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審美教育在當今時代仍然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它是促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審美教育是在美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感知美的教育,并最終指向行為美的呈現(xiàn)。同時,審美教育與藝術教育和德育不是簡單的等同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為了避免出現(xiàn)對這些概念的歧義,在探析審美教育相關概念的基礎之上,應當把握當代審美教育的應然之態(tài),即審美教育應是理性與感性相統(tǒng)一的教育、“美心”之教育和“非功利化”的行為教育。繼而,追尋審美教育的“平衡”“至善”“力行”之美的價值導向。最后,為促進當代審美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應破除審美的學科化怪圈,設置合理的非功利性的評價機制,推行“知行合一”審美教育實踐,厘清和平衡教育中的育美和育德。
[關鍵詞] 審美教育;知行合一;價值導向;素質教育;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5843(2024)02-0135-08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2.020
美育是審美教育,但同時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成為有著高尚情操和審美能力的“完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兑庖姟窂娬{要以美育人,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和審美素養(yǎng),審美知識的學習并不是審美教育的終極目的。但審美教育概念自形成以來經常面臨著被“窄化”或“簡化”的困境,在審美教育的實踐中,部分教育者經常將審美教育與“藝術教育”或“道德教育” 的教學方式相等同,沒有認識到審美教育的本質要求。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對“美育”概念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學生“感悟”學習的重視。在當今教育中,審美教育絕不是簡單的藝術教育或純粹的道德教育,它應是一門綜合性的教育,兼顧美的發(fā)現(xiàn)、道德的探究和行為的表現(xiàn)等方面。因此,本文通過探討審美教育的相關概念和應然狀態(tài),闡述審美教育應追求“平衡”“力行”和“至善”的價值導向,從而為審美教育更好地發(fā)展提出應對策略。
一、概念辨析
(一)美與審美
美存在于世間的各個地方,有自然美、人文美、心靈美和形態(tài)美等[1],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人們對“美”最初的認識源于對自然美的感嘆,山川湖泊、日月星河等自然風光讓人們體會到了“美”的最初形態(tài)。伴隨著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哲學思想,思想家們對于“美”的意蘊也賦予了較多的哲學意義。就美的本體論來說,“美”主要有“本質之美”和“現(xiàn)象之美”的區(qū)分;從美的倫理學視角來看,“道德之美”可以使“美”與“善”巧妙地結合;從人性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由于“人”的作用日漸凸顯,因此美便有了“內在之美”(心靈美)和“外在之美”(形態(tài)美)的區(qū)別;隨著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發(fā)展,“實踐之美”也被人們提出并討論,認為僅僅“紙上談兵”是不能將美的價值得以充分發(fā)揮的?;诖耍缿斬灤┤伺c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交往的始終,要處理好現(xiàn)象與本質、內在與外在、理論與實踐等哲學關系,美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一個個體。
美是“客觀”存在于世界的一種理念,美本身不能發(fā)揮作用,若想發(fā)掘美的價值,就必須對美產生一種“作用力”,這一過程可稱之為審美的過程??档抡J為鑒賞是判斷美的一種能力,是審美的本質要求[2]。他認為“感性”和“知性”都是審美過程的特征,“感性”的特征合乎某種目的和價值,“知性”的特征是對規(guī)律的認可和遵循,因此審美是一種合目的性及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席勒認為在整個審美過程中,思維、感覺和情感是交織在一起的,既有感性的情感,又有理性的秩序[3]。李澤厚指出“美學”從嚴格意義上講應是“審美學”,這是一個引導個體認識美和感知美的學科,并提出審美是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以某種形式的結合[4]。由于審美的主體是“人”,所以審美的過程即是在個體“心理狀態(tài)”影響下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個體在審美的心理活動中,不斷進行審美體驗、體會審美感知、積累審美經驗、提升審美認知。同時,“知、情、意、行”是審美過程中的重要邏輯,“行”是審美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故而審美活動最終應是指向個體的審美行為。因此,“審美”即是促進個體感知、思考和體悟美的存在,通過思考來達到對美的認識,并最終將美體現(xiàn)在個體的行為之中。
(二)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美育的實施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美育的目的就是把欲念、感覺、沖動和情緒修養(yǎng)成“理性”的狀態(tài)。在席勒的審美教育中,他將審美教育看成理性和感性相黏合的中介,認為感性和理性可以適當?shù)亟y(tǒng)一在審美教育之中。此外,在《1844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感性必須是一切科學的基礎,科學只有從感性出發(fā)才是真正的科學”[5]。科學并不總是理性的和客觀的,通過感性的理解可以賦予科學思想的溫度,讓科學的價值得以照亮更多領域。因此,科學領域中也有美的價值,科學與感性并不沖突,二者的結合可以促進審美教育的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王國維先生是將“審美教育”引入中國的第一人,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大師。他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fā)達,已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保?]他提倡將美育與德育、智育相結合,認為美育并不是獨立存在的,這種觀點直達審美教育的本質。繼而,蔡元培在《教育大辭書》中的美育條目中提到,“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在他看來,美學的理論知識是教育實施美育的基礎,但是學習美學知識并不是美育的最終目的,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也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現(xiàn)代教育中,許多研究者開始提倡“大美育”概念,并進行“全學科”的審美教育。在審美教育的概念方面,雖然眾多學者都開始注意“大美育”概念,但在細則上有不同方面的側重。一是側重于育美和育德的結合。肖祥認為因“德”而有“美”、“美”由“德”而生,因而道德教育應該把“以德促美”作為一個重要的、更高的目標[7]。二是側重于審美教育的目的,即實現(xiàn)學生自由完整的發(fā)展。鞠玉翠提出美育應當是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讓學生感受到美的自由[8]。張玉能提出審美教育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水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情趣、理想,最終實現(xiàn)學生自由全面的發(fā)展[9]。三是側重于學生對美的創(chuàng)造的能力的培養(yǎng)。程嶺提出審美教育分為3個階段,即感美、立美和創(chuàng)美,突出創(chuàng)造美的作用[10]。四是側重于最終精神的陶冶。顧平將審美教育分為審美發(fā)現(xiàn)、美感體驗與精神升華3個階段[11]。
同時,在審美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要澄清以下概念。一是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關系。按照席勒的設想,審美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美的藝術來實施,他高度重視“藝術”對美的價值,由此,在此后的發(fā)展過程中,因為各種設施和教育理念的不足,部分教師將審美教育簡單地等同于藝術教育。這種思想在審美教育的發(fā)展中形成了極大的局限性,他們將審美的過程等同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降低了審美的價值,對于審美素養(yǎng)、審美意識和審美行為來說,藝術教育并不能發(fā)揮審美的全部作用。二是審美教育應是致力于行為的教育。知識的學習、情感的提升都是指向個體內部的心理活動,而審美教育應是知、情、意、行相結合的教育。因此,個體的外部行為表現(xiàn)也是衡量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指標。三是美育和德育的關系。隨著“以美育德”思想的提出,美育和德育被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美育和德育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但它們又是相互獨立的存在。在現(xiàn)實中,審美教育可以蘊含德育的思想,以德育手段為載體,但是絕不能將審美教育看成道德教育,它們在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綜上,審美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將追求美作為自己的精神道德追求,并致力于追求自身行為上的美的展現(xiàn),即提升自己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最終成為一個自由發(fā)展的人。在審美教育中,德育應與美育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但更要清楚二者是相互獨立的存在。同時,審美教育不應該是簡單的藝術教育范疇,它應滲透到學校的各個學科和教學中。
二、本體認識:當代審美教育的應然之態(tài)
在“大美育”和“全學科”的背景影響下,審美教育不能局限在美育課程里,它應貫穿到學校課程的各個方面,滲透到學生的課程學習中。因此探究審美教育的應然之態(tài)極其重要,它能給予審美教育有關方法論的指導。
(一)審美教育應是理性與感性相統(tǒng)一的教育
理性和感性絕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相互統(tǒng)一的。正如伊壁鳩魯提出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礎”“……通過感性限定理性和理性解構感性來達到目的”[12],來佐證“感覺類比”和“理性思辨”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無獨有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也提出“感性和理性要融洽相處”的審美邏輯,該邏輯指向“通過美把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維,通過美使精神的人回到物質并重新獲得感性世界”[13],他將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狀態(tài)稱之為“美的心靈”。人必須不斷超越感性,脫離感性世界飛躍到理性觀念的王國,以平衡審美情感和審美認知的發(fā)展。就審美教育本質來說,感性是其重要的審美基礎,無感性不審美;理性則是審美教育的高階追求,理性可以豐富審美體驗,使個人的審美意識發(fā)展得更加細膩。理性和感性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理性是由內而外使個體進行思考從而支配自身外部行為的意識,而感性則是由外部刺激產生的情感。在哲學史上,理性的發(fā)展經歷了否定之否定的艱難過程,同樣,在審美教育中諸多教育家對審美的理性特征持懷疑態(tài)度。值得思考的是,審美教育是否可以脫離“理性”的影響而存在?答案將是否定的。首先,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角度來看,感性和理性是相伴而存在的,不會出現(xiàn)絕對理性或絕對感性的局面。其次,將“理性”簡單看成“工具理性”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這種思想禁錮了“理性”。在審美中,工具理性誠然是阻礙審美教育發(fā)展的因素之一,但是價值理性卻可以在審美教育中發(fā)揮極大的作用。通過價值理性,學生可以去感悟知識和理論之美,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審美思考能力。審美是一種理性的直覺活動,在學習中不能僅憑感性直覺領悟作品的情感和意境,還要用理性思維去對審美感悟進行解釋和理解。
(二)審美教育應是“非功利化”的行為教育
“美心”的審美教育最終所指向的是“非功利性”的審美特點,這與康德所提出的“審美無利害”的觀點相契合。進入文明社會之后,審美教育應逐步成為一種以帶給人審美愉悅為目的的超功利精神活動[14]。“功利化”的審美教育何為?立足于當今社會,這種審美教育首先表現(xiàn)為審美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即審美教育過于追求技巧的掌握,只考慮是否可以憑借這樣的技藝取得物質上的報酬;其次表現(xiàn)為不重視審美體驗,以結果為導向,部分家長和教師不在乎學生在審美教育中的感受如何,只重視學生取得了什么學習成果;最后,由于教師自身接受了大量的應試教育的荼毒,因此自己對審美教育的認識并不充分,簡單地將審美教育等同于藝術課程,從而忽視了學生精神審美的培育。因此,在“功利化”審美教育的影響下,學生很難在精神和行為上有所創(chuàng)新,他們就如同機器一樣,重復著枯燥的學習內容。同時,對于審美目的來說,非功利化的審美目的不應過分看重技能的提升,而應看到審美行為的展現(xiàn)。審美教育不能僅僅作用于個體“形而上”的思想意識層面,更要致力于“形而下”的實踐活動層面,因此,“創(chuàng)造美”和“行為美”都應是審美教育所追求的現(xiàn)實目標。故當今審美教育應去除所謂的“功利化”思想,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感悟,去鼓勵學生做出審美判斷,最終讓學生實現(xiàn)審美中精神的超越,重新塑造自身的審美行為。
(三)審美教育應是“美心”的深層品質教育
有關“心”的學問自古以來便備受關注,莊子稱其為“內圣之學”?!靶摹笔莾仍诘?、能動的,并且在人生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心”是“行”的主宰,是“耳”和“目”得以發(fā)揮作用的基礎[15]。因此,“美心”教育應是對學生內在精神的發(fā)掘,是擺脫了膚淺的實質教育,能直達學生的內心和靈魂深處,對學生行為有著宏觀的指導作用?!懊赖隆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荀子》堯問篇,“周公謂伯禽之傅曰:‘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故此,“美”是“德”的表現(xiàn),“德”是“美”的最高追求,“美”與“德”緊密相連,不能分裂它們之間的關系。自古“美德”一體,有“德”即為“美”,無“美”則“德”失。因此,在“美心”的審美教育下,育美和育德應當有效地聯(lián)結起來,促進以美育德。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16],柏拉圖的“音樂教育”、中國六藝教育中的“禮”和“樂”等都是“育德”與“育美”相結合的產物。在實際教學中,會經常出現(xiàn)將審美教育簡單等同于藝術技巧訓練的活動,將審美教育“簡單化”。誠然,藝術技巧訓練確實是美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它絕不僅僅是審美教育的全部內容。審美教育中的技巧訓練為初級美育,而美育的最高目標則是要達到一定的審美境界和形成一定的審美態(tài)度。因此,“美心”在審美教育中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提升,注重“美心”的審美教育會使教育得到質的升華,不讓審美教育浮于表面。
三、價值追尋:當代審美教育的價值導向
美的發(fā)現(xiàn)應當是超脫物質世界、歸屬精神世界的產物,對美的追求也是對精神的一種向往。審美教育要想得到實質的發(fā)展,必須探尋其價值導向,讓教師對審美教育的作用有清晰的認識,從而在實踐中更好地開展和實施審美教育。
(一)審美教育致力于感悟和求真的“平衡”之美
審美教育中“感性”和“理性”是互相矛盾的,但又可以是相互依存的。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所謂平衡,就是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的統(tǒng)一?!保?7]因此,追求審美教育中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就至關重要,是未來審美教育的重要發(fā)展方向。在現(xiàn)代,審美教育不能脫離各學科教育而獨立存在,它應滲透到整個學校的各學科教學之中。學科之美是理論思維和審美感知相交織的一種美,也是一種思考和發(fā)現(xiàn)之美。引導學生感受學科之美不僅要讓學生去理性地認知學科中的豐富知識,更要讓學生感悟學科知識所表現(xiàn)出的美的狀態(tài)。縱觀當代學校課程體系,主要分為自然科學類課程和人文社會類課程,這兩種課程有著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因此其審美教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對于自然科學類的課程來說,“理性”是其存在的狀態(tài),由于課堂的“知識性”和“科學性”較強,因此追求課堂中的“感悟”性教學是該類課程審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在自然科學課程中,對美的感受正是課堂的“活躍劑”,為枯燥的學習增添樂趣,進而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即便在純粹抽象的數(shù)學領域,也能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例如高斯的正十七邊形就是最好的證明[18]。幾何的對稱、精密、優(yōu)美被完美地展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對正十七邊形的贊嘆,去引領學生主動探究相應數(shù)理邏輯的規(guī)則和范式。對于人文科學類的課程來說,審美教育不能局限在“感悟”和“體會”的感性方面,更要去追求“真”的挖掘?!罢妗贝碚鎸崱⒗硇?,正如康德所言,“我們的一切知識都開始于感官,由此前進到知性,而終止于理性”。因此,審美“求真”代表著認知的發(fā)展,通過對知識的理性認知,再加以感性的認識,從而得到心靈的觸碰?!罢妗笨梢园l(fā)現(xiàn)事物之理性,“悟”可以感受人之情感,通過學科之美的發(fā)現(xiàn)可以達到審美教育的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19],以促進審美教育中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穩(wěn)定的發(fā)展。
(二)審美教育致力于知與行并存的“力行”之美
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要落實到實踐行為中,創(chuàng)造美、表達美和行為美則是審美教育追求的主要行為表現(xiàn)。如果說“知、情、意”是心靈的結構和精神的結構,那么“知行”關系就變得十分復雜,其中既包括知行合一,也包括意行合一和情行合一[20]。在中國,美學大師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等大家則是融匯中西,弘揚和傳承美學的實踐精神,以打造知、情、意、行相結合的美學精神。審美行為基于審美想象來實現(xiàn),審美想象是在具身經驗和感性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意象,因此審美教育應是一種具身的教育,它始于行為又終于行為。知、情、意的統(tǒng)一,亦需實踐之踐行化成[21],審美教育也應做到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用“力行”作為審美教育的最后階段,其內涵遠遠超越了“創(chuàng)造”這一名詞,創(chuàng)造是行動的一種形式,行動可以包含創(chuàng)造。雖然“創(chuàng)造”的品質很可貴,但是單一以“創(chuàng)造”為審美教育的最終結果和評價對象會把審美教育局限在藝術教育的領域。由于每個人擅長的方面不同,因此單以創(chuàng)造來評價學生容易使審美教育偏離其本質要求,變成應試教育的一種。而行動卻是人人都可以做出的行為,因此“力行”更能代表“大部分人”的需求。“力行”的審美教育,不僅僅要有“創(chuàng)造美”的表現(xiàn),更要有“表現(xiàn)美”的意蘊。因此,審美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更多的是能通過自身的行為體現(xiàn)美的痕跡?!皠?chuàng)美”中的“創(chuàng)”在于它的自主性,是一種創(chuàng)生、創(chuàng)造的美學。創(chuàng)造美顧名思義就是學生能通過學習創(chuàng)造出符合自己認知審美的事物。創(chuàng)造美是一種實踐層面的“美”的體現(xiàn),通過創(chuàng)造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審美品格和審美能力。而“表現(xiàn)美”是指學生能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行為舉止來體現(xiàn)一些美,如尊老愛幼、愛護公物、樂于助人等,這些行為美的展現(xiàn)也是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審美教育追求學生表現(xiàn)美的行為,可以有效地鞏固學生所學習的道德之美,能讓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時常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
(三)審美教育致力于德美相結合的“至善”之美
“至善”指審美教育能達到的最高的理想境界,至善方能至美。《禮記·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反映出當時教育也是為了追求道德上的“至善”和精神上的“豁達”。“至善”是一個人的本性,是最高的善,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爸辽啤敝爸痢保c“天理”“當然之則”相關,是一種“極致”的狀態(tài)[22]。教育中追求“至善”之美,這種審美教育要求學生在行為和思想上統(tǒng)一,不僅“精神”上追求美而且要在“行為”上表現(xiàn)美。“樂所以修內,禮所以修外”可以表達古人對“樂”的重視,在“六藝”中“禮”居首位,“樂”次之,可見精神道德之美也是古人所求的。蔡元培曾說:“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倍F(xiàn)代的審美教育中藝術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教師和家長不能只重視藝術技能的培養(yǎng),更要注重精神的提升。淵博的學識和高超的技藝的確能給一個人帶來很多利益,但是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來進行輔助,只會是“曇花一現(xiàn)”。近幾年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些高學歷的人才犯罪現(xiàn)象,如吳謝宇“弒母”案件等,這些人空有滿腹學問,卻缺乏道德和心靈美,從而導致自己走向犯罪道路?!袄硇缘闹R”是亦正亦邪的存在,因此審美教育就是為這樣的一個知識提供促使其向善的動力源泉,審美教育可以統(tǒng)一個體的認知和情感的發(fā)展,使個體實現(xiàn)內心和行為的統(tǒng)一,致力于道德行為的展現(xiàn)。在審美教育中,“以德輔美”能夠平衡個體認知和行為的一致性,讓個體與世界和諧依存、互促互進,使個體臻于至善。
四、策略探尋:當代審美教育的發(fā)展路徑
通過對審美教育的概念界析、應然之態(tài)、價值導向的闡述,我們可以知道審美教育應是追求“平衡”美、“至善”美和“力行”美的教育,它旨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學科之美、道德之美、行為之美。因此,審美教育在實踐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破除審美教育的“學科化”怪圈
隨著“大美育”理念的提出,各學科教師逐漸認識到了審美教育也是教學任務之一。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從認知上,更要從行為上去破除審美教育“學科化”怪圈。打破審美教育學科化,進行學科融入式教育,這絕不是幾位老師的任務,而是全體教師的重要任務。將審美教育融入各大課程中去,致力于追求各學科教育中審美價值的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讓教師利用藝術的手段帶領學生體驗學科知識之美,在學習枯燥知識的同時也能體會真理的奧妙,知識的學習和審美的提升絕不互斥,反之則相輔相成。
為打破審美教育學科化怪圈,首先應當帶領學生感悟各學科的知識美,貼合各學科特色。如果課程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會使課程變得枯燥乏味。因此,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領略學科之美,來提高學生感悟美的能力?!安煌瑢W科的本體性知識、技能乃至立場、態(tài)度有其特殊的美學價值”[23],語文課程的意境、數(shù)學課程的嚴謹和政治課的莊嚴都有著不一樣的知識美,要深度挖掘各學科背后獨有的美學價值。其次,平衡好教育中的審美理性和審美感性。不同類型的課程對審美教育的感性和理性價值的發(fā)揮有著不同的要求。對于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課程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感性的氛圍。因此,教師帶領學生探究美的背后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知識,同樣是課堂應努力實現(xiàn)的方向[24]。對于自然科學類的課程來說,理性的思考是課堂的主基調。因此,教師可以適當?shù)赝诰蚝鸵每茖W知識背后的故事或精神,致使理科的課堂也能進行適當?shù)膶徝澜逃?。最后,分清主次,以學科計劃實施為主,學科美育為輔。審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學科課程不能舍本逐末,過于追求審美體驗。各學科教師應做到以知識傳授為主要任務,以美育體驗發(fā)掘為輔助任務。這樣的狀態(tài)有利于審美教育更好地長效地融入各個學科。
(二)設置合理的非功利性的評價機制
在功利性評價機制的影響下,會使審美教育過于注重學生學習的產出比和學習效率,它們僅僅強調學生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果;而在非功利性評價機制影響下,審美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體驗感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成長體驗,強調生成性結果。在功利性評價機制的影響下,我們能夠輕松地培養(yǎng)出具有特殊技能的學生,但在非功利性的評價機制影響下,具有較強審美意識和創(chuàng)美能力的學生才會出現(xiàn)。綜合素質評價應將破除“唯分數(shù)”的政策精神一以貫之,從而促使綜合素質評價的體系建設日趨科學合理,逐步重視評價的育人價值[25]。因此,審美教育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放棄應試教育下的評價機制,去追求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首先,評價機制應重“過程”而非“結果”。感知美和體驗美是審美教育的初始目標,因此審美教育的過程性體驗就顯得極為重要。過于重視結果,會導致學生為了達到目的采取極致的手段,破壞審美體驗和審美感知,將審美教育變成技能教育。因此,教師應利用過程性評價去幫助學生體驗美的教育。其次,評價機制應重“表現(xiàn)”而非“成果”。學生畫一幅畫或彈一首曲子不能證明該學生審美能力強,只能說明他的藝術技能較強。而審美教育應該關注的是在學生創(chuàng)作畫的過程中有哪些品質和感悟的閃光點表現(xiàn),突出的是學生表現(xiàn)能力的提高。最后,評價機制應重“生成”而非“預成”。審美教育是以情感為導向的教育,不能以預設的目標為評價機制。情感是復雜的和非線性的,僅靠簡單的預設性評價目標是難以涵蓋其全部行為的,同時人是能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而教學評價標準應是不斷在實踐過程中生成的。生成性評價標準不是唯一的,是隨著學生的個性在實踐中不斷變化的,它旨在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
(三)推行“知行合一”的審美教育實踐
中國的美學思想需要經過審美實踐的沉淀和積累,并在審美實踐中加以檢驗。故此,中國美學思想自古以來便是從具體的審美現(xiàn)象中進行驗證、豐富和深化的,在具體的審美現(xiàn)象中去檢驗、升華自身的審美意識?!懊缿撌窃谏鐣嵺`中,特別是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中,由事物的‘物象’到人的‘意象’再到對象化或者符號化的‘形象’而生成的?!保?6]基于此,當代審美教育更應是一門兼顧理論和實踐發(fā)展的課程,對審美實踐中的規(guī)律進行全面的把握,不能只局限于理論的教導和理解。首先,在審美教育學科里,注重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朱光潛先生說“不通一藝莫談藝”[27],他認為不掌握審美活動的個體無法發(fā)表合適的審美言論,因為他們沒有深厚的美學根基來支撐自己的言論。因而,在諸如美術、音樂、書法等審美課堂中,除課堂上的理論教學之外,更要注重實踐的掌握并與課后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能將課堂中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其次,其他各學科教師要注重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的審美體驗,讓審美教育的結果落實到學生的實際行為中。各學科教師也應擔負起學生的審美教育的任務,并且審美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鑒賞和欣賞等精神活動之上,更要落實到行為之中。諸如,在語文課上可以引導學生將自身對課文的感受通過繪畫、詩詞或朗誦等實踐行為展示出來;在政治課上,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等活動來表達對社會上道德行為的理解……因此,各學科教師也要幫助學生將審美教育落實到審美行為之上,使審美教育達到“知與行”真正的結合。
(四)平衡和厘清教育中的育美和育德
“美”與“德”如陰陽之兩極,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在精神境界上得到提升,而不是停留在僅僅欣賞美和贊賞美的層面。審美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讓學生的精神道德得到好的發(fā)展,使學生擁有美好的“心靈”,從而實現(xiàn)道德之美。審美教育不能僅僅追求欣賞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等,更重要的是追求道德之美。當今學校美育依然沒有擺脫“知識技能與內部體驗分離”的教學方式,甚至還陷入一種急于求成的形式主義圈套[28]。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美”和“德”相分隔,就會導致學生只注重精神的享受,不能從根本上進行道德思考,并將美貫徹到自己的行為之中。因此,育德和育美相結合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來說至關重要,但同時也不能將“育美”簡單等同于“育德”。首先,要注重人格教育??档略赋觯瑢徝来嬖谑侨说谋举|存在,他提出“審美無功利性”,主張用藝術和審美為人類尋找價值與信仰[29]。審美育人并不只在于道德的目的,而更在于對人的本質的認識[30]。注重人格教育不僅能達成美育的陶冶,也能追求道德的最高目標“培養(yǎng)完人”。其次,教育的升華要關注學生的實踐行為。學生通過感悟可以達到對教學活動的升華,從而得到經驗去改善或提高自身的境界。通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感悟,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精神的陶冶,以達成二者之間巧妙地結合。教育的升華不能局限在思想層面上,更要在學生的行為上得到體現(xiàn),通過對教育的升華從而指向學生行為的改變。最后,要明晰“育美”不等于“育德”。在實踐當中,二者之間的結合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出現(xiàn)“美育德育化”等現(xiàn)象,美育和德育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們可以相互結合但是不能相互取代和排斥。美育注重個體人格的培養(yǎng)是一種發(fā)展的教育,而德育則是注重社會人格的培養(yǎng)是一種規(guī)范性的教育。因此,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二者的本質區(qū)別,在實踐中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
[1][11]顧平.審美發(fā)現(xiàn)、美感體驗與精神升華——美育意涵的正解[J].上海文化,2022(08):111-121.
[2][3][5][13]〔德〕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9;12;22;129.
[4]許韶平,王海芳.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新探[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15.
[6]北京大學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2:424.
[7]肖祥.道德想象與德性教化的審美轉向[J].教育研究,2023(01):47-57.
[8][19]鞠玉翠.“立美教育”再探[J],教育研究,2018(08):59-65;59-65.
[9]張玉能.實踐轉向與審美教育——審美教育作為審美創(chuàng)造實踐轉向社會[J],2013(05):46.
[10]程嶺.感美、立美、創(chuàng)美:教學審美化的理路與實現(xiàn)[J].中國教育學刊,2022(03):8.
[12]田仁湛,陳立新.從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構感性——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啟迪[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698-703.
[14]李艷.審美與功利關系的三個發(fā)展階段[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244-246.
[15]范明華.從中國傳統(tǒng)心學看審美教育的特質[J].理論月刊,2023(02):144-151.
[16]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一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2.
[17]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N].人民日報,1957-06-19.
[18]徐若夢.美育漫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98.
[20]李庚香.以美育美——用“大美育”創(chuàng)造新時代美好生活[J].河南社會科學,2021(06):1-15.
[21]金雅.中華美學精神的實踐旨趣及其當代意義[J].社會科學輯刊,2018(06):59-64,213.
[22]周作宇.大學治理的倫理基礎:從善治到至善[J].高等教育研究,2021(08):1-19.
[23]李玉文.論美的學科素養(yǎng)及實踐價值[J].教育科學研究,2022(06):19-24.
[24]李軒熠,田春璐,魏紅祥.發(fā)現(xiàn)科學之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學與美的融合”主題討論側記[J].物理,2019(09):616-617.
[25]劉志軍.新時代綜合素質評價的創(chuàng)新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23(02):28-31.
[26]張玉能,張弓.建設意象論美學——以新實踐美學為視角[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1(05):151-159.
[27]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10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504.
[28]王鑫,鞠玉翠.審美素養(yǎng):從素樸審美力到生活藝術家[J].教育研究,2022(07):31-41.
[29]章啟群.人類解放與藝術拯救——馬爾庫塞審美哲學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01):26-35.
[30]薛欣晨,孫彩平.德育方法論的審美轉向及問題討論——兼論美德倫理學的審美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21(12):27-32.
(責任編輯:孫冰玉)
Walk to Balanced, Powerful, and Highest Good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MA Xinle, ZHANG Xinhai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still plays a great role in today's era,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to perceive beauty on the basis of beauty, and ultimately point to the presentation of behavioral beauty. At the same tim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not simply equivalent to art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but is a relationship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In order to avoid the ambiguity of these concept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aesthetic education, we should grasp the attitud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that is,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education of the unity of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the education of “beautiful heart” and the education of “non-utilitarian”. behavioral education. Then, we will pursu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is “balance”, “Highest Good” and “powerful”. Final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we should break the strange circle of aesthetic disciplinarization, set up a reasonable non-utilitarian evaluation mechanism,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larify and balance the cultivation of beauty and virtue in education.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due state; value orient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