門級教學法,適用于處于初級階段的作文教學。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若干引人入勝的環(huán)節(jié),例如,在辯論會及演說等各類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寫出事情的脈絡、成果,全面闡明自己的所思所想,并收獲了什么。學生以情境再現(xiàn)的方式,二次表述教師、同伴的言行舉止,將其在筆記中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并寫出自身對事件的感悟。
最后,學生根據(jù)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深挖內容的起源,根據(jù)筆記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及重難點內容,深度掌握相關內容的源頭、發(fā)展史及與其有關的人物傳記,描述與之相關的事件,以此實現(xiàn)與當事人的溝通與
互動。
(二)推敲
為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本內容,向其提出對應的問題。同時,教師還要利用合理的手段引導學生懂得提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做到有邏輯、有重點。將所學內容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將抽象化的想法轉變得更具象化,懂得如何提出疑問和作答,積極與同伴進行深度交流,進而寫出高質量的
文章。
通常,在文章的創(chuàng)作階段,學生應優(yōu)先考量作文的中心,明確寫作對象和受眾。寫作時,可以以觀眾的視角將文章轉變?yōu)閱栴}的答案。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不解之處,點明問題實質,并根據(jù)相關內容展開深度分析,以客觀的角度找出問題的最優(yōu)解,并將事件發(fā)展的全過程,以文字的形式敘述出來,借助問題,創(chuàng)作文章。對與文學有關的科目,在寫作時,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對應的學科,以詩歌的形式將其表達
出來。
五、豐富形式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作為其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用跨學科教學法,借助邊學習邊創(chuàng)作的模式,有利于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的。利用此類手段能夠從根本上引導學生利用記錄筆記、書寫報告等方式,強化自身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文章的整體質量,從根本上規(guī)避學生無從下筆的困境。比如,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的授課教師合作,共同編寫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敘述類文章。
在課前的預習階段,學生應根據(jù)已掌握的知識,完成頭腦風暴后,憑借以往的經(jīng)驗完成計劃的制訂,其中包含人物設定、寫作背景等內容。試驗時,根據(jù)結果,學生便可以找出在第一版計劃中容易出現(xiàn)的隱患因素,并以分組討論的方式,對結果進行深度剖析,總結經(jīng)驗教訓,落實對實驗計劃的初修。當學生深度沉浸在實驗中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設計對應的問題。例如,在實踐的過程中,每一名學生都沉浸其中,第一時間在紙上描繪出實驗的各個步驟。收獲結果后,在原有的基礎上更新方案,進而實現(xiàn)既定的學習目標。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關于跨學科教學法的應用,教師應利用合理的手段,制訂合理的創(chuàng)作任務,并設立對應的教學情境。此外,還要引導學生讀懂題意,運用相關手段幫助其學會舉一反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掌握作文的創(chuàng)作步驟。同時,教師還應優(yōu)化寫作模式,利用跨學科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