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講故事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文言文的重要一環(huán),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感受文言文的情趣、理趣。要想讓學生講好故事,教師應深入解讀教材,準確定位故事功能,借助可視化工具,為學生搭建講故事的支架,從橫、縱向兩個方面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從會講故事、趣講故事到樂講故事。
關鍵詞:文言故事;中年級;功能定位;支架;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1-0114-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語文課標》)針對小學中年級提出“注重感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文化內涵,初步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和智慧”的要求。文言文言簡義豐,是學生了解并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資源。小學中年級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起步階段,三年級、四年級教材中編排的6篇文言文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兼顧故事性與趣味性。
教師該如何利用好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在讀懂文言文的基礎上領悟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呢?筆者認為,講故事是連接二者的重要一環(huán)。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講故事,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讓學生消除理解障礙,在深化理解、感悟情理的同時達到訓練思維、激發(fā)興趣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摸索出引導學生講好文言故事的一些方法。
一、以終為始,定位故事功能
小學中年級教材編排的6篇文言文,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特別是《司馬光》《鐵杵成針》等故事,學生在生活中聽過、讀過,甚至還講過?;趯W生已有的學情,在引導學生講故事之前,教師需要深入解讀教材,定位每個故事的功能(如表1)。
這6篇文言文雖然都是人物故事,但故事類型不同,有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其中有3篇文言文的課后習題明確提出了講故事的要求。教師要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綜合年段目標、單元相關語文要素及文本特點,理清兩個問題:講到什么程度?怎么講?教師只有把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指導學生講故事時才會有方向,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屬于歷史人物故事,文中的主人公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讀主人公的其他故事,再基于史實及人物特點,對人物的言行進行合理拓展,把故事講清楚、講生動?!妒刂甏谩愤@類寓言故事,其功能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起勸誡的作用,因此應著重引導學生把故事中最能說明道理的部分講清楚,還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談一談,重在感悟故事的理趣。《精衛(wèi)填?!穼儆谏裨捁适拢畲蟮奶攸c就是神奇,教學時需要教師注意兩方面:一是故事是虛構的,是人們心理上對萬物(對未知現象)的一種樸素理解;二是故事中的很多具體情節(jié)是不可解釋的,講故事的重點要引導學生感受神話神奇的想象、曲折的情節(jié)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不去糾結其不合常理之處[1]。
教師一旦了解以上功能定位,在教學時就能做到以終為始,心中有數,給予學生精準的指導;在引導學生講故事的過程中就能找準發(fā)力點,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二、搭建可視化支架,讓學生會講故事
《2022年版語文課標》針對小學中年級“閱讀與鑒賞”制定的目標之一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結合這一年段目標,學生講好文言故事需要做到三點:按順序、講清楚、會想象。其中“按順序”和“講清楚”是講好文言故事的基礎,是建立在理解內容之后的二次轉化,而圍繞故事展開合理的想象,需要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及生活實際,對文本進行個性化再創(chuàng)造,具有一定的難度。想要做到以上三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支架,讓思維可視化,使學生會講故事。
(一)抓關鍵字,讓順序可視化
講故事,首先不能遺漏情節(jié),要做到有序。中年級的6篇文言文雖然篇幅短小,但都是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把故事交代清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緊扣關鍵字講故事。例如:教學《司馬光》一課,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沒”“擊”“活”,理清“一兒沒水—光擊甕救人—兒得活”的故事發(fā)展順序;教學《精衛(wèi)填?!芬徽n,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溺”“銜”“堙”三個關鍵字,自主發(fā)現故事每一部分的聯系:女娃因溺水化為精衛(wèi)鳥,故銜木石填海,想要把東海填平。像這樣借助關鍵字梳理故事,能使故事脈絡有序、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降低了講的難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二)梳理言行,讓情節(jié)可視化
俗話說:“人不離事,事不離人?!比宋锕适骂惖奈难晕囊彩侨绱耍宋锏难孕兄苯油苿又适虑楣?jié)的發(fā)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理清故事順序的基礎上,梳理出每一部分人物的言行。梳理的過程,其實就是還原故事情節(jié)的過程,能幫助學生掃清理解的障礙。比如,文言文中常會出現前文提到的人物到后文就省略的情況,這無疑是學生理解上的“攔路虎”。而梳理人物言行,則能巧妙地引導學生弄清楚話是誰說的、事是誰做的。在《鐵杵成針》一課中,就存在主語省略的情況(如圖1),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梳理李太白和老媼的言行(如表2),就有助于學生厘清人物關系,為講清楚故事內容奠定基礎。
關于梳理人物言行的呈現形式,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呈現。呈現的方式可以是表格式、思維導圖式,也可以是圖文并茂的連環(huán)畫等形式。呈現形式只是手段,重在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言行,把故事講清楚。
(三)補留白處,讓想象可視化
在學生講清楚文言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要想讓學生給故事“加點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是對文本的再次開發(fā),也是學生講好文言故事的難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發(fā)揮穿針引線的作用,引導學生挖掘有價值的文本留白,通過搭建想象支架,讓抽象轉換成具象,讓想象可觀、可感、可借鑒,而不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在借助支架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既感悟了情理、發(fā)展了思維,又提升了表達能力。
1.圖文交互展開想象
研讀教材可以發(fā)現,教材的每一篇文言文都配有符合故事情境的插圖,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與文本資源,引導學生交互閱讀,展開想象。比如《精衛(wèi)填?!芬徽n,配套插圖上畫著波濤洶涌的大海掀起巨浪,精衛(wèi)鳥一躍而起。這一插圖直觀地呈現了女娃化身成精衛(wèi)鳥這一神奇的情節(jié)。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借助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神話故事的“神奇”講出來。
師:看著課本上的插圖,你打算給故事加入哪些內容?
生1:我想加入精衛(wèi)填海時的動作、神態(tài)……
生2:我想加入精衛(wèi)與大海的對話……
生3:我想加入大海洶涌的環(huán)境……
師:大家剛才所說的想加入的內容,有的是課文中寫到的,有的并沒有寫到,我們可以對此展開想象。(板書:展開想象)除了可以看插圖去想象,文中的哪些描寫也可以展開想象?
生1:我想在“女娃游于東海”這一處展開想象。
生2:我想在“故為精衛(wèi)”,人變成鳥這個神奇的地方展開想象。
生3:我想在“常銜西山之木石”這一處展開想象。
師:從大海到西山,再從西山到大海,這一路之間,精衛(wèi)會經歷什么?又會怎么做?
生3:精衛(wèi)在填海的過程中遇到狂風暴雨,翅膀都被打濕了,但是她沒有放棄,咬著牙,堅持從西山銜著木石去填海。
師:像這樣展開想象,就能把“常銜西山之木石”的過程說得扣人心弦了。
以上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插圖展開想象,學生想象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聚焦于精衛(wèi),有的聚焦于當時的環(huán)境。當學生打開思路后,教師順勢引出“展開想象”這一話題,引導學生由看插圖想象遷移到關注文字本身展開想象。比如,圍繞“常銜西山之木石”,想象精衛(wèi)在填海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做法。在抓住文本留白處想象的過程中,學生從文字到插圖,再從插圖到文字,一來一回,故事越講越神奇,越講越生動。教師還可以追問:“你為什么會這么想象?”引發(fā)學生逆向思考,也為感悟精衛(wèi)這一鮮明形象做好鋪墊。
2.代入人物展開想象
讓學生講故事時把自己代入文中某個角色,有助于學生走進人物內心,在讀懂人物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中,面對道旁的李樹,其他孩子都爭著跑過去摘,“唯戎不動”。在此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你就是王戎,此刻你是怎么想的?”學生把自己代入王戎的角色,聯系前文掛滿李子的李樹,以及后文王戎的語言,就能還原出王戎思考的過程——他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沒有“從眾”一起去摘果子。學生在代入角色想象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影響:不盲從,堅持做自己。
又如,《鐵杵成針》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代入李白的角色展開想象(如圖2),感悟“鐵杵成針、滴水穿石”的道理。
三、橫向拓展,讓學生趣講故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講故事不是目的,而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要設置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橫向拓展,走出故事本身去講故事。
(一)創(chuàng)設語用情境,趣講故事
《2022年語文課標》強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要想讓學生對講故事感興趣,必須創(chuàng)設相關語用情境,促使學生增強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教完《守株待兔》一課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如果你是故事中那位農夫的鄰居,要給自己的孩子講這個故事,你會怎么講?”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代入長輩的角色,學著長輩的樣子講故事,分享人生經驗。學生將道理融入故事講出來,其實也得出了自己的認識:人不能只靠好運氣,只有通過努力才能獲得成功。通過橫向拓展講故事,學生進一步感悟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魅力所在。
又如,教完《精衛(wèi)填?!芬徽n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講故事:“什么情況下你想起精衛(wèi)填海這個故事?你最想把這個故事講給誰聽?你打算怎么講?”有了具體的運用情境,學生講起來就更加投入。在講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精衛(wèi)填?!愤@個神話故事流傳至今,已成為一種精神符號,深埋在中國人的骨子里。如此一來,學生更能體驗到講故事的樂趣,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二)鏈接相關資料,趣講故事
每一個文言故事的背后都蘊含著文化知識、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相機鏈接與故事有關的背景資料或人物資料,幫助學生深入文本。當學生對故事的理解由簡到豐,講起來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情感,所講故事也更具有趣味性。例如,教完《鐵杵成針》一課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讓學生自主背一背平日積累的李白的詩句[2]。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適時補充李白取得的相關成就,再引導學生回到故事中,進一步體會老媼對李白的影響,續(xù)講故事:“還卒業(yè)”的李白,接下來會怎么做,最終才能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學生如果要想續(xù)講好這個故事,就要將文言故事與已有的學習基礎、生活實際整合起來,從而更深入地領悟故事蘊含的道理。
四、縱向延伸,讓學生樂講故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學生掌握了講故事的方法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課內這個“1”為圓點,通過“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實施“1+X”拓展閱讀:即“教讀—自讀—整本書閱讀”,引導學生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熟悉文言文的表達形式。然后,引導學生遷移運用課內所學,講一講課外的文言故事,從“要我講”到“我會講”再到“我樂講”,從而獲得成就感,形成持續(xù)閱讀的興趣。
例如,學完三年級下冊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配音秀”的形式講一講寓言故事《狐假虎威》。課后,設置“最寓言”這一閱讀驅動任務,引導學生圍繞一個“最”字,開啟《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整本書閱讀活動,講一講自己感興趣的故事,如最好玩的故事、最令人感動的故事、最讓人受啟發(fā)的故事等。
到了四年級上學期,學習神話故事《精衛(wèi)填?!窌r,教師可以沿用驅動任務“最? ”,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同樣出自《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夸父追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出自己最想講的內容(如圖3、圖4),為講故事做好準備。然后,由此延伸至課后,推薦閱讀《山海經》整本書,仍然以“最? ”為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一講其中感興趣的故事。
通過以上“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學生從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實現了課外閱讀課程化。學生在不斷閱讀、個性化講故事的實踐中感悟文言故事所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驗到閱讀文言文的喜悅,進而產生進一步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趙欣.單元語文要素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及改進策略[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2(4):64-66.
[2]吳帆.享解決問題之樂趣,促計算思維之發(fā)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18):58-59.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雙減”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區(qū)域聯動推進小學作業(yè)改革的實踐研究——以青秀區(qū)濱湖學區(qū)為例”(2021ZJY1298)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
作者簡介:徐晨晨,1989年生,陜西安康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