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貫徹“為每位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數學教育,助力他們在數學領域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同時,鑒于“雙減”政策的實施,減輕學生的負擔已迫在眉睫。教師在設計作業(yè)過程中,應當擯除原有的思維定勢,在詳細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后,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yè),這樣不僅能夠降低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還能確保作業(yè)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雙減 作業(yè)分層設計 個性化發(fā)展
孔子在春秋時代便倡導了“因材施教”的育人觀點,強調教育應依學生的實際狀況施策,深入了解學生個體,恰當處理學生各自的特性差異,實施差異化的教學方法。作業(yè)布置如何減量不減質,成為“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師亟須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教師在作業(yè)布置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針對小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個體化差異,以及作業(yè)題量多、作業(yè)形式單一等問題,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作業(yè)分層的設計與實施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是促進學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保證。
一、小學數學作業(yè)布置的現存弊端
1.傳統思想的束縛。
一直以來,教師把作業(yè)看成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在傳統教學理念中,教師時常布置繁重的作業(yè),類型卻相對單調,并且與小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并不相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刀切地推行同質化的教育模式,對全體學生布置相同的、單調的作業(yè),會忽略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從而束縛了他們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改良家庭作業(yè)的結構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實操能力,并對學習效果產生積極影響。鑒于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實施層次化的作業(yè)設計顯得尤為關鍵,它有助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接受符合自我特點的教育,有助于他們數學學習能力的平衡發(fā)展。
2.家庭與社會對成績的追求。
當前,教師與家長往往偏重于分數成績,而非對學習過程的歸納總結,教師的焦點更多集中在考試的相關性評估方面。為了促成高分的考試成績,教師在日常作業(yè)中時常運用題海戰(zhàn)術,大量機械重復性的題目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使學生失去完成作業(yè)的興趣,甚至對數學學科的學習產生厭惡感。教師應結合“雙減”政策,充分利用分層設計方法,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需求,精準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為后續(xù)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
二、小學數學作業(yè)分層設計策略
1.了解學生,能力分層。
掌握學生的能力層次、推行適宜的教學實踐是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當下倡導新型教育理念背景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擔任組織、指引以及共同參與的角色?;诖耍處熜杈邆鋵祵W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內容的能力,不只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精確界定、邏輯推導和謹慎論證,更應將數學知識的意義與本質展現出來,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未來發(fā)展需求將他們劃分為不同的學組:第一層級,解題型學生。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針對課堂知識結構,可獨立完成書面作業(yè)。第二層級,思維型學生。學生能體會和運用數學的基本思想,能夠聯系實際,舉一反三,解決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第三層級,興趣型學生。能夠積累學習經驗,深度拓展,教師可設計具有針對性、多樣化的訓練,充分挖掘該類學生的潛力。通過合理劃分,教師要給予適合他們的學習資源,讓各層級的學生都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課程內容,并更輕松地完成任務。
2.量身定制,題型分層。
小學數學教師在“雙減”政策下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數學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應用能力。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分層次地設置符合學生現狀的數學作業(yè),從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過程中獲得知識和學習樂趣。例如,在完成“圓的面積”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分層練習。其中,基礎層練習:把圓分為若干(偶數)等份,剪開后,重新組合成一個接近長方形的圖形,這一長方形的長約等于圓的周長的一半,用字母表示其長度是( ),寬度與圓的( )相當,用另一字母來表示( ),如此可推導出計算圓面積的公式是( )。假設半徑為5厘米,則該圓的面積應是( )。通過重復教材中的推導面積方法,鞏固圓的面積的公式推導過程,深化第一層級學生對圓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提升他們對新知的理解水平。提升層作業(yè):景觀設計專家構想了一個方形的植物區(qū),其占地面積達81平方米。選擇這個方形區(qū)域的任一頂點作為圓點,其邊長作為半徑,劃分出一個圓形種植區(qū),請計算這個圓形種植區(qū)的實際面積。這道題借助學生的空間思維進行發(fā)散,通過整合正方形的面積知識,滲透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深入理解,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應用意識。拓展層作業(yè):圓的面積公式是將圓剪后拼成長方形進行推導的,請你大膽猜想并實踐,圓還可以轉化為什么圖形,并以此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大膽猜想、動手實踐、深入比較、認真計算、自主驗證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究,發(fā)現圓可以轉換成其他圖形推導其面積公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激發(fā)智慧,實踐分層。
在完全缺乏興趣的情況下強迫學習會扼殺學生追尋真知的渴望。不管哪個科目,教師都需要把教學內容變得扎實、生動、有趣,以此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在數學課上,教師精心設計的實際操作練習能使學生在多種作業(yè)形式中獲得學習興趣,進而在探究中掌握數學技能。例如,在完成“年、月、日”的教學后,教師設計分層實踐任務:(1)讓學生觀察日歷,并能在日歷上標出元旦、國慶節(jié)、五一節(jié)、教師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的確切日期,并標記出父母的生日;(2)讓學生制訂具體的時間安排,如讓學生合理規(guī)劃一張暑期日常安排表,其中包括旅游、體育活動、日常學習、與親朋好友相聚等的具體時間安排;(3)引導學生設計與月歷或年歷相關的個性化習題。通過實踐性的分層作業(yè)設計,刺激學生思考,發(fā)揮他們的實踐能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討論方法、交流思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持續(xù)追蹤,評量分明。
教師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摩等手段對學生展開評價,把握每位學生的數學理解水準、基本技能熟練度以及數學學習能力水平。此外,還涉及每位學生的學習獨特性、興趣偏好、學習習性及遇到的學習障礙。這有助于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通過定期跟蹤評估,動態(tài)調整學生作業(yè)分層情況。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數學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于他的問題,不追求解題數量,不催促學生,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由此可知,教育的差異是存在的,教師很難在教學中做到整齊劃一,所以更要講究因材施教。通過小學數學分層作業(yè)探究,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和能力水平,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成績,同時,教師也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教育個性化,促使“雙減”政策能夠順利實施,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信息
本文系福州市長樂區(qū)教育科學研究2024年度專項課題“基于自主學習的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yè)設計研究”(課題編號:CLXX23ZX018)的研究成果。