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陸春祥,筆名陸布衣等,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散文委員會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浙江傳媒學院客座教授。已出版散文隨筆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錦》《樂腔》《筆記的筆記》《連山》《而已》《袖中錦》《九萬里風》《天地放翁——陸游傳》《云中錦》《水邊的修辭》《論語的種子》等三十余種,主編浙江散文年度精選、“風起江南”散文系列等五十余種。作品曾入選多種選刊,曾獲魯迅文學獎、北京文學獎、上海市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浙江省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中國報紙副刊作品金獎、報人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等獎項。
云雨相生,生于大海而歸于大海。
南海的島嶼,新新不停,生生相續(xù)。
一、南海屏藩
當東印度公司走私的鴉片船在廣州港不斷卸貨時,這種烏黑黑的軟膏類的毒品,一下子就讓中國的癮君子上癮了,沒幾年,局面就有些不可收拾,清政府做壯士斷腕狀,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前往虎門禁煙。
林則徐是果敢的,1839年6月3日燃起的那一把大火,火焰一直持續(xù)整整二十三天,至6月26日,兩萬箱鴉片(約二百三十七萬斤)化為烏煙騰空而去。人心大快,清政府也稍稍喘了口氣,以為國威可以大振。沒料到,英軍兇悍的堅船利炮如利刃,刺進了清廷已日漸衰弱的胸膛。清廷幾乎不堪一擊,為了茍全,只有向英政府割地、賠款,道光皇帝還拿林則徐做替罪羊,革職,降級,直至發(fā)配新疆。
1841年7月,五十六歲的林則徐從虎門出發(fā),前往新疆的伊犁。8月的一個夜晚,途經鎮(zhèn)江,與小他九歲的魏源,在一間旅舍里徹底長談,兩位思想者的交流,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魏源的父親曾是林的部下,魏與林早就認識,對朝廷、對局勢,他們都有著清醒的認識,此前,林則徐主持編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潤色、編撰成具有中文特色的《四洲志》出版,引導人們睜眼看世界。但對這本書,林則徐顯然不太滿意,《四洲志》只是節(jié)譯,而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更讓林則徐認識到了解世界的重要性,于是,他拜托魏源以此為基礎,再廣泛搜集材料,編撰《海國圖志》。
1843年年初,五十卷本的《海國圖志》出版,這是中國最早系統(tǒng)研究世界歷史、地理、文化、科技的專著。序言中,魏源明確表達了編撰意圖:“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彼€在書中特地注明“時林公囑撰《海國圖志》”以紀念。1847年,魏源將《海國圖志》擴充為六十卷。1852年,魏源吸收徐繼畬《瀛寰志略》中的部分精華,將《海國圖志》增補為一百卷,翌年刊行。
《海國圖志》的圖冊部分,在南中國海區(qū)域明確標注了“千里石塘”(南沙群島)、“萬里長沙”(西沙群島)?!笆痢敝傅氖黔h(huán)礁,“長沙”指的是灰沙島。
其實,從秦漢,一直到《海國圖志》,南海諸島周邊遼闊的海疆,都在中國的歷朝歷代管轄范圍中:秦漢稱南海諸島為“崎頭”“珊瑚洲”,唐宋稱西沙為“九乳螺洲”,明清則如《海國圖志》上的稱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聲音迅速傳遍全球,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宣告勝利。根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日本占據的南海島礁,全部由中國戰(zhàn)區(qū)接收。
這一年,有一位叫林遵的海軍軍官,被委任為中國駐美大使館海軍上校武官。他籍貫福建,是林則徐的侄孫。其父林朝曦,是林則徐的侄子,曾供職于北洋海軍,先后擔任海軍艇長、海軍電雷學校學監(jiān),并參加過中日甲午海戰(zhàn)。這一年的12月,林遵獲得“六等云麾勛章”;次年再次擔任海軍駐美國艦隊指揮官,負責帶隊將哈瓦那附近基地的八艘美國援華艦艇接回國。1946年4月,林遵率領這八艘軍艦(太康、太平、永泰、永興、永勝、永順、永定、永寧)起航,并于7月順利抵達上海吳淞口海軍基地。
還沒來得及休整,林遵又接到緊急命令,立即率艦隊前往南中國海,執(zhí)行收復西沙、南沙諸島的任務。這支特殊的艦隊由四艦組成:坦克登陸艦“中建號”與“中業(yè)號”,巡邏艦“永興號”,護衛(wèi)驅逐艦“太平號”。
南中國海萬里無垠,海鷗在行進的艦船上空自由翻飛,艦船在碧波上犁出層層白色浪花,佇立艦首,總指揮林遵百感交集,他的思緒如眼前的海波一樣翻滾,這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先民們在不少島嶼上烙下深深的生產與生活烙印,他的叔祖林則徐抗擊侵略者的英雄氣概及深謀遠略,一直讓他無限敬佩。他也深知,這寬闊的海域,不少外人伺機侵犯,一個不留神就溜上島,宣稱島嶼是他們的了。林遵生于風雨飄搖的晚清,1907年夏,他三歲時,一名日本商人就帶著一伙人侵占了東沙島,攫取那里豐富的鳥糞資源。確實,南海一向風不平浪不靜。1933年,法國借安南(今越南)宗主國的名義,占領了西沙群島的九個島嶼。1939年,日本人又驅逐了法國人,獨霸南海。林遵他們此次的任務,就是兩個字:收復!收復被侵占的南海疆土!
前方就是甘泉島,林遵的腦海里又映出一段光輝的歷史:1909年5月25日,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三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載著近兩百位官兵、醫(yī)生、工程師、測繪員,在南海巡疆,甘泉島就是因在島上掘出清甜的泉水而被命名的,李準在二十二天的巡疆中,登上了十五座島嶼,命名,升旗,鳴炮,他們以這種方式再一次向世人宣示中國對南中國海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1946年的11月至12月期間,南沙與西沙四個較大的島嶼,先后以這四艘艦艇命名:太平島(黃山馬峙島)、中業(yè)島(鐵嶼島)、永興島(貓島)、中建島(螺島)。
林遵的艦隊登島后,實施了連續(xù)的維權行動,摧毀日本人所筑的各種設施,樹立中國主權的各種標志,官兵與各路代表一起,舉行隆重而莊嚴的接收儀式。
比如太平島:島西南,立“太平島”石碑;島東,立“南沙群島太平島”水泥鋼筋石碑,石碑背面刻“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旁刻“中業(yè)艦到此”,右旁刻“太平艦到此”。
比如永興島:島中,立水泥材質石碑,正面為“南海屏藩”,背面為“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旁署“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張君然立”。
張君然是當初登永興島時的隨行上尉參謀,1947年5月,被任命為第一任海軍西沙群島管理處主任,當時只有三十歲。后因原碑損毀,張君然又重新立碑。1986年11月,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收復四十周年,中國政府舉行了隆重的慶?;顒樱杲畔〉膹埦?,應邀重返西沙。再次登上永興島,他百感交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從1949年6月離開永興島,迄今三十八年了,現(xiàn)在舊地重游,感慨良多——西沙現(xiàn)在已經成為我國南海諸島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我們今后開發(fā)和建設南沙群島的重要基地,它將真正成為我們的“南海屏藩”!
2023年7月28日至31日,我與幾位文友上了永興島,與它有了四天時間的親密接觸。
夜晚,我獨自散步到西沙收復紀念碑前。
嘩,嘩,嘩,大海的波濤聲從遠處襲來,海風拂過,椰子樹的葉子卷起一陣陣沙沙響,偶爾有鍛煉者小跑經過,月光清澈明亮,一棵粗壯的欖仁樹下,張君然所立之碑,像一個無聲的守衛(wèi)者,默默地佇立著。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它卻每時每刻都在訴說,向風訴說,向樹訴說,每一個經過它面前的人,它都會向你訴說著那一段被侵占的屈辱歷史。
二、獨活
永樂路,宣德路,中山路,北京路,海南路,永興路,萬長路,廣金路,機場路,環(huán)島公路,北京一橫路,北京二橫路。熾烈的陽光,高大的椰子樹,椰果擠擠挨挨藏在枝頭,草海桐,三角梅,高山榕,黃葛樹,龍舌蘭,劍麻,蒲葵,厚藤,植被茂密。行走,觀賞,永興島上每一條路的命名,永興島上每一種植物的生長,都讓人感覺含義深刻。
一個大四方形的木頭框架,正上方有一條魚指著方向,木刻魚,中間是一塊長方形的木板,底色有些斑駁,板上的白底字清晰,這是一塊公交站牌。我在“氣象局”站牌下看公交車的走向。
1路車:下一站是水產樓,接下來的站點是永興港務綜合樓、環(huán)保中心、空管站、氣象臺、候機樓、雙擁廣場、糧站院內、市公安局、永興工委、永興學校、西沙賓館。
2路車:下一站是西沙賓館,接下來的站點是糧站院內、永興學校、永興工委、市公安局、雙擁廣場、候機樓、氣象臺、空管站、環(huán)保中心、永興港務綜合樓、水產樓。
29日晨六時,我沿著1路車的方向,繞島步行。30日晨六時,我沿著2路車的方向,繞島步行。繞島一圈,差不多一個小時,天空開闊,空氣平靜,沿途每一片葉子,似乎都染上了鮮亮的晨光。聽著各種鳥鳴聲以及偶爾傳來的波濤聲,與數(shù)百種植物匆匆招呼而過。
揀幾種主要的說。
欖仁樹:人行道兩旁都是。有大小葉兩種。我的視線自然落在大葉欖仁上。它樹皮褐黑,多呈縱裂而剝落狀,樹枝平展,一眼看去,葉片給人的感覺有些夸張地大,但它與其他樹木之大葉有些不同,欖仁樹的大葉幾乎都密集于枝頂,葉片肥厚,倒卵形狀,我甚至想,如果突然遇雨,摘幾張這樣的葉子,疊成草帽,是可以遮雨的。
木麻黃:一上永興島,就與它照面了。樹干通直,幼樹的樹皮赭紅色,較?。焕蠘鋭t皮粗糙,深褐色,枝條纖細,柔軟下垂,風一吹,如草原上駿馬的長鬃在疾風中抖動。去海島,初見這種樹,以為是普通的松樹,細看又不像,后來就記住了這個名字。木麻黃是海防林的主要樹種,浙江舟山、玉環(huán)、洞頭等地的島上,到處都是,海岸沙地疏松,必須要種這一類抗風耐鹽耐旱的樹??粗琅d島上的木麻黃,就如同見到了老朋友,不住地與它們打招呼:衛(wèi)士們辛苦了!辛苦了!
雞蛋花樹:我住的房間窗外就有兩株。枝條粗壯,葉厚紙質,葉子呈長圓狀的倒披針形,也有長橢圓形的,它們的葉子,像極了枇杷樹的葉,植物學家告訴我們,這種雞蛋花樹,喜歡高溫、濕潤、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它們簡直就是為西沙群島而生。
草海桐:永興島的海岸邊,滿地都是。葉片青厚肥壯,呈螺旋狀排列,看著這些在海岸石礫沙土上也能長得這么茂密的小灌木,忽然心生感慨,它們就像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卻日日嬉玩,互相打鬧,健康成長。
這些樹,長相不同,功能都一樣,皆是海岸防護的衛(wèi)士。說到這里,自然,還有一位高大的衛(wèi)士不能不說,它就是椰子樹,不能以為它只是經濟樹種,椰風海韻添情調,這種高大喬木,往往是海岸不可或缺的主要風景。在永興島,道路兩旁有粗壯的椰子樹,一排排的,佇立恭候著每一位上島者。西沙海洋博物館邊上,還有一片特別的椰林——“西沙將軍林”,約五六百平方米。1982年1月,楊得志將軍栽下第一棵椰苗,意在勉勵守島官兵扎根西沙,愛島建島。如今,數(shù)千棵椰子樹,高大挺拔,蔚然成林。追著“將軍林”成長的,還有“青年林”“老兵林”“扎根林”。
海南林業(yè)部門有個調查數(shù)據,如今西沙群島的三十多座島嶼上,共生長著植物一百七十多種。
看著這些茂盛的植物,我想到了另一種植物——獨活。獨活是一味極好的中藥材,祛風除濕,通痹止痛。而我更喜歡它的生存狀態(tài):有風不動,無風自搖。我堅定地以為,獨活,幾乎可以形容目前島上所有生存植物的狀態(tài)。
三、鳥糞故事
30日上午,我又一次去看收復紀念碑,因紀念碑旁邊,是日軍碉樓舊址。前一晚有點暗,沒能上去,白天可以登樓細觀。
1917年,日本商人平田末治率隊侵入了西沙群島,他的目的就是探察資源。1939年3月20日,日軍占領西沙群島,并在島上修筑工事,企圖長期占有,同時瘋狂攫取磷礦資源,僅在永興島盜采的鳥糞就達二十余萬噸。
這座方形碉樓,高九米,三層混凝土結構,四面開大窗,樓頂垛墻開滿花窗。貓腰鉆進碉樓,逐層而上,一步一步,心情隨著陡峭狹窄的鋼梯而沉重,這碉樓雖窄,卻曾是日本人插在中國南海版圖上的一枚鋼針呀。
北京一橫路,永興社區(qū),11—21單元,馮明芳家的店門口,海濱木巴戟樹與枇杷樹下,他坐在一張木沙發(fā)椅子上,我與他聊天。
馮明芳今年五十九歲,手上戴著一串檀木珠子,頭發(fā)直豎,操著海南萬寧口音,茶幾上放著一杯茶、一包煙,小孫子在他身邊繞來繞去跑著玩。
馮明芳說,他有四兄弟,他上面還有個哥哥,他家老三在萬寧當老師,他和弟弟生活在永興島上,他弟弟在島上糧站當站長。
為什么會來永興島生活?
他說,這與他母親有關。
大背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海自由航行,廣東、海南的漁民,在南沙、西沙、中沙的若干島嶼上自由來往。南海諸島上,棲息著無數(shù)的鳥類,鳥糞堆積成山,厚達數(shù)米,這些海鳥以魚為主食,糞便是富含磷的高效肥料。1955年11月,海南供銷社專門成立了??邙B肥公司,兩百多工人開赴西沙,馮明芳的母親就是鳥肥公司的員工之一。馮明芳的母親在永興島上工作了一年多,后來又從鳥肥公司下放到農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落實政策,他隨母親遷了戶口,1990年上了永興島,成了近幾十年來最早上島的漁民。
聊起剛上島時的生活,馮明芳搖搖頭嘆息:條件異常艱苦,喝的是雨水,屋頂接雨水,水池里還有各種跳蟲,沒有水果,沒有蔬菜,一個星期都不拉大便!他們是漁民,主要靠漁獲,但他們打魚并不像別的地方用網,而是釣與捉,一般多在夜晚,夜晚的魚,停在淺礁盤上,用電筒一照,呆頭呆腦,容易抓,運氣好的話,一天能捕一百多斤,石斑魚居多,還有各種螺。2005年,馮明芳買了第一艘玻璃鋼漁船。2006年,永興島成立村委會,后來又改居委會、社區(qū),他一直擔任負責人,安全生產、民兵訓練、文體活動都要管。
店門口摞著一大堆椰子,還有各種商品,我在他的小店買了一只椰子喝。馮明芳的兒媳婦在店里忙著做生意,他指了指店:這上面二層住人,底層開店,房子都是政府統(tǒng)一建設,我們每年只交一元房租。這椰子,從??谟晒┙o船運進來,五元一只批發(fā)進,十元一只賣出,小店收入還不錯,樓下沒有門,這里夜不閉戶!
馮明芳不時點上一支煙,悠悠地吸著,再拿起茶杯喝上幾口。我見茶杯中濃濃的,不像是茶水,便問他。他答是茶加咖啡。這喝法新鮮。他說已喝習慣,味道獨特。還指了指海濱木巴戟樹道:這諾麗果,曬干切片,燉湯,降‘三高’的好東西。
又說起他母親。馮明芳說,她目前住在萬寧,每月拿著七千多的退休工資。他還說,母親單位的一個老領導,今年已經九十歲了,他們還經常聯(lián)系。我們于是聯(lián)系了那位老人。電話接通,老人自我介紹,聲音洪亮而清晰,說自己叫陳朝,是原來鳥肥公司的計劃股長。問陳老以前的事,他說,每年七八月,工人們會上島,島的西北部,樹林間都是厚厚的干鳥糞,裝袋挑走就是。我在《南海天書——海南漁民“更路簿”的文化詮釋》一書中還讀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一位叫王詩桃的老人說,他們八十多人去永興島挑鳥糞,每袋一百多斤,誰挑得多,就評誰為冠軍。鳥糞現(xiàn)在被稱為“白色黃金”,是一種極好的有機肥料。
抬頭朝馮明芳房子的二樓望,忽然發(fā)現(xiàn)了兩個蜂箱一樣的桶,好奇地問他:這島上也有蜜蜂?答曰:當初島上的茄子、黃瓜、辣椒、番茄等蔬菜不結果,后來引進蜜蜂授粉才掛果,我這木桶就是養(yǎng)蜂用的,一年要養(yǎng)十幾桶蜂。說到這里,馮明芳語氣自豪:我們島上的蜂,四季都可以釀蜜,而且,蜂也不用管,隨它跑多遠,都在島上,島上椰樹多,花卉四季開,蜜蜂自然四季采,沒有污染。問馮明芳:您這蜜很貴吧?他答:去年收蜜幾十斤,兩百塊左右一斤,貴是貴了點,可我這是百花蜜!
我忽然想到了愛因斯坦的著名預言:人類如果離開了蜜蜂,只會剩下四年的光陰。為什么呢?人類利用的一千三百多種植物中,有一千余種需要蜜蜂去授粉!
蜜蜂追著蜜蜂,百花蜜,椰花蜜,海島,藍天,詩意油然而生。
四、博物館的奧秘
海洋的神秘,除了深不可測外,還有它繁多的各種生物,許多都極為神奇。在西沙海洋博物館,我們了解到,不起眼的珊瑚蟲,卻有諸多超凡功能。
珊瑚分造礁珊瑚與非造礁珊瑚,造礁珊瑚有骨骼,只生活在水深不超過三十米的海域。非造礁珊瑚則是軟體動物,生活在深海,直至六千米深處。
造礁珊瑚體內會分泌出一種石灰質,形成它的外骨骼。造礁珊瑚不斷死亡、新生,遺骸越來越多,越堆越高,再加上泥沙、貝殼及其他生物骨骼的堆積,就形成了磨子般的礁盤。經過千萬年的堆積,有一天,珊瑚礁終于露出了水面。這就是海中的珊瑚島(另外也有火山爆發(fā)巖漿形成的火山島,如北海的潿洲島)。南海海域就有許多由珊瑚堆成的小島,2017年我去的鴨公島,面積只有零點零一平方千米,卻完全由珊瑚堆成。
博物館講解員的細致解釋,令我豁然開朗,我們所處的永興島及東島、中建島等其實都是一個大珊瑚礁盤上露出海面的部分。
千年珊瑚萬年紅,紅珊瑚,珊瑚中最寶貴,眼前這棵紅珊瑚,足有五六十厘米高,超大冠幅。
我吹薩克斯,《珊瑚頌》常吹,特別喜歡這四句主旋律詞:
一樹紅花照碧海,
一團火焰出水來。
珊瑚樹紅春常在,
風波浪里把花開。
我知道,歌詞是隱喻,借紅珊瑚的珍貴贊美漁家妹的品德,卻又寫出生長在深海之中的紅珊瑚,形似樹枝,骨骼堅定,顏色鮮麗,異常珍貴。而此《珊瑚頌》的旋律,結構簡單,節(jié)奏輕快,優(yōu)美深情,久吹不厭。
珊瑚的顏色,多姿萬變,一路讓我們驚嘆:白色多枝珊瑚,玉樹瓊花;粉色仙人掌珊瑚,浮花浪蕊;太陽花珊瑚,含苞欲放;黑珊瑚,火樹銀花;藍珊瑚,青藍冰火……珊瑚品種如此之多,區(qū)分細微到不能形容。一種珊瑚,就創(chuàng)造出這么多的神奇,那么,海洋博物館內一千多種海洋生物標本,一定會讓生養(yǎng)它們的海洋充滿魔幻。
西沙的海產類異常豐富,據不完全統(tǒng)計,魚類有五百多種,僅在珊瑚礁中生活的觀賞魚類就達百種以上。貝類也有五百多種,海參二十多種。
我書房中的柜子上,陳列著硨磲、鸚鵡螺、唐冠螺,還有一些小貝殼。一走進博物館,自然就十分關注它們,不過我的收集與眼前博物館所藏相比,實在有點孤單。
硨磲:白色,類似蚌殼,外殼呈壟狀,如車轍印跡一般,故曰“硨磲”。這是海洋中最大的貝殼,眼前這個大硨磲,估摸長達一米,寬有六七十厘米,活體應該可達一百千克以上。全世界目前共發(fā)現(xiàn)九種硨磲,中國就有六種,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上都有。
鸚鵡螺:螺旋盤狀,兩兩相交。外殼乳白,粗色火焰紋;嘴部黑色,鉤狀,像鸚鵡嘴;眼部像涂上了珍珠釉,閃著銀色的光。講解員說,它十分古老,有四億五千萬年的年紀。我想起來了,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中,那艘神奇的潛艇就叫“鸚鵡螺號”。由美國通用電船公司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潛艇,1954年服役,1980年退役,也叫“鸚鵡螺號”。這樣命名,或許都是因為鸚鵡螺的古老與神奇吧。
唐冠螺:它的得名是因為像唐朝僧人戴的帽子。該螺外殼厚重,螺口橙紅,內唇向外翻,猶如帽子的舌頭,整個螺體閃耀著淡淡的金色。
西沙博物館展陳的螺類貝類標本,多達二百種以上,蓮花螺、百眼寶螺、海兔螺、水字螺、蜘蛛螺、虎斑貝、希爾寶貝、鼴貝等等,讓人目不給視。
西沙海洋博物館的前身是海軍西沙海洋博物館,并不是專業(yè)人士建立,而是由一個守島戰(zhàn)士發(fā)起建設,這個戰(zhàn)士名叫王三奇,人稱“海博士”。
講解員是位軍人,個子高高,一臉的“西沙黑”,他講到王三奇,顯然比較興奮。
1976年,湖北青年王三奇成了守衛(wèi)永興島的一名戰(zhàn)士。起先,他對海邊那些貝殼、海螺殼、珊瑚石,只是好奇。這大海就是萬花筒,海浪沖擊沙灘,沙灘上每日都會變化出不一樣的東西,太好玩了,隨便撿幾個放到陳列架上,都非常好看。沒多久,王三奇就認識到,這些東西都是“海之恩賜,國之寶藏”,于是變成自覺搜羅,日日去,天天撿,到處搜集。經過數(shù)十年的累積,那些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五顏六色的海中物,將他的屋子裝點得像個童話世界。
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初次上島的新戰(zhàn)士,看了王三奇的收藏,一定會大吃一驚,眼前這片海還有這么豐富的儲藏?是的,這些東西,都是寶貝,都是我們萬里海疆所產,保衛(wèi)祖國領土的決心于是在新戰(zhàn)士的心中不知不覺升騰起來。
為什么不利用這些收藏,建設一個海洋博物館呢?當王三奇的搜寶行動,變成建設一座小型海洋博物館的決策時,其他戰(zhàn)士也都加入尋寶行列。既然是海洋博物館,那各種標本的視野就擴大了,不僅要有貝類、螺類,還得有魚類、龜類,魚可以釣,可以向漁民買,各種渠道統(tǒng)統(tǒng)打開。彼時的王三奇,勁頭更大,他幾乎跑遍西沙、南沙能上得去的島嶼,不知歷盡多少艱辛、冒過多少風險,一件件比較,一件件搜集。搜集的規(guī)律一般是,越到后來,發(fā)現(xiàn)得越難,這需要持久的熱愛與恒心。但王三奇苦中有樂,他在自己的屋前寫下這樣一副對聯(lián):“國之最南人家,西沙人樂天涯”。努力十幾年,王三奇搜集到的海洋生物標本及為此拍下的照片多達四萬多件(幅)。1989年,由劉華清同志題寫?zhàn)^名的西沙海洋博物館終于開館。受館容限制,展出魚類一百余種、貝類二百余種、海石花類一百余種、龜蝦類三十余種,總數(shù)千余種。雖然不大,但它作為南海上的第一個博物館,意義卻相當重大,由標本識海洋,這是一個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現(xiàn)在我們進入的西沙海洋博物館,里面已經陳列著兩萬多件展品,有西沙各種海洋動物、植物標本,有琳瑯滿目的貝殼等。
在海龜、龍蝦館,我看一只巨大的玳瑁標本,它是南海發(fā)現(xiàn)的最大海龜之一,有兩百多歲了。講解員給我說了這只玳瑁的故事:
西沙海龜多,每年都要上島產卵。有一天,某島守衛(wèi)戰(zhàn)士在海灘上發(fā)現(xiàn)了一只受了重傷的大海龜,連忙將其抬回營房,并請軍醫(yī)為其治傷。戰(zhàn)士們悉心照顧,沒多久,大海龜?shù)膫诰陀狭?。放龜?shù)倪^程,甚是有趣,戰(zhàn)士將龜抬進大海,沒多久,它又游回來了,再放,再回,戰(zhàn)士只好一直將龜送到遠海,才放生成功。不承想,一次大臺風之后,巡邏的戰(zhàn)士又發(fā)現(xiàn)了這只大海龜,彼時,它已經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大家判斷,是狂風巨浪將在礁石上歇息的大海龜推來砸去,而它在生命將要終止的時刻,拼盡最后一絲力氣,游回曾經療傷的海灘。戰(zhàn)士們找到王三奇,于是就有了眼前我們看到的這個標本。
玳瑁,其身似龜,首、嘴如鸚鵡,是海龜科玳瑁屬爬行動物,主要以珊瑚礁為食,已經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的二級,因其體形大,爬行速度慢,極易被人類捕殺。
李時珍《本草綱目》介部第四十五卷介第一有“玳瑁”條:
其功解毒,毒物之所嫉者,故名。
讀音有點像“毒目”(古音),這倒有趣,是因為它解毒的功能效果好,被毒物所嫉而如此命名嗎?
李時珍又轉引范成大《虞衡志》云:
玳瑁生海洋深處。狀如龜黿,而殼稍長,背有甲十三片,黑白斑文,相錯而成。其裙邊有花,缺如鋸齒。無足而有四鬣,前長后短,皆有鱗,斑紋如甲。海人養(yǎng)以鹽水。但老者甲濃而色明,小者甲薄而色暗。世言鞭血成斑,謬矣。取時必倒懸其身,用滾醋潑之,則甲逐片應手落下。
范成大的這則筆記,道出了玳瑁的另一個名字“十三鱗”。古人如何取它的鱗片呢?將它倒過頭來,用滾燙的醋澆上去,甲片會完整地一片一片掉落。為了取藥,簡直殘忍至極。
從保護層面說,西沙群島上的這個海洋博物館,就是一座無言的警鐘,無論動植物,無論數(shù)量的多與少,資源都極其有限,無限脆薄,尤其是在這南海之小島上,生態(tài)異常脆弱,它們以美麗的殘骸告訴人類,它們需要尊重與保護,如人類一樣。
五、在趙述島
永興港灣,墨綠的海波,海浪高度起伏,快艇轉了一個圈,調整了一下方向,就直沖前方了。嗒嗒嗒,快艇在墨波上劃出一大片白浪,往趙述島而去。
陽光高懸,海風徐徐,這是個宜行大海的日子。駕艇司機說,今天的大海還算平靜,浪高不到兩米。但大家還是覺得快艇搖晃得厲害。文友M兄不斷給大家打氣:暈船是心理反應,不是生理反應。大多數(shù)時候,我都捏緊前方把手,人稍微前傾,騰空站著,這樣的姿勢,可以使自己的腰部得到有效保護,否則,快艇從浪尖到浪谷,會突然一頓,稍不注意,就會損了老腰。有趣的是,從浪尖到浪谷,如果幅度大,人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尖叫,似乎不用統(tǒng)一指揮,尖叫聲整齊劃一,如坐過山車那樣。
一陣陣尖叫聲,挾帶著莫名的興奮,浪花變成細雨滴,從微開的玻璃窗中不時閃進,茫茫大海,如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只是這大海深不可測,更讓人敬畏,快艇如大草原上的駿馬疾馳,藍天上還不時有飛鳥跟著。
望著起伏的大海,與趙述島有關的歷史,也如那飛濺的浪花紛紛襲來。
1279年二月初六傍晚,廣東崖山海域,暗紅的天幕將渾濁的海浪漸漸籠罩,陸秀夫雙眼滿噙淚水,背著八歲的小皇帝趙昺,決絕地向大海猛烈一躍,南宋正式宣告滅亡,十萬浮尸,場景慘烈,崖山成了南宋遺民的深深之痛。
這同時也標志著華夏漢人政權第一次在東亞大陸中斷。自漢朝以來便仰慕中華文明的東南亞諸國,因忌憚蒙元勢力侵略而積極防御,同時也感嘆中華文明的不幸,紛紛接納南宋遺臣,或明或暗地支持他們恢復大宋江山的舉動。
與陸秀夫同為執(zhí)臣的陳宜中,崖山之戰(zhàn)后南走占城(今越南南部),企圖借兵復宋。數(shù)年后,忽必烈窮追遠征占城,陳宜中率部迎戰(zhàn)失敗后,又遁走泰國,最終客死他鄉(xiāng)。忽必烈三次征安南和一次征爪哇的背景就是,安南、爪哇諸國對南宋報以同情,不與元朝合作,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東南亞和西洋諸國很多還不知中華已光復,部分使臣訪華,居然還帶著上大元皇帝的國書。朱元璋很生氣,大明王朝的建立,消息要盡快向這些國家宣諭。
從1369年2月開始,朱元璋派出了一系列的人馬詔諭南海諸國:派遣吳用撫諭占城,派遣顏宗魯詔諭爪哇(今印尼),派遣呂宗俊招諭暹羅斛國(今泰國),派遣郭徵撫諭真臘(今柬埔寨),派遣趙述出使三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地區(qū)),派遣張敬之、沈軼招諭浡泥(今文萊一帶)。
三佛齊王國,按中國史籍的記載,成立于公元七世紀左右,其首都為勃林邦(今印尼巨港,原稱舊港)。唐宋兩代,彼國多次朝貢。這一次,趙述出使三佛齊后,坦麻沙那阿國王就遣使隨到明朝進貢。1397年,三佛齊舊王朝滅亡,漢人梁道明被推為首領,建立了新的三佛齊王國。1407年,明成祖頒旨,在舊港地區(qū)設立宣慰司,舊港正式成為明朝領土,這個機構,直至1470年三佛齊被滅國為止。
我們前方要去的小島,趙述當年曾率船隊經過,在此休息調整,于是被命名為“趙述島”。晉卿島也是如此得名,明成祖年間,舊港宣慰使施晉卿,曾協(xié)助鄭和航海。
使者們的工作卓有成效,南海諸國響應紛紛,多于同年或次年隨使入貢。朱元璋毫不含糊,他坐在高高的龍椅上,以莊嚴而慈祥的神態(tài)親切接見來使,大國風范,王者風度,必須禮尚往來,迅速遣使持詔往封各國國王,明朝與南海諸國間的宗藩關系,這就算正式締結了。
約半小時,快艇就靠近了趙述島的港池,幾艘船在岸邊泊著,晃來晃去,陽光熱烈,我們上了岸,頗有點自豪:沒有暈船,沒有暈船!
這是一個只有0.291平方千米的沙洲島,島礁形狀近似圓形,相當于第二十八屆世界杯決賽階段足球場那么大。趙述島目前的行政全稱是:三沙市七連嶼趙述社區(qū)。而七連嶼,狹義是指西沙群島中宣德群島東北七個相連的島洲: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廣義的七連嶼是指趙述島等所在的大礁盤,還包括西沙洲、趙述門、東新沙洲、西新沙洲及其附近礁盤。七連嶼趙述社區(qū),成立于2013年,前身是七連嶼村,社區(qū)內居民均為來自瓊海潭門鎮(zhèn)或長坡鎮(zhèn)的漁民,共計七十二戶,兩百多人。
我們往島的左邊前行,那里有一條長長的堤壩伸向海面,堤壩的另一頭,是一個親水平臺,隨行的三沙市委宣傳部負責人洪亮介紹,這叫同心橋,是黨工委的干部們利用建設中的一些邊角料搭建起來的,這是個拍照的好地方。
抬頭望前方,附近的海水,呈透明的玻璃狀,這就是人們常常稱贊的“南海玻璃海”了。洪亮非常自豪地和我們說:西沙的海水顏色,因不同的深度與天氣,會呈現(xiàn)出九到十二種顏色。我們驚嘆,文友D指著前方的大海,認真地數(shù)了起來,一、二、三、四、五、六、七,只有七種呢!我夸贊她,一眼就能辨出七種顏色,好眼力。無色,無色也是色,玻璃海就是。還有淡碧,翡翠色,茵綠,淺綠,墨綠。藍是主色,但又可細分:淡藍,湖藍,翠藍,蔚藍,靛藍,深藍,墨藍,天藍,瓦藍。哈,大家笑了,這樣觀察細分,用文學的描繪語言,九十種也不止!
七連嶼黨工委書記常曉忠,帶著我們沿趙述島行走。椰林掩映,植被茂盛,右前方居然還有一大片濕地,欖仁樹為主,還有不少雜樹,草灘,飛鳥,讓人有些恍惚,要是再加幾頭牛什么的,那就是典型的江南了。常書記說,以前趙述島上,植物貧瘠得很,現(xiàn)在像個大花園,前方那些排屋就是漁民定居點,我們將它取名為“幸福苑”。以前社區(qū)缺水少電,垃圾滿地,蠅蟲亂飛,臭氣熏天,現(xiàn)在島上有海水淡化廠、污水處理廠、發(fā)電機房,干凈整潔,已經變成人見人愛的大美海島了。
兩株枇杷樹,樹枝矮壯粗厚,葉子肥闊,將漁民合作社的門前遮成一片綠蔭,我們在樹下吃午飯,漁家樂。
白斬雞,早上新殺,海南文昌雞,全國知名,這雞也是島上漁民自家養(yǎng)的,有玩笑說是“海島上的戰(zhàn)斗雞”。一大盤紅口螺,螺的外殼有兩種,直立形的,螺旋形的,先不吃,看著就讓人歡喜,一個一個吃完,堆在桌邊,洗洗就可以帶回家,成為極好的擺件。一盤大鮑魚,個頭巨大,是一般鮑魚的數(shù)倍,大家都說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大這么新鮮的鮑魚。螺與鮑魚,都是漁民趕海新捕撈的,眾人感嘆,恐怕只有在這南海深處的小島上才能吃得著。諾麗果燉排骨湯,能增強免疫力、降血壓、助睡眠。前面已說到,諾麗果是海濱木巴戟上結的果實,西沙、南沙群島上隨處可見,一年四季不斷開花結果,如馬鈴薯大小。嘗了嘗湯,感覺不出什么獨特味道,不過,憑著它能在海島如此頑強而繁盛地生長,我還是對它表示了尊重及好感。
黃瓜端上來了,番薯藤端上來了,端菜的漁民說這些蔬菜都是自己種的,帶著幾分自豪。我知道,干旱及寒冷地區(qū)如沙漠、海島、高原,植物生長都極度不易,用夸張的話來說,種活一棵樹,簡直比生一個孩子都難。南海諸島上,絕大多數(shù)島礁環(huán)境惡劣,缺土壤,缺淡水,高日照,多臺風,但現(xiàn)在漁民居住集中的島上都有淡水處理廠,有水就能種菜,趙述島上的漁民,家家都有菜地,南瓜、黃瓜、葫蘆瓜、蒜苗、青菜,基本可以自給。
魚自然是必須的,馬鮫魚,鯧魚,紅石斑,大陸平時可以吃到,但絕對不會這么新鮮。數(shù)年前,我與友人曾在鴨公島上吃過一條十來斤重的石斑魚,而眼前這條紅石斑,更加珍貴。大海深處,漁民趕海很少用網,只能夜晚或凌晨深潛捕捉,須真正的浪里白條才有如此功夫。
紅口螺還剩幾顆,內心告誡自己,雖新鮮,但一次吃這么多,腸胃不一定受得了,打住打住。這一頓飯,大家都吃得大汗淋漓,沒喝酒,卻大呼過癮。
午飯后,我們在圖書室休息,社區(qū)工作人員拿來紙與墨,要大家留下墨寶,我涂鴉了“在趙述”三字,W兄看了后笑笑:這是文章的題目嘛。
六、“更路簿”
趙述島中心,海岸桐的掩映下,有幾間珊瑚石屋,雖是老屋,卻別有一番風味,這是島上的微型博物館,主要展示三沙漁民的生產生活歷史。
《南海天書——更路簿文化展》吸引了我的目光,長久駐足。
以前海南島的漁民如何出海航行捕撈?靠“更路簿”。一本薄薄的手抄手冊,一張航海圖,一個羅盤,一把計量尺,他們就靠這些,自由地航行在想到達的大海區(qū)域。
“更路簿”,又叫《南海更路徑》《西南沙更簿》,“更”是夜間計時單位,“路”是里程、道路或途徑,“更路簿”包括航海路線圖、觀天知識、氣象與水文知識等,它是海南漁民在西沙、南沙等海域的航海手冊,是用生命與經驗累積起來的。因漁民自編自用,其間地名多用方言記載,且各種版本內容有較大的差異,難以解讀,故被外界稱為“南海天書”。
從圖展上得知,海南大學周偉民、唐玲玲教授夫婦,對“更路簿”研究歷經二十六年,終于撰寫成了《南海天書——海南漁民“更路簿”的文化詮釋》。
從永興島回杭州后,歷經曲折,終于買到了電子版的《南海天書》。我?guī)缀趸苏恢軙r間,每日都沉浸在八百五十五頁有關“更路簿”的各種細節(jié)中。周偉民教授夫婦以現(xiàn)存的二十四種“更路簿”為敘事主題,將西沙、南沙諸島的海疆海域歷史沿革與千余年來海南漁民的生產生活經驗相融合,且有大量的曾經使用“更路簿”漁民的實例訪談,數(shù)十種完整“更路簿”的手抄影印,以此構建起一部中國航海史上獨特的實用典籍。
書中有意思的章節(jié)太多,我特別關注“更路簿”中所保存的南海地名中的俗名。
據“更路簿”記載,西沙、南沙群島中的一百四十多處地名,幾乎都有俗名。這些命名,可以說是南海諸島最初的乳名。許多島都有好幾個不同的叫法,比如永興島,竟然有六個俗名:巴注、貓島、貓住、琶注、巴島。比如東島有五個俗名:貓興島、巴興、吧嶼、琶興、把興。比如趙述島,也有四個俗名:船暗島、船晚島、船巖島、船坎島。再如(不一一舉盡俗名):七連島(七連嶼)、船暗尾(西沙洲)、長峙(北島)、石峙(中島)、三峙(南島)、紅草一(南沙洲)、紅草二(中沙洲)、紅草三(北沙洲)、園峙(甘泉島)、大三腳島(瓊航島)、三腳峙仔(廣金島)、干豆(北礁)。
我特別關注這些俗名的由來,學問不少,總起來說,海南漁民命名這些島礁,按照自己的經驗,使用本地的俗語,約定俗成,五花八門,茲舉數(shù)例趣說之。
有些是以吉祥寓意命名的,比如永興島的第一個俗名“巴注”,“巴”意思是“一定能”,“注”意思是“找得到”,這個俗名簡單明了:永興島是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找起來方便,且一定能找到。
有些是以地貌命名的,如“眼鏡鏟”(司令礁):長形環(huán)礁,中有一沙洲露出,將潟湖一分為二,形似眼鏡。這樣的地名不少,形象易記,雙帆、長峙、三角、三腳峙、褲襠、鍋蓋、鳥串等等,都是這一類。
有些是以水文命名的,比如“勞牛勞”(大現(xiàn)礁):彼處水流湍急,流過礁石時,發(fā)出呼呼的響聲,表面海水似“流不流”,諧音“勞牛勞”。再如“鬼喊線”(鬼喊礁):浪濤洶涌,猛浪呼嘯,令人心寒,猶如鬼哭。
有些是以島上生長的植物命名,比如紅草一、二、三系列就是,再如老粗峙(珊瑚島):灌木叢生,參差不齊,一眼望去,粗糙簡單。
有些是以海產命名,比如“墨瓜線”(南屏礁),海南話“瓜”就是海參,“墨瓜”就是墨參,該礁附近多產墨參,故得名。“咸且”(咸舍嶼),海南話“咸健”之諧音,是吝嗇的意思,得名原因是此處海產不豐。
這些俗名,蓄藏著豐富的智慧,凝結著勤勞的汗水。不少研究者認為,從產生到得到公認,它們經歷了漫長歲月,有的長達六百年以上,因此,其地名學、歷史學意義巨大。它們就像一幅幅歷史畫卷,鄉(xiāng)土氣、煙火氣、魚腥味十足,復活再現(xiàn)了廣大漁民們在南海諸島上生活生產的生動場景。
七、兄弟廟
到達永興島的當晚,我與兩位文友去海邊散步。
海濤撞擊岸壩的聲音,清晰而又深悶,節(jié)奏感也很強烈,老遠就能聽見。燈塔邊的水泥地,濕濕的,抬腳走過,嘩一聲,浪頭就撞上來了。佇立遠眺,海天遼闊,夜幕低垂,大浪暗涌。偉大的自然,渺小的人類。在這南海的小島上,如同身臨高山的懸崖前,都讓人有一種心理上的敬畏。
港灣邊,西南岸,中心廣場,矗立著一塊三沙建市紀念碑,廣場另一側,正對紀念碑的方向,有一座巨大的白色母親半身雕像,母親面容慈祥,張開兩臂,似乎在擁抱所有的孩子。在這茫茫大海上,有了母親的庇護,就不會感到害怕。我在想,設計師的意圖,應該還有一種隱喻,對于南海諸島來說,祖國就是母親,她張開臂膀,熱情地迎接著遼闊疆域的每一個孩子。
母親雕像的右側,椰樹下,路的上坡,有一間小屋,兄弟廟,當?shù)貪O民又稱其為“孤魂廟”。廟極小,只是一簡單的琉璃矮屋。彎腰走進小門,最多只能容兩人進出,有兄弟倆塑像立著,像前供桌燭臺上,香灰厚積,香燭靜燃,墻邊有個小功德箱,邊上擺著不少香,我們先后進廟,各取了三支香,點燃,虔誠地朝兄弟像拜了三拜。
神廟是島嶼的重要標志之一。西沙群島的永興島、趙述島、北島、南島、東島、琛航島、廣金島、珊瑚島和甘泉島等島嶼上,就有古神廟遺址十四座。這些廟大多位于島嶼邊緣,幾乎都就地采用珊瑚石建造,廟結構簡單,規(guī)模較小,廟門一律向海。漁民的船只,一般都會停泊在廟前的海上,漁民們居住的簡易房,也依附著建設在廟旁,可以這樣說,神廟就是漁民在島上活動的中心地點。眼前的兄弟廟,是為了紀念那些在海上喪生的漁民兄弟,2015年11月,它被海南省列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這“兄弟廟”,三沙漁民中流傳著這樣一段古老的傳說:
明朝時,居住在海南島的漁民經常到西沙、南沙捕魚,而過去南海一帶海盜猖獗,經常襲擊漁船,潭門的一百零八個漁民就結拜為兄弟,立下生死與共的誓言,時常組隊一同出海。有一回,漁民在海上再次遇到海盜,危急關頭,兄弟們將船緊緊連在一起,最終一起擊退了兇猛的海盜。后來,一百零八個兄弟出海時,在海上突遭暴風雨,他們選擇共同進退,在滔天海浪中全部喪生。
這只是眾多傳說中之一種,法國人蘇爾夢在《巴厘的海南人——一個鮮為人知的社群》一文中這樣敘述這個故事:“一百零八兄弟”,實際上是在安南做生意的海南商人,返歸中國途中,在安南南方港市順化海域,遭貪婪的海岸巡邏兵謀殺,他們的尸體被拋入大海。這些商人的靈魂升到天堂后,便擔負起保護航海者安全的責任。1864至1868年間,在海南的鋪前、清瀾兩個與南洋貿易頻繁的港口,第一批紀念他們的神廟就建立了。這些廟后來遭到毀壞。海南人在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沿岸地區(qū),幾乎所有能到達的地方,都建有兄弟公的寺廟祭祀他們。
據三沙市委宣傳部提供的資料,永興島上的兄弟廟始建于明或清,原址在今天的三沙氣象站前,是用珊瑚石壘成的長方形單間小屋,門口題有一副對聯(lián):“兄弟感靈應,孤魂得恩深”。神龕上有一主牌,上書“昭應英烈一百零捌兄弟公”。1933年夏,海南漁民黃家標在該廟加掛匾額“有求必應”;1937年8月,海南漁民符氣忠、麥央堯在該廟加掛匾額“海不揚波”。
同在永興島西南岸、兄弟廟北側附近,還有一座古代漁民修建的“貓注娘娘廟”遺址。如前述,“貓注(峙)”是海南方言對永興島的俗命名,“娘娘”指海洋女神媽祖。如此說來,從歷史看,南海諸島漁民的信仰,應該有兩個,一為“兄弟廟”,一為“媽祖廟”。
說起“媽祖廟”,中國沿海的各個島嶼上就太多了。我去浙江海島縣洞頭,全縣有十幾座媽祖廟,九十三個漁村的漁民,普遍信仰媽祖,媽祖祭祀為洞頭漁區(qū)信俗活動中的最大盛典,2011年,洞頭媽祖祭典還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永興島上的“兄弟廟”,隔三岔五就有人來上香,農歷七月十五一定要來,出海,出島,結婚,升學,做大事,也都要求庇護。大年初一的早晨,當?shù)貪O民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兄弟廟”祭拜,虔誠點香,默念叩頭,心靈上于是得到了某種慰藉。
舉頭三尺有神明。人總要有敬畏,這其實是告誡,無論國,無論家,無論官,無論民,有了敬畏,紛爭自然會少許多。
八、關于大海
在永興島的清晨與夜晚,我都會繞島行走,或佇立在海邊的巖石上,看浩渺無際的碧波,思考與尋找著我們與這片大海的關系。
《論語·公冶長》中,某天孔老師的情緒似乎出了點小狀況,他這樣感嘆:唉,我的理想沒有機會實現(xiàn)了,我干脆坐著木筏到海外去算了??鬃映龊2皇侨ズI掀?,而是去尋找某個合適的地方隱居。哈,我暗自笑了,孔老師要是漂到這南海諸島上,不知會作何感想,除了感慨天地之大外,估計更多的是無奈??桌蠋熀髞碛之a生了去“九夷”隱居的新想法,“九夷”指東方各族。有人不解:那種地方太簡陋了,怎么能住呢?孔老師滿不在乎:君子去住的話,怎么會簡陋呢?是呀,境由情生,只要心胸寬闊,環(huán)境也會隨之改變,都是天下王土嘛。
在莊子的《逍遙游》中,眼前這片大海,那就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北海那條叫鯤的大魚,體形龐大,不知有幾千里。此鯤,變化成叫鵬的大鳥,大鳥的背部,寬闊無邊,不知有幾千里。此刻,大鳥要振翅高飛了,它張開的雙翼如蓋滿天際的云朵一樣,扶搖而上九萬里,海風大作,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大鳥要遷徙到南海去。莊子顯然是在講道,卻不動聲色:萬物可以相互轉化,主觀時機與客觀條件相配合,人也可以憑借修行成其大。《秋水》篇中,莊子虛構了河伯與北海之神海若的七次對話,層層遞進,以舒緩說理的方式,完美闡述了萬物各有其自身的價值的觀點。確實,不比不知道,一比著實慚愧。望著暗綠的海面,我由衷敬佩那位河伯,非常明智呀,闊大與包容,互依互生。
莊子的奇思異想,讓蘇軾佩服得五體投地,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一文回憶蘇軾讀莊子時的情景:“(蘇軾)繼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鼻f子不一定浮過南海,但他借用鯤、鵬、河、海的各種形象,道出了一般人說不出的大道理、深道理。
眼前海中有各種大魚,我知道,魚們一定在深潛。
我讀歷代筆記,里面有大量關于人魚(鮫人)的描寫,晉代干寶的《搜神記》中有“水居如魚,不廢機織,其眼能泣則出珠”,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中有“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南朝任昉的《述異記》中有能織出入水不濕的龍紗的鮫人,清代李汝珍《鏡花緣》有滅火報恩的鮫人,太多了。中國古代的人魚,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知禮感恩,還成為人的愛人和知己。
紛繁而雜亂的想象,一時竟不能停止。
嘩,嘩,嘩,猛浪擊石,有浪花濺到了我的臉上。大海是如此地生動多姿,我自覺詞窮,再多想象也無法窮盡其狀態(tài)。忽然,眼前的浪花,又變成了粒粒泥土,這就是泥土呀,實實在在的國土,藍色國土。于是,這滿目的藍色就變成了無限的遼闊。
在南海文獻史料館,我們看陳列的部分文獻、史料、圖片,1602年的《坤輿萬國全圖》,《大清萬年一統(tǒng)地理全圖》,近人鄭資約編著的《南海諸島地理志略》,還有央視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見證南?!?。中國自古以來的諸多典籍,將南海諸島及附近海域收納成帝國的點與線,一直珍藏著,中華民族先人的足跡遍布島嶼,人間煙火在南海的晴空中裊裊升起,鷗飛燕翔,漁獲人歡。
趙述島正中的“中國領?;c方位點”碑前,我留了影。我知道,這是計算領海、毗鄰區(qū)、專屬經濟區(qū)的起始點,這是三沙這座中國最年輕城市對世界的主權宣示碑。
我試圖尋找古今所有關于南海的一切,包括藏在暗流激涌中的靈魂。
九、尾章
三沙四日,我們還參觀了海水凈化廠、垃圾處理中心,看了兩場電影,吃了一回火鍋,去永興社區(qū)贈了書。
海水凈化,生產能力目前只需開一半,管道中接出的水,我飲了一小紙杯,無味,如礦泉水般清淡。垃圾場中,袋箱井然分類陳列,沒有聞到異味。電影可以隨便看,不買票,前一場《長安三萬里》,看了一小半;后一場《碟中碟7》,看完。島上火鍋店,新開不到一月,異?;鸨活A約絕對無座。
我贈了幾本新近出版的書,其中一本是新出版的《水邊的修辭》。我在當天發(fā)的微博這樣寫著:從水邊到水邊,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
2023年8月27日 三沙歸來
10月8日 改定
附錄:部分參考書目
《中國通史》(1—22卷),白壽彝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南海諸島三種》(含陳天錫《西沙島成案匯編》、鄭資約《南海諸島地理志略》、楊秀靖《海軍進駐后之南海諸島》),海南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南海天書——海南漁民“更路簿”的文化詮釋》,周偉民、唐玲玲編著,昆侖出版社2015年8月版
《心住南?!晃挥H歷收復永興島老人的歷史追憶》,潘健生執(zhí)筆,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年6月版
《西沙群島常見植物圖譜》,海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檢測中心編著,中國環(huán)境出版集團2020年7月版
《西沙群島七連嶼珊瑚礁魚類圖譜》,王騰、劉永、李純厚、陳作志主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美麗的西沙群島》,劉先平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8月版
《永興島植物蟲害原色圖譜》,陳青、伍春玲、梁曉等著,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年6月版
責任編輯:徐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