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科學方法論堅持實踐性與革命性相統(tǒng)一,是科學的、系統(tǒng)的方法論。社會主體研究方法主張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應以生為本,考慮學情,以便取得更好的閱讀教學效果;社會系統(tǒng)研究方法要求教師聚焦整體,堅持整體性原則,統(tǒng)籌觀照一組文本的同異,以及堅持結構性原則,確立一組文本的議題,從而將多篇文本進行整合勾連;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指導教師進行群文閱讀要立足實踐,結合生活。
關鍵詞:主體性 系統(tǒng)性 實踐性 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型閱讀教學形式,其本質是為了服務語文閱讀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改變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少慢差等問題。將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的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系統(tǒng)研究方法、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應用到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能有效地幫助教師正確認識群文的含義,以便在教學中發(fā)現不同文本之間的關聯,整合兩篇及兩篇以上的文章,提高教學效率。
一、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內涵
社會科學方法論以實踐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包括社會主體研究方法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社會系統(tǒng)研究方法等,構成了一個科學、開放的方法論體系。[1]第一,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將社會主體的人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核心在于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第二,社會系統(tǒng)研究方法指出任何系統(tǒng)都是由若干部分組成的,在一定意義上至少由兩個以上的不同要素組成,各部分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第三,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表明,實踐是認識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問題是在實踐的過程中被發(fā)現、提出、解決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與人的實踐活動緊密相關。
二、當前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現狀
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盡管已經有意識地嘗試采用多文本組合教學,以期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例如,懸空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落實統(tǒng)整教學理念,以及缺少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路徑、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等。
(一)學生主體地位偏失
教學應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理解不同發(fā)展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相對于傳統(tǒng)單篇閱讀而言,群文閱讀中的一組文本通常是由兩篇及以上文章組成的,文本教學容量較大。部分教師為節(jié)省教學時間,常采取“灌輸”的教學方式,或是在選擇群文閱讀材料時,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對知識中的疑點、難點的理解,從而造成學生這一主體懸置在“空中樓閣”中的問題。
(二)淡化統(tǒng)整教學理念
一些教師在選擇群文閱讀這一教學方式時,往往是為了整合文本而整合,機械地整合多篇文本集中進行教學,導致多個文本之間缺乏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劃和安排,并未形成一個圍繞核心議題展開教學的完整體系,未能有效引導學生關注多篇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差異之處,這也使每篇文章的教學各自為政,整合也流于形式,難以體現統(tǒng)整教學理念。
(三)缺乏學以致用觀念
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探討,忽視了學科知識的運用以及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未能通過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并運用所學的學科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2]學生在閱讀大量文章的過程中,閱讀速度或許能夠有效提高,即使無法將所學知識有效應用于實際生活情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社會科學方法論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社會主體研究方法:轉變教學方式,主張以生為本
群文閱讀教學的初衷在于讓學生在閱讀多篇文本的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思考,但仍有部分學生因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在面對由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單篇文本組成的多篇文本時,會產生畏難心理。馬克思主義堅持從社會生活本身出發(fā)理解人,從現實社會出發(fā)理解人,把人理解為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人”。[3]為此,教師應將社會主體研究方法落實到群文閱讀教學中,主張教師觀照學生的學情,落實生本教學理念,變一味灌輸為引導,有效轉變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而激發(fā)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
首先,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變灌輸為引導。教師“一言堂”的現象仍存在于部分語文課堂教學中,為有效改變這一現象,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路徑,加強師生、生生之間對問題的探討互動,將灌輸式教學轉化為引導式教學,實現教學相長。教師依據文本特點,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可借鑒設置辯論賽、改編課本劇、演繹角色、演講活動、知識競賽等活動形式,著眼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實現學生長足進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多篇貶謫類文學作品,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達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好友并勉勵自己應“以天下為己任”,而《醉翁亭記》正是歐陽修雖遭貶謫但不計個人得失,為百姓謀福祉,“與民同樂”的思想結晶。因此,教師可以將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中歐陽修和范仲淹在貶謫時期所寫的《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組合起來教學。為體悟二人皆是以“百姓之樂”作為人生準則,教師在教學貶謫類群文時,可以在課前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搜集歐陽修、范仲淹、滕子京三人被貶原因、被貶后各自政績等資料;在課堂上,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扮演歐陽修、范仲淹、滕子京,進行跨時空對話,從而理解文中之“樂”的深層意蘊。在分工合作、角色演繹、傾吐詩文情愫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感悟仁人志士雖遭貶謫仍心懷天下,不忘凌云壯志的抱負,以此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厚植家國情懷,樹立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其次,貫徹生本教學觀,觀照學情。教師無論運用何種教學方法,都應觀照學生主體。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教師的本職工作,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參與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考慮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把教學的關注點由“我”轉向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閱讀學習需求。學生對什么問題有疑惑應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如果學生未充分理解何為托物言志,教師可打破教材固有單元布局,對已學課文進行深度整合。例如,學生已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十八課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作者借一樹繁茂的紫藤蘿花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熱愛;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部分中,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借孤鴻這一物象抒發(fā)詞人雖遭貶謫,仍堅持自我,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陸游《卜算子·詠梅》中則借梅花暗喻自己雖遭排斥,仍不屈不撓的品格。聚焦以上三篇文本,深度學習托物言志這一手法,可有效解決學生疑難問題。
(二)社會系統(tǒng)研究方法:要求聚焦整體,整合教學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編寫體現課程整合理念,而群文閱讀教學的出現正是為了突破單篇教學的藩籬,但單篇課文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仍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最基礎的教學單位。面對群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零散、不成體系等問題,教師選擇文本時,應立足單篇文本,遵循各文本要素之間的邏輯整體性,以形成立體的知識系統(tǒng)觀,涵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第一,堅持整體性原則,考量全局,統(tǒng)籌聚焦“同”與“異”。群文閱讀資源整合需要教師具有觀照意識,關注群文中個體的契合性[4],發(fā)現文本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之處。為避免在教學過程出現為了整合而整合的現象,教師可以依托教材,對文體、題材等進行分類整合,以專題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對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力。
教師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組合起來教學。如劉禹錫的詩,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秋詞(其一)》中提出“我言秋日勝春朝”,彰顯了他贊秋、頌秋的特立獨行;因支持改革遭貶謫期間寫的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十七課《陋室銘》,高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十四課《酬樂天揚州初逢席見贈》中回憶“二十三年棄置身”的貶謫生涯時,他仍表露出自己“暫憑杯酒長精神”的豁達襟懷。劉禹錫入選教材的這三篇古詩文無不彰顯其雄渾壯闊、豪氣沖天的詩風。為讓學生近距離體悟劉禹錫“詩豪”人格的剛毅堅強和灑脫豪邁,教師可以將詩歌《秋詞(其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散文《陋室銘》組合起來教學,學習劉禹錫對待人生的曠達態(tài)度。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至九年級教材中皆選取魯迅先生所寫的散文、小說,教師可以將七年級上冊第九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七年級下冊第十課《阿長與〈山海經〉》、九年級下冊第五課《孔乙己》等文章整合起來進行對比研究,引導學生探究散文和小說這兩種文體在人物、環(huán)境、情感之間的差異。首先是在人物方面,散文中的人物多采用粗線條勾勒,而小說則以塑造典型人物為主要任務;其次是在環(huán)境或景物描寫方面,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注重意境的營造和情感的抒發(fā),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則更加細致,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烘托人物形象;再次是情感表達方面,魯迅先生在散文中借助抒情、議論等方式抒發(fā)對長媽媽、百草園等的懷念之情,小說中則往往是借情節(jié)、人物命運表達自己的嘲諷批判或同情惋惜等情感態(tài)度。在多文本整合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現文本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目標,從而更好地適應當前閱讀書籍龐雜的信息化時代。
第二,貫徹結構性原則,系統(tǒng)謀劃議題,勾連多篇文本。議題統(tǒng)領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計是否有效、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文本組合的合理性。楊春貴提到,結構是系統(tǒng)中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間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結合方式等。[5]結構不合理,系統(tǒng)的內耗增加,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就下降;反之,結構合理,系統(tǒng)組成要素的功能就會相互激發(fā),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也會得到放大。
意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相融合,并具有某種意蘊與情調。古詩詞中的意象是指詩人用客觀物象寄托主觀情感,它能突出古詩詞的核心要義,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必要元素。[6]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古典詩詞共有100余篇,教師可以抓住 “月”“雨”“劍”“馬”等意象,將意象作為主題進一步探究古詩文中意象對表情達意的作用。例如,組合詩詞中含有“月”的詩文,不同詩人因經歷、所處境界的不同,眼中的“月”所表達的情意也是不同的。如蘇軾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4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恰逢中秋佳節(jié),詞人舉酒仰望空中的一輪明月,抒發(fā)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杜甫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篇目《月夜憶舍弟》中寫下“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這兩句融入主觀情思,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感懷。因此,教師可以把“月夜思鄉(xiāng)”作為議題,討論不同詩人筆下那輪皎潔明月傳遞出的共同的思鄉(xiāng)情感。但是,有的教師將李白所寫的《月下獨酌》也歸為思鄉(xiāng)議題,則似有不妥。其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雖含“明月”意象,但該詩主旨并非思鄉(xiāng)。將《月下獨酌》歸入思鄉(xiāng)范圍就破壞了該組文本的系統(tǒng)整體性。只有將蘇軾、杜甫上述含意象“月”的詩詞進行組合,才能使文本之間結構合理,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確定主題,勾連多篇文本時,要將文本要素按照合理有序的方式進行組合。
(三)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提倡立足實踐,結合生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保?]語文教學服務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群文閱讀教學在內容上應從實踐出發(fā),教學內容應緊緊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實踐活動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社會科學方法論中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指導語文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應與日常生活相鏈接,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出發(fā),變單純的語文學習為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立足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形成“生活處處皆語文”的認識。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在精讀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8課《中國石拱橋》后,再略讀《趙州橋》《橋》等名篇。學完這三篇有關“橋”的說明文后,為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進一步加強閱讀文本范式與生活語言表達的關聯,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時融入更多的生活化要素。教師可參考以下三項任務,讓學生選擇其中一項完成。
任務一,擅寫文章的學生可以選擇仿寫一篇關于“橋”的說明文,要求使用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字數約400字即可。任務二,熱愛繪畫的學生可以繪制自己心目中的“橋”,要求繪畫作品應突出橋梁自身的特點,可參考文章中描寫石拱橋的橋洞像“虹”。任務三,喜歡攝影的學生可以選擇拍攝自己眼中最美建筑——“橋”,要求攝影作品應合理布局,可參考課文插圖,拍攝身邊的橋等。
任務一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掌握說明文寫作方法;任務二指向理解文章中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調動學生想象力;任務三則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感知能力,讓學生掌握橋梁的獨特之處。學生在寫作、構思和拍攝自己心中的“橋”的過程中,不僅發(fā)揮了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也加深了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真正做到了將書本中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
四、結語
將社會科學方法論應用于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從實踐、主體、整體性以及結構性等多個角度展開對群文閱讀教學的思考,對教材中的文本進行深入研讀,明確群文閱讀組合方式,實現群文教學功能的最大化,更好地改善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閱讀碎片化現狀。
參考文獻
[1][3][5]楊春貴.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4,192,113.
[2]李大森.“致用型實踐”的內涵、樣態(tài)特征與實施路徑[J].語文建設,2024(14):66-70.
[4]李恩娟.初中群文閱讀教學指要[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24):13-14.
[6]蔣樹開.抓住意象開展初中古詩詞教學[J].語文建設,2022(23):72-73.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