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供”者,《辭?!酚性~條:“清雅的供品。舊俗于節(jié)序或祭祀時,以清香、鮮花、素食等為供品。如新歲每以松、竹、梅于幾案,稱歲朝清供;鄉(xiāng)居素食淡茶謂之山家清供。宋人林洪有食譜《山家清供》之作。雖然是講飲食,卻意在突出山居幽士的清雅韻致?!?/p>
關(guān)于《清供圖》,《美術(shù)辭林》也有詞條:“清供,一般多畫歲旦(歲朝)時案頭常見、象征吉祥或某些寓意之事物,如佛手、瓶梅、石榴、柑橘,以至水仙、天竹松枝之類,畫家信手拈來,用以遣興,或象征一年之吉利?!?/p>
上述可謂,蘊(yùn)含了中國人生活中最雅致、最精微的文化內(nèi)涵。
“清供”一詞,在宋代開始流行,宋人常于案頭放置供觀賞的陳設(shè)品,為書齋、廳堂添情趣。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清雅的供品,如松、竹、梅等;二是指古器、盆景等供玩賞的物品。舊時清供分類很細(xì),大致有文房清供、案頭清供等,也分“有名之供”和“無名之供”。有名之供,可按節(jié)日分,如歲朝清供、博古清供、端陽清供、中秋清供等。
復(fù)雜的歲朝清供圖有十多種物象,簡單的僅一花一瓶。一些花草植物、瓜果蔬菜、杯盞花瓶……看似尋常的物象,背后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和文化內(nèi)涵。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曰:“歲朝,歲旦。”《歲朝清供》是清供中很重要的題材,專為過年而設(shè),以此來表達(dá)人們對新年增福增壽的美好祈愿。歷代諸多畫家創(chuàng)作此類作品,如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將其推向高峰,使之成為生活美學(xué)的典范。
筆者多年來收藏清供題材書畫三十余件,特?fù)衿浼颜吲c有緣人共賞。
王墨林,名維翰,江蘇興化人,同治十三年(1874)三甲189名進(jìn)士,著名畫家,兼擅書法?!吨袊佬g(shù)家人名辭典》《民國續(xù)修興化縣志》等有載其工畫能書。卒于鄉(xiāng),年84歲。
王墨林的《歲朝清供圖》便是很典型的、具代表性的。畫面左上方有署款:“歲朝圖,光緒戊寅嘉平月,墨林王維翰。”斑駁古樸的花盆上,老梅花枝疏朗,枝干遒勁,頗有疏影橫斜之態(tài)。梅花以韻格老枝怪奇取勝,具有孤芳自賞的獨(dú)特韻味。右下方較矮的瓷盤內(nèi)柿子、石榴、春筍象征著事事如意、多子多孫,其下方放置百合、柿子、玉如意、水仙,象征著“百事如意”?;ɑ苁吖际嵌顣r物,顯現(xiàn)出濃郁的歲朝氣息,尤其過年時節(jié)掛出,很是應(yīng)景。
沙曼翁(1916—2011),滿族,姓愛新覺羅,原名古痕,別號曼公、昧公、寐翁,精書法篆刻,畫亦甚工,名重一時,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東吳印社名譽(yù)社長。2009年,94歲的沙曼翁以全票榮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作為“曼翁美學(xué)”文人畫代表的“清供”題材是沙老常畫的題材,他的三幅筆墨簡練的《清供圖》,意到便成,極富意趣,自有一種清新淡雅、秀逸天成的境界。沙老平日最愛品茗、看花,他曾在一幅畫作中題詞云:“品茶看花,老來之福,別無他求,于愿已足?!笨梢娖凡?、看花在他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一壺二杯、一枝紅梅,右上方自作詩“庭院深深春無限,畫幅梅花自家看……”,或一枝菊花下一壺二杯,幾片落葉,可謂清雅之至,極具生活情趣,真真將藝術(shù)融入生活之中。
畫中有書,書中有印,沙老畫多以水墨為主,設(shè)色則淡雅明凈,不涉媚俗;筆墨簡括、冷峭、孤高,講究“以我之少少許,勝人之多多許”,書法入畫,畫面布局上則重視題跋,即書、畫、印、詩和諧統(tǒng)一。同時,其無畫處自有畫,不僅內(nèi)容富有書卷氣,且精美的書法配著小小的朱紅印章,也給畫作平添了無限的情趣。
民國才女石評梅(1902—1928),乳名元珠,學(xué)名汝璧,祖籍山西省陽泉市郊區(qū)義井鎮(zhèn)小河村,山西省平定縣人,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常用筆名評梅、林娜、漱雪、波微等,是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暫的一位。
1919年,在“五四”高潮的歲月里,石評梅開始在《語絲》《晨報(bào)副刊》《文學(xué)旬刊》《文學(xué)》,以及她與陸晶清參與編輯的《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報(bào)刊上發(fā)表散文、詩歌、小說和劇本。時有“民國才女”之謂的她,與呂碧城、張愛玲、蕭紅并稱“民國四大才女”。
盡知石評梅突出的是文學(xué)上的成就,但中國式的才女當(dāng)是書畫盡皆拈得動湘管的。
石評梅此《清供圖》為98cm×29cm的設(shè)色紙本,畫上小楷署題:“歲在己丑九月下浣日,石評梅寫于海上?!扁j印“評梅女士”白文、“漱雪”朱文?!耙页蟆笔?925年,即民國十四年。設(shè)色紙本立軸,構(gòu)圖簡單:一壇酒、一小竹架、一盆菊花。淡雅工麗,畫筆很傳統(tǒng)。石才女孤冷雋逸,愛梅之品性中亦透出了菊之凌寒傲霜,“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感渲染紙上,可以看出舊學(xué)功底深厚。整幅畫面夠雅,夠舊,夠淡,夠耐看!菊花有“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的氣節(jié),是否暗含了一代才女凄苦、孤絕、清高,堅(jiān)持理想和信仰,紅顏早逝的命運(yùn)?亦或許是對她一生的精準(zhǔn)注解和完美詮釋,令人嘆息!
晚清名家余震《清供圖》中堂,是“清供”中難得的巨幅。余震,字芝生。《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稱其“工人物,有摹宋人蘇漢臣《百子圖》石印本行世。與沙馥(1831—1906)、錢慧安(1833—1911)、秦炳文等先后同時,名譽(yù)亦相伯仲”。
大尺幅(136cm×58cm)喜氣亦大。此氣派十足的《清供圖》,應(yīng)是畫家心情極好的表現(xiàn)。畫的左邊一只考究的大花瓶占了大部分空間,淡墨勾勒成形,潤色淡花青。瓶子上方有幾顆乳釘,偏下一點(diǎn)兒是祥云圖案,下部是龜裂紋,很顯精致。如此考究的大花瓶應(yīng)不是普通人家之物:圖上一盞醒目的“狀元”燈。燈罩明晃晃的“狀元”兩字,告訴我們此燈是狀元府邸之物。更能顯出貴氣的,是盛著葵花子、菱角、馬蹄和花生的果盤為帶底座紅木制成,色彩玫紅,貴氣十足,一枝折枝的釋迦果連枝帶葉,此果亦乃名貴之果。
畫上蠟燭殷紅,一只小老鼠在偷食紅蠟燭。老鼠的眼睛、嘴、爪子、尾巴無不靈動,刻畫精致。在民俗中老鼠是吉物,即“倉鼠有余糧”,紅燦燦的蠟燭則“常照吉人壽”。整個畫面極富生活氣息,但大部分透出的是貴氣,只有大瓶中的一枝白梅清雋冷逸,梅骨古勁、白花冷香,讓人聯(lián)想到也許高流佳客也輒出入于狀元府邸。
畫署上款“玉甫二兄先生大人雅正”,創(chuàng)作時間“丁丑清和月上浣”,落名“余震寫于浦上”,鈐印“余震”白文、“芝生”朱文?!岸〕蟆睉?yīng)為1877年,距今一百四十年了。
紅薇老人張光的清供,讓人見之可謂心中一喜:收藏體系之民國閨秀畫家的清供圖,深愛自然多一層。張光(1878—1970),字德怡,晚號紅薇老人,永嘉(今溫州)人,曾任上海、北京、杭州藝術(shù)專科學(xué)校教授,垂三十年,桃李滿天下。平生交游甚廣,與蔡元培、徐悲鴻、張大千、黃賓虹、鄭午昌、謝稚柳等過從甚密;又與永嘉籍書畫家馬孟容、馬公愚兄弟及方介堪及學(xué)生黃達(dá)聰、孫孟昭、龐左玉、丁筠碧、黃景華等交往甚密,遂成“溫籍藝人之家”。她擅長花卉、翎毛,端莊秀雅,清婉妍麗,功力深厚,三四十年代曾在上海、南京、重慶等地舉辦畫展,著有《紅薇詩草》《紅薇老人書畫集》。新中國成立后她受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國畫院畫師。張光還與何香凝頗有交往,何香凝紀(jì)念館藏有一幅《梅松菊圖》,是何香凝與張光、賀天健、熊松泉、姚虞琴、馬公愚、方介堪、馬孟容八位畫家合作的,由柳亞子題款:“氣候襍秋冬,燦然萃一室,古器與古錢,萬象森成列?!?/p>
陳師曾嘗有詩贊張光畫筆:“閨中小試天機(jī)手,組織南方草木香。比翼壯游伴妝鏡,鷗波無此好風(fēng)光。提攜一代丹青價,要使千秋書卷香。解識筌魚兩無礙,牛背明明生眼光。四時蜂蝶不到處,分藝南田一瓣香。婀娜徐滕傳骨法,蔡方猶得借暉光。”另外,沈尹默、張大千、謝玉岑、周瘦鵑、楊清磬等也有稱譽(yù)張光的詩詞。
童昇(1866—1921),浙江人,寄寓上海,字旭滄,齋曰藩衍寄廬、一粟山房。善書畫,工花卉,尤善梅花,筆致妍秀,清麗出塵,有名于時。
古畫中,146cm×40cm也算是很大的尺幅了,可謂通幅大大的清雅。舊竹幾上是六棱的瓷花盆,里面種植著黃菊花。菊花雙勾填色,但因?yàn)槭艹狈淬U,有幾朵黃菊花幾乎成了鉛黑色。枝葉或水墨或墨綠,未調(diào)鉛粉,所以未有變色破相。竹幾右下方是一盆菖蒲、一枝帶葉帶刺殼的毛栗子和一只鮮紅的南瓜。用筆略比其三兄晏的畫筆粗率一些。花卉、蔬果和幾、盆皆以小寫意出筆施墨設(shè)色,很是清雅。左下角鈐印一方,印文“旭滄長生安樂”朱文。天桿題簽處恭楷“童旭滄博古”五個字。
“博古”,是指圖繪古器物和圖畫,或以古器物圖形裝飾的工藝品,亦稱“博古畫”“博古屏”等。宋徽宗嘗命人編繪宮中所藏古器物,成《宣和博古圖》三十卷,“博古”一詞實(shí)源于此。
六位詩文書畫名家乘興合作了一幀《歲朝清供圖》(80cm×34cm),其中陳思萱、陳方修、孫悟音是民國閨秀畫家,更屬難得。圖的下方是武進(jìn)陳方修寫意的一盆萬年青,土灰的瓦盆內(nèi)一株青葉紅果的萬年青,以寓意萬年長青、紅紅火火。署款“陳方修萬年青”小字行楷,未鈐印。萬年青花盆右側(cè),是“王傳燾蕙蘭花盆”七個行書小字,鈐印“季眉”朱文小印,花盆是配萬年青的,蕙蘭則插入了花瓶之內(nèi)。瓶內(nèi)折枝的一莖嫩黃夾雜著青綠的一莖蘭花幽香撲鼻。瓶內(nèi)還插著倒懸的紫藤,花序下題著“孫悟音紫藤”,仍是未鈐印。瓶內(nèi)還有一枝月季花,是海上閨秀畫家陳思萱的妙筆,題字曰“陳思萱月季古罇”。“罇”同“樽”,泛指禮器,圖上細(xì)圓長長的花瓶應(yīng)是陳閨秀的寫意了?;ㄆ恳缘磳懗尚?,略皴擦了幾筆淡青綠,大塊面的留白使花瓶看上去很皎潔。畫筆海上畫派的味兒很濃:筆致輕逸、墨色清妍。四位畫家完工后,由吳人嚴(yán)雋培署款,先是題著一首汪振雄即興作的詩:紫藤月季把春迎,況復(fù)幽蘭是賞音。爭取香花除毒草,和平盛世萬年青。詩左:“戊戌人日,汪振雄題農(nóng)工同仁春節(jié)合作花草,嚴(yán)雋培書?!扁j印“嚴(yán)雋培印”白回文?!拔煨纭笔?958年,“人日”又稱人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是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說女媧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六種動物之后,于第七日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
四位畫家的簡介,按年齡排序:陳思萱(1902-1986),別名佩荃,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寄居上海,民國閨秀畫家。民國十八年(1929)曾就讀于南京美術(shù)??茖W(xué)校。后師從蕭俊賢、梁公約學(xué)畫習(xí)字,六十余年不曾中斷,先后六次舉辦個人書畫展,影響深遠(yuǎn)。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文史館館員。王傳燾(1903—1977),字季眉,浙江吳興(今湖州)人,白龍山人王一亭子。畫承家學(xué),少即享畫名。山水、花鳥、人物皆有乃父風(fēng)神,時人重之。陳方修(1905—1988),江蘇常州人。工書畫,畫擅花卉、山水,亦工吟詠。著有《雙修閣吟草》。《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補(bǔ)遺》《常州書畫家傳》有載。孫悟音(1916—2002),別名孫汝,民國閨秀畫家,江蘇吳縣人,定居上海,民國二十六年(1937)畢業(yè)于上海美術(shù)??茖W(xué)校。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拜江寒汀為師,專攻花鳥畫,尤擅金魚。曾任上海工藝美術(shù)學(xué)院中國畫教師、顧問,生前為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工藝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
作詩者汪振雄似為圍棋界人士,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與劉棣懷、吳清源合作出版過兩部圍棋布局、序盤的著作。署題者嚴(yán)雋培(1899—1969),別名益堂,江蘇吳縣人,工書善畫,皆具名聲,生前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六位名人共寫之作,頗為和諧一氣,既添節(jié)序喜慶之氣,又賞心悅目,實(shí)屬難得。
南社文人蔡哲夫(1879—1941),原名守,一作有守,字成城,號寒瓊、寒翁、寒道人、茶丘殘客、折芙。齋堂為茶丘、寒廬、有奇堂、味雪庵、磚鏡齋、二條一廛、寒瓊水榭、茶四妙亭。少有才名,年十七赴滬入震旦學(xué)校習(xí)法文,能詩,為南社社員,復(fù)擅書畫篆刻,于金石碑版、骨董圖籍之屬無不精諳,可稱博古之士。
冬日里,詩人的幾案上,豈能少了一瓶寒梅呢?高士的案幾之上,若不折幾枝鮮花以供清賞,這樣的日子實(shí)在過不下去的。蔡哲夫這樣的才子文人,筆下的清供圖定是區(qū)別于宮廷或富貴人家的富麗堂皇,干凈得連花瓶也沒有了,僅僅一個小火爐旁邊橫斜一枝紅梅,似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詩意。畫上一把泥壺,壺形古雅樸拙。折一枝疏影橫斜的紅梅,便是隨意放著,暗香浮動亦是妙不可言,精心賞玩,萬千會心。畫下方小字題跋“丙子春日于廣州白鶴山房與素心比丘同賞春……”
原來是隨意點(diǎn)染畫給小和尚的。怪哉禪意十足,畫面幽靜透露出一種獨(dú)自自知的閑逸。一枝斜梅給予我們啟示:一種內(nèi)在、本質(zhì)、超脫群倫的深秀氣質(zhì),而非外在表面的美不勝收。而梅散發(fā)的一股暗香,清且幽,不正象征著一種不慕名利的淡泊典范嗎?那種奮傲霜枝的風(fēng)神,不值得萬物對它尊敬與頂禮嗎?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從大自然的和諧中去汲取靈感,妙造天趣。
清末民初何煜《山齋清品》清新淡雅。何煜(1852—1928),字研北,上海人,近現(xiàn)代海上畫派著名畫家。早年曾師胡公壽、任伯年,后列朱夢廬門墻,為入室弟子。何煜擅畫沒骨花鳥、草蟲,以精妙絕倫的筆墨、清潤典雅的設(shè)色、熱烈生動的意境,一度名噪上海并成為近現(xiàn)代海上畫壇的重要代表人物。
茶與畫的結(jié)緣,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非常值得大書一筆。茶有禪意,禪茶一味,耐人尋思。朱錫綬在《幽夢續(xù)影》云“真嗜酒者氣雄,真嗜茶者神清”,使得古今不少傳統(tǒng)畫家,跟茶結(jié)下不解之緣。茶畫的興起,既是經(jīng)濟(jì)繁榮的物質(zhì)表征,亦體現(xiàn)了文人雅士閑情逸致的格物情懷。它將水墨與茶情茶意完美結(jié)合,再現(xiàn)了歷朝的茶飲風(fēng)尚,更以此記錄了我國茶文化的歷史變遷。觀茶畫,仿佛能讓人聽到那茶水涓涓作響,嗅到那沸騰的氤氳茶霧在空氣中飄香。
小小尺幅,古雅盎然,畫上菖蒲、老壺、古瓶。筆觸清淡如煙,幾枝白梅,自右下方橫斜出,俯視、正側(cè)、向北、交疊的梅枝與花蕊姿態(tài)生動有致。寥寥數(shù)筆,頓有茶香躍然紙上。茶的清香、梅的雅致,暗喻了文人高潔與淡泊的性情。
民國吳仲熊《寒窗清供》更是雅到極致。吳仲熊(1899-?),號芳菲室主,浙江吳興人。幼嗜藝術(shù),勤學(xué)不輟,于詩畫皆有心得。弱冠時即蜚聲藝苑,所作山水,淡遠(yuǎn)有致,別饒意趣,書法亦娟秀可愛。兼寫花鳥,師法任伯年。題畫詩句,更加清新雋逸。前輩顧西津、吳缶廬皆器重之。
畫面是水仙、紅梅和湖石的“三清”,左下角行書署題“寒窗清供”,圖上水仙,水墨雙勾鱗莖和葉片,鱗莖略潤淡赭石,花片未設(shè)色。抽出的兩柱花莖亦水墨雙勾,但卻填色赭石?;ò昊ㄈ锝允┮运?,很是清碧靈逸。紅梅一枝,水墨略加赭石勾枝,胭脂點(diǎn)寫花片,濃墨勾蕊點(diǎn)芯,筆墨清疏、冷雋、孤傲,不染世塵。湖石水墨勾皴點(diǎn)染,峻峭玲瓏,自然天成。用筆清嘉,墨色明妍,迥出塵寰。端詳畫面,似有清香拂面而來,驅(qū)人濁想。
文人清寂,寒窗苦讀耕硯之暇,欣賞一下案頭供著的水仙紅梅和湖石,陡然會升起一股滿足感,左下角行書署題書法北碑的底子,亦見功力。
觀賞《歲朝清供圖》,除了時令供物之外,另一意趣即器物的陳設(shè)。這些博古器物承載著一種厚重而有穿越時空的懷舊情懷。南宋趙希鵠(1170—1242)《洞天清錄·古鐘鼎彝器辨》中提到:“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yǎng)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jié)實(shí)。若水秀,傳世古則否。陶器入土千年亦然?!?/p>
可見當(dāng)時宋人喜愛古雅的花器已經(jīng)蔚然成風(fēng)。明代的文人審美延續(xù)和復(fù)興了宋人的趣味。民國溥儒的《歲朝清供》中出現(xiàn)的單色釉長頸瓶,是當(dāng)時出鏡率極高的清供器物。宮廷的器皿固然華美精巧,然而到了文人手中的“歲朝清供”,便脫離了宮廷的富貴氣象,顯出深邃而有逸氣的文化意蘊(yùn),所以文人《歲朝圖》中又多了一些石頭、盆景等。石頭除了能夠裝點(diǎn)文人的書房,作為案頭雅玩之外,還因它不會隨寒暖冷熱而更易其色,而且剛硬堅(jiān)強(qiáng),成為君子砥礪品行的精神象征物。
民國海派畫家張桴園《博古圖》呈現(xiàn)文人意韻?!安┕拧笔菆D繪古器物形狀的中國畫,或以古器物圖形裝飾的工藝品。這幅“博古”是宣紙上先墨拓古器物,然后在墨拓古器物內(nèi)補(bǔ)插點(diǎn)寫花卉蔬果,形成《博古清供圖》?!扒骞币话愣喈嫐q朝時案頭常見、象征吉祥如意或某些寓意的事物,如佛物、百合、柑橘,以至水仙、天竹、牡丹之類,畫家信手拈來,用以遣興,或象征一年之吉利,以示祝賀之意。
張桴園,由諸生承蔭,初選湖北沙市通判,禮去政任襄陽辦賑,為直鄂二督先后保奏,即授知州留省補(bǔ)用。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年不詳,但他至少活至1936年,因?yàn)樗幸环熬帐瘓D”上署款“丙子……八十七叟”。二十余年的清朝官員,官名未響。清亡(1911)寓居上海鬻畫,始得享名聲。
此《歲朝博古圖》(141cm×69cm)為典型的“歲朝畫”,畫上點(diǎn)寫有紅梅、牡丹、天竹、盆松、水仙五種花卉植物,葡萄、柿子、百合、石榴、柑橘五種水果,口彩可討得:梅開五福、天祝長壽、富貴神仙、事事如意,百年好合等等。用筆則是沒骨勾寫法,為小寫意,花卉水果均設(shè)色。畫筆清逸幽峭,設(shè)色工穩(wěn)秀麗。畫面喜慶吉祥,一派新春氣象。“博古”是雜畫一種,畫家將圖補(bǔ)畫在器物之上,形成裝飾效果,泛稱“博古”。此幅上有兩件青銅器和一塊漢磚器物的水墨響拓,圖上五種花卉植物,均是補(bǔ)畫響拓器物之上的,故曰典型的既“博古”又“歲朝”的“年”畫也。
圖上署款:“丹翁督辦姻世大人雅鑒,擬繪歲朝集瑞圖,以介景福。海角遺民弟張桴園時年七十有五補(bǔ)畫?!薄暗の獭毙贞懨ち郑嗣駠娜耸詹丶?。
陸丹林(1896—1972),民國報(bào)人、美術(shù)活動家,似乎未入仕清朝,大概民國督辦過報(bào)刊或?qū)W校,所以畫家尊其為“督辦”。“姻世”為中國民間有婚姻關(guān)系的親戚的稱謂,指親家爺稱親家兒?!昂=沁z民”為張桴園的號?!白糁吻G襄十八年”白文印,看過《張桴園潤例》便可明了。訂例者乃晚清翰林、民國著名書法家李瑞清(張大千書法老師),例曰:
張桴園名模,號鷺翹,江蘇崇明人,由諸生承蔭,初選湖北沙市通判,禮去政任襄陽辦賑,為直鄂二督先后保奏,即授知州留省補(bǔ)用。桴園因仕途繁雜,愿以閑曹,隱荊襄垂二十余年。政變(1911年的辛亥革命)歸里,詩卷畫軸以外,無一長物,至今年逾古稀,兩眼無花,而精神亦甚矍鑠,家居之暇,唯以作畫題詩,自娛晚景,其胸襟之曠達(dá),迥異時流,雅擅長康三絕,故畫意本乎詩情,清而腴、蒼而秀,早歲已名重藝林。嘗見所繪長條大幅,氣魄沉雄,雖設(shè)色濃艷,毫無俗音繞其筆端,誠可貴也。
王雪濤大弟子何函宇的《文窗清供》“京味”濃濃。何涵宇(1910-2003),原名建平,亦名寒竽。生于北京,原籍浙江上虞。自幼喜愛繪畫,曾自學(xué)惲派花卉。18歲師從王雪濤,為王先生之入室大弟子。同年加入中國最早、最有影響的美術(shù)社團(tuán)之一的中國畫學(xué)研究會,為當(dāng)時該會最年輕的會員之一,得與當(dāng)時名家切磋技藝,繪事大進(jìn)。解放后加入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擔(dān)任齊白石藝術(shù)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xué)特聘教授等職。1998年出版《何涵宇畫集》(中國林業(yè)出版社出版),2003年出版《何涵宇花鳥畫精品集》(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
何涵宇的《歲朝清供圖》尺幅35cm×46cm的橫披,設(shè)色紙本。圖中一盞芝木匠常畫的油燈,燈邊一枝綠葉紅果的天竹、一枝水墨勾圈的白梅,討口彩“天祝壽眉”。《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惫湃艘蚤L眉為壽相。燈下一冊豎版的線裝古書,倒是為“歲寒清供”添了文雅之氣,幽窗燈一點(diǎn),讀史伴清寒。據(jù)此,亦可謂此圖“文窗清供”。燈右署款:“歲寒清供,戊午秋夜,寒竽寫?!扁j印“建平”白文、“寒竽”朱文,左下角押“涵宇六十后作”朱文?!拔煳纭睘?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