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444X(2024)02-0001-08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24.02.001
訪談地點:星海音樂學院相西源教授辦公室
相西源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教育家?,F(xiàn)任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他涉獵的音樂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風格迥異,從高原大漠無比壯闊的大西北,到秀麗多彩壯美逶迤的嶺南……其中,有許多深刻雋永、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存在于人們的記憶當中。近日筆者聯(lián)系采訪事宜,他欣然接受。讓我們從以下的訪談中一起感受這位音樂大家的創(chuàng)作心路歷程。
汪勝付(以下簡稱“汪”):相教授您好,很榮幸能夠采訪您!您作為國內著名作曲大家,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多年來辛勤耕耘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一線,理論研究與教學成果卓著。請談談您是如何走上專業(yè)音樂道路的?
相西源(以下簡稱“相”):我出生在青藏高原,從小在濃厚的文學藝術氛圍中長大,讓我對音樂深深癡迷,并開始了一生的藝術追求。20世紀70年代,我在青海省西寧文工團從事音樂工作,當時叫參加“革命”。我在樂隊里擔任手風琴及打擊樂演奏員,在老師們的指導下開始了我初期的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青藏高原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滋養(yǎng)著我,這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浸染著我,讓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從中汲取了許多養(yǎng)分。
我的音樂學習,最早是師從我國著名音樂家、指揮家靳梧桐先生及青海省民族歌舞團著名作曲家施觀林先生。1985年,我從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yè),在青海師范大學藝術系任教。1991年,調任陜西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先后擔任音樂專業(yè)主任、首任藝術學院副院長、音樂學科帶頭人。2000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師從我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理論家趙曉生教授。2005年赴廣州,籌建暨南大學藝術學院,并擔任暨南大學藝術學院首任常務副院長。其中,在2006年赴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交流學習,2007年由于工作需要,調入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擔任作曲專業(yè)教授工作至今。
汪:在您的音樂生涯中,對您的創(chuàng)作和學術建樹影響最大的老師是誰?他對您產生了哪些影響?
相:在我的音樂生涯中,學院派的音樂前輩們對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學術影響比較大。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的本科學習過程是我一生中難以忘懷的一個階段,這里培養(yǎng)了中國著名的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趙季平先生及著名作曲家張大龍教授等一批享譽世界的音樂家。我有幸能夠在充滿中國古老文化的十三朝古都學習,這是我人生中非常難忘的一段學習經歷,尤其是在讀一、二年級時,作曲課老師高永謀教授,讓我們每個學生每周的作曲專業(yè)課必須背唱中國的各種民歌兩首,開始都唱自己比較熟悉的幾首民歌,稍后在《中國民歌集》里找比較短小、曲調較為簡單的民歌,隨后簡單的找不到了,只能找一些曲調比較好聽的民歌去視唱,再后來就找一些比較復雜的民歌進行演唱和分析,由此也逐步地喜愛上了中國各民族、各地區(qū)的民歌。目前看來,的確是讓我們受益匪淺的,這為我個人后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民族音樂”的底子。還有令我尊敬的饒余燕教授、江靜教授、姜同心教授、杜勃心教授等其他老師們的敬業(yè)精神,鼓勵我在今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上執(zhí)著地不斷追求。值得回憶的是中國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在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半年的講學,我們在大師的指導下努力學習。最難忘的是我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導師趙曉生教授攻讀作曲博士學位期間的日子,趙曉生教授、楊立青教授、林華教授等對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學術影響最大。他們學術積淀深厚、專業(yè)造詣非凡,集作曲家、鋼琴家、理論家和教學名師于一身,對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前輩們的光環(huán)照耀下,我個人不斷努力進取,并在自己的音樂道路上不斷地去創(chuàng)新和思考。在跟隨導師三年的學習生涯中,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也與導師建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
汪:您還記得創(chuàng)作的早期作品及第一首作品嗎?當時有怎樣的心情?
相:時間過去得真快,時至今日,我從事專業(yè)音樂工作及音樂創(chuàng)作已經有近40多個年頭了。說起最早的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大概是這樣的,具體說哪個是第一首作品已經記憶不準確了。但是,我依然清晰地記起,大約是在1977年青海省西寧文工團創(chuàng)作的舞蹈音樂《葡萄架下》,這無疑是我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比較大型的舞蹈音樂作品;女聲二重唱《節(jié)日的晚會》由崔麗卿、戴延菊在各種演唱會中演唱。我創(chuàng)作的第一首聲樂獨唱歌曲《青春的歌》,在青海省紀念“五四音樂會”上,由青海省管弦樂隊伴奏,著名歌唱家王瑞英演唱。無疑,當時演出成功,心情自然是非常激動,這首作品充滿著青春的激情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管弦樂是《春天舞曲》,雙管樂隊編制,歌唱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對大自然的贊美。而第一首器樂作品應該也是在20世紀的70年代,根據(jù)青海地區(qū)一系列民歌改編的鋼琴曲《花兒組曲》,由于時間跨度太長,現(xiàn)在印象已經不深。發(fā)表的第一首音樂作品是1978年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清平調——為李白詩譜曲》,該作品由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作品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敬仰,選擇了唐代“詩仙”李白的詩進行譜曲,整體創(chuàng)作的風格具有中國漢民族傳統(tǒng)音樂旋律的特征,以此來體現(xiàn)“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濃郁古風情調。
汪:您在青藏高原生活、學習和工作了近30年,請問在您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青藏高原的多民族文化的風情畫卷是否留下了深深烙印,具有鮮明的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地域性風格特征呢?
相:是的!音樂是文化的載體!所有藝術作品,當然包括音樂作品都包含著深刻的人文與歷史文化內涵。我創(chuàng)作的很多交響音樂作品無論在題材上還是在音樂語言上,都具有一些鮮明的青海地域特征,青海的自然、文化、民俗、音樂已深深地融進我的血脈中。
我創(chuàng)作的交響音詩《巴音河的回憶》在1988年首屆中國西北音樂周“西海音樂會”上首演,由青海省管弦樂團演奏,著名指揮家靳梧桐指揮,由中央電視臺現(xiàn)場轉播,引起比較廣泛的關注和多家媒體的報道。隨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文化》欄目1991年5月16日以“青藏高原上的青年作曲家相西源”對外播出;《人民音樂》1989年第6期以“民族的音詩、高原的贊歌”進行了專題報道;《中國音樂年鑒》1991年在“中國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欄目里收錄,并作了評價。1989年交響音詩《巴音河的回憶》獲得新中國建國四十周年青海省政府優(yōu)秀文藝作品獎。
青海高原充滿著神秘,這里有雪山的威嚴,也有江河的多情,還有草原的寬闊。這些大自然的風貌,以及青藏高原獨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為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限的源泉。在這里我創(chuàng)作了交響組曲《青藏寫生》,1990年這部作品首演于中國西北音樂周“天山之聲音樂會”,由西北聯(lián)合管弦樂團演奏,段輝宇指揮。全曲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情歌》、第二樂章《轉經》、第三樂章《酒歌》、第四樂章《節(jié)日》,這四個樂章以交響組曲的形式組成了完整的作品,樂章之間也可以獨立成章進行演奏。這部作品的基本創(chuàng)作素材就是取自于青藏地區(qū)的藏族民間音樂,在各個樂章的標題上就可以感受到青藏高原的風土人情。青海著名作家葛建中曾經對這部作品以《相西源交響組曲〈青藏寫生〉聽后隨筆》寫了一些感想:“《情歌》奏響在明鏡般的湖泊,激蕩于人類高地上的泉流,漂浮在云端雪影,發(fā)祥于青藏高原的情歌哎,是江河的祝福,綿長的深情如同雪山神秘,不為人知。那種熾熱如同雪野之光,創(chuàng)世的記憶與愛戀深藏于石頭、陽光與河流之中,這是誰的愛?是何人悲壯柔情的手筆?”這位作家是我在青海省工作時期的“酒朋友”,作家的“酒”話是否能夠在交響組曲《青藏寫生》的意境與夢境中體現(xiàn)?是否能夠在幻覺與幻想中實現(xiàn)?這的確是讓每個人在音樂的崇高中得到一定的升華后才能夠去親身體驗的。
青?!盎▋骸笔侵袊褡迕耖g音樂寶庫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我在青海生活工作中深深地受到青?!盎▋骸钡乃囆g浸染,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青?!盎▋骸钡乃囆g魅力,同時也非常地喜歡青?!盎▋骸?。1991年,我以青?!盎▋骸钡囊魳匪夭膭?chuàng)作了五個樂章構成的交響組曲《河湟》,由第一樂章《花兒風情》、第二樂章《古村印象》、第三樂章《牧場寫生》、第四樂章《山原之歌》、第五樂章《河湟抒情》組成。1993年在長春電影制片廠,由我指揮長影交響樂團演奏并錄制完成了這部管弦樂隊作品。這五個樂章是一個整體,但每個樂章可以獨立演奏?!逗愉摇愤@部作品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是表現(xiàn)中國西北河湟民族結合部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及自然風光。中國唱片社2013年出版的《相西源管弦樂作品專輯》里面收錄了交響組曲《河湟》。
汪:您能否再談談表現(xiàn)青藏高原風格的藝術歌曲與室內樂創(chuàng)作呢?
相:好的。表現(xiàn)青藏高原的聲樂作品是我非常喜愛的創(chuàng)作領域,可能也是我創(chuàng)作類型最多的音樂作品。女高音與樂隊《倒淌河》是為首屆“西北音樂周”專門創(chuàng)作的一部大型管弦樂隊與女高音的作品,這部作品表現(xiàn)了青海地域倒淌河的風貌,謳歌這里淳樸善良的人民。1989年獲得“全國第五屆城市音樂比賽創(chuàng)作”一等獎。藝術歌曲《柴達木的歌》發(fā)表在《音樂創(chuàng)作》2014年第2期;混聲合唱《雪白的鴿子》在中國第三屆音樂節(jié)“絢麗甘肅——高原之聲合唱音樂會”首演;藝術歌曲《遙遠的可可西里》于2016年10月28日在星海音樂學院廣州大學城校區(qū)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成功發(fā)布,由女中音王宏堯、男中音馮國棟演唱,同時舉辦了《遙遠的可可西里》首唱發(fā)布會及學術研討會。
由男高音賈雙輝、女高音李思音演唱的藝術歌曲《親吻沱沱河》2019年9月在青海省美術館舉行“藝術歌曲《親吻沱沱河》首唱發(fā)布會及學術研討會”,該作品為廣東省2017年“創(chuàng)新強?!比宋纳缈浦卮箜椖?,青海省人民政府網于2019年9月14日專題報道;青海省人民政府網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題報道;《西海都市報》2019年10月1日專版“青海旋律”專題報道;中國新聞社、人民網、新華網、國家三江源網等專題報道;中宣部“學習強國”等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報道。此外,《嶺南音樂》2019年第5期以專文《保護三江源——〈親吻沱沱河〉發(fā)布會暨學術研討會》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述(高玉翔文)。
值得一提的是,我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選集《青海的歌——相西源獨唱藝術歌曲選集》作為青海省“中國文化記憶”重大工程的項目之一,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在2016年出版。該書作為全部歌唱青海省地域文化的一部專著,完整地呈現(xiàn)給社會,非常富有“中國文化記憶”的特點。全書由39首藝術歌曲組成,以鋼琴伴奏正譜形式出現(xiàn)。該書熱情贊頌了青海的名山大川、風土人情。正如青海省文聯(lián)主席張民在書的后記中說:“相西源先生從1978年到2016年間譜曲創(chuàng)作的歌唱青海主題的39首獨唱藝術歌曲進行編輯出版,是對相西源先生多年來情系高原、夢縈青海之心跡、奉獻的充分肯定,也是基于用歌曲形式謳歌大美青海,宣傳這片高大陸上各民族人民為建設美好家園齊心奔向小康社會之精神風貌的長久愿景與具體實踐?!?/p>
比較重要的是,在2018年10月10日晚,首屆“粵港澳大灣區(qū)國際音樂節(jié)”,我的專場音樂會——“相西源鋼琴作品專場音樂會”(喬華演奏)在廣州大學城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成功舉行。整場音樂會曲目由7個大的組合形成,其中《青海“花兒”幻想套曲》由4首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樂章形成,第一樂章《“牡丹花令”幻想曲》,第二樂章《“水紅花令”幻想曲》,第三樂章《“金晶花令”幻想曲》,第四樂章《“黃菊花令”幻想曲》,引起人們的關注。第二天下午在音樂廳會議室又舉行“相西源鋼琴作品專場音樂會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專家、學者們對我的音樂會進行了客觀的討論和評價,我關注的是大家對我音樂創(chuàng)作的鼓勵“聲音”?!跋辔髟翠撉僮髌穼鲆魳窌笔籽莸匿撉傺葑嗉覇倘A博士,專門在《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上發(fā)表了學術論文《〈青海“花兒”幻想曲〉的民族音樂風格演繹》,對我的這部作品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
汪:您能否談談廣播影視方面的音樂創(chuàng)作,也談一下獲得中國第14屆“飛天獎”的這部作品的情況?
相:除了交響音樂的創(chuàng)作,我在一個階段里也創(chuàng)作了一些影視劇方面的作品。記得最早的廣播影視音樂作品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青海省人民廣播電臺創(chuàng)作的廣播劇《薔薇架下》的音樂,其主體音樂帶有濃郁的青海地域民間音樂風格。1992年為中央電視臺、河北電影制片廠聯(lián)合拍攝的電視連續(xù)劇《在部落廢墟的那邊》作曲,1994年這部作品有幸獲得中國第14屆“飛天獎”。這部作品完全采用了青?!盎▋骸币魳返娘L格進行創(chuàng)作,并且里面融入了地方原生態(tài)的一些曲調,劇里面采用民間歌手清唱的《馬兒歌》《醉歌》等,如泣如訴的音樂讓人們回歸到了原始的部落當中,在當時也引起了一些關注。特別是當時中國影視劇的配樂大部分是以電聲樂隊為主的,而我在這部作品的作曲中則采用了管弦樂隊的寫作方法,并在創(chuàng)作中加入了一些新的“聲音”元素,采用了《無詞歌》等比較新穎的技術創(chuàng)作手法,并且在“無詞”的音樂處理方面作了一些大膽嘗試。如女中音演唱的片頭曲《無詞歌》,“無詞”的音樂把人們帶入到了“廢墟”的荒涼境界,使人們感受到了心靈上的呼喚。這在當時無疑是比較少見的一種音樂創(chuàng)作寫法,播出后的音樂藝術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特別是劇中的主題歌曲《媽媽的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青海省人民廣播電臺“每周一歌” 播出后反響強烈,得到了社會上的好評。
汪:能否談談您創(chuàng)作的具有嶺南風格的音樂作品,特別是具有嶺南風格的藝術歌曲?
相:嶺南音樂文化獨樹一幟,為華夏文明的歷史長卷增添了絢麗多彩的一筆。南嶺是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它包括越城嶺、都龐嶺、騎田嶺等五嶺山脈,歷史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使其得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孕育了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chuàng)新的獨樹一幟的嶺南文化。我雖然很早就關注這一地區(qū)的社會與歷史文化,但未能深入田野方面的工作,所以一直遲遲沒有動筆。
2005年我有幸從上海來到廣州工作,擔任暨南大學首任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在任職期間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表現(xiàn)嶺南地區(qū)特點的音樂作品——《暨南大學校歌》,這首作品以合唱的形式呈現(xiàn),是為了慶祝處于廣州地區(qū)的暨南大學建校100周年而專門創(chuàng)作的一首校歌?!遏吣洗髮W校歌》在2006年“暨南大學建校100周年慶典晚會”上由暨南大學百人博士合唱團首唱,被教育部寫入《暨南大學章程》。
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我陸續(xù)去了廣東省內的許多地方,并且深入到了嶺南地區(qū)具有一定特色的民間進行一系列的音樂采風活動,這使我這個新來的“客家人”具有了一定的現(xiàn)實生活的強烈感受。特別是近距離地接觸到了“嶺南人”的原始生活狀態(tài),了解了當?shù)氐娜宋娘L情,經歷和感受到了當?shù)貪庥舻纳钋槿?。為此先后?chuàng)作了一組藝術歌曲,如女高音獨唱《桃李芬芳》《新雨打芭蕉》《嶺南之夢》《丹霞山》《千年花城》《韓江潮》《潮州茶歌》等;男高音獨唱《楓葉紅了》《冼星海頌》《南嶺長歌》《楊殷頌》等;合唱《冬日戀歌》《江門頌歌》《逆行風采》《援疆歌——廣東省援疆工作隊歌》《石頭哥》《一切為了你》《清廉歌》《廣州理工大學校歌》等作品。這些具有 “嶺南風格”的音樂作品,它們在各類演出場所演出及發(fā)表后,在社會多家媒體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其中,我自己比較滿意的藝術歌曲作品可能是具有詩篇性的《韓江潮》,因為這部作品體現(xiàn)的是嶺南地區(qū)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原始“標志”。 這個“標志”就是廣東省地域內的一條大河——韓江,而將韓江作為嶺南文化中的一個象征無疑是具有一定社會現(xiàn)實意義的。藝術歌曲《韓江潮》作為廣東省2017年“創(chuàng)新強?!比宋纳缈浦卮箜椖康囊皇自瓌?chuàng)作品,整體上是專門為贊美“潮汕地區(qū)”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頌歌。
相:自古以來到現(xiàn)在,這個地方就一直叫潮州,千百年以來一直沒有變化。潮州文化——它和古代在長安做官的大文學家韓愈有關,這就是為什么潮州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都古色古香,充滿著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很淳樸、很有特色。但是這里面還有古代宮廷的文化成分,因為這個地方的人比較崇尚讀書。我曾經來到過這里,我記得這里有個韓公祠。韓公祠就是紀念中國文化歷史人物韓愈的,韓愈是被譽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是咱們中國古代散文的第一大家,只要一說到潮州,人們基本上都知道韓愈,特別是文化人及讀書的學子們。所以說韓文公祠就是承接了古代長安過來的一條文化線,承襲了古老的中原文化。我所理解的“潮汕”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另外還有一個狹義的概念。狹義的概念就是指的咱們現(xiàn)在這個潮州市,廣義的概念指的就是潮汕大地。從潮汕大地輻射到一個大的流域,最終各個地區(qū)萬水千山的水都歸入到了大海。所以在創(chuàng)作《韓江潮》的過程中,我在音樂的基本主題里,呈現(xiàn)出的基本上是“嶺南音樂”的特色元素。這部作品由廣東省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思音演唱錄制完成,作為廣東省“人文社科重大項目”,2018年7月9日在潮州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了藝術歌曲《韓江潮》的首唱發(fā)布會及學術研討會。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各自談論了自己的學術觀點和感受,我個人也深受鼓勵和啟發(fā)。關于《韓江潮》的宣傳報道也很多, 2018年7月11日《南方日報》南方號“樂彈評”作了專題報道;《潮州日報》2018年7月10日第6版專題報道;潮州市文學藝術網2018年7月10日專題報道;《嶺南音樂》2019第6期刊發(fā)了 《藝術歌曲〈韓江潮〉創(chuàng)作談》(鄭良文論文);《嶺南音樂》2020第1期刊發(fā)了 《〈韓江潮〉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色》(邱思暉論文)。
汪:您能詳細解讀一下創(chuàng)作藝術歌曲《嶺南長歌》的情況及帶有嶺南風格的其他藝術歌曲嗎?
相:我作為西安人來到廣東,對這里富饒美麗的土地充滿熱情,不斷地去學習和領會嶺南地區(qū)的文化。在廣東地區(qū)生活快20年了,這里無疑也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了,由此也激起了我用美好歌聲贊頌南嶺的想法。很多來到廣東的人稱自己為“新客家人”,我感覺自己已經是新的“客家人”了。作為一名新的客家人,能夠為新家鄉(xiāng)做點事情是應該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韶關地處粵北,是南嶺的重要區(qū)域,也是嶺南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據(jù)《廣東通志》記載:“嶺南文化史以粵北最古老”?!渡刂莞尽酚涊d:自古相傳的與“舜帝南巡奏韶樂”相關的古跡就有十多處。故此,韶關山水是古今名人不辭辛苦尋訪的寶庫。大文豪張九齡、蘇東坡,北宋名臣余靖,南宋大詩人楊萬里等都在韶關留下了他們的文化足跡,成為了“嶺南文化”的代表。今天,名山與名人的對話依然在繼續(xù)。近年來,被南嶺山水吸引的文化名家接鍾而至,他們面對山水作詩賦文,留下了永恒不朽的篇章。
我作為曲作者,本著對南嶺山水的無限熱愛之情,以藝術歌曲的形式,創(chuàng)作了《南嶺長歌》,這無疑就是一曲贊頌美麗南嶺的頌歌,是我對嶺南大地的深切熱愛。南嶺和我也有契合,因為我是西安人,是秦嶺地區(qū)的人,在從北到南的遙相呼應中,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始皇時期,由南嶺的古道就開始交往了。從文化的大區(qū)域來看,南嶺與秦嶺是遙遙相望,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南嶺長歌》的歌詞很有趣味和意境,在寫作中,歌詞與音樂旋律在“靈感”的帶動下,充滿了嶺南音樂的樸素特點?!赌蠋X長歌》把南嶺作為一個區(qū)域,從一個點到一條線,再輻射到嶺南文化這個大的面。而南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個嶺組成,作為一個整體區(qū)域,它橫貫了中國的四個省份,其區(qū)域內的文化色彩非常濃郁。其中瑤族、壯族、客家、漢族等各民族在這里生活與交融。寫作這么一首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音樂作品,無疑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各種資料的學習與借鑒,我在這部作品中融合了瑤劇、漢劇、客家山歌等一些音樂素材來進行初始的創(chuàng)作。《南嶺長歌》創(chuàng)作完成后,由著名歌唱家賈雙輝演唱。同時,這部作品作為廣東省2017年“創(chuàng)新強?!比宋纳缈浦卮箜椖康囊皇鬃髌?,于2020年1月在韶關學院舉行《南嶺長歌》首唱發(fā)布會及學術研討會?!赌蠋X長歌》這首藝術歌曲,表現(xiàn)了南嶺的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并且將它們兩者作為一個文化的契合點,并通過這首作品把它放大到更寬的一個視野里。中國新聞社2020年1月7日作《〈南嶺長歌〉舉行首唱發(fā)布會用韻律謳歌壯美南嶺》專題報道;《人民日報》(數(shù)字版)2020年 1月8日文化欄目報道;中國文聯(lián)網“文藝人的殿堂”首頁專題報道。
汪:我很榮幸參加了《冼星海頌》首唱發(fā)布會暨“冼星海音樂創(chuàng)作學術座談會”,新時代賦予了這首頌歌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您能否談談冼星海在您心目中的地位、創(chuàng)作這首頌歌的初衷以及這首藝術歌曲的主要風貌?
相:由星海音樂學院黨委和廣東省音樂家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的《冼星海頌》的首唱發(fā)布會以及“冼星海音樂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在星海音樂學院大學城校區(qū)同時進行。這是歷史上第一首專門歌頌我們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藝術歌曲,在星海音樂學院建校6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在以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命名的星海音樂學院里,能夠舉行藝術歌曲《冼星海頌》的首唱發(fā)布會及“冼星海音樂創(chuàng)作專題學術探討會”,是具有特定的現(xiàn)實意義的。
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黃河大合唱》,被譽為中國的民族精神之魂對所有的中國人影響比較大。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第一交響曲“神圣之戰(zhàn)”》和《第二交響曲“民族解放”》等作品也是中國最早的交響音樂作品。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yè)的先鋒,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許多音樂作品和大量的藝術歌曲,對中國的音樂事業(yè)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將他的音樂無私地奉獻給人民。
我為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創(chuàng)作了歌頌他的藝術歌曲《冼星海頌》,寄托了三個方面的意思。一是為剛剛勝利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獻禮,二是懷念和致敬冼星海這位我國杰出的人民音樂家,三是為星海音樂學院的60華誕慶生。我個人認為好的音樂作品的誕生,不光需要藝術工作者們的辛勤努力,更需要一個偉大的時代。藝術歌曲《冼星海頌》的創(chuàng)作初始是在2015年,詞作者由于“黨建”工作方面的需要,特地在一個長的時間醞釀過程中創(chuàng)作了《冼星海》的歌詞。創(chuàng)作《冼星?!犯枨拇_是非?!捌D難”的創(chuàng)作任務,在長達兩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先后走訪了冼星海的故里——廣東省番禺區(qū)欖核鎮(zhèn),還走訪了冼星海曾經生活過的一些其它地方。在長期的一個階段里,開展了對“冼星?!闭J知的社會調查,這的確是一項非常復雜而有意義的工作。我對黨政機關、部隊、廠礦、醫(yī)院、學校、農村和各類專業(yè)音樂的工農兵學商及基層服務員、清潔員、駕駛員、保安員、炊事員、快遞員等進行了近千人次的隨機的“冼星?!币魳穭?chuàng)作的問答,人們回答得比較多的是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保衛(wèi)黃河》《在太行山上》《二月里來》等作品;專業(yè)音樂工作者回答得比較多的是《黃河頌》《黃水謠》等,而其他的社會群體人員對冼星海基本不知,特別是20歲以下的年輕人,年齡稍長些的基本都知道《黃河大合唱》等曲目,有些知道作品,但是對作者并不清楚,這只是目前社會感知的“冼星?!爆F(xiàn)狀,并不代表冼星海精神層面上的東西。
冼星海一生謳歌我們偉大的民族、用他的音樂贊頌我們壯麗的河山,鼓舞我們奮進。那么,在我們祖國日益強大的今天,又有誰專門謳歌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呢?因此為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高唱一曲《冼星海頌》,用歌聲、用旋律贊頌人民的英雄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現(xiàn)實社會意義的。
藝術歌曲《冼星海頌》是為男高音演唱而創(chuàng)作的,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演唱難度。寫作主題上采用《保衛(wèi)黃河》《在太行山上》《二月里來》《黃河頌》《黃水謠》的音樂主題曲調來進行基本主題的構思,在作品的最后部分,則采用了《國際歌》的一點旋律特點,將此融入樂句中?!顿呛m灐钒l(fā)布會之后,《人民網》 《中國新聞周刊》 《光明日報》等媒體都作了專題報道,《歌唱藝術》2018年第7期發(fā)表了論文《唯美的謳歌——〈冼星海頌〉發(fā)布會及學術研討會述評》(鄭良文、涂佳慧文)。 冼星海離開我們已經有大半個世紀了,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為戰(zhàn)爭年代的中華民族的解放鼓舞了士氣。冼星海的民族情懷、時代精神將一直鼓舞著我們前進。
汪:在您的交響樂創(chuàng)作中,您較滿意的是哪幾部作品?能否談談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緣起、創(chuàng)作過程與主要技法?
相:人們常說“藝海無涯”“藝無止境”等警句,對我所有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都比較合適。的確,在近40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交響曲或管弦樂方面的作品創(chuàng)作形式是我個人比較多的創(chuàng)作,有一些作品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的,如早期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巴音河的回憶》等。但是,真正的所謂比較滿意的作品應該是不存在的。粗略地回憶我的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我認為在上海音樂學院創(chuàng)作的《第三交響曲“宗”》是我比較重要的一部交響樂作品。這部作品以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為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宗”字的寬泛含義,表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音樂哲學創(chuàng)作理念。作品采用西方交響樂體裁,透過細膩而凝重的筆觸,表達出內心的音樂思想,向人們詮釋了深邃的中國音樂文化,展現(xiàn)了東方神韻與西方作曲技術在藝術層面上的深度契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東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與“殊途同歸”。
我生長的青藏高原東部地區(qū)是典型的多宗教、多民族聚居地區(qū), 經過多年的研習,我對宗教、哲學等有著相當程度的感悟與理解,這些讓我學會了獨立思考與即時頓悟:音樂的純粹與圣潔、節(jié)奏與韻律、神秘與虔誠、 超凡脫俗與出神入化等諸多方面均受到了藏傳佛教的影響。如《第三交響曲“宗”》的第二樂章甚至直接以在青藏高原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象征作用和意義的萬字符“卍”的符號外形為基礎,對其進行視覺轉化后形成樂譜。 縱向的豎線代表對應樂器在指揮的提示下整齊地演奏任意音,橫向演奏的音符由主題旋律開始的音調進行至全音階構成,低聲部則以倒影形式與其對應,從而將不協(xié)和的現(xiàn)代感音響、 偶然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等與具有明顯地域性特征的宗教文化進行有機結合,表達對藏傳佛教純粹、神秘、虔誠的教義與特質的冥思與敬意。同時,道家的老子主張“無為”“大音希聲”等,這些觀念都被運用在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兜谌豁懬白凇薄肥钦軐W思考與總結,源于對生命本質的思考?!白凇奔础吧础薄!兜谌豁懬白凇薄吩谵饤壱磺惺浪纂s念后,在對各種宗教思想和東西方古典哲學思想,尤其是以藏傳佛教為代表的青藏高原地域宗教思想進行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對人的生命本質的深思與冥想。通過音樂與靈魂的對話,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把最樸素的音樂內容凝練到哲學的高度。當然,作品中運用了許多現(xiàn)代作品技法,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汪:您在創(chuàng)作中如何處理現(xiàn)代作曲技法與運用民間音樂元素之間的關系問題,又是如何做到技巧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能否舉例說明?
相:我通過以下幾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實踐來說明這個問題。如鋼琴曲《“花兒”幻想曲 》是用鋼琴來演繹西北獨特的“花兒”,就是想讓西方的樂器敘說中國的故事,讓西方的樂器學說中國話。這是為建設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做出的某種音樂“創(chuàng)新”與探索。特別是在我的“鋼琴作品專場音樂會”中,《“土舞”幻想曲》《“殤歌”——青海民歌主題變奏曲》以及《“戀歌”——云南民歌主題變奏曲》等都帶來了多民族的風情畫卷,風格迥異,都非常巧妙地運用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技術為表達樂思服務,這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作品的音樂藝術形象。正如王小玲教授所說:“作曲家運用民眾熟悉的民歌素材、流水般卻又具張力的民族性格音響,從音樂會觀眾的掌聲可以感受他們的承接與肯定。在主體性格鮮明的框架中,作曲家加入不屬于民族特性的爵士流行節(jié)奏等西方音樂因素是顯得那么自然、出新。作曲家的作品音樂會為我們民族和聲理論與技法的前沿課題研究,提供了很多很有價值的研究資料和開啟了很好的研發(fā)思路?!濒吣洗髮W文藝學博士生導師劉紹瑾教授說:“作曲家的音樂是帶有文化與哲學的特色,在視野上作曲家豐富的經歷開拓了他的視角,作曲家成功的條件是他的家國情懷。”這些也確是在我的所思、所想、所念下抒發(fā)出的我內心的真實寫照。
汪:在您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您更傾向于哪一類體裁的創(chuàng)作?
相:在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雖然室內樂作品和交響樂作品占了很大比例,但在近些年以來,特別是到廣東省工作以來,我更傾向于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相對于前者來說,后者(藝術歌曲)更容易演出和傳播,在藝術性上也并不遜色。如2016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獨唱歌曲選集《青海的歌——相西源獨唱藝術歌曲選集》就是真實寫照。還有我近三年創(chuàng)作的《黨的頌歌》《大愛無疆》《冼星海頌》《遙遠的可可西里》《韓江潮》《嶺南長歌》《雅魯藏布江》《親吻沱沱河》《逆行風度》《楊殷頌》《丹霞山》等藝術歌曲及合唱《援疆歌》等影響都很大。
汪:音樂創(chuàng)作人才的培養(yǎng)應該注重哪些方面?
相:首先需要學習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從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中汲取養(yǎng)分;其次,扎實學好作曲“五大件”(和聲、作品分析、對位法、配器與電子音樂作曲技術);再次,需要創(chuàng)作素材的積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會萬家才”才能推陳出新寫出好作品;最后,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新時代,寫出藝術精品。
汪:除了您創(chuàng)作的很多大型音樂作品外,童聲合唱《馬蓮曲》還被國家中小學教科書《音樂》第六冊采用。請問您是如何兼顧音樂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這兩者并能做到極致的?您如何看待音樂作品的民族性、世界性問題?
相:民族的,當然也是世界的。立足于本民族,才能更好地與世界接軌,走向世界。童聲合唱《馬蓮曲》是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童聲合唱,當時由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年兒童合唱團演唱,時間過去了近20多年,沒有想到被收錄在國家中小學教科書《音樂》第六冊里。當然作為一首比較純凈的藝術歌曲,在中國的大地上,由中國的下一代傳唱,這無疑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汪:您能否對正在學習音樂的年輕一代給些建議并寄予希望?
相:對于當下的青年學子們來說,在當下科技和傳媒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在校大學生打好扎實的專業(yè)基本功仍然十分重要,但同樣需要對自己的本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與挖掘,先學會用“母語說話”才能在自己的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中出好作品。希望青年學子們不負韶華,為新時代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
汪:謝謝您!今天您的真知灼見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