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岳雯,文學博士,研究員,現(xiàn)任《文藝報》社副總編輯。著有《愛的分析》《沉默所在》《抒情的張力》。獲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年度優(yōu)秀論文獎等。
小時候?qū)W課文,印象最深刻的名篇之一是高爾基的《海燕》。直到現(xiàn)在,多少記憶被磨損,我還能背誦《海燕》的全文:“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云,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歡樂。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被蛟S是因為過于爛熟于心,那只高傲的、勇敢的、自由自在的在暴風雨中展翅飛翔的“海燕”幾乎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底色,我們毫不懷疑地相信,只要足夠勇敢無畏,就一定能戰(zhàn)勝狂風和暴雨,飛過怒吼的大海。只有許多年以后,當我們在人世間打了個滾兒,歷經(jīng)滄桑、一身疲憊,才不免生出幾分世故與后怕,假如那只勇敢的海燕一直飛一直飛,怎么也飛不過滄海呢?它會不會翅膀被風雨浸透,跌落在茫茫大海?或許是出于同樣的疑惑,姚鄂梅創(chuàng)作了這部《不會飛的海燕》,意味深長地給她的主人公取名叫“海燕”。
這個叫海燕的姑娘,有著讓人一眼就可以識別的主性格,用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流行語來說,就是“卷”。如果說,在她面前也有一個茫茫大海,這大海的名字就叫“北大”。于她而言,“北大”不再是一所名校那么簡單,而是構成了她的目標她的信仰。甚至,我可以斷言,在她的人生分類里,只有考上北大和沒有考上北大的區(qū)分。而究其緣由,這信仰倒也不是從她身體內(nèi)部里長出來的,而是來自她的“參照系”,一個聰明的輕而易舉飛過大海的哥哥,姚鄂梅給他取名叫“海鷹”。看看,這名字幾乎就預言了一切。于是,我們這個可憐巴巴的海燕,將海鷹的命運認領為自己的命運,不屈不撓不止不休地在海面上飛啊飛,數(shù)度被命運的暴風雨擊中。《不會飛的海燕》講的就是這么一個令人悲傷又莫名令人感奮的故事。
那么,海燕到底有多“卷”呢?作家征用了兩個富有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一個是“小臺燈”事件,另一個是“《金融英語》”事件。我們當然都記得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到的孫少平帶著累累傷口在燭光下聚精會神地看書的細節(jié)??梢哉f,這一細節(jié)幾乎令所有《平凡的世界》的讀者難以忘懷,為孫少平賦予了神圣的光環(huán),讓他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某種意義上,海燕幾乎就是個女版的孫少平。為了最大限度地延長學習時間,她點亮了一盞小臺燈,在深夜無人的教室,在保潔員的寢室,她試圖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小小的學習天地。這也是海燕的展翅之舉吧。即使在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以后,她依然因循著學生時代建立的路徑,寄希望于讀書改變命運。見到一本《金融英語》,她就眼睛發(fā)亮,并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每天學習半個小時,把這本書啃下來,吃透,仿佛如此,她的人生就能柳暗花明一般。她坦言,她最喜歡的事情就是上學。是啊,這是成年人多么痛的領悟,只有上學,不仰仗其他任何外在的條件,亦不需要社交和關系,是真正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只不怕吃苦也不懼付出的海燕,多希望憑借修煉來的一身本領飛過大海啊。
然而,與孫少平憑著“卷”獲得立身之本不同,對于海燕而言,“卷”并沒有通達命運的坦途,而是屢屢碰壁。深夜亮起的小臺燈沒有照亮海燕前方的路,反而點燃了他人心中的嫉恨——上升的道路是那么狹窄,憑什么你想越過眾人攀緣而上。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以為自己是“木秀于林”的那桿筆直的木,事實上卻往往匯入了“風必摧之”的風。集體的惡念讓惡仿佛穿上了隱身衣,不必為之承擔責任也不會陷入良心的譴責。同樣地,《金融英語》亦無法改變海燕的命運,反而讓她顯得格格不入,讓她的所有努力都顯得那么燙手。由此可見,雖然《不會飛的海燕》發(fā)生的時間與《平凡的世界》相差不遠,但姚鄂梅改寫了路遙所認同的八十年代的奮斗改變命運的邏輯。作家顯然更認同我們這個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即“卷王”是沒有出路的。這沒有出路,倒還不是今天人們常說的階層固化,而在于偏遠小城里的空氣沉悶得讓奮斗者窒息,讓人無路可走。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會飛的海燕》倒是折射出了當下一種精神面向。
海燕飛不過大海,除了奮斗邏輯的失效以外,還在于她性格中的另外一面——誠實。她似乎天生缺乏靈活的身段、騰挪的本領。她對于誠實有著一種遠遠超出其他人的至高的追求,而更可怕的是,她本人卻對此一無所知。有幾個細節(jié)可以佐證這一點。比如在她幼年,她完全不懂得看人臉色,當大人情真意切各種表演時,她總是直不愣登地揭開事實的真相。許多孩子都是如此,這也是許多書本里把孩子稱為“純凈的天使”的原因。姑且不論對錯,就我所知,天使長大以后都不免墜入人間,并染上了人間一樣的顏色。說來也奇怪,海燕仿佛就不會長大,不會變一樣,小時候什么樣,她就一直什么樣,顯得不通時務與世故,甚至將自己帶入生計無著的窘迫境地。同事們紛紛通曉“攬儲”的法門,不動聲色地將自然增長的部分算作自己的工作量,只有她明明知道這一切卻始終做不出來。用她自己的話說,“弄虛作假的事,我不是不想干,是不敢,我怕一旦開了頭,就會控制不住”。海燕是一個知戒懼的人。她也一廂情愿地相信,這世間的人都如她這般行事,所以才會全心全意地相信他人,即使全世界都警告她,她對人毫不提防的信任會將自己的生活震成碎片。
事實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擁有了奮斗和誠實兩項美德,海燕豈止是不會飛,她幾乎是被生活的潮水淹沒,艱于呼吸。她是我們這個時代典型的“社恐”人格。關于這一點,姚鄂梅有著極為精彩的描寫?!皬倪M入大樓開始,就只顧盯著腳面,她害怕碰上別人的眼睛,如果是普通員工還好說,既可輕輕點個頭,也可假裝沒看見,要是行長迎面而來,且不幸跟她視線相接,她不知道是該打個招呼,還是停下來側身低頭,讓領導先走,又或者,緊走幾步,搶在領導前面迅速消失,以免妨礙領導的視線。與中層干部的相遇更加尷尬,他們不像行長,可以視她如無物,他們根本不想放棄打量她的機會,一邊打量,一邊在目光中得出評價,那種評價往往犀利如刀,令她瞬間破碎?!笨梢哉f,這幾乎就是我們這些人的真實寫照。海燕也試圖融入集體之中,比如,在聯(lián)歡會上唱首歌,可是,無論她怎么努力,她始終被無視,她永遠是人群中的另類,是不一樣的他者。
作家姚鄂梅一定像我一樣對海燕有著深切的同情吧,作為文本世界的上帝,她愿意給海燕一個小潘,作為補償。雖然《不會飛的海燕》是穿插、接力講述海燕和小潘的故事,小潘也勉強算得上共同主人公,但是我們心知肚明,小潘就是為海燕而存在的。因為,海燕有自己獨立的全部人生,而小潘只呈現(xiàn)與海燕相關的部分。從小潘眼里,我們可以確證的是海燕的善良。至于小潘本人,除了他對海燕一往情深的愛,我們其實對他一無所知。哪怕是他介入了父親對母親的家暴,為了護衛(wèi)母親失手致父親死亡這樣的極端性事件,也基本上是為此后小潘試圖自我犧牲以拯救海燕作心理上的合理化鋪墊。從這個意義上說,小潘其實是海燕的人生“獎賞”,是作家對于讀者的溫柔安慰??上У氖?,自始至終,海燕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大?!彼龤椌邞]的是如何飛過大海,她根本無暇分出心神看看身邊的同伴。即使是走進婚姻組建家庭,她也將飛過大海作為唯一的標準。于是,小潘的熱情與陪伴就只能成為單向度的暗戀。這讓我們對海燕的同情中又包含了隱隱的怒意,說到底,一個人的性情里包含著他全部的命運,海燕的悲劇中,又何嘗沒有她性格的影子。
倘若停留于此,《不會飛的海燕》是一個專注于庸常生活的文本,堪堪位于“新寫實主義”的延長線上。不過,今天的作家大抵不會像他們的前輩這么處理,他們需要戲劇性來打破日常性的沉悶,又以日常性的沉靜來調(diào)和戲劇性的波瀾。他們就像技藝高超的平衡木選手,懂得如何在日常性和戲劇性之間求得一種小心翼翼的平衡?!恫粫w的海燕》這部小說的戲劇性正來源于一起銀行搶劫案件。老實說,促使我動手寫這篇文章的起因也正是這起案件。案件的原型正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發(fā)生在我的家鄉(xiāng)湖北枝江的英模事件。1989年12月,枝江縣董市鎮(zhèn)桂花信用分社會計潘星蘭和同事楊大蘭在信用社金庫值班室值夜班。半夜,兩名蒙面歹徒潛入值班室,用匕首威逼她們說出保險柜的密碼,她們同歹徒進行了殊死的搏斗,最終保護了保險柜,楊大蘭同志光榮犧牲,潘星蘭也身負十幾刀,倒在血泊中,經(jīng)搶救脫險。這兩個姑娘因為名字里都有一個“蘭”字,被稱為“兩蘭”英雄,和高爾基的《海燕》一起在我的記憶深處扎下根來。沒有想到,時隔多年,她們會以小說虛構的另一種面目來到我面前,喚起我多年前的回憶。
姚鄂梅有意將海燕放置在離英雄最近的地方,觀察一個普通人的心靈因戲劇性事件而生出的波動與震顫,又以戲劇性事件進一步推動她的命運。因為調(diào)班,本該海燕承受的命運被轉(zhuǎn)移到了大柳和小柳身上,特別是大柳還因此喪命。初聞噩耗,海燕滿心歉疚,認為自己對不起她們。然而,面對小柳隨之而來的命運的改變,海燕的反應是“大概有四五秒鐘,她沒法吸氣,整個世界都停止了,耳朵里嗡嗡作響”。于困頓在人際關系中的她而言,這是一個因為意外飛過了大海的故事,她的全部想象仍然是一個好學生的想象:“這期間小柳會遇上全國各地的同學,遇上各種好老師,聽好多在這里沒法聽到的講座,活潑潑的小柳,要是在肚子里裝滿一肚子學問,會是什么樣子呢?”她甚至愿意交換命運,來獲得這樣的人生??墒?,一旦發(fā)現(xiàn)了英雄在講述過程中修改的小小細節(jié),那個誠實的她又忍不住出來質(zhì)疑。這些復雜的情緒通過一顆簡單的心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有意味的是,如果說,海燕的生活最終發(fā)生了些微的變化,有了絲絲希望,這變化完全有賴于對這一英雄事件的戲仿。小潘以冒充劫匪的方式讓她成了想象中的英雄。盡管,她并沒有因此像小柳一樣飛過大海,依舊陷在瑣碎的生活泥沼中,但是,在事情發(fā)生的兩年以后,她終于獲得了一次省分行培訓的機會。而無論她意識到?jīng)]有,這次機會恰恰是從小潘所創(chuàng)造的事件中誕生的。小潘所實行的高度戲劇化的“搶劫”事件,讓人們意識到不善交際、沉默寡言的海燕所能具有的美好品質(zhì)。真,卻是來自某種情境假設。這是怎樣的生活的悖謬。
被喜悅裹挾的海燕大抵是來不及想這些的。這顆簡單的質(zhì)樸的心靈一心只想給她自小崇拜的哥哥寫信——“哥,我的努力終于被看到了?!毙≌f收束于此,仿佛海燕自此就能展翅高飛,像高爾基寫的,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果真如此嗎?不再年輕的我卻愿意就此相信一小會兒。就讓我們與海燕一起被這點亮色鼓舞著,繼續(xù)飛吧,即使永遠飛不過大海。
責任編輯:徐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