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萍
摘要:微課以“微”見長,具有內(nèi)容精練、形式靈活、時長較短的特點,已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它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推動“教”與“學”的變革。微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整合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彰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到自主學習,進而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文章首先對語文課堂教學中微課應用現(xiàn)狀進行總結(jié),然后分析微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最后結(jié)合教學案例探討微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guān)鍵詞:微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策略;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2-0097-04
微課,即微型學習課程。它是一種以5分鐘~10分鐘短視頻為載體,立足教學實際及學情,設(shè)計明確教學目標,采用多元化的活動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1]。微課不同于教學片段或傳統(tǒng)課堂的壓縮,具有完整的結(jié)構(gòu)與表現(xiàn)形式,突出強調(diào)某個知識要點,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為學生的課前自主預習、課堂有效學習、課后及時復習提供支持[2]。
1.應用方式不得法
部分教師在應用微課教學時,對微課資源缺乏篩選與整合,多是將微課嵌入課堂固有流程,讓學生觀看視頻或練習鞏固,缺乏課前自主預習,也很少有課后的擴展與延伸。受應用方式的限制,微課的內(nèi)容同質(zhì)化問題明顯,音視效果低下。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想象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先是看到幻象,然后幻象消失。從“微暖的大火爐”到“噴香的烤鵝”,從“美麗的圣誕樹”到“慈愛的奶奶”,最后“和奶奶一起飛走了”,心情的變化很相似,先是驚喜、興奮,而后是失落。學生朗讀相關(guān)語段,就能感受到現(xiàn)實的殘酷無情,讀懂小女孩命運的悲慘。然而,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引入介紹“童話“文體的微課,不但會增加學生的課堂負擔,而且會占用學生的閱讀時間。因此,教師不妨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結(jié)合教材插圖反復朗讀課文,讀“愿望”,讀“微笑”,讀童話中的奇特想象,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探究,想象之中有多“暖”,現(xiàn)實世界就有多“冷”,二者對照之下,更能體會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2.過度依賴多媒體
部分教師陷入課件濫用或過度依賴的誤區(qū),甚至出現(xiàn)“無媒不成教”的現(xiàn)象。多媒體的濫用和過度依賴,容易使課堂成為PPT課件展示課,無形之中會限制師生交流、小組合作、文本對話等活動的開展,導致師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深度挖掘不足,真正留給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較少。學生不能深入文本涵詠體悟,就會對“語文元素”掌握不足,對“人文主題”理解不透徹。部分教師在利用網(wǎng)絡(luò)途徑下載微課資源時,沒有掌握好“度”,在自主制作微課視頻時,沒有在“質(zhì)”上下功夫[3]。部分教師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為手段整合課堂,沒有立足于“學”,落實于“學”[4]。
3.學生自主性不足
部分教師的視頻制作技術(shù)低下,導致微視頻審美性不足,學生觀看微課興趣淡薄,參與積極性不高,利用微課展開的探究活動受限。部分教師重“教”輕“學”,將微課視為“教”的手段,而非“學”的資源,導致學生的自主建構(gòu)與質(zhì)疑探究不能充分展開,很少利用微課進行預習和復習。
4.課堂效果不明顯
聲情并茂的動畫和視頻,能夠有效刺激學生的感知覺系統(tǒng),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聚焦課堂重點。然而,部分教師設(shè)計的微課并沒有充分發(fā)揮碎片化學習的優(yōu)勢,導致課前微預習、課堂微探究與課后微復習效果不明顯。部分教師微課制作技術(shù)不熟練,微課音畫質(zhì)不夠清晰,課件的觀賞價值不高,導致學生以蜻蜓點水式瀏覽為主,很難沉浸其中。部分教師利用微課直接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講授和板書,對學生強行進行知識灌輸,導致課堂活力不足,教學氣氛沉悶,部分學生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在微課呈現(xiàn)過程中思想開小差。
1.突破時空限制,打造翻轉(zhuǎn)課堂
微課內(nèi)容高度凝練,結(jié)構(gòu)相對完整。其作為媒介的微視頻資源,可以隨時隨地呈現(xiàn),既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也可以服務(wù)于課外自主學習,有利于突破時空限制,打造翻轉(zhuǎn)課堂,實現(xiàn)課堂重心從“教”到“學”的轉(zhuǎn)變[5]。例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疑激趣:遍訪名山古剎,走進青林翠竹,是旅行;流連城市街頭,探訪市井故事,也是旅行;深入田間地頭,感悟時令交替,還是旅行。無論是讀書還是旅行,都能讓我們開眼界、增學問、長見識,遇見最美的風景。讀書或旅行,你我皆需在路上??墒?,蟋蟀紅頭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旅行,它不同尋常在何處?學生:是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師以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蟋蟀紅頭與好友青頭的對話,并加入音樂烘托故事情節(jié),其中“蟋蟀對話”的配音由學生完成。在課堂上,教師還可通過微視頻介紹關(guān)于“反芻”的科普知識,讓學生了解紅頭旅行背后的科學真相。
2.深度整合內(nèi)容,促進個性化學習
微課不僅有形象生動的情境、高效簡捷的方法、新穎獨特的視角,還有高度整合的內(nèi)容及多種表現(xiàn)形式,能點燃學生學習激情,培養(yǎng)學生讀寫興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有感而發(fā)”,從而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6]。對教材內(nèi)容的整合,教師可以單元主題為序列,也可以某種文體為關(guān)聯(lián),還可與某一文化專題進行聯(lián)系,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深度的學習資源,方便學生深入閱讀和拓展延伸。例如,在《少年閏土》教學中,教師可先以“趣”為統(tǒng)領(lǐng),抓住趣人、趣事、趣景,引導學生勾畫圈點描寫少年閏土外貌、動作、神態(tài)的句子,理順故事情節(jié),感悟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融情入景想象畫面,完成對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潮汛看魚等情節(jié)的理解與賞析。然后,教師可設(shè)計課后學習任務(wù):圍繞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潮汛看魚等情節(jié),選擇其中一個情節(jié),展開聯(lián)想,并進行描述,寫一百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必須與人物的性格特點相符。教師通過微視頻的形式示例,并指導方法。學生在微視頻的引導下,回歸文本并以微寫作的形式進行閱讀拓展,能加深對故事情節(jié)及人物性格的理解與把握,豐富自身的想象與聯(lián)想,有效提高寫作能力。
3.讀寫互促共生,線上線下融合
微課的應用,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壁壘,有效貫通課堂與生活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線上線下的融合。微課注重閱讀與寫作的銜接、聯(lián)系、重構(gòu)與整合,能以主題、模塊、任務(wù)群的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微課是一種蘊含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要素的數(shù)字資源包,能夠?qū)W生視、聽、說等產(chǎn)生多感官刺激,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建立對景、事、理等閱讀對象或?qū)懽鲗ο笕轿?、多層次、立體化感知。例如,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誦讀,讀出云之氣勢,雨之急亂,風之忽然,水之如天。然后回歸詩題,理解“醉書”。此情此景,蘇軾醉了,你醉了嗎?請同學們也“醉書”一回,用一個片段,模仿蘇軾的寫法,抓住景物變化,引用相關(guān)詩句,寫寫你眼中的美景。教師呈現(xiàn)微課,用以提示寫作,讓學生在解讀詩歌的基礎(chǔ)上,借助微課賞冬雪,看秋風,觀雷電、夕陽、云彩和晚霞,融入想象與聯(lián)想,從多感官描繪。
4.增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習效率
微課的應用,能夠促進師生互動,加強課堂對話,推動深度建構(gòu)。微課摒棄傳統(tǒng)課堂的固定流程,聚焦教學內(nèi)容的重難點,使教學活動始終圍繞“學”而展開[7]。微課實現(xiàn)了從“先教后學”到“先學后教”的轉(zhuǎn)變,需要教師對學情的精準把握及課堂動態(tài)的全面了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例如,在《池上》教學中,教師可播放古詩彈唱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吟唱。學生也可結(jié)合教材插圖,從兒童視角進行演讀,還可分角色扮演,再現(xiàn)“偷采白蓮”的畫面,將小娃的頑皮可愛、采蓮蘊含的童真童趣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出來。師生共同吟唱詩歌,極富感染力的聲音,配以豐富的肢體語言,能讓學生沉浸在古詩意境之中,深入感受詩情畫意。
1.以學定教,課前預習導學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微課應用,可以將課堂前置,以自主預習清單或課前微視頻的方式,讓學生熟悉教材內(nèi)容,把握新課的學習方向。
(1)字詞微積累。小學高年級課文篇幅長,課堂容量大,閱讀教學中既要講解重點字詞,又要聯(lián)系寫作背景,賞析重點語句。教師若將學習任務(wù)完全放在課堂上,就會使課堂節(jié)奏過于緊張,學生將當堂所學知識完全消化會較為困難。為此,教師可以微課的方式引導學生課前讀寫,以趣味化的活動激勵學生進行字詞的積累,讓學生在“看圖識字”活動中理解字形與字義的聯(lián)系,在“字詞闖關(guān)”游戲中體驗識字的樂趣。
(2)課前微熱身。教師可利用微課熱身,讓學生搜集古詩詞,用鏡頭記錄時令變化,然后以微視頻的方式在課前展示。例如,在《宿建德江》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以“‘月行古話,意象激趣”為題制作微課,從了解月亮的其他名稱入手,聯(lián)系古詩詞積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獨特的語言文化,營造古詩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濃厚興趣。古人用嬋娟來形容月光的美好,其中最著名的應是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人發(fā)現(xiàn)月亮上有一些斑駁的影子,想象那是吳剛在伐桂,于是就有了“天河爭起浪,月桂不聞香”的詩句。天上的明月出沒在云間,地上的長橋如蒼龍橫臥水面,元曲中就出現(xiàn)了“玉華寒,冰壺凍。云間玉兔,水面蒼龍”。月亮的稱呼還有很多,如素娥、桂魄、蟾蜍、玉鉤、冰鏡等,它的出現(xiàn)總是帶著思念的色彩,和牽掛與憂傷相伴,源遠流長。
(3)課前微溫故。應用微課進行自主預習,教師或以問題為橋梁,或以詩詞為媒介,或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從而取得溫故知新的效果。例如,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可制作“寫雨詩詞知多少”“西湖故事我來講”的微課,讓學生回憶《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內(nèi)容,搜集寫“雨”的詩句,回憶有關(guān)“雨”的描寫。從“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到“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雨的情態(tài)不同,意境也各有特色。
2.高效建構(gòu),課堂聚焦重點
微課的形式自由靈活,內(nèi)容新穎有趣,精美的畫面,清晰的解說,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豐富學生審美體驗。
(1)知識微整合。生動形象的視頻情境,能夠迅速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走進文本,聚焦課堂重點進行知識加工與課堂建構(gòu)。例如,在《女媧補天》教學中,教師可結(jié)合單元主題進行整合,圍繞“神話”文體進行任務(wù)設(shè)計,制作“神話人物故事匯”:從中外神話中感受豐富想象與無窮智慧,汲取精神力量;從勇于獻身的盤古、堅韌執(zhí)著的精衛(wèi)、誓不屈服的普羅米修斯和奉獻創(chuàng)造的女媧,體會神話故事中鮮明的人物形象。
(2)課堂微優(yōu)化。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形象化的聲音、圖像、動畫等元素感興趣。相較于默讀,朗讀可能效果會好,加上情境配樂效果會更好。寓言、神話、童話,故事性強,想象豐富,教師可讓學生結(jié)合微課創(chuàng)意演讀,以調(diào)動學生參與熱情,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有些古詩、文言文字句較難理解,學生深挖文本的能力尚淺。教師引入微課資源,可以創(chuàng)設(shè)多元情境并營造詩意空間,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能夠優(yōu)化課堂結(jié)構(gòu),豐富課堂內(nèi)容,使學生學得更深入,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例如,在《精衛(wèi)填?!方虒W中,學生自主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能夠了解“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但對精衛(wèi)化身小鳥銜木石填海的精神很難體悟。為此,教師可引入微課,還可播放動畫片,讓學生觀看“精衛(wèi)填?!钡纳裨挕?/p>
3.拓展延伸,課后復習鞏固
微課作為一種數(shù)字化資源,既是課堂的內(nèi)容構(gòu)成與形式優(yōu)化,也是課堂的延伸與補充。視頻的暫停、回放等功能,能讓學生多次觀看,加強記憶并深化理解。
(1)課后微復習。課后及時復習,能夠讓學生鞏固已學內(nèi)容,并對課內(nèi)所學要點查漏補缺,完善知識體系[8]。例如,在《月光曲》教學中,學生如何從虛實角度來分析景物描寫,是本課難點。短短的40分鐘,學生未必能夠深入理解實景與虛景的不同,也未必能夠深入體會虛實結(jié)合的妙處。為此,教師可制作微視頻,圍繞“如何在閱讀中正確區(qū)分虛景與實景”進行舉例講解,讓學生在課后及時復習。
(2)課外微創(chuàng)作。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外化,也是語言、思維、審美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課外小練筆,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又能強化閱讀體悟。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微視頻呈現(xiàn)周總理青年時期的照片,并附有《大江歌罷掉頭東》的背景圖,讓學生感受偉人風采,拉近與偉人的距離。設(shè)計任務(wù)單:結(jié)合課下注釋,查找作者資料及寫作背景,說說《大江歌罷掉頭東》的詩歌大意,寫下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3)課后微拓展。課后拓展是語文課堂深化的重要方式。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9]。例如,在完成《宿建德江》教學后,教師可利用微課引導學生探究拓展:為什么日暮時分會引發(fā)愁情呢?聯(lián)系《黃鶴樓》“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及《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說一說。微課講解:來自《詩經(jīng)》的這首詩寫的是一位女子的丈夫在外服役,不知道歸期,當夜幕降臨,雞歸籠舍、牛羊入圈時,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濃。教師利用微課適時引入與古詩內(nèi)容有關(guān)聯(lián)的詩句,能讓學生在感受古詩用詞特點的基礎(chǔ)上,更好地感知詩人的情感,降低理解難度,使學生更為全面深刻地理解詩意。
微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強化學生的語言積累及建構(gòu),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能在打破閱讀與寫作界限、貫通課堂與課外、整合學與用的基礎(chǔ)上,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進入核心知識的學習,從而有效教學并精準練習,使課堂結(jié)構(gòu)更合理。能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同時,使課前自主預習與課后拓展更為高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應用微課,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解光穆.語文課程本體問題的認識與確立———兼議工具性質(zhì)觀存在的必然性[J].寧夏大學學報,2023,45(04):121-135.
[2]王鳳君.小學語文微作文教學實踐策略[J].甘肅教育,2023(13): 106-108.
[3]郭長軍.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3(18):60-62.
[4]王衛(wèi).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吉林教育,2023(12): 85-87.
[5]董小玉,劉曉荷.《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新變化、新方向與新要求[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22,23(06):14-20.
[6]王莉.微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探析[J].普洱學院學報,2021, 37(03):117-119.
[7]崔玲.“停課不停學”期間線上微課教學設(shè)計有效性策略研究———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材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20,36(05):75-80.
[8]康琰琰.“微課”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J].天津教育,2019(11):49-51.
[9]黃厚江.語文課堂教學要強化過程意識[J].河南教育,2006(11): 32-34.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Cuiping
(Ma Qu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Qingyang 744511, China)
Abstract: Microlecture are known for their concise content, flexible format, and short duration, and have become a new mode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course resources,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horizons, highlight their main role in the classroom, enable students to transition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ultimately achieve personalized learning. The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microlec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microlec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teaching cases.
Key words: microlectur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application strategy; autonomous learn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