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然”類詞的窮盡篩查為基礎,結合自試用本以來對“×然”類詞的釋義修訂情況,歸納出“×然”類詞的4種釋義模式。通過具體詞例,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不同版本之間的釋義比較中,評價釋義模式的適用規(guī)律、合理性,指出尚存的一些不足,并提出相應的修改建議。
關鍵詞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然 釋義 模式
同類詞語的釋義在模式上應該體現(xiàn)出一致性,要符合“同類同模式”的原則。(張志毅,張慶云 2007,2015)江藍生(2013)先生也指出:“同類詞語釋義模式的一致性和系統(tǒng)性,無疑應是一部語文詞典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xiàn)漢》)作為國內權威的規(guī)范型語文辭書,積極吸收學界研究成果,定期修訂,與時俱進。在不斷的修訂中,《現(xiàn)漢》在同類詞語的釋義模式方面有較多改進,明顯增強了詞典釋義的一致性和系統(tǒng)性。本文擬以“×然”類詞為例,在窮盡性調查《現(xiàn)漢》第7版“×然”類詞釋義的基礎上,對其釋義模式進行歸納與分類,并結合《現(xiàn)漢》自試用本以來對“×然”類詞釋義的修訂情況,分類列舉實例說明并分析其中釋義的規(guī)律性、合理性及存在的不足,同時對第7版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建議。
一、 《現(xiàn)漢》“×然”類詞的釋義模式
釋義模式,是指對同類詞語釋義時所采用的標準樣式,形式上體現(xiàn)為釋義的句首或句尾帶有提示作用的標記性詞語。也有學者使用“釋義方式”(符淮青 1980,1984,1997)、“釋義形式”(李爾鋼 2010)等術語。嚴格說來,本文所說的“釋義模式”與“釋義方式”“釋義形式”并不完全等同。如符淮青(1984)把“表性狀的詞”(多數(shù)是形容詞)的釋義方式歸納為4種:“準定義”式、“(適用對象)+性狀的說明描寫”式、“形容……”式和“……的”式。符先生所歸納的上述4種“釋義方式”中,只有“形容……”“……的”這兩種帶有提示作用的標記性詞語的釋義方式才是本文所說的“釋義模式”。
“×然”類詞是指詞根“×”加詞尾“然”構成的詞?!啊痢睘閷嵳Z素,多數(shù)是單音節(jié),少數(shù)是復音節(jié)?!冬F(xiàn)漢》第7版“×然”類詞共計183個詞條(不包括沒有標注詞類的16個短語和成語)和210個義項。異形詞如“澹然”和“淡然”、“翻然”和“幡然”,統(tǒng)計詞條時合為一個。同音詞如[啞然]1和[啞然]2,統(tǒng)計詞條時仍計作兩個。兼類詞如“斷然”兼有形容詞和副詞兩種詞性,統(tǒng)計時按兩個詞條統(tǒng)計。統(tǒng)計情況詳見表1:
據(jù)表1,“×然”類詞絕大部分是形容詞(121個),其次是副詞(43個),然后是連詞(9個),名詞和動詞最少(各5個)。形容詞義項143個,副詞義項47個,連詞義項10個,占比分別為68.1%、22.4%、4.8%。無論是從詞類還是義項看,第7版183條“×然”類詞中最多的都是形容詞,其次是副詞和連詞。因此,本文對“×然”類詞釋義模式的討論主要針對形容詞、副詞和連詞。
“×然”類詞雖然表面都是“×”和“然”兩個語素的組合,但內部并不完全同質,差別主要體現(xiàn)在“然”義的虛實上?!叭弧倍鄶?shù)為虛語素,少數(shù)為實語素。名詞和動詞“×然”中“然”的意義最實,義為“這樣”或“那樣”,如“所以然名、使然動、未然動、已然動”
等。形容詞“×然”中“然”的意義已虛化,但仍有一定描摹性狀的意味,因此還有“(的)樣子”之義,如“傲然、詫然、酣然、茫然”等。副詞和連詞“×然”中“然”的意義較虛,尤其是連詞中“然”的意義最虛,已虛化成一個沒有實在意義的音節(jié),如“公然副、全然副、固然連、居然連”等。
對“×然”類詞的釋義有沒有一致性?有何規(guī)律?詞典編者不會直接說明,但我們把所有“×然”類詞的釋義放在一起,通過橫向、縱向的對比,便能梳理出其釋義的一致性或規(guī)律性。根據(jù)第7版中形容詞、副詞和連詞的173個“×然”200個義項的釋義,同時參閱歷次版本的修訂,我們歸納概括出以下4種模式(不含同義或近義詞相釋的
情況):
1. 模式A“(形容)……的樣子”與模式B“形容……”
模式A“(形容)……的樣子”與模式B“形容……”,這兩種釋義模式中的“形容”均為釋義提示詞。模式A中的“形容”可用可不用,故加括號表示;模式B中的“形容”則必須使用。所謂釋義提示詞,是指“釋義時用來提示詞義的由來、引申途徑,或與字面義不同的實際語義、深層含義以及表達功能等的前導詞語,多用于釋文的開頭或中間”(江藍生 2021)。提示詞“形容”的主要作用是提示其后所釋內容具有描摹意味,使詞義所表達的性質或狀態(tài)的意味更加明顯或突出?!啊臉幼印笨梢暈樾稳菰~“×然”中“然”的詞義呈現(xiàn),“一般表示視覺范圍或能用視覺感受的情狀”(符淮青 1984)。模式A與模式B是形容詞“×然”釋義中最常用的兩種模式。第7版形容詞“×然”143個義項中采用模式A的有68個,采用模式B的有53個,這兩種釋義模式加起來約占形容詞總義項的85%。如:
翩然 形容動作輕快的樣子。[1]
歉然 形容歉疚的樣子。
岸然 嚴肅或高傲的樣子。
昭然 很明顯的樣子。
蕩然 形容原有的東西完全失去。
轟然 形容聲音大。
模式A與模式B雖然都為形容詞“×然”釋義所常用,但兩者適用的具體詞語有所不同。模式A較適用于能用視覺觀察或感受到其情狀的形容詞“×然”,多為指人的姿態(tài)、表情以及事物情貌等方面的詞語,如前4例“翩然、歉然、岸然、昭然”?!啊臉幼印鼻∧芎芎玫乇磉_出那種可視的情狀,與古代注疏中常用的“若、然、貌”相當。如《詩經(jīng)·衛(wèi)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泵珎鳎骸拔秩簦q沃沃然。”朱熹集傳:“沃若,潤澤貌?!爆F(xiàn)代漢語要譯成“潤澤的樣子”。而模式B則較適用于聽覺或心理所能感受到某種情狀的形容詞“×然”,多指聲音、環(huán)境等給人某種心理感受的詞語,如后兩例“蕩然、轟然”。這類詞語不表達人或物的可視情狀,釋義語中一般不使用“……的樣子”,而只用提示詞“形容”來凸顯那種心理感受。簡言之,視覺可感的形容詞“×然”采用模式A;聽覺可感的形容詞“×然”采用模式B,兩種模式一般不宜換用。但有些形容詞“×然”兩種釋義模式似乎均可采用。如:
愕然 形容吃驚。
泰然 形容心情安定。
慘然 形容內心悲慘。
“愕然、泰然、慘然”在第7版中的釋義都采用模式B。但也有詞典都采用模式A,如《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4版釋為:
愕然 形容驚訝發(fā)呆的樣子。
泰然 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樣子。
慘然 形容悲哀的樣子。
這3例“×然”的釋義為什么既可以采用模式A又可以采用模式B呢?我們注意到,這類詞都是描摹人的內心情感變化的,情感變化常常又能在人的外在表情上體現(xiàn)出來,所謂人之喜怒常形于色。因此,詞義中既含有情感上的心理感受,又含有表情上的視覺呈現(xiàn)。如側重情感上的心理感受,釋義可采用模式B;若側重表情上的視覺呈現(xiàn),釋義可采用模式A。詞典編者在給這類詞釋義時采用模式A還是模式B,關鍵在于對這類詞義的理解偏重于心理還是偏重于表情。這一點似可從《現(xiàn)漢》編者對“慘然”釋義的反復修改得到印證:
慘然 形容心里悲慘。(試用本)
形容悲慘的樣子。(增補本)
形容內心悲慘。(第5版)
試用本采用模式B,增補本(即第4版)改用模式A,第5版開始又改回模式B。顯然,增補本的編者對“慘然”詞義的理解偏重于表情,而其余版本的編者則偏重于心理。類似的修訂還有:
潸然 形容流淚。(試用本)
〈書〉 流淚的樣子。(第1版)
嫣然 〈書〉 形容美好。(試用本)
〈書〉 美好的樣子。(第3版,即修訂本)
“潸然、嫣然”試用本采用模式B,后來的版本修訂時都改用模式A,原因可能是對這些描寫人物情貌變化的形容詞,人們通常的理解偏重于視覺上的呈現(xiàn)。
模式A中的“形容”一般可不用,尤其是用以釋義的詞語本身就是描寫性的形容詞時。如:
藹然 和氣、和善的樣子。(第6版)
嫣然 〈書〉 美好的樣子。(第7版)
釋義語中“和氣、和善、美好”本身都是描寫性的形容詞,尤其是又有“……的樣子”以呈現(xiàn)其情狀義,再用提示詞“形容”則顯冗余。如《現(xiàn)漢》對“肅然”的修訂:
肅然 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第5版)
十分恭敬的樣子。(第6版)
第5版“肅然”采用“形容……的樣子”,第6版修訂時刪去了“形容”。因為釋義語中的核心詞“恭敬”本身是表情狀義的形容詞,“恭敬的樣子”已經(jīng)描摹出被釋詞“肅然”的情狀義,且前有程度副詞“十分”的修飾,故無需再用“形容”。袁世旭等(2021)曾對《現(xiàn)漢》第6版中使用“形容……”“……的樣子”和“形容……的樣子”釋義的99個“×然”類形容詞115個義項進行了考察分析,認為“形容……的樣子”中“刪去‘形容’后對詞語的意義和表達效果沒有實質的影響”。
那么,“形容……的樣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刪除“形容”而不影響釋義嗎?如果不是這樣,什么情況下不能刪去“形容”呢?我們認為,并非任何情況下都可自由刪除“形容……的樣子”中的“形容”,只有當釋義語中的核心詞為形容詞時才可以刪除“形容”而釋義不變;當釋義語中的核心詞為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時,一般不能刪除“形容”。如第7版:
飄然 形容飄搖的樣子。
盎然 形容氣氛、趣味等洋溢的樣子。
躍然 形容逼真而生動地出現(xiàn)的樣子。
嶄然 形容高出一般的樣子。
木然 形容一動不動或面無表情、反應遲緩的樣子。
如“形容飄搖的樣子”中的“飄搖”是動詞,“形容”作為釋義提示詞,提示被釋詞“飄然”是形容詞,同時亦可表示對“飄搖的樣子”的一種描述。若刪除“形容”,“飄搖的樣子”就無法突出形容詞性的意味,與被釋詞的詞性不匹配,導致釋義不精準。余例皆是如此。這說明提示詞“形容”不僅僅具有提示作用,還具有凸顯釋義語描述性的功能,使得整個釋義更具形容詞性。
模式B“形容……”中的提示詞“形容”更是不可缺少,否則,被釋詞的情狀意味在釋義語中得不到凸顯。如:
鏗然 〈書〉 聲音響亮有力。(試用本)
〈書〉 形容聲音響亮有力。(第3版)
霍然 ②〈書〉 疾病迅速消除。(試用本)
②〈書〉 形容疾病迅速消除。(第5版)
試用本采用主謂句“聲音響亮有力”“疾病迅速消除”釋義,對形容詞“鏗然、霍然”那種“聲音響亮”與“疾病頓消”的描摹意味沒有給出提示或凸顯。因此,第3版與第5版添加提示詞“形容”是很精當?shù)?。有學者從辭書編纂者的角度追求釋義的簡潔性,主張漢語辭書有了詞性標注后應該一律刪除“形容”“的樣子”這些形容詞釋義句的標記性詞語,使釋義更加簡明。(李爾鋼 2002)本文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原因有二:一是“形容”“的樣子”這些不僅僅是形容詞釋義的標記性詞語,它們本身也是釋義的一部分,如“形容”可以凸顯釋義語的描述性、“的樣子”可視為形容詞“×然”中“然”的詞義呈現(xiàn),不能因為有了詞性標注就一律刪除;二是辭書編纂應以讀者為中心,盡量對讀者友好,不宜為求編寫的簡潔性而犧牲釋義的完整性。
2. 模式C“……的/地”
模式C是指釋義句首不用釋義提示詞,句尾帶有“的”或“地”這種標記性字樣的釋義格式,主要用于形容詞和副詞的釋義。其中“……的”主要適用于屬性詞的釋義。屬性詞是形容詞的一個次類,主要用作體詞性成分的修飾語,即做定語(少數(shù)屬性詞可做狀語,如“臨時借用”“定期公布”等)。如“天然”:
天然 屬性詞。自然存在的;自然產(chǎn)生的。(第7版)
據(jù)筆者對《現(xiàn)漢》第5版的統(tǒng)計,共計有590個義項標注了屬性詞,其中491個義項的釋義都使用模式C,占比超過83%。第6版修訂時,又把一些非模式C的釋義修改為模式C,如:
必然 屬性詞。事理上確定不移。(第5版)
① 屬性詞。事理上確定不移的。(第6版)
或然 屬性詞。有可能而不一定。(第5版)
屬性詞。有可能而不一定的。(第6版)
第6版“必然、或然”的釋義都在第5版的釋義句尾增加了一個“的”字,使之符合模式C。這樣便使同類相同性質的詞語在釋義模式上具有了一致性,增強了釋義的系統(tǒng)性。這種句尾帶修飾語標記“的”的釋義模式已經(jīng)成為屬性詞詞義形式上的特征。(符淮青 2013)
“……地”主要適用于副詞“×然”的釋義。副詞大多用作謂詞性成分的修飾語,基本功能是做狀語,表示行為的方式或狀態(tài)。如第7版:
毅然 堅決地;毫不猶疑地。
貿(mào)然 輕率地;不加考慮地。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凡例和樣稿》(中國語文,1958)的規(guī)定,《現(xiàn)漢》試用本僅對少數(shù)典型的副詞、連詞等虛詞在釋義中注明了詞類,而大多數(shù)實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并沒有注明,但會隱含在釋義中,這種做法一直沿用到第4版。如:
忽然 副詞,表示來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試用本)
霍然 ①副詞,突然。(試用本)
翻然 很快而徹底地(改變)。(試用本)
率然 〈書〉 輕率地。(第3版)
“忽然、霍然”釋義中有詞類說明,“翻然、率然”沒有說明詞類,但其釋義采用“……地”的模式已經(jīng)暗示其副詞的詞性。早期版本中通過釋義暗示副詞詞性的還有“公然、全然、慨然、貿(mào)然、驀然、徒然、毅然”等。試以“公然”為例:
公然 毫無顧忌地;明目張膽地(貶義)。(試用本)
公開的;毫無顧忌地。(第1版)
公開地;毫無顧忌地。(第3版)
試用本采用模式C“……地”釋義,暗示“公然”為副詞。第1版修訂時改“明目張膽地(貶義)”為“公開的”,編者用“公然”的詞素義“公開”替換成語“明目張膽”,簡明易懂,置于“毫無顧忌地”之前也較合適。但把副詞常用的釋義模式“……地”改為形容詞常用的釋義模式“……的”則不妥當,所以第3版修訂時重又改回“……地”。
有些形容詞或副詞“×然”,從詞義看,像形容詞;從功能看,又像副詞(常做狀語)。對于這類詞的歸類,早期版本偏重于意義,多視為形容詞;后來按語法功能給詞分類成為共識,于是改標為副詞。如以下3例,早期版本的釋義暗示為形容詞性,第5版標注為副詞后,釋義也隨之做出相應的修改:
截然 界限分明,像割斷一樣。(試用本)
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斷一樣。(第3版)
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斷一樣。(第5版)
界限分明地。(第6版)
率然 〈書〉 輕率的樣子。(第3版)
〈書〉 輕率地。(第5版)
決然 〈書〉 ①形容很堅決。(試用本)
〈書〉 ①表示很堅決。(第5版)
“截然”在試用本中的釋義“界限分明,像割斷一樣”暗示了其形容詞性,第3版釋義句首添加提示詞“形容”,其形容詞性更加明顯。第5版明確標注為副詞后,“形容……”的釋義模式卻沒有隨之改動,詞性與釋義不協(xié)調的一面便顯露出來。直到第6版才改用副詞常用的釋義模式C“……地”,詞性與釋義不協(xié)調的問題最終得以解決。第3版始收的“率然”,其釋義“輕率的樣子”暗示其應是形容詞;第5版標為副詞后,釋義也隨之改用副詞常用的模式C“……地”。“決然”在試用本中的釋義暗示其應為形容詞,第5版標注為副詞后,釋義也隨之做出相應的修改,提示詞由“形容”改為“表示”。
3. 模式D“表示……”
模式D是指句首帶有提示詞“表示”的一種釋義格式,提示詞“表示”的前后部分都是對被釋詞的意義及用法的解釋和說明。該釋義模式一般適用于意義較為抽象的副詞“×然”或僅表語法關系的連詞“×然”,如:
自然 ③ 表示理所當然。④ 連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語義轉折或追加說明。(第7版)
以試用本為例,注明副詞和連詞的“×然”有:
固然 副詞。①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②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筆者按:自第2版起,“固然”改標為“連詞”)
果然 ①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②連詞,假設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忽然 副詞,表示來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
霍然 ①副詞,突然。
竟然 竟2。(竟2:副詞,表示有點出于意料之外。)
居然 副詞,表示出乎意料。
仍然 副詞,表示情況繼續(xù)不變或恢復原狀。
雖然 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
不然 ③連詞,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說的情況,就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下文所說的事情。
既然 連詞,用在上半句話里,下半句話里往往用副詞“就、也、還”跟它呼應,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論。
上述10例“×然”中只有“果然”的連詞義項(假設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與副詞“霍然”(以同義詞“突然”相釋)沒有采用“表示……”來釋義,其余8例10個義項都使用了“表示……”這一模式。
試用本中沒有注明詞性的副詞或連詞“×然”,最初沒有采用模式D,后來修訂時也采用了模式D。這樣的例證除前文所舉“決然”外,還有:
當然 ②合于事理或情理,沒有疑問。(試用本)
② 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沒有疑問。(第5版)
有的是新增義項采用了模式D,如:
自然 ① 自然界。② 自由發(fā)展;不經(jīng)人力干預(區(qū)別于“人工、人造”)。③ 表示理所當然。④ 連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語義轉折或追加說明。(筆者按:義項④為第5版新增義項)
有的“×然”釋義沒有直接采用模式D,但可以看作是間接使用了模式D,如:
定然 必定。/必定 副詞。①表示判斷或推論的確鑿或必然。②表示意志的堅決。(試用本)
純然 ② 純粹②。/純粹 ② 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第5版)
誠然 ②固然(引起下文轉折)。/固然 副詞。①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
②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試用本)
縱然 即使。/即使 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試用本)
副詞“定然、純然②”與連詞“誠然、縱然”都采用了同義詞或近義詞相釋,雖然沒有直接采用模式D釋義,但其用于釋義的“必定、純粹②”和“固然、即使”的釋義都采用了模式D,因此都可以看作是間接使用模式D。類似的還有“倏然、徒然②、奄然、依然②、已然②、猶然”等詞條。
通過對173條“×然”類詞釋義情況的初步考察,其釋義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上述4種。少數(shù)“×然”在釋義形式或用語上沒有明顯特征,暫時無法歸入上述任一模式。如:
超然 不站在對立各方的任何一方面。
突然 在短促的時間里發(fā)生,出乎意外。
枉然 得不到任何收獲;白費力氣。
顯然 容易看出或感覺到;非常明顯。
詞義具有復雜性,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啊寥弧鳖愒~的釋義既要能體現(xiàn)系統(tǒng)性、一致性,也應該有一定的靈活性,不必強求所有“×然”類詞的釋義都納入上述模式中。江藍生先生(2013)曾說:“詞典釋義在貫徹‘一致性’原則時要從語言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以便科學地反映語言現(xiàn)象的復雜性和多樣化?!?/p>
二、 《現(xiàn)漢》“×然”類詞釋義現(xiàn)存問題及修改建議
《現(xiàn)漢》自試用本發(fā)行以來經(jīng)過多次修訂,詞典釋義愈加精準。釋義能暗示詞類,說明釋義與詞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匹配性,即詞類不同,釋義也會有所不同,只是這種匹配性隱含在釋文中。自第5版開始全面標注詞類后,釋義及其用詞要與被釋詞的詞類屬性保持一致,原本隱含在釋文中的那種匹配性逐漸明朗化,同時釋義中存在的問題也會逐漸清晰化。下面結合前文對“×然”類詞釋義模式的歸納與分析,對第7版中少數(shù)“×然”類詞的釋義進一步斟酌推敲,力爭讓釋義更加精準,以期對今后的修訂能有所幫助。
據(jù)前文對形容詞“×然”釋義模式的分析可知,描寫視覺上能觀察到的人的表情及事物情貌變化的形容詞“×然”,其釋義一般適用模式A“(形容)……的樣子”;而描寫聽覺、觸覺等感受的以及人的心理感受的形容詞“×然”,其釋義一般適用模式B“形容……”。如:
悄然 ①形容憂愁的樣子。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試用本)
①形容憂愁的樣子。②形容寂靜無聲。(第3版)
“悄然”義項①是描寫人的表情的形容詞,義項②是描寫聲音的形容詞,試用本都采用模式A,雖能暗示這兩個義項都是形容詞,但描寫聲音的義項②采用模式A釋義是欠妥的,因為聲音屬聽覺可感,非視覺可感,不宜用“……的樣子”來描摹。所以第3版修訂時義項②便刪去了“的樣子”三個字,采用模式B“形容……”,這是恰當?shù)摹5@種修訂并不徹底,第7版仍有類似問題,如:
寂然 形容寂靜的樣子。
闃然 〈書〉 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寂然、闃然”同“悄然”一樣,釋義不宜采用模式A,應刪去“的樣子”三字,改用模式B,分別釋為“形容寂靜”“形容寂靜無聲”,應與“轟然、哄然、嘩然、戛然、鏗然、泠然、跫然、颯然、啞然1”等同屬聽覺可感形容詞的釋義模式保持一致(“轟然”等詞在第7版中都采用模式B釋義,如“啞然1”的義項①“形容寂靜”)。
詞類屬性不同,釋義模式也會有所不同。《現(xiàn)漢》前4版因沒有系統(tǒng)標注詞類屬性,“同類同模式”的釋義原則尚未清晰,同類詞的釋義也就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模式。第5版開始系統(tǒng)標注詞類屬性后,同類詞的釋義才漸趨模式化和規(guī)律化。如:
霍然 ②〈書〉 疾病迅速消除。(試用本)
②〈書〉 形容疾病迅速消除。(第5版)
鏗然 〈書〉 聲音響亮有力。(試用本)
〈書〉 形容聲音響亮有力。(第5版)
欣然 〈書〉 愉快地。(試用本)
〈書〉 愉快的樣子。(第5版)
截然 界限分明,像割斷一樣。(試用本)
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斷一樣。(第5版)
界限分明地。(第6版)
形容詞“霍然、鏗然、欣然”和副詞“截然”在試用本中的釋義形式上似有些隨意,如“霍然、鏗然”與“截然”都采用主謂句的形式釋義,而形容詞“欣然”卻采用模式C“……地”釋義。從第5版開始,形容詞的釋義都改用其常用的模式A“(形容)……的樣子”或模式B“形容……”,副詞改用其常用的模式C“……地”。副詞“截然”第5版采用形容詞常用的模式B釋義,顯然與其詞性不匹配,第6版才改作副詞常用的模式C。這樣的修改仍不徹底,我們發(fā)現(xiàn)第7版仍有4例副詞“×然”的釋義存在類似情況,如:
倏然 ②形容極快。
儼然 ③ 形容很像。
奮然 形容振奮的樣子。
悍然 蠻橫的樣子。
這4例副詞均采用形容詞常用的釋義模式:前2例“倏然、儼然”采用模式B“形容……”,后2例“奮然、悍然”采用模式A“(形容)……的樣子”。被釋詞是副詞,釋義應優(yōu)先采用副詞的常用模式。我們注意到,“悍然”的釋義之所以采用模式A,是因為第5版“悍然”被標注為形容詞,采用模式A釋義與其標注的詞性是相稱的;但考慮到“悍然”主要做狀語,所以第6版改標為副詞。(侯瑞芬 2017)詞性改了,但釋義模式?jīng)]有做出相應的修改,導致釋文所反映的詞性與被釋詞的詞性不相一致。上述4例副詞除“儼然”應采用模式D“表示很像”外,其余3例均應采用模式C“……地”釋義?!百咳弧^然、悍然”可分別釋為“極快地”“(精神)振奮地”“蠻橫地”,與“幡然、公然、截然、慨然、貿(mào)然、驀然、率然、徒然、毅然”等副詞的釋義模式保持一致,這樣處理符合“同類同模式”的釋義原則,增強了辭書同類詞語釋義模式的一致性。
詞典編纂是一項浩大的系統(tǒng)工程,而釋義又是詞典編纂的核心工作,因此釋義模式的研究對完善釋義的系統(tǒng)性和提升詞典的編纂水平都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目前《現(xiàn)漢》作為權威性語文辭書,無論是在釋義的系統(tǒng)性方面還是詞典的編纂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這樣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有所疏漏,在所難免。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是對《現(xiàn)漢》第7版中“×然”類詞的釋義問題進行了歸納與分析,希望以此能拋磚引玉,引起學界同仁對同類詞釋義的更多關注,以促進《現(xiàn)漢》在不斷的修訂中更加完善。
附 注
[1] 本文引用《現(xiàn)漢》條目原文時均省略注音和配例。
參考文獻
1. 符淮青.詞的釋義方式.辭書研究,1980(2).
2. 符淮青.表性狀的詞的釋義.語言學論叢,1984(13).
3. 符淮青.“詞義成分-模式”分析(表性狀的詞).漢語學習,1997(3).
4. 符淮青.詞義分析形式化的探討.辭書研究,2013(1).
5. 侯瑞芬.《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詞類標注的修訂及反思.辭書研究,2017(4).
6. 江藍生.《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概述.辭書研究,2013(2).
7. 江藍生.語文辭書釋義提示詞的使用.中國語文,2021(4).
8. 李爾鋼.現(xiàn)代辭典學導論.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64-65.
9. 李爾鋼.形容詞釋義論.辭書研究,2010(4).
10. 李行健主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4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
11. 袁世旭,許蒙蒙,鄭振峰.《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提示詞研究.語文研究,2021(4).
12. 張志毅,張慶云.詞匯語義學與詞典編纂.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406.
13. 張志毅,張慶云.《理論詞典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401.
14.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凡例和樣稿.中國語文,1958(9).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1—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983,1996,2002,2005,2012,2016.
(孫書杰 河北大學文學院 保定 071002;
孫文婷 四川傳媒學院數(shù)字媒體與創(chuàng)意設計學院 成都 611745)
(責任編輯 劉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