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光
清末“東學西效”浪潮中,新式教育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fā)展。作為警政根基的高等警察教育,在仁人志士為之奔走呼號的同時,亦受到侵華列強的覬覦。清末高等警察教育以京師警務學堂創(chuàng)建為發(fā)端,以高等巡警學堂為終結,歷經了多個發(fā)展階段??梢哉f,清末高等警察教育作為內政之要件,折射出近代中國在維護國家警政主權、爭取民族獨立道路上的艱辛曲折。百年回眸,讓我們透過檔案史料,概覽那段久遠而塵封的歷史記憶。
清末高等警察教育萌發(fā)于京師警務學堂。然而,京師警務學堂自孕育之初即被西方列強所玷污。1901年,庚子國變后,出于對中國民眾抗爭的忌憚,八國聯軍為保護自身在華利益及人身安全,以“聯軍須目睹中國竭力設法保護外國人及鐵路諸物方能退去”[1]為條件,脅迫、督飭清政府實行治安之變革。迫于列強的壓力以及維護自身統(tǒng)治的需要,慈禧于1901年8月布告宣稱“惟有變法自強,舍此無他策”[2],岑春煊等朝臣也表示“中國今日求善外交,必先內治;求善內治,必先警務”[3]。自此,清政府開始從警察組織與警察教育兩個方面推進警政建設。1901年8月14日,在肅親王善耆和日本人川島浪速的聯合推動下,清政府創(chuàng)建了京師警務學堂,以“先應大清國創(chuàng)辦警察之急需”[4]??梢?,京師警務學堂是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脅迫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產物,由此,清末高等警察教育自萌發(fā)之初,即籠罩于列強半殖民主義的陰影之下。
由于對警政尚無清晰認識,加之國內警察教育人才匱乏,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外力開展警察教育,這給日本人插手中國警政提供了可乘之機。川島浪速,庚子國變后曾任日占區(qū)北京警務廳總監(jiān)督,因妄圖擴張警務廳勢力至整個北京城,在西方列強及提督衙門的強烈反彈下被迫辭職。[5]然而,日本政府與川島覬覦中國警政的野心猶在。面對清政府開辦警察高等教育之需,經日本駐華公使小村壽太郎斡旋,1901年8月14日川島與清政府簽訂《設立警務學堂合同》。合同規(guī)定,川島浪速以“監(jiān)督”之名義受聘,負責“辦理學堂一切事宜”。除這一原則性授權外,合同亦規(guī)定,聘用日本教習的一切經費“均歸川島一手經理”,學生學業(yè)“由川島考定等級、申報錄用”,學生任用后的晉升“亦由川島隨時訪查勤怠,以定升降”[6]。此外,川島還利用學堂章程固化自身權力,1902年擬訂的《警務學堂章程》中載明“本學堂統(tǒng)歸川島浪速監(jiān)督”,規(guī)定學堂一切經費“歸監(jiān)督妥為經理”,學堂行政事務“均由監(jiān)督專主辦理”[7]。對此,后世學者曾痛惜道,“惜乎辦理之權,操諸外人之手”[8]。
面對教育治權的旁落,朝中有志之士頗有不滿卻無可奈何。隨著清末時局變化及民族意識的覺醒,清政府回收教育治權的條件逐漸成熟且勢在必行。1905年10月,巡警部成立,旋即部員班吉本即首倡“收回警察學堂自辦”,該提議得到巡警部尚書徐世昌的大力支持,考慮到聘任川島浪速的第二份合同于1906年到期,遂“決定在次年和約期滿之后,予以收回”[9]。1906年5月,在川島浪速第二份聘任合同行將到期之際,清政府正式就學堂治權的收回與日方展開了交鋒。期間,日本駐華公使內田康哉謀劃兩份續(xù)聘合同稿件,以此讓清政府做“選擇題”。然而,日方顯然低估了清政府收回教育治權的決心。交涉中,清政府明確表示學堂治權是“主權上應有之職務”。最終,川島無奈之下只得做出讓步,在保留其“監(jiān)督”之職位以“稍存體面”的同時,表示“立意不干預學堂事務”。隨后,1906年5月13日清政府與川島改訂合同,從三個層面對學堂治權進行了全新的規(guī)定:一是學堂歸巡警部管轄,學堂由“警務學堂”更名為“巡警學堂”;二是學堂內設“總理”一職,總司“全堂事務”;三是川島浪速任職“監(jiān)督”,在“總理”管理之下“監(jiān)督教課事宜”[10]。隨著川島浪速續(xù)聘合同事件的落幕,警察教育治權終于回到清政府手中。
教育治權的回歸,使得清末高等警察教育與警政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彼時,警政建設如火如荼,不僅北京“內外城警政需用警官以下人員日多”,而且“各省舉辦巡警多因任使不敷,或咨請調員前往,或電請派人來學”。面對這種情形,巡警部尚書徐世昌感慨道,“尤非亟設高等學堂,分科教授不足以宏啟迪而資應用”[11]。1906年10月5日,巡警部呈帝、后奏折,“就原有警務學堂房院,酌加修葺,應有堂舍亦均粗備,名曰高等巡警學堂”[12]。隨后,高等巡警學堂在京師警務學堂基礎上成立。相較京師警務學堂創(chuàng)建之初“學期既促,造詣亦淺,未免涉于粗略”[13]的面貌,高等巡警學堂“以教養(yǎng)警務人員,并授以巡警必需之學術及其重要之精神教育為宗旨”[14],為清末高等警察教育發(fā)展確定了新方向。
為推動高等警察教育發(fā)展,歷任巡警部及民政部尚書徐世昌提出了“伏維保安之用,警政為先,造就之方,學程最要”[15]的教育理念。初期,高等巡警學堂開設有正科、簡易科、??频热啤T诖嘶A上,歷經4年(1906—1910年)的教育探索與實踐,學堂于1910年制訂《高等巡警學堂章程》(以下簡稱“章程”)。章程全篇共計12章92條,對學堂開設宗旨、行政管理、培養(yǎng)模式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在此章程指導下,清末高等警察教育形成了具有鮮明警察職業(yè)特色的人才招錄與培養(yǎng)體系。
首先,教育目標旨在“教養(yǎng)警務人員并授以巡警必需之學術及其重要之精神”。學堂認為,“學生學警皆對于將來有增進人民幸福,維持社會治安之重任”,“巡警之位置對于國家其重要如此,巡警之職務對于人民其嚴重又如此”,并寄語學生要“修學宜勤奮”“立志宜堅定”“品行宜正大”“命令宜服從”“同學宜共勉”,從而“以副國家期望”[16]。
其次,入學資格綜合學歷(力)及身體素質,兼顧高等教育與警察職業(yè)需求。學歷(力)上明確要求,“正科學生資格須曾在中學堂或與中學堂相等之學堂畢業(yè),或為廩增附各生”,以此利于高等教育之開展;身體素質標準包括,“身長五尺二寸以上者”“胸圍有身長四分之二以上者”“體重在七十五斤以上者”“肺量在二千一百立方生的以上者”“左右手各能提重三十斤以上者”“目力于相距二丈二尺之外能辨七分之楷字者”“資質聰敏身無暗疾五官端正言語清楚者”,以此勝任警察職業(yè)之需求。[17]
最后,課程上學科與操科相結合,具有鮮明的警察職業(yè)特色。以正科學生課程為例,課程涵蓋學科與操科,共計35門。其中,學科由法律、警察勤務、外語三大課程群構成,法律課程群包括法學通論、憲法大綱、違警律、刑法、行政法等16門課程,警察勤務課程群包括警察學、行政警察、司法警察、衛(wèi)生警察等13門課程,外語課程群包括東文、英文2門課程;操科包括體操、兵操、柔術、劍術等4門課程。這種課程設置充分貫徹了學堂“巡警之學識根于法律,巡警之實務端在練習”的教育理念。[18]
在全新章程推動下,清末高等警察教育與近代警政理念高度銜接,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然而,隨著清王朝的覆滅,清末高等警察教育的勃興如同曇花一現,于1912年戛然而止??v觀清末高等警察教育12載,雖然坎坷多舛,但其不僅在中國近代警察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呈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底色。
*本文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警體戰(zhàn)訓雙一流創(chuàng)新研究專項項目”(項目號:2023SYL22)階段性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8:4672.
[2]胡繩.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簡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16.
[3]奏為遵設川省警察學堂酌擬試辦章程并請?zhí)亓⒕鹁毷?,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檔號: 04-01-01-1052-07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4][13]警務學堂設立主旨,巡警部卷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5]肖朗,施崢.日本教習與京師警務學堂[J].近代史研究,2004(5):31-71+315.
[6]設立警務學堂合同,巡警部卷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7]警務學堂章程,巡警部卷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8]包明芳.中國警察教育之過去現在與將來[J].現代警察,1934(8).
[9]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1901—1928)[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46.
[10]改定川島浪速合同一卷,巡警部卷24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1][12][15]奏陳開辦高等巡警學堂情形事,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檔號21-0308-000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4][16][17][18]高等巡警學堂章程,宣統(tǒng)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檔號21-0853-000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警體戰(zhàn)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