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勾股定理是幾何學里的一個重要定理,教材中是利用面積法證明的.文章另辟蹊徑,通過構造輔助圓運用圓或相似的知識證明勾股定理,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勾股定理;新證法;創(chuàng)新意識
勾股定理是幾何學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因它的簡潔與實用價值備受人們的青睞,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證明鍥而不舍,生生不息.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教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的學習內(nèi)容,課本第24頁介紹了趙爽的“出入相補法”,在第30頁的“閱讀與思考”中介紹了“畢達哥拉斯的證法”“弦圖的另一種證法”“加菲爾德的證法”,以上四種方法都是運用面積結合代數(shù)知識進行證明.到了九年級,學生學習了圓,用圓的知識又可以如何證明勾股定理呢?
命題在△ABC中,∠C=90°,若BC=a,AC=b,AB=c.求證:a2+b2=c2.
分析一:由勾股定理結論的平方和的形式變形成平方差的形式,這樣等式的一邊是一條線段的平方,另一邊是兩條線段的和與差的積.圓的半徑相等,圓中一些線段可以通過半徑代換成與某些線段的和或差,而圓的相交弦定理或切割線定理正好符合這一特征.因此,構造輔助圓,把直角三角形的邊看成相交弦或切割線所在線段的一部分,便可證明.
證法一:利用相交弦定理.
如圖1,以點B為圓心,AB的長為半徑作⊙B,交直線BC于點E,F(xiàn),交AC的延長線于點G.
由垂徑定理,知AC=CG=b.
由半徑,知AB=BE=BF=c,所以EC=BE+BC=c+a,CF=BF-BC=c-a.
由相交弦定理,得AC·CG=EC·CF.
所以b2=(c+a)(c-a),即a2+b2=c2.
證法二:利用切割線定理.
如圖2,以點B為圓心,BC的長為半徑作⊙B,分別交直線AB于點E,F(xiàn).由半徑,知AE=AB-BE=c-a,AF=AB+BF=c+a.又BC為半徑,∠C=90°,則AC是⊙B的切線.
由切割線定理,可得AC2=AE·AF,所以b2=(c-a)(c+a),化簡得a2+b2=c2.
分析二:一些平常結論的使用,可使證明過程更簡潔易懂.
先讓我們認識一下與三角形內(nèi)切圓半徑有關的兩個結論.
結論1:S△=12lr(l為三角形的周長,r為三角形的內(nèi)切圓半徑).
簡證:如圖3,△ABC內(nèi)切圓為⊙O,切點為H,M,N,連接圓心與各切點,連接圓心與△ABC各頂點.設半徑為r,△ABC周長為l.由切線性質(zhì)知OH=ON=OM=r,所以S△ABC=S△ABO+S△BCO+S△ACO=12AB·OH+12BC·ON+12AC·OM=12r(AB+BC+CA)=12lr,即任意三角形的面積S=12lr.
結論2:r=a+b-c2(r為直角三角形的內(nèi)切圓半徑,a,b為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c為斜邊).
簡證:如圖4,在Rt△ABC中,∠C=90°,⊙O為△ABC的內(nèi)切圓,切點為D,E,F(xiàn).設半徑為r,斜邊為c,連接OD,OE,OF,則OD⊥AC,OE⊥BC,OF⊥AB.又OD=OE=r,所以四邊形CDOE為正方形.由切線長定理,知AF=AD=AC-CD=b-r,BF=BE=BC-CE=a-r.又AF+BF=AB,即(b-r)+(a-r)=c,所以r=12(a+b-c).
這兩個結論都與三角形的內(nèi)切圓半徑有一定關聯(lián),利用它們構成一個比例式,其等積式出現(xiàn)平方差的形式,化簡即可證之.
證法三:作內(nèi)切圓.
由結論2知,Rt△ABC內(nèi)切圓半徑
r=12(a+b-c).①
由結論1,結合S△ABC=12ab,得12(a+b+c)r=12ab,即
r=aba+b+c.②
由①②,得a+b-c2=aba+b+c.
化簡得(a+b)2-c2=2ab,所以a2+b2=c2.
分析三:圓內(nèi)接四邊形有一個重要定理——托勒密定理,即圓的內(nèi)接凸四邊形兩組對邊乘積的和等于兩條對角線的乘積.
已知四邊形ABCD內(nèi)接于⊙O,對角線相交于點Q,求證:AB·CD+AD·BC=AC·BD.
證明:如圖5,在DQ上找一點E,使∠DCE=∠QCB,又∠CAB=∠BDC,所以△ABC∽△DEC.
于是ABDE=ACCD,則
AB·CD=AC·DE.
由∠BCE=∠ACD,∠DAC=∠DBC,可知△ACD∽△BCE,
則ADBE=ACBC,所以
AD·BC=AC·BE.
所以AB·CD+AD·BC=AC·DE+AC·BE=AC·(DE+BE)=AC·BD.
故AB·CD+AD·BC=AC·BD.
有了上面的定理,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圓構造矩形,并運用矩形性質(zhì)及托勒密定理即可求證.
證法四:利用托勒密定理.
如圖6,以AB為直徑作⊙O,過點A,B分別作BC,AC的平行線,交于點D.
由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90°知∠D=90°,則四邊形ACBD是矩形,且內(nèi)接于⊙O.
由托勒密定理,知BD·AC+AD·BC=CD·AB.又BD=AC=b,AD=BC=a,CD=AB=c,所以a2+b2=c2.
分析四:受“證法一”的啟示,將“圖1”中CG去掉,連接AE,AF,由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90°,出現(xiàn)“雙垂直”結構圖,產(chǎn)生相似三角形,并用相似性質(zhì)證明.同樣借用“圖1”,直接畫Rt△ABC的外接圓,再使用相似證之.
證法五:構造圓運用相似三角形.
如圖7,以點B為圓心,BA為半徑作⊙B,雙向延長BC交⊙B于點E,F(xiàn),連接AE,AF.
由EF為⊙B直徑知∠EAF=90°,又AC⊥EF,則∠CAF=∠E,∠ACE=∠ACF=90°,可證△ACE∽△FCA,則ACCF=CECA,即AC2=CE·CF,又CF=BF-BC=c-a,CE=CB+BE=a+c,AC=b,所以b2=(c-a)(c+a),即a2+b2=c2.
證法六:外接圓+面積比.
如圖8,以AB為直徑作圓,過點C作CH⊥AB,垂足為點H,易證△ACH∽△ABC,△BCH∽△BAC.
由相似三角形的面積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得
S△ACHS△ABC=AC2AB2,S△BCHS△ABC=BC2AB2.
兩式相加,得
AC2AB2+BC2AB2=S△ACH+S△BCHS△ABC=1.
所以AC2+BC2AB2=1,即b2+a2c2=1.
故a2+b2=c2.
同樣,借助“證法六”的圖形及輔助線運用“射影定理”,也可證明.
證法七:射影定理.
如圖8,過點C作CH⊥AB于點H,易證∠BCH=∠A,∠CBH=∠ABC,所以△BCH∽△BAC.
由相似比得BCAB=BHBC,即BC2=BH·AB(此結論即為射影定理),同理AC2=AH·AB.
所以BC2+AC2=BH·AB+AH·AB=AB[J]5(BH+AH)=AB2,即a2+b2=c2.
勾股定理的圖形及結構簡潔優(yōu)美,溝通了代數(shù)與幾何兩個領域,被廣泛用于生活與學習當中,人們對它的探究永無止境,對勾股定理的探究常探常新,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